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查看: 224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净公上人辑录老人言2018021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1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算命大师,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老人言》目录
序一
拜读《老人言》一
中华传统伦理与当代道德建设三二
老人言四九
编后寄语二九三

||老人言 圣人训
○任登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央党校通讯》副总编,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
乡镇企业委员会副主任)
《老人言》是净公上人老教授亲笔书写的古圣先贤和当代大善知识的名言录,是老人
家在耄耋之年献给人类特别是各国政要的一份无量深厚的礼物。《老人言》既是
墨宝,又是中华文化精粹,实乃(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为了解
其真实义,我们将其原文以及有关注释结集出版,供大家学习。希望大家,尤其
是各级领导干部怀着无限感恩和诚敬之心认真学习,切实力行,同心同德,为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早日实现中国人日夜向往的大同世界奉献终身。
《老人言》主要选自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之大成的《诸子治要》(即《国学治要
》)和《群书治要》。这两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自唐宋以来历代明君
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宝库。净公上人老教授发现这两部旷世奇书以后,各印一万套,作
为礼物赠送。他满怀深情地对记者说:(我要送从政的志士仁人,这是治国平天
下的道理,希望他们多学老祖宗,把政治愈办愈好,人民就有福)。他还豪迈地
说:(还要赠送世界主要的大学、图书馆,希望我们国家的文化,能给全世界带
来安定和平。)(香港《大公报》热点人物专访:净公上人:法无本相,弘之在人)
老人家无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无限忠诚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溢于言表。尤其令人
敬佩的是,为了便于大家学习,老人家在读经讲经之余,不辞辛劳,潜入经典,
选录精粹,挥毫疾书,一气呵成《老人言》,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道中道算命网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14:58 | 只看该作者
真正是大慈大悲到了极致。
《老人言》辑录了圣贤名句一一九页,句句至理名言,条条发人深省,是修身治
国平天下的至德要道,能救中国,亦能救世界,谁学谁受益,早学早受益。
《老人言》的第一条是全书的纲要。这一条说:
(劫由业成。业由心生。欲回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回。苦因不拔
。苦果难出。)
这一条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类面临劫难的不可避免性及其成因和克服之法。当前
,人类面临着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心灵危机,天灾人祸连绵不断,而且愈来愈
严重,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能面对,不能回避。那么
,这些危机和灾难是怎样形成和产生的呢?《老人言》劈头第一条告诉我们,这
些劫难都是由世人的共业,就是大家的恶言恶行造成的。(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这些共业又来源于人们的不善之心,就是自私自利。要减少或者化解这场劫
难,政治不能解决,经济也不能解决,科技也不能解决,军事更不能解决,但教
育可以解决。必须对世人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克服人们的自私自利性,断
恶修善,积功累德,以端正人心,转变世风,拔掉苦因,恢复人们的本性本善。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中国传统教育首先强调扎根教育,就是用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
篇》和释家的《十善业道经》对大众进行德行教育。《老人言》更把因果教育放
在首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条指出:(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
。无谁代者。五恶五痛。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因果规律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与天地俱生而来,人在世间不能不明因果。古
圣先贤早就告诫我们: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
之道也。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童叟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
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比比皆是。不管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
躲不过,逃不了。恶人做恶事,尽管能侥幸逃过法律的惩处,绝对逃不过因果规
律的惩罚,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中国古圣先
贤一向重视伦理道德与因果教育,并且特别注重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使人存
好心做好人,耻于作恶,羞于作恶;因果教育则使人一心行善,不敢作恶。《老
人言》紧接全文总纲,把因果教育作为全书的指导思想,一是对人们的爱心警示
,二是启迪人们广修善因,广做善事,其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邃,真正到了无
以复加的地步。
从第三条开始,《老人言》分别论述修身治国平天下救国救民救地球的道理。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劫难,《老人言》提出了在全球开展(明明德)教育以
及先从本国抓起的主张。
儒家经典《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既是治国之
道,也是平天下之道。平者,平等也,公平也,和平也。所谓平天下就是建立一
个平等、公平、和平的世界,也就是和谐世界。所谓明德是指人的本性本善之心
,明明德就是恢复人的本性本善之心。就天下而言,明明德者,就是使明德明于
天下,恢复天下人的本性本善,以达到天下之平治,即平天下也。而欲达到此目
的,必须先在本国(明明德),就是说,首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这一条指出

(太公曰。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此
同时,这一条相继提出德之所在、义之所在、道之所在,天下归之的原理。这就
是说,以仁义道德立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明明德)的光辉榜样,使(天下归
之),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就国际关系而言的。实际上,(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等等,含有更加深刻的意义。我们知道,人与宇宙万物是一体的,人人以仁义
道德立身,国国以仁义道德立国,就一定会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
界和谐,整个地球就变成人间的极乐世界,什么灾难也就没有了。
在全国和全球开展(明明德)教育,任务艰巨,谁能担当此重任?《老人言》直
言不讳地说:(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把手),古代叫帝王,现代叫执政
党。《老人言》指出:(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
。)(祸福在君。不在天时。)这是颠覆不破的客观真理。人类社会以群居见称
,从族群到国家,每个社会都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即天子和庶人组成。每个社
会的盛衰荣辱皆赖于最高领导者。而天子的德行状况,又是决定因素。正如《老
人言》所说:(太公曰。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故义胜怠者王。怠胜敬者亡。)
为了引起各国政要重视自己对社会和国家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老人言》列
举大量古圣先贤的明训,反复论证,谆谆教诲各国政要行仁政,弃暴政,特别指
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政之所
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净公上人老教授在《老人言》中,不仅选录了古圣先贤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和方法,还
选录了孔老夫子关于(大同)与(小康)的论述,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榜样。在中
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大同社会)是尧、舜、
禹圣王领导的社会,是公天下的社会。(小康社会)是商汤、文、武、成王、周
公领导和辅佐的社会,是家天下的社会。这两个社会,一公一私,都是以仁义道
德为治国方略,社会一直是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周秦汉唐以至清朝末年,中国
一直是家天下社会,改朝换代不断发生。新朝骤起,奉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的古训,十分重视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满朝文武以及庶民百姓,历朝历代出现
不少名将名臣明君,甚至出现大大小小的盛世。后来,之所以衰亡,完全是由于
末代皇帝数典忘祖,离经叛道,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导致家破国亡。这就清楚地
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治国平天下的法宝,用之者昌,弃之者亡;用之者国治天
下平,弃之者国亡天下乱,灾厉四起,人民遭殃。历史证明,要建立和谐社会与
和谐世界,只有依靠中国传统文化,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16:29 | 只看该作者
舍此而无他法。
《大学》指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关
键是修身,特别是主要领导者的修身更带有关键性。《老人言》第二十七条指出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
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第二十八条指出:(夫诚者。君子之
守。而政事之本也。)
《大学》提出了修身的次第,就是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指出:(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里的核心是格物。对
于格物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老人言》第一次对于格物下了一个准确明快的定义
,指出,格物就是革除物欲,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
慢。这一下给人们指明了修身的要害,就是只有革除自私自利等等这四大祸害,
才能做到知至、意诚、心正,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值得特别赞叹的是,老教授不仅选录大量古圣先贤关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
言,启迪各国政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达到天下太平,而且
还选录了培养接班人和胎教的古训,其泛爱众之心,感人肺腑。
净公上人老教授在讲经说法中,盛赞释迦牟尼佛和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的治学之道,他自己也是如此身体力行。《老人言》就是鲜活的例子。老教授经
常说,现在决定各国命运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国家领导人,另一种是媒体人。《
老人言》,圣人训。老教授挥毫疾书《老人言》,正是借古人之言抒发宏愿,寄
希望于各国领导人,不辱使命,像中国圣哲教导的那样,读书志在圣贤,(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果能如此,则国家之幸
,人民之幸,人类之幸,地球之幸,也是自己和家人之幸,何乐而不为?何乐而
不早为?(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拜读《老人言》
○郭齐家(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同党
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精神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十七大鲜明地提出了(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弘扬中华文化)的战略意义。
胡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
、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
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
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
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
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指出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
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
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我记得胡总书记曾给全国妇联题辞:(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培养健康情
趣,营造平等家风。)温总理也曾题辞:(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
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胡温等中央领导在发生全国重大灾难之时
,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亲临前线指挥救灾,慰问灾民,鼓励斗志。最近春
节期间,又远离北京,去农村、山区及中小城镇给普通民众拜年,与民同乐,形
成一股浓烈的民族亲情,凝聚着一股祥和之气,令人感动。所有这些,都使全国
人民以及海内外侨胞倍受鼓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从中央
到地方各级领导与全国广大民众和谐一致的行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崇
高道德。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
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我们的伟大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
们要继承和弘扬祖先的光荣传统,在优秀文化的传承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
先进的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强国之梦。
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戊子五月(二八年六月)国际儒学联合会叶选平会长在广州主持召开了(第
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在这次大会上,我聆听了饱经风霜、饱读经书、德
高望重、年逾八旬的大善知识净公上人教授的报告《中华传统的家与家道》,他老人
家说:(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所以我要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
就是如何『齐家』,『齐家』就是要有家道、家风、家学和家业。我们只有从自
己做起,努力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将家的理念重新定义,用道义重建我们的家园
,让新『家』成为我们一生的依靠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以这样的原点扩大到社会
,乃至于世界,这样恢复中国『家』的精神和动能,世界和平才真正有可能达到
)。
最近我又有幸读到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用毛笔手抄的《老人言》。拳拳之心,力
透纸背。所谓《老人言》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精选的语录,这是一本重
要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教科书!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传
统文化,与优良传统道德,应视为治国者的教材,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
民族存灭!
《老人言》内容广泛而丰富,首先我读到的是先秦重要文献《六韬》的精华。《
六韬》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哲学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曾盛行于两汉、隋
唐和北宋。太公望,西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相传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
相遇,与语大悦,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为太公望,立为师
。武王即位,尊为师尚父。辅佐武王灭殷,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17:15 | 只看该作者
周朝既建,封于齐,为齐国始祖。《
六韬》为后世之作,一段时间人们误认为是(伪书),遭到冷遇。一九七二年在
山东临沂出土的《六韬》竹简和一九七三年在河北定县出土的《太公》竹简,推
倒了《六韬》为伪书的旧案。根据出土竹简提供的事实,证明这本书虽不是太公
吕望自着,但又非伪托,而是后人(通其学者述旧闻而着于竹帛),一方面(述
旧闻),整理了有关太公的传闻;同时又渗透了(缀辑)者的思想观点,反映了
(缀辑)者所处的时代特点。最后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期之间。司马迁
在《史记》中载黄石公把《太公兵法》作为秘本传授给张良,《六韬》即为《太
公兵法》,是一书异称(见张雪庵《古书同名异称举要》),说明《六韬》虽成
书于战国中期以前,但当时流传不广,至秦末仍是人所罕见。自从张良得《太公
兵法》之后,成为(王者师),《六韬》也随之名声大震。(良数以《太公兵法
》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留侯世家》)进而影响并促进了汉
初的(文景之治),从而盛行于两汉。《六韬》在两汉时期与《孙子》、《左传
》、《国语》等书齐名,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必读之书。及至唐代,魏征在唐太宗
的授意下,为唐太宗及皇家子孙编纂必读书《群书治要》,又汇集了《六韬》的
主要精华,使之盛行于唐代,促进了(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唐代的颜师古说:《六韬》(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所谓(取天下)则指社
会政治思想,(军旅之事)指的是军事思想。《六韬》一书大致包括这两方面的
内容。所谓(取天下)即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这是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
活的中心课题。各诸侯国为了(取天下),无不求助和吸收天下名士为之出谋画
策,而当时已经成长、发展起来的(士)阶层,适应这种需要,纷纷著书立说,
(言治乱之世,以干世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从而形成了不同的
学派,而各个学派又都以(取天下)为己任。《六韬》的作者是精通西周初年太
公吕望的基本思想,又结合西周以来的历史演变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种种
言论,集众家之长,建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完整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为汉唐盛
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为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哲学、军事思想积累了宝贵
的数据,传承下来,从而也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借鉴。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得天下也)
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思想领域里出现了(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潮。这种思
潮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政权能否维持和巩固,关键在于
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指出(民
贵君轻),甚至主张君主可以(变置)(《孟子?尽心下》)。《六韬》一方面
继承并吸取了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认为工、农、商是国家的支柱:(大农
、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三宝全,则国安);同时又为这种民本主义思想
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者
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惟有道
者取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得天下也)。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民
为什么是本,以及君主为什么可以变置的问题。
《六韬》认为,天下属于人民所有,因此(取天下)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而要
取得人民的拥护,又必须做到政治上的(有道)。既然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所
以只有与天下人同其利,才是(有道)的政治。所以它说:(同天下之利者,则
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
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
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
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六韬》吸取了儒家仁义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国之大务)在于(爱民)。并主
张仁义与民众之利的统一,民众的利是仁义的内容和目的,离开了利民富民也就
谈不上什么仁义,(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即把国家人民的富放在
重要地位,(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民富则仁义自兴,富民是实行仁义的基
础,是治国的根本。
由《六韬》首先提出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命题,可以
说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思想中,最富有民主色彩的光辉思想。《吕氏春秋》说: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从而主张(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
)(《吕氏春秋?恃君》)。贾谊说:(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唯有道者理
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处而久之)(《新书?修语下》
)。魏征在其所编的《群书治要》一书中,对《六韬》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的话,共摘引了三处,用以告诫唐太宗。唐太宗也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
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贞观政要?论政体》)黄宗羲提出,贤君明
主的标志是(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明夷待访录?原君》)
,这说明历史上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从《六韬》的这一光辉的命题中吸取了充
分的营养,其影响十分深远,真是饱含着真理的《老人言》!
领导者(无为而治),清净寡欲,(善与而不争)
《六韬》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及其生成万物,是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天生四
时,地生万物),(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
藏,万物静),(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天无为而成
事),是自然无为的过程。因此人类社会应该效法自然,(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
纪),(圣人守此而万物化),实行(无为而治)。这是吸取了道家《老子》的
思想,黄老学说与《六韬》思想都对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用。
《六韬》在总结历史上统治者被人民推翻的经验教训中,看到了统治者(好财利
,巧夺万民)、骄奢淫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把(无为)的内容规定为统治
者不与民争利,
5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18:40 | 只看该作者
即所谓(善与而不争)。什么是(善与)?(薄赋敛,则与之)
,轻徭薄赋即是(善与),实行这种政策的结果,便是(民无与而自富),由于
(无取民者,民利之),减轻了赋役,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物质利益的要
求,便争得了人心,这就叫做(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从而实现了(从无取
于民)到(取民)的转化。
能否实现(善与)的政策,关键在于统治者不与民争利,做到清净寡欲:(圣人
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
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所谓(静之),即指君主要
克制自己的欲望,清净寡欲,(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具体的说:(金银珠
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
室不垩)。只有如此,才能不与民争利,(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实
行无为而治,(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六韬》把(无为)规定为领导者的清净寡欲,不与民争利,遵照客观规律,不
要瞎指挥,安民而不扰民。这对汉唐盛世是有深刻影响的,西汉初实行清净无为
、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政治上得到了安定,经济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与《六
韬》(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六韬》在两汉盛行,正是由于它为当
时的政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直接促进了汉初的(文景之治)。唐代之所以出
现(贞观之治),其原因之一,是当时的领导人认识到政权的巩固取决于人心的
向背,从而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领导者的骄奢。例如魏征说:
(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位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
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固可以无为而治)。(《资治通鉴》
太宗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临终之际,告诫皇太子说:(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
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
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资治通
鉴》太宗贞观二十一年)魏征和唐太宗的这些话,不仅与《六韬》的思想一脉相
承,某些词句甚至极为相似,这也说明《六韬》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
国古代历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真是饱含着智慧的《老人言》!
严格依法行事,(杀贵大,赏贵小)
《六韬》重视法治,把能否实行法治视为关系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文王问太
公曰:愿闻治国之所贵?太公曰:贵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
大利则君德彰矣。君不法天地而随世俗之所善以为法,故令出必乱,乱则复更为
法,是以法令数变,则群邪成俗而君沈于世,是以国不免危亡矣。)
《六韬》认为(不法法)是(国之大失);(不法法则令不行,令不行则主威伤
;不法法则邪不止,邪不止则祸乱起;不法法则刑妄行,刑妄行则赏无功;不法
法则国昏乱,国昏乱则臣为变;不法法则水旱发,水旱发则万民病;君不悟则兵
革起,兵革起则失天下)。
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论证了实行法治的重要。其中特别强调了(不法法)的危
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国以来,多数国家都公布了成文法,当时的问题已经
不在于是否实行法治,而在于有了法是否能依法行事。当时(不法法)的情况是
复杂的,如有(民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或有官吏不(忠正奉法)
,(暴虐残贼,败法乱刑);或有(法政阿宗族),执法屈从于权贵者等等,而
以最高统治者的(不法法)危害最大,因为君主(爱专制而擅令),常(以私善
害公法),从而导致亡国的危险。《六韬》主张不论君臣上下,贫富贵贱,都要
以(公法)为准绳。(贤君治国不以私害公,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法
不废于仇雠,不避于所爱,不因怒以诛,不因喜以赏。)反对君主以个人的喜怒
爱恶破坏公法。
《六韬》认为,推行法治的重要手段是行赏罚,(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赏
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全在于诚信,(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
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这样便可达到(赏一以
劝百,罚一以惩众)的目的。它还提出了一条(杀贵大、赏贵小)的原则。所谓
大,系指权贵而言,因为法之不行,主要受挠于权贵,(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
刑上极也),只有这样,才能(杀一人而三军震);所谓小,系指社会的最底层
,当他们有功当赏时,由于社会地位低下,遭到忽视,因此要(赏及牛竖、马洗
、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只有这样,才能(赏一人而万人悦)。显然这里,
《六韬》吸取了先秦时期法家的思想,如(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不
过《六韬》用(杀贵大,赏贵小)这样有强烈反差的语言,突出了赏罚的重点之
所在,这对于推行法治是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证明,凡是真正按照这一原则做的
,法治就能得以贯彻。后人曾称赞诸葛亮说:(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
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孔明所以能令贤愚佥忘其身也)。(《武经七书汇
解?赏罚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之所以重视《六韬》的原因了。
《六韬》在主张以法治国的同时,又不排斥儒家的仁义思想,并把(爱民)视为
实行法治的前提,主张(害民者有罪),这样就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思想
协调在一起。汉以后曾实行过王霸并用、外儒内法的政策,固然是对秦王朝灭亡
的教训的总结,但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六韬》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六韬》受到汉唐盛世的重视,绝非偶然,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真是充满着辩
证法的《老人言》!
用人的标准及如何考察和识别(贤与不肖)
《六韬》重视尚贤、举贤,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政权存亡的关键问题,不能
不给予高度的重视。(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
:不慎所与也)。
何谓(不慎所与)?宋人解释说:(此章『不慎所与』一句最重,诸葛武侯曰:
『亲君子,远小人,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世有与非其人而国不失者乎?)有国则有守,欲守国必先求得与我守国之人,
6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19:26 | 只看该作者

这即(所与)的问题。如果能够(上贤下不肖)、(修德以下贤),则能(王天
下);反之,(不慎所与),用人失当,(贤人逃隐于山林,小人任大职,无功
而爵,无德而贵,专恣倡乐,男女昏乱,不恤万民,违阴阳之气,忠谏不听,信
用邪佞,此亡国之君治国也)。必定失掉人民和国家。所以《六韬》论述的重点
不在举贤的重要性,而是用人标准以及如何考察识别的问题。
关于用人标准问题。(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太公作了原则地回
答,重在去奸锄恶,因为在社会动乱时期,鱼目混杂,(下不肖)的问题便显得
更加迫切。《六韬》用人的着眼点放在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同
时又十分注意道德思想质量和作风,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直到现在也都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于如何考察和识别(贤与不肖)。(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
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
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之所以有举贤之名而无举贤之实,是因为不能正确区别(贤与不肖)。它特
别强调,不能以世俗之毁誉为标准去选拔人才,因为(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
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
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而国不免于危亡)。因此必须有一
个客观的标准和考察的手段。譬如:(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
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举贤之道)的要点是
(按名督实)。(名)指官职以及这官职的职能、任务,(按名)就是根据官职
规定的任务去选拔人才,而被选中担任某种官职的人及其工作情况,被称为(实
)。考察其名实是否相符,就是(按名督实),这一套办法主要是为了解决(举
贤之道),即解决选拔和考察人才,这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真是具有深远意义
的《老人言》!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老人言》内容丰富而精辟,除《六韬》外,还包容了《孟子》、《荀子》、《
礼记》、《易经》、《易传》、《管子》以及佛经等,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一些治国理念、社会管理经验与智慧,现
在读起来,真是发聋振聩,震撼人心,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心地位处于优势以来
,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而且社会管
理也很糟糕。)他认为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
法。(《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公
司一九八五年版)
西方七十五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九八八年在巴黎集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
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人,一九七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
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要生
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一九八八年一月
十四日《堪培拉时报》(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吸取孔子的智慧)作者:帕特里克
?曼汉姆来自巴黎的报导)
儒家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
以作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这是在人类文明对话年(二一年),由当时联
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所主持的一个世界知名人士小组中,瑞士神学家孔汉思提
出的。
北京保利博物馆里展示着一个古代器皿,在器皿上共有九十八个字的铭文中,(
德)字出现了六次,说明了(德)字跟治国的观念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非常重要
了。而且,几千年来,(道法自然,以德治国)已经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轴心。
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极大的强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韧性。
《老人言》告诉我们:人类大家庭,以和平与宽恕相待,才能共存共荣,和平在
自己内心里。唯有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幸福人生。唯有爱好和平,才能带来
和平。古今中外,大圣大贤的教诲,才是人类亿万代生存幸福之根基,才是社会
、国家、世界永恒长治久安之大道,不可不知也。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对联,上联讲的是(修己):(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
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下联讲的是(
安人):(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
水,斯文定有攸归)。
《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如果我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和各族广大民众都能读懂并身体力行《大学》
中的修己安人之道以及岳麓书院这一对联,都能深入领会《老人言》的真谛,那
么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软实力则会大大的增长,有利于建设中华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老人
言》!
现在我们人类除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财富浪费等外部危机外,
还面临着深刻的人性异化、精神下陷、意义丧失、生命迷茫的内部危机。科学累
积的成果愈多,人心愈向外贪婪奔驰,工具理性和技术统治愈强大压抑,生命意
义及精神自由的空间愈狭小。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感到的却是自我的(物化)
。如何从高瞻远瞩的角度使人一念觉悟,从根本上关怀人的生命本质及具体成长
呢?重新回到富有生机的文化历史传统,走向人类精神生命的深层,挖掘能够净
化人性的人文历史资源,建构有利于每一个体生命全面成长的现代文化教育,在
合乎人性、人道的前提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从而回应现代人类面临的问
题,应该说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老
人言》到儒、道、释经典著作,他们的真思想、真精神,
7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0:12 | 只看该作者
他们所表达的古圣先贤
的德行智慧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今天在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包围之下,我们已经失去了水的清澈和天的湛蓝,也
没有了如颦似黛的远山和旖旎多情的湖水,草木已经失去了传情解意的灵性,山
水也不再有那种饱含诗情画意的温馨。这便是盲目追求西化、过分追求经济发展
的急功近利所带来的恶果。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明中去寻找智慧资源,用传统的
儒、道、释精神所成就的生命情趣,去矫正由于城市生活喧嚣和污秽所给人们带
来的生命焦虑,从而创造出一种与西方现代文明有别的新型文明的生活方式,这
或许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只有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所贡献,
我们才有可能恢复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而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便有
可能从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某些弊端的矫正入手。
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以感恩心、恭敬心、敬畏心,真诚地做古代先圣先贤
的小学生,从《老人言》入手,逐步步入儒、道、释的文化殿堂,去寻找,去体
悟我们民族文明发展的动力和精神资源,这是我们今天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必
由之路,也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最后我们要真诚地感恩老算命师傅的开示,让我们心明眼亮。他老人家还提醒我们: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生活
在感恩的世界: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绊倒你的人,因
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鞭打你的
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伤
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明白了这些
道理,我们就懂得了人生,明白了因果;进而体悟到《老人言》的意义和价值。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
谁定是非。)(林则徐)让我们炎黄子孙以这样的态度与胸襟去领悟和把握《老
人言》中的智慧,去迎接和应对形形色色的(鸦片战争)的考验。这样,我们才
能在未来持久的、残酷的大国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善哉!善哉!
中华传统伦理与当代道德建设
︱︱《老人言》学习体会
○刘余莉(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奖学金获得
者,教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精神
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例如假冒伪劣充斥、贫
富悬殊拉大、国有资产流失、食品安全堪忧、贪污腐败盛行、言路不够畅通等。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学习《老人言》后才认
识到,所有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人的道德败坏、见利忘义,甚至良
心泯灭所导致的。换言之,是因为对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导致的。
一、社会腐败现象的根源在于人的道德素质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如上种种不尽人意的
腐败现象。而与此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问题似乎没有这样严重。因此,很多学
者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认为只要把维护公平正义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制度搬到中国
,就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但由于忽视了西方政治制度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可避
免地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
西方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是在宗教文化的传统中产生的。换言之,
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护公平正义,而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感是通过教会培养的。所以
,事实上,西方人维护社会秩序是依靠(两手抓):一手抓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
,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但是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却仅仅看到了其
重视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建设的一面,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种政治制度所得
以建立的根:即一定程度的公民道德素质。所以即使可以把西方某些先进的制度
搬到中国来,但是却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安利公司初到中国发展的时候
,有一项全球通行的(无偿退款制度),即顾客对产品不满意,可以拿着空瓶子
到公司要求退款,而公司会把全部购货款退回。这项制度在任何其它西方国家奉
行的时候,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中国的时候,却遇到了瓶颈:因为每一天公
司都有排着长龙的用户拿着空瓶子到公司要求退款,最后迫使公司不得不改变了
其全球通行的(无偿退货制度)。而这种现象在长期宗教教育下、以诚信为基本
道德质量的西方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
同样,把西方奉行的民主制度搬到某些乡村进行民主选举村干部的时候,也不可
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贿选拉票、营私舞弊等现象,让民主选举都变了味。显然,
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制度问题,而更根本的是人的问题。正如《礼记?中
庸》上记载孔子所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如果领导者
是高尚的、有道德的、有公心的人,无论是在何种制度下,都不会对社会、对单
位造成太大的危害。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现的(能人现象)就是如此
:一个企业马上就要倒闭了,但只是换了一个领导者,结果在短时间内就把企业
扭亏为盈。其实,这个所谓的(能人),不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首先是一
位有德的人,因为他不是想方设法地把国有资产据为私有,他所制定的政策、所
采取的措施是为了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诚如当代西方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泰尔
所认为,无论道德原则有多么具体和完美,如果人们不具备道德品格或美德,这
些原则就不会起作用。他说:(无论美德与法律之间在其它方面有着怎样的紧密
联系,对于法律的应用而言,它仅仅对那些拥有正义的美德的人才有可能发挥作
用。)(见麦金泰尔《美德的追寻》,伦敦:Gerald Duckworth,一九八一年。
)更进一步讲,公平的制度必须得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设计出来,而即使公平的
制度设计出来了,也必须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实施到位。因此,道德建设的重点
不是设计公平正义的制度或规则,
8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0:58 | 只看该作者
而是要培养具有正义美德的人。
忽视道德教育而仅仅关注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会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法律管
辖之外的(反社会行为)比比皆是。(反社会行为)是指没有触犯法律,但不道
德的行为,如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邻里纠纷、中学生以强凌弱现象,此外
,离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犯罪年龄愈来愈低更成为日益严重的
社会问题;二是监狱以人满为患,“替换词”以警察短缺为忧。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
可以把犯罪的人关进监狱,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
犯人们在监狱里学到的是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一旦被释放出来,仍然会为害社
会,所以西方社会出现了《老子》上所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情形。显
然,这些问题仅靠公平正义的制度是无法解决的。正如麦金泰尔在他的另一本着
作《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中所质疑的:如果忽视了个体美德的培养,所谓
的正义制度、正义规则是(谁之正义)呢?(见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
性?》,伦敦:Gerald Duckworth,一九八八年。)
这一点古人给予了精辟的阐述:(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
者,治之端也;人者,治之源也。故有人(贤人君子),法虽省,足以遍矣;若
无人,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主急得其人也。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
名美,若夫失人,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道德教
育培养具有道德素质的人(特别是领导者)才是社会治乱的根本。也就是说,社
会和谐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心的善良和行为的正当,即古人所谓(人心正则
国治,人心邪则国乱)。《孟子?离娄上》也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
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仁人应处于领导地位。不仁的人处于领导地
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广大的民众。
而德才兼备的领导者不是凭空出现的,必须靠教育才能培养出来。所以中国的文
化传统不是一种宗教文化,而是一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文化,注重通过家庭教
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等形式,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官吏的候补
,并进而从官吏的选拔、考核、监察、奖励、培训和管理制度上落实了(进贤受
上赏,蔽贤蒙显戮)的主张,保证了德才兼备的人被选拔到领导职位上。换言之
,它是在制度的设计中就同时兼顾了公平正义和仁慈博爱这两个方面。所以中国
历史上的理想政治制度是圣贤政治,其结果是:(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
,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
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而废弃圣贤政治不
用的结果,(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
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乱世
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而这,似乎恰恰是民主制弊端活生生的写照。
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屡经改朝换代的动荡,但一旦政权建立,在一两年之内就
能够恢复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这绝非偶然,而是因为中华文化
本身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文化。(英人汤恩比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唯
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孔孟以孝、仁、敬、义存心,忠、恕为用;大乘以
真、诚为体,慈、悲妙用。深信圣贤教育,能觉悟人性,唤醒人心,回头是岸。
)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
目前我们的道德建设之所以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虚心地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伦理道德教育的规律,因而导致了目前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不够、对道德教育规律的理解不足,并进而使人们对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
我们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道德教育处于(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必要)的尴尬地位。而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之所以
能够奏效,是因为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接受了儒家的观念,并融合了道家和佛家
的思想,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树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确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从治国理念的高度来加以重视的。早在《礼
记?学记》上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就是说,建立一个政权和领
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
记?学记》),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而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强
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即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
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弟,次见闻)。︽老人言︾上也讲,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政之所行,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有教育办好了,人心得治了,伦理关系协
调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二,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构成的
完整体系。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完整体系: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育,养子
使作善也)《说文解字》);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社会教
育秉持了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理念。因此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不论音乐、
歌舞、戏剧、诗词等等,无不是以宣扬道德、弘扬正气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使
社会的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因特网渗透到人生活中
的方方面面,因此社会教育对人价值观的影响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所
以我们的文化部门、新闻媒体,因特网等,更应当承担起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
,为倡导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是由儒释道三家来共同承担的,其内容包括伦理(五伦: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道德(八德: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方面,
9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1:44 | 只看该作者
核心都是教导人们(诸恶
莫作,众善奉行)。特别是因果教育,贯彻于儒释道三家教育之中,如《易经》
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学》的德本财末、(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中庸》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
必得其寿),皆属因果教育;而道家以讲因果报应为主题的《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帝觉世经》更属于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佛教讲因果通
三世,把因果规律讲得更为彻底。中国历史上虽无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因社会
国家大力提倡因果教育,使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报时未到)的
观念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故人不敢胡作妄为,无法无天。这些都为形成淳朴向
善的民风和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采取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强调领导者的率先垂范。
《说文解字》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儒家看到道德教育的有效方
式是身体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因此特别强调(正人先正己)、(身教
胜于言教),强调了作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的领导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在
这方面,多次强调:(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
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
治。)(福祸在君,不在天时),(无伦常,无贵贱之礼,喜听谗用举,无用功
者赏,无德者富,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称衡,此国之
大妖也。)(吏暴虐,残贼、败法、乱行,而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上好货
,群臣好得,而贤者逃伏,其乱至矣。)(圣哲君子,治之源也,官人守数,君
子养源,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而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
臣子矣。故政令不繁而俗美。百姓顺上、守法、而安乐之矣。)可见,真正贤圣
的国家领导人不仅是身体力行了礼义忠信的道德楷模,而且也是在治国理念上落
实(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人。
第四,强调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并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
各种制度建设保证推行道德教育。
宋代的契嵩在《孝论》中讲:(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
。)这就是说,劝人为善的道德教育,应当从培养人的孝心开始。这是因为,孝
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
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
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因此,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
作乱者,鲜矣!)《孝经》上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
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
而中国传统社会对孝亲观念的强化,就是通过各种制度保障的,规定不孝在法律
上要受到处罚。《孝经?五行章》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
,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为(
十恶不赦)的罪名之一。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
刑,从而对不孝的种种罪行作出了更具体的处罚。
在清朝,一个县发生了一件儿子杀父亲的逆伦事件。结果,不仅这个儿子被处死
刑,县长因失职而被撤职查办,巡抚(相当于省长)也被记过。此外,皇帝亲自
下令,把这个县的城墙拆掉一个角,因为在古人看来,一个县出了这样一个大逆
不道的人,是这个县所有人的耻辱。这样的处分一做出来,就起到良好的警戒和
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人们明确的道德观念。
除了从法制方面强化推行道德教育以外,中国传统社会还通过建筑物的设计来有
效地强化和实现伦理道德的教育,把伦理道德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生活的
各个方面。例如,民间的四合院建筑,正是为了便于实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和大
家庭的生活。此外,在中国传统社会承担着重要道德教育功能的建筑物有三种:
一是供奉祖宗的祠堂,它承担着教(孝)的功能,教导人知恩报恩,达到(慎终
追远,民德归厚)的效果;二是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它教人尊师重道,
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功能;三是供奉了阎王的城隍庙,城隍庙里面描绘了地狱的种
种情景,让人明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
应关系,这有助于帮助人们形成内在的自律,使人从内心不敢去做坏事,承担着
因果教育的功能。这种高度艺术化的社会教育,体现在传统建筑、雕塑、音乐、
绘画、美术之中,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中国古代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并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渗透在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简单的讲,社会弘扬什么,就要通过制度激励什么;反对什么,
就要通过制度约束什么。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两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
、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第五,着重培养每一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能力。
古人说:(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如今小至家庭夫妇之间的
冲突,大至种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彼此只知道责怪对方
,而不能够反躬自省而导致的。所以只有从小教导人培养起(行有不得,反求诸
己)的责任意识,遇到矛盾每个人都能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指责对方
,才能最终化解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
古人持家治国,可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自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惨
遭批判,家规大都被废弃,即使能够自我反省,也因无所凭依而看不到自己的过
失,致使做人没有做人的准则,才导致人心悖逆、越理犯分之事层出不穷。所以
,从恢复家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规的集大成者)开始重视家庭母教,可
以从小教会子女做人的规矩,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遵守的道德观。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教育的具体建议
诚如净公上人老教授所言,唯有落实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才能拯救人民
心灵,化解冲突灾难,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3:08 | 只看该作者
达到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世界大同的结果。其中,国家
重视是前提,领导垂范是关键,小区试验是模范,媒体配合是保证。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人治国,道德教育实为首要。概观今日灾难繁多,
矛盾冲突四起,人心惶惶无依,究其根本,都是因为忽视了道德教育所致。特别
是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放在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
存亡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国家可以培养选拔五十位真正通达中华文化且德行兼优的教师,于中央电视台、
各省市电视台、网络广播等各类传媒,日日宣讲中华传统伦理(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的精神,使人羞于作恶;同时配以因果教育,令人不敢作恶。
要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选拔标准,领导
者的选拔必须具备(孝廉)的条件,无论是党员入党、还是选拔领导者,首要条
件即是(孝廉)。学校教育和党校课程当以伦常道德为主修课或必修课,国家领
导人要率先参加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为社会大众做出榜样示范。
办试验点、办特区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在弘扬
中华伦理道德教育方面,也可以选择一个小镇、小区、学校、企业或监狱作为落
实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试验区,将其试验成果向全国乃至全球普遍宣扬。这种教
育方式已经有成功的先例,如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以圣贤传统文化教育办班教学,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民风显著改善,成为(和谐
社会,礼仪家邦)的成功试验实例(请参考《领导干部伦理课十三讲》第六讲〈
弘扬中华伦理道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案例教学:以安徽庐江县汤池镇构建
和谐社会为例〉,中央党校出版社二一一年版)。汤池的成功经验曾引起了国
际瞩目,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大使纷纷想来参观学习。此外,海南省监狱
管理厅、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北京汇通汇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青岛大洲运动用
品有限公司、菲尼克斯(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河北鑫华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等
等,都在加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试验区的成功,
为我们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加强道德建设树立了信心。
文化不能改变世界的变故,但文化可以改变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读书,读好书
,尤其是这类书艺、宗旨都精美绝伦的旷世之作,它可以帮助你完成自我确认,
坚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抉择。当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但是让内心在历练中成
长,逐渐坚韧,绝对不可或缺。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才能不被人生的
起伏得失所左右。通过学习把外在优秀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自然就会以一种
神闲气定的从容,去把握(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从我做起)的真谛,解悟(心
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神髓。

【劫由业成。业由心生。欲回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回。苦因不拔
。苦果难出。】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敬跋三印大经会
集本后。本经原跋,黄念祖老居士着。
【译文】灾难是由人们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所导致的。人们的(不良)思想和
行为是由心(贪心、瞋心、痴心、慢心)所产生的。(贪心︱︱水灾,海啸。瞋
心︱︱火灾,火山爆发。痴心︱︱风灾,台风。慢心、不平的心︱︱地震、海底
地震。)要想挽救灾难,必须端正人心!世间的道德风尚(民心)如果不能转变
,那么灾难是难以避免的。如果苦的因不能拔除,那么苦的结果是很难出离(逃
离)的。
    佛教:惑(迷惑,贪瞋痴)︱︱业︱︱苦(八苦);因︱︱缘︱︱果。
【注释】劫:灾难,大难。《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另,劫:
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
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业:指人的思想和行为。心:佛教中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
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或指八识。)
【经云。天地之间。五道分明。】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简注
易解》夏莲居大士会集本,净公上人校注。
【译文】《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佛说:天地之间,五道(天
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分得明明白白。这是说明宇宙间的有情众
生,总说有此五大类别。(也有说六道的,就是在天道里又分出一类叫做阿修罗
。所以五道跟六道的内容完全相同。)
  附:《大经解》摘录:(天地之间,五道分明)者,《会疏》曰:(天地则
所依器界,总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道则能依有情,善恶通举。苦
乐因果,人人常见,故云分明。)又义寂云:(天地之间,五道生死,因果分明
。)表因必有果。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一丝不爽也。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
净平等觉经简注易解》夏莲居大士会集本,净公上人校注。
【译文】其中的苦乐善恶,人人可见,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丝毫不爽。有施必
有报,有感必有应。故我们现前所受的祸福,皆是过去生中所造业因的报应。人
生在世,所造之业,总是善恶夹杂。当受报时,有先乐后苦,有先苦后乐;苦乐
相承,祸福相倚。作善得福,造恶得祸,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得的
。(佛陀清净、平等、慈悲,怜悯世人,出现世间,教化众生。为大众说明宇宙
人生的真实事相,教人如何处世待人接物之道。奈何众生愚痴,信仰奉行的人很
少。是故世间众生,因为不信佛的教诲,作恶不断,所以生死轮回永无休止。恶
道的苦报也不会断绝。世人之愚昧无知胡作妄为,果报之惨,真是语言难尽。又
因业感所现,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受其报应。生死死生,无量劫
里无有出期,很难解脱,痛不可言。)
    附:《大经解》摘录:(善恶报应)。(报应)者,《笺注》谓(有施
必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4-29 20:46 , Processed in 0.060987 second(s), 19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