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楼主: 南无无量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净公上人辑录老人言20180210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3:54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到:
有感必应)也。故现前所得之祸福,皆是宿因之报应。《会疏》云:(善
恶约因,报应约果。因有善恶,果感苦乐。形声影响,毫厘不差。)影必随形,
回响随声,一丝不爽。业因果报,亦复如是。(祸福相承)。(承)者,《会疏
》云:(受也,继也。)盖宿世业因,善恶夹杂。故后世受报,或先乐后苦,或
先苦后乐。苦乐相继,祸福相倚,故云(祸福相承)。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皆
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五恶五痛。譬如大火。焚烧人身。】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简注易解》夏莲居大士会集本,净公上人校注。
【译文】佛在此普劝我们改过修善。五恶是造作恶因,五痛是现世花报,五烧是
三途的果报。大火烧身是比喻五烧。
  附:《大经解》摘录:《净影疏》曰:(五戒所防,杀、盗、邪淫、妄语、
饮酒。是其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名为五痛。以此五
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说为五烧。)五恶者,恶因也。五痛者,花报也。五烧
者,果报也。(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此喻五烧也。若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
专一其心,制止意业之三恶。端正身心,言行如一,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则能得福,度脱生死。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痛哉可伤。】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简注易解》夏莲居大士会集本,净公上人校注。
【译文】佛在这里特别警惕我们,如果众生敢犯此五恶,将来必定堕入恶道,长
劫受苦,很难出离。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附:《大经解》摘录:(敢有犯此),(此)者恶也。敢犯恶者,必当永劫
辗转于恶趣之中。故云(当历恶趣)。(历)者经历。恶趣是作恶自招之果。故
举果相,以诫众生令止恶因也。(痛哉可伤),表三毒所作恶因,定感痛烧之恶
果也。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注释】
 五道:(从高到低)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六道还包括阿修罗)。
 五恶:清代彭际清《起信论》曰:(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其一恶
者,杀业所摄。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瞋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
)
 五痛: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名为五痛。五痛者,花报也
。五烧者,果报也。

【太公曰。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
之死。解人之难。】选自《六韬?卷一文韬?文师第一》,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太公(姜尚)说:(上天运行四时季节,大地蕴有矿产财富,能和人们
共同享用的,就是仁心义行。仁心义行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顺。为人们免除死
亡的威胁,解决人们生存的苦难。

【济人之急。救人之患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
、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乐生而恶死。】选自《六韬?卷一文
韬?文师第一》,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能拯济消除人们的危急,解救罹难人们的祸患,就是恩德。恩德所在,
天下就会人心归向。坚持仁心义行,与人民大众休戚与共,同忧同乐,好恶相同
的,就是道义。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化。世人无不乐于健康生活而厌
恶死亡。

【好得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选自《六韬?卷一文
韬?文师第一》,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
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选自《六韬?
卷一文韬?盈虚第二》,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太公说:(君主不贤良,则国家危亡而民众变乱;君主贤明有圣德,则
国家安定而社会太平。)

【祸福在君,不在天时。】选自《六韬?卷一文韬?盈虚第二》,作者姜尚(姜
太公)。
【译文】(天下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达与昏聩,而不在天命的运行。)
【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
,则为之悲。】选自《六韬?卷一文韬?国务第三》,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善于治国的君主,统御民众像父母关爱子女,兄长呵护弟妹那样,看
到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哀伤忧虑,看到他们辛勤劳作就为他们的艰苦而悲悯。)

【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选自《六韬?卷一文韬
?上贤第九》,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之辈,任用忠信
诚实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
【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选
自《说苑?政理》卷七,西汉刘向撰。
【译文】(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政令一定是公平正直的,各级官吏不
苛刻百姓,征收的税赋一定是合理、收敛而且有节制的。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不
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损公肥己,随便的破坏法规。

【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官无腐蠹之藏
,国无流饿之民。】选自《说苑?政理》卷七,西汉刘向撰。
【译文】法纪严明,奖罚得当,赏赐不会被授予无功之士;刑罚也不会施加于无
辜的人。举荐贤能的人士要重重奖励。官府没有腐蚀的储藏,国家无流离失所、
饥寒交迫的难民。)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
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选自《六韬?卷一
文韬?举贤第十》,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
羽多的人就会被提拔重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屏退。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
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陷害置于死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4:41 | 只看该作者
奸臣凭借虚名骗取功名利禄权力


【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选自《六韬?卷一文韬?举贤第十》,
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所以社会愈来愈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三宝者,大农、大工
、大商。】选自《六韬?卷一文韬?六守第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君主应该做到六守、三宝。六守: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
是信用、五是勇敢、六是智谋。三宝是:大农、大工、大商(大:重视发展、组
织起来集体生产、工作、经营的农工商业。)三件事。

【六守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选自《六韬?卷一文韬?六守第六》,作者
姜尚(姜太公)。
【译文】常常选拔具备六守标准的人得到重用,君主的事业就能昌盛发达;三宝
发展完善,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太公曰: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六韬?卷
二武韬?顺启第十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太公说:(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能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会衰
亡;敬谨胜过懈怠,国家就能吉祥;懈怠胜过敬谨,国家就会灭亡。

【故义胜怠者王,怠胜敬者 (亡)。】《六韬?卷二武韬?顺启第十六》,作
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所以道义胜过怠惰,国家定能强盛;怠惰胜过道义,国家就会衰亡。)
【无伦常,无贵贱之礼,喜听谗用举,无功者赏,无德者富,无礼义,无忠信。
】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大众没有人伦道德,没有长幼尊卑之礼仪。喜欢用阿谀逢迎之人所举荐
的人士。无功劳者反而受到赏赐。没有仁义道德的人趁火打劫地暴富;社会没有
道德规范,不孝亲尊师、尊老爱幼,没有仁义,就没有忠君爱国有信义之人。

【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称衡,此国之大妖也。】选自
《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没有仁义,就没有忠君爱国有信义之人。没有睿智英明的圣人,就没有
贤良人士;没有治理国家的法度,就没有权衡的规则。法纪不明,有法不依,执
法不严。这些都是危害国家的大祸害呀。
【太公曰: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而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选自《
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太公说:(官吏不体恤民情,谗上欺下,暴虐百姓,戕害社会,败坏法
纪,扰乱刑法。在位不正,而且居上不明,不能察处,这就是国家将要败亡时期
的现象啊!

【上好货。群臣好得。而贤者逃伏。其乱至矣。】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
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君主喜欢钱财,各级官吏都营私舞弊;而贤明人士隐逸起来,躲避腐败
“替换词”,不为虎作伥。那这个国家就是一个豺狼当道,横行无忌的社会了。)
【待天下之贤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
一所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对待天下有才能的贤明人士,不能像对待臣子一样,而要像对待朋友一
样的态度。那么国君就会由此得到天下人的心了。

【太公曰:天下有粟,圣人食之。天下有民,圣人收之。天下有物,圣人裁之。
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爱天下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选自《
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太公说:(天下的粮食,圣人来安排;天下的人民,圣人收养他们;天
下的事物,圣人会公平正直的来裁决处理。为天下大众谋利益者,就能取得天下
。使社会和谐安定的人,他的统治就会稳定牢固。君主关爱天下百姓,则国家长
治久安;以仁心义行道德治理国家的人,自然会移风易俗,影响教化百姓风尚淳
朴。

【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文韬
》逸文【总述】。
【译文】天子者,就是使天下人相互关爱如同父子兄弟的,是符合『上天有好生
之德』自然规律的君主,这才称呼他是天子。)
【不好生而好杀,不好成而好败,不好利而好害,不好与而好夺,不好赏而好罚
。】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不喜好怜惜生命和平安康而乐于杀戮。不关注成就完善社会教化体系,
而喜欢破立革命;不喜好给予而乐于祸害。不为大众谋福祉,而只关注自己利益
;不喜好与人利益而乐于争夺。不喜好奖励而且也不认真论功行赏,而好严刑峻
法,罚不当罪。

【妾媵为政,内外相疑,君臣不和,拓人田宅以为台观,发人丘墓以为苑囿,仆
媵衣文绣,禽兽犬马与人同食,而万民糟糠不厌,裘褐不完。】选自《群书治要
》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宫廷侍妾妻妾参政干政。国家内外相互猜疑,上下君臣无法和谐共处、
同心协力。强行占用别人的土地、宅院,为自家修建亭台楼馆。将别人的坟墓横
加发掘,来建造园林,改造成供自己骄奢淫逸的娱乐场和游猎地。为炫耀富贵,
给仆人也穿上锦绣华丽的衣服。禽兽家畜都吃着和人一样的食物。而天下还有千
千万万的百姓食不果腹,就连酒糟、米糠这样粗劣的食物也吃不饱。多少人衣不
蔽体,身上粗劣简陋的衣服都是破烂不堪。

【其上不知而重敛,夺民财物,藏之府库,贤人逃隐于山林,小人任大职,无功
而爵,无德而贵,专恣倡乐,男女昏乱,不恤万民,违阴阳之气。】选自《群书
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而身居高位的人们对此毫无知晓,不断地对百姓横征暴敛,搜括百姓财
物,充实官家,藏入府库。贤能的人被迫退隐山林,而那些卑鄙小人却身兼重职
,毫无功绩,却被加官进爵,毫无德行,却拥有大富大贵。专横放肆,男女纲常
伦理混乱不堪,丝毫不去体恤百姓。违背了阴阳大道之规律。

【忠谏不听,信用邪佞,此亡国之君治国也。】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
《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忠实的谏言丝毫不去理会,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5:29 | 只看该作者
听信和任用那些善于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
这便是亡国之君在治理国家。
【太公曰:一言与身相终者,内宽而外仁者也。再言与天地相永者。】选自《群
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太公说:(一句可以终身为用的话是『内宽外仁』,即内心宽宏,与人
交往能够做到仁爱和正义;第二句可与天地共久的话是『言行相符』,就像天地
一样的无偏无私。

【是言行相副,若天地无私也。三言为诸侯雄者,是敬贤用谏、谦下于士也。四
言为海内宗者,敬接不肖,无贫富、无贵贱、无善恶、无憎爱也。】选自《群书
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是『言行相符』,就像天地一样的无偏无私;第三句可以是称雄于诸侯
的话是『敬贤用谏』,就是谦恭地礼贤下士;第四句可使海内尊崇的话是『敬接
不肖』,即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善恶、不分爱憎。

【五言传之天下无穷者。通于否泰。顺时容养也。】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
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第五句可以传遍天下而永不泯灭的话是『知晓吉凶祸福,顺应天时修养
生息』。)
【武王问尚父。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选
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周武王问太公:(五帝的戒律,您可以说给我听吗?)太公回答:(黄
帝那个时代的戒律说:我的位置处在百姓之上。

【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
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选自《群书治要》
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总是自感心神不定,担心晚上的政权维持不到第二天早上。尧居于民众
之上,总是战战栗栗地如临深渊。舜位居民上,小心谨慎地总像是在薄冰上行走
。禹位居民上,战战兢兢,总怕当日也过不完。汤居于民众之上,总是害怕自己
的政权维持不到第二天早上。)

【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
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武王说:(我现在刚刚收并了殷商的臣民,位居百姓之上,要小心翼翼
,凡事恭敬谨慎,不敢稍有懈怠。)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
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选自《六韬?卷二武韬?顺启第十六》,作者姜尚
(姜太公)。
【译文】太公回答说:(心胸器量覆盖了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言行诚信覆
盖了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爱覆盖了天下,然后就可以统御天下。智慧的
运用权力推行仁政,恩惠覆盖了天下。

【然后可以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
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选自《六韬?卷二武韬?顺启第十六》,作者姜
尚(姜太公)。
【译文】然后就可以统御天下。智慧的运用权力推行仁政,恩惠覆盖了天下,然
后才能怀柔天下、保有天下;遇事英明果断毫不犹疑,然后才能得到天下人的信
赖依恃;这六个条件都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选自《六韬?卷二武韬?顺启
第十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为天下人谋利者,天下大众衷心拥护他、欢迎他;给天下百姓造成灾害
者,天下人就反对他。

【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
,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选自《六韬?卷二
武韬?顺启第十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关心并为天下人谋生存的,人民就感戴他的恩德;使天下人遭到杀戮的
,天下人就仇视他的残暴;顺应天下人意愿的,天下人就归附他;造成天下人贫
困的,天下人就憎恶他;使天下人安居乐业的,天下人就把他当作依靠;给天下
人带来危难的,天下人就把他看成灾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得天下也。】选自《六韬?卷二武韬?顺启第十
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占有这个治理天下的
君主位置。)
【太公曰:问之以言观其辞;穷之以辞观其变;与之间谍观其诚;明白显问观其
德;使之以财观其贪。】选自《六韬?卷三龙韬?选将第二十》,作者姜尚(姜
太公)。
【译文】(武王问:(用什么办法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呢?))太公说:(了解他
们,有八种方法:一是提出问题,看他是否解释得清楚;二是详细盘问,考验他
的应变能力;三是通过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
,藉以考察他的品德;五是让他管理财物,考验他是否廉洁。

【试之以色观其贞;告之以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观其态。则贤不肖别矣。】选自
《六韬?卷三龙韬?选将第二十》,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六是用女色进行试探,看他的操守高下;七是处理危难,看他是否勇敢
;八是使他醉酒,看他是否保持常态。这八种方法运用之后,一个人是贤还是不
肖,就可以区别清楚了。)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选自《鬻子?大道文王问第
八》作者(周)鬻熊。
【译文】人最大的忌讳就是知道自身有过错罪恶却不改,这会导致伤害他的身体
,甚至丢掉性命。

【知善不行者,则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选自《鬻子?曲阜鲁周公政甲
第十四》作者(周)鬻熊。
【译文】知道善事不实行叫做狂悖,知道恶行却不悔改叫做迷惑。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
信。】选自《鬻子?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作者(周)鬻熊。
【译文】发布实行政令,都是为天下人民造福的,称之为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之间能相互亲爱,称之为和。人民的需要不必恳求就能得到,称之为信。

【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选自《鬻子?道符五
帝三王传政甲第五》,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6:16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周)鬻熊。
【译文】为天下人民除去不利的事物,称之为仁。仁与信,和与道,是成就帝王
的器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政之所行,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选自《管子?牧民》,作者管仲。
【译文】礼义廉耻,是支撑国家的四个道德根本。四维发扬光大,君令就可以贯
彻推行。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
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
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选自《荀子?不苟第三》,作者荀况。
【译文】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诚意更好的了,做到了至诚无伪,就没有其它的事
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义就行了。本此至诚之心来坚守仁德,就能感
化大众了;本此至诚之心来奉行道义,就能变易人们的旧习了。变易旧习与感化
轮流起作用,就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德行。

【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
】选自《荀子?不苟第三》,作者荀况。
【译文】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真诚,是君子的操守
,政治的根本。

【君子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
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选自《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荀况着。
【译文】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作耻辱,而不把被人污蔑看作耻辱;把自己不
诚实看作耻辱,而不把不被信任看作耻辱;把自己无能看作耻辱,而不把不被任
用看作耻辱。因此,君子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来做事
,严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颠倒。
【有乱君。无乱国。禹之法未亡也。而夏不世主。】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有昏乱的君主,没有混乱的国家。夏禹的治国法规所以会灭亡,是因为
夏桀没有继承大禹的遗志。

【文武之法犹存。而周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
。治之端也。人者。法之源也。】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周文王、周武王时,法度尚存,但是周朝的后代也没有继承祖宗的遗志
(所以周朝也灭亡了)。所以说法规不是孤立的存在。有了圣明的君主,法规才
会存在。失去了圣明的君主,法规也会随之流失。法令,是治理国家的源头;而
人,是法令的源头。

【故有人(贤人君子)。法虽省。足以矣。若无人。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
主急得其人也。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名美。若失其人。则身劳而国乱
。功废而名辱。】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所以有了贤人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会使国家普遍得到治理。如果没
有圣贤君子,法令虽然很完备,但是也能够使国家惑乱。所以圣明的君主迫切需
要贤才君子,得到了这样的人,自身就可以很安逸,而国家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于国于民的功劳很大,而且百姓会倍加赞许,获得圣明君主的美名。如果失去
圣贤君子,一定自己忙得身心疲惫,而国家混乱,劳而无功,百姓怨声载道,君
主恶名四散,名节受辱。

【圣。哲。君子。治之源也。官人守数。君子养源。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而无
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
道。
【译文】圣人、哲人、君子,是治国的源头。有官职的人和平民百姓都遵守天命
常道,所以在上位的人喜好礼仪规范。任用贤德之人没有贪求私利之心,那么在
下位的人也会有辞让之心。招来忠信之人而恭敬的对待他们。

【故政令不繁而俗美。百姓顺上。守法。而安乐之矣。】选自《荀子》第十二篇
君道。
【译文】所以政策法令无需太繁琐,只要通俗善好,百姓就会顺应君主的意志,
并且遵守法令。这样就可以国泰民安了。
【国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
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国家得到百姓的力量扶持就会富庶,得到百姓矢志不渝的忠诚就会强盛
;得到百姓的赞美就会兴盛;这三种条件都获得就会得到天下。三者都失去的人
就会亡国。

【汤武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政令制度,所以接百姓者。有非理如豪末必不
加焉。故百姓亲之如父母。为之死亡而不偷也。】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商汤武王发动了使天下百姓都得益的事,除去了祸害天下百姓的人事。
政策法令制度,能与百姓连成一体。所以百姓敬爱他们如同敬爱父母。为国家誓
死效忠而绝不苟且偷生。
【孔子曰。国主好见小利。好权谋。好诈。】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孔夫子说,国君喜好小的利益,喜好权谋之术,喜好虚伪欺骗。

【群臣亦从而成俗。群臣若是。则众庶亦不隆礼义。而好贪利矣。君臣上下之俗
莫不若是。则地虽广。权必轻。人虽众。兵必弱。刑虽繁。令不下通。是谓之伤
国。】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群臣必然也跟从他而成为风气。群臣若是这样,那么普通百姓必然也不
会尊崇礼仪,反而喜好贪图小利。君主与臣民之间的风气都会是这样,那么天地
虽然广阔,但权势必然轻微。兵士虽然很多,但兵力必然微弱;刑罚虽然繁复,
政令必然不会通达。这就会使国家受到损害。

【孟子见于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
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7:02 | 只看该作者
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
就行了。)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曰。寡人愿
安承教。】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族有利?
)士和庶人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
危险了。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不顾君王的。所
以大王只要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梁惠王说:(我乐意听从您的指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音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音官)。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选自《礼记?礼运》。(注:《礼记》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
制度书籍,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推举
出来,使百姓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单要赡养自己的父母,
抚养自己的儿女,还要使天下的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
能顺利地成长,(有所长处)。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年幼丧父的人
、老而无子的人、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言
太古之世。风俗醇朴。人无争心故。其气象如此。)】选自《礼记?礼运》。
【译文】男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务,女子都能有好的归宿。对于财货,物尽其用
,人们憎恶把它浪费,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人们都愿意为
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取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
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因此人们可以夜不闭户,这就是所说的(大同)社
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选自《礼记?礼运》。
【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
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
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来巩固国家防守,制定
礼仪作为纲纪,用来明确君臣关系。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选
自《礼记?礼运》。
【译文】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
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
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
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此正三代之治。
乃中国极隆平之世也。)】选自《礼记?礼运》。
【译文】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
来考察人们的诚信,揭露过错,树立讲求仁义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
轨。如果有越轨反常行为的人,有权势者也要将他斥退,百姓也会把这看成是祸
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选
自《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所谓的礼,是古代先王用来承受大道规律和管理人的情欲,
因此丧失礼的人则会灭亡,得到礼的人就能生存,
【失之则天理灭。人欲肆。焉得不死。】选自《礼记菁华录》卷四 礼运第九 
侯官吴曾祺评注。
【译文】失掉礼就会使天道泯灭,人欲泛滥,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舍财。消灾。集福。为人生一大事。】选自《净公上人法语》。
【译文】舍财布施,改过消灾,修善积福,这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情。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
净平等觉经》。
【译文】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地区,大如一个国家、都市,小至乡镇、村落,人人
都接受佛法感化,变化气质,皆知断恶向善。则天下(社会)一片祥和,国家和
睦,人事和谐,顺应天时,大众和睦相处。日月天体的运转一切正常;风调雨顺
,不会有反常的现象。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种种自然灾害。国家的物产丰富
,百姓丰衣足食,身心安顺,自在安乐,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自然也没有人为
的战争灾害。统治者一定要教授和培养百姓的守礼谦让的品行。让社会,人人尽
知崇尚道德,振兴仁义。处世待人广施仁慈。日常所行皆有秩序,都能礼让接物
。如此,国家大众奉公守法。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佛陀教育。普及推行之处所。
必然获得如是实效之丰果。)】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译文】国家自然就不会再有盗窃抢夺之事发生,社会的治安自然转好,百姓无
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彼此尊重,更不会仗恃强势欺凌弱小。以诚待人,无有
坑害、冤枉。而使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
【大乘修清净。平等。正觉之因。则成智慧。无量寿。庄严之果。】选自《净公上人
算命师傅法语》。
【译文】大乘佛法所修养的是人的清净、平等、正觉的业因,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7:48 | 只看该作者
而后就会生成智慧
、无量寿、庄严的果报。

【谨言慎行。】选自《礼记?缁衣》:(君子道(导)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
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考核)其所蔽;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译文】小心谨慎地说话、做事。
【明哲保身。】选自《诗经?大雅?烝民》:(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
身。)
【译文】洞察事理、要善于聪慧明智的保全自己。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译文】当一个人知道的事情比较少的时候,担心和挂虑就会比较少。当一个人
认识的人比较多的情况下,是非就可能会比较多。
【司马光云: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卷)。
【译文】君子隐匿不发议论,想躲避小人们的陷害。

【范纯仁云:戒尔勿多言。多言众所忌。不慎枢机。灾厄从此始。】选自《诫子
侄诗》,宋范质(范鲁公)。
【原文】戒尔勿多言,多言众所忌。苟不慎枢机,灾厄从此始。
【译文】诫你不要随便乱说话,乱说话最为众人所忌。在机要之官任上倘有不慎
,灾厄就会从此开始。
【注释】枢机:指朝廷的重要职位或机构。
【孔子与恶人言。故逊词以免祸。】选自《少年进德录》,丁福保编。
【译文】孔子与不善的人对话,总是言词恭顺以免产生祸患(灾殃)。

【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此程子教人者也。】选自《近思
录》卷四 存养(凡七十条),作者朱熹、吕祖谦。
【译文】心神安定的人所说的话(言论)正确而迟缓。心神不定的人言论浅显而
急迫。冷静谨慎的人不急于发表言论,却字字中肯;心浮气躁的人虽很快就发言
,但由于缺乏深思熟虑而难免浅薄。
【菩萨三种顺菩提门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
选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婆薮盘头菩萨造,元魏菩提
留支译。
【译文】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
贪着自身。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怜愍一
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选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往生论︾),婆薮盘头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译文】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
心。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
恭敬自身心。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便能扭转未来,不论是自身健康,家庭幸福,事业
成功。乃至世运灾变。】
【译文】勤奋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止息贪瞋痴三毒烦恼,便可以扭转未来,获
得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成功,乃至减轻和化解世界的各种灾变。

【人类大家庭。以和、平,与宽、恕相待。才能共存共荣。和平在自己内心里。
唯有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幸福人生。唯有爱好和平,才能带来和平。】
【译文】人类大家庭,以和睦、平等、宽厚、仁恕相互对待,才能共存共荣。和
平在自己的内心里。唯有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幸福人生。唯有爱好和平,才
能带来和平。

【古今中外。大圣、大贤的教诲。才是人类亿万代。生存幸福之根基。才是社会
、国家、世界。永恒常治久安之大道。不可不知也。】
【译文】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之人的教诲,才是人类亿万代生存和获得幸福的根
基,才是社会、国家、世界永恒长治久安的大道。不能不知道啊!

【东方圣学。皆出自性。修之弘之。福慧无量无边。得人身。遇正教。的是百千
劫希有因缘。难逢之事。】
【译文】东方的圣贤学问,都是从自性中流出的。修学和弘扬这些学问,能够获
得无量无边的福德和智慧。得到人身、遇到圣教,的确是百千劫稀有的因缘,是
百千劫难以遭遇的幸事。

【释迦。孔子。第一正知正见。即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中义境。深广
无尽。唯佛与圣。乃能究竟。一切创新者。所不能知耶。】选自《净公上人言》

【译文】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例如以不净为净,以
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都是颠倒。以转迷为觉,了生脱死,离苦得
乐,趋向菩提为目的,便是正知正见。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便
是正知正见。

【英人汤恩比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唯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孔孟仁义。孝敬。存心。忠恕为用。大乘真诚为体。慈悲妙用。】选自英国剑桥
大学教授汤恩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先生的对谈集《二十一世纪的对话》。
【译文】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
有依靠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孔孟学说以仁义、孝敬存心,忠恕为外显;
大乘佛法以真诚为根本。这是慈悲心玄妙的作用。

【深信圣贤教育。能觉悟人性。唤醒人心。回头是岸。汤博士之言诚然。】选自
︽净公上人言︾。
【译文】坚定的相信圣贤的教育,能使人觉悟自己的本性。唤醒人心,回头是岸
。汤恩比博士的话说得很诚恳。
【三世如来同赞叹。十方菩萨共皈依。】选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译文】三世如来共同来赞叹。十方菩萨共同皈依。

【左传曰。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若
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
【译文】《左传》说:(上面的所作所为,是百姓的趋向。上位的人不做的百姓
有人做了,因此就(对他们)加以刑罚,就没有人敢不警戒。如果上面的人做过
了百姓也做,那是势所必然,又能够禁止得了吗?)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选自《易经?干卦》。
【译文】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君子应该像天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
【保合大和。万国咸宁。】选自《易传?干?彖》。
【译文】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
物才是人间真道。万方都得到了安宁,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29:12 | 只看该作者
有(天下太平)之义。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选自《
易经?干?象》。
【译文】君子以仁为体,则无一物不在所爱之中。以君子嘉美所会,无不合于礼
仪,使之各得其所。坚定不移的知正守常,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方可成为成就
大业的骨干。

【君子行此四德。居上不骄。在下不忧。】选自《易经?干?象》。
【译文】君子仁心义行,行此四德。居上不骄。在下不忧。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选自《易?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
火就燥。)
【译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
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水向湿处流,火往干
处烧。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选自《周易?干?文言》。
【译文】大人的德行应与天地契合,其德如太极浑然无私,其智慧哲思可与日月
同辉。

【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选自《周易?干
?文言》。
【译文】与四季合时合序并进,天地间有鬼神固有吉凶。天尚且不能违背,更何
况人呢?
【君子以厚德载物。】选自《易经?坤卦》。
【译文】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如果你是君子,接
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选自《易经》。
【译文】自古以来,凡是淳厚朴实、积德行善的人家,其后代往往会发达。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选自《易经》。
【译文】而积累不善的家族,必然给其后代祸患。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选自《易经》。
【译文】君子以严肃态度持守内心的真诚,以正当方式规范言行的表现,做到既
严肃又正当,他的德行就不会孤单了。一个人只要做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就可以避开所有的内忧外患了。
【蒙以养正。圣功也。】选自《易经》。
【译文】蒙童时代应培养纯正无邪的质量,像圣人那么伟大的功勋。

【容民畜众。开国成家。】选自《易经?师卦》。
【译文】包容天下百姓,容纳畜养民众。建立邦国,继承封邑。
【小人勿用。必乱邦也。】选自《易经?师卦》。
【译文】对于识见浅狭、人格卑劣的小人,千万不能启用。否则必定会扰乱国家
,败坏社会。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选自《易经?谦卦》

【译文】天之运行法则,是减损满盈者而增益谦卑者。地之运行法则,是倾坏满
盈者而流注谦卑者。鬼神之行动法则,是加害骄盈者而福佑谦恭者。

【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选自《易经?谦卦
》。
【译文】人之处事原则是厌恶骄盈者而喜好谦恭者。谦卑的人受人尊敬而散发光
辉,卑下而不可逾越。此君子之所以能始终守谦,而终受其福也。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劳谦君子。万民服也。】选自《易经?谦卦》。
【译文】谦而又谦的君子,谦卑自制,以自养其德。勤奋匪懈、守谦不骄的君子
,功在天下,不矜不伐,所以万民悦服于他。

【观民之俗以察己道。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风着。己乃无咎。化主。将欲
自观。乃观民也。】选自《上经随传?卷三》。
【译文】察看民俗民风,以查自己的治国之道。百姓犯有过失,其原因在于我自
身。君子的德风能普遍显扬,我才没有了罪过。统治者作为观察的主体,想要反
观自身,就应观察民风。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选自《易经?贲(音必)卦》

【译文】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了时序变化的规律;同时,又必须观察
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来教
化并成就百姓。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选自《易经?大畜》。
【译文】君子要多多研究过去圣贤的言行,以此来培养和积聚自己的道德学识。
【慎言语。节饮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选自《易经?颐卦》。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饮食要有所节制。天地养育万事万物,圣贤之人颐养
贤人,养育万民。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选自《易经?
咸卦》。
【译文】圣人感化人心而使普天之下和谐安宁。观看他所感化的,根据天地之间
万事万物的状况就可以看得出了。
【君子非礼弗履。自昭明德。言有物。行有恒。家道正。而天下定矣。】选自《
易经?大壮》;《家人》;《旧唐书?孝友传》。
【译文】君子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越出准则和规律去做非分之事。应当充分
显示自己的才华和美德,发挥自己的作用。君子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说话要有根据和内容,行动要有准则和规矩。家道正而不偏邪,那天下也就安定
和谐了。

【君子反身修德。见险能止。赦过宥罪。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思不出其位。其
道光明。】选自《易经?蹇(音简)卦》;《易经?解卦》;《易经?益卦》;
《易经?艮卦》。
【译文】君子反省自己,修养德行,面对艰难险阻,能够立即停止。君子应当赦
免那些有过错的,宽容有罪过的。看到善良的就马上向它看齐,有了过错就马上
改正。不越位行事,所考虑的事情不会超出他所处的位置,前途远大光明,而无
悔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选自《论语?学而篇》。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现在这句话经常被用以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之所以喜悦是由于来的朋友是求道而来,有共同的
志趣。)

【顺乎天。应乎人。悦以先民。民劝矣。】选自《易经?兑卦》。
【译文】上顺应于天,下顺应民众,以身先百姓为悦,人民才能接受劝勉。
【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选自《易经?节卦》。
【译文】有度有制而节之,万物都遵循固有的规律运行,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30:02 | 只看该作者
就能不伤及财货、不危
害民众。
【信立而后邦乃化民。各得其所。直而正。静而顺。乖争不作。物无巧竞。】选
自︽净公上人法语︾;《周易正义》;《下经丰传卷六》:(刚得中,则直而正
;柔在内,则静而顺;说而以巽,则乖争不作。如此,则物无巧竞,敦实之行着
,而笃信发乎其中矣。)
【译文】信义建立以后,国家才能教化民众,各得其所。刚直而公正,安静而柔
顺,纷争之事不再发生,无人用巧诈的方式竞争财物。

【敦实之道行。笃信发乎其中矣。】选自︽净公上人法语︾;《周易正义》;《
下经丰传卷六》:(刚得中,则直而正;柔在内,则静而顺;说而以巽,则乖争
不作。如此,则物无巧竞,敦实之行着,而笃信发乎其中矣。)
【译文】敦厚诚实之风盛行,深厚的信义都从人们的内心生发出来。
【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选自《周易正义》。
【译文】顺人所通则吉,违背大众则凶。
【德合天地。知周万物。道济天下。乐天知命故不忧。曲成万物而不遗。】选自
《周易正义》。
【译文】圣人与天地合德,知晓宇宙万物,道义周济天下,乐于顺应天命,通晓
命运,因此不会产生烦恼,委屈成就万物而没有任何遗弃的。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
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选自《易传?系
辞上传?第八章》。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房间里,所说的话善,那么千里之外的人就会有回应
(响应),何况是近处的人呢?君子在房间里,所说的话不善,那么千里之外的
人就会违背,何况是近处的人呢?言语出自于身体,施加于人民。

【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可不慎乎。】选自《易传
?系辞上传?第八章》。
【译文】行为发动于近处,见于远处。言行,是君子的关键,是关系到荣辱的最
重要的因素,怎么能不慎重呢?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选自《易传?系辞上传?第八
章》。
【译文】正义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者,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
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谓二人心行同也。(同心
之言,其臭如兰),言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此谓
二人言同也。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选自《易传?系辞上传?第
八章》。
【译文】(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者,小人居上位必骄慢,而在下必暴虐。为
政如此,大盗思欲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者,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谨
,则教诲于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音却。诚实、谨慎)
,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选自
《易传?系辞上传?第十章》。
【译文】《易经》所体现的道理,不是凭借人的思考,更不是人为地创造出来的
,它无声无响,决不妄动,通过感悟这种道理就可以通晓天下万事万物的事理。
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妙的道理。

【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选自《易传?系
辞上传?第十章》。
【译文】哪一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易经》是圣人用来深入探求研究事物微妙
之理的书。正因为深入,所以能够与天下人的心志贯通;正因为微妙,所以能够
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务;正因为神妙,所以能够不急于求成却自然而然地很快成就
,不用主观地去做什么却顺从自然,而自然达到理想的目的。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以天佑之。吉无不利。】
选自《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译文】上天所辅助的对象是能够顺从天地之道的人;人与人之间辅助的对象是
讲究诚信的人。按照诚信的要求去做事而时刻不忘记顺从天地之道,因此能够从
上天得到保佑,吉祥而没有什么不好。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守位曰仁。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选自《易传?系辞下传?第一章》。
【译文】天地的伟大品德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最宝贵的是恰当而崇高的地位
。用来守护这种地位的是仁爱之心。用来得到民众拥戴的是财物。管理天下财物
而端正人们的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叫做道义。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
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选自《易传?系辞下传?第五章》。
【译文】不能积累善行,就不可能成就美名;不积累恶行,就不可能威胁到生命
。小人认为小的善行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而不去做,认为小的恶行是没有什么
妨碍的,因而不加以去除。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选自《易传?系辞下传?第五章》。
【译文】所以当恶行积累起来以后就无法掩盖,罪过加大而无法解救。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
全也。】选自《易传?系辞下传?第五章》。
【译文】君子使自己立身安定然后才能行动,先使自己内心和平然后再发表言论
,使交情能够稳定然后再有所要求。君子能够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修养,所以才能
保全自己而不受损伤。

【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选自《易
传?系辞下传?第五章》。
【译文】君子应该在安定的时候却不能忘记了危难的时候,存在的时候却不能忘
记灭亡、消亡的可能,天下太平的时候却不能忘记动乱的威胁。凭借着这一点,
才能保证身心的安乐,并进而保全所拥有的邦国(封地)和家族。
【天之道。曰阴与阳。地之道。曰柔与刚。人之道。曰仁与义。】选自《易传?
说卦传?第二章》。
【译文】天的运行规律是阴与阳,地的运行规律是柔与刚,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30:52 | 只看该作者
人的处世准则是仁与
义。

【中国特色
 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重义。循理。】选自五伦出自《孟子》。
 五常:仁义礼智由孟子提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为五常。
 四维:出自《管子》。
 八德:由孙中山先生提出。
【译文】五常伦理:一、父子有亲,父教化子弟要仁慈,子侍奉父母要孝顺,父
慈子孝,自然父子有亲也。二、夫妇有别,夫待妻尽其责任,妻事夫君尽温和,
夫爱护贤妻,妻敬爱夫君,夫唱妇随,家有大小事情夫妻商议而行,自然夫妻有
情也。三、君臣有义,君使臣以礼,臣奉君以忠,君不学桀纣,臣不学曹秦,君
则正,臣则忠,自然君臣有义也。四、长幼有序,长为兄,幼为弟,兄爱小弟,
小弟敬兄,兄宽弟忍,一团和气,祖业家财不争不贪,自然长幼有序也。五、朋
友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若有过错,劝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论贫
富,一视同仁,以道德来往,自然朋友有信也。以上乃是五伦之道,人遵五伦,
天降吉祥也。
    五常:是根本的德行,就是恒常、永远不变,不能一刻离开的。古人讲
不可以须臾离开的,就是道德。仁是宽厚。义,宜也。礼,循礼。智是才能,信
是诚实。
    四维:支撑房子的四个大柱子,四种重要的伦理纲常;
    礼: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
与禽兽何异?
    义:义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正义君子,不
但不贪不义之财,以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裕后,留美名万古
矣。
    廉: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无私欲无邪念,不做亏心等恶
事也。
    耻:耻者为人之本性,本性纯善而无恶,所谓人之良心,但是(羞恶之
心人皆有之),人有了羞恶之心才能知耻,知耻之人做事光明正大,不知耻者心
身不端正。
    八德(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
    忠:诚心尽力;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仁:对人亲善、仁善。恭
宽信敏惠为仁、克己复礼为仁;信:诚实、不欺骗;和:相安、和谐;忠于国家
民族;孝顺父母长辈;仁德为本;泛爱大众;讲信用;有合宜的道德行为;与人
和天下太平。
    重:重视、慎重;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循:遵守、依照沿袭;
理:事物的规律。
    重义、循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明明德(体也)。真实之际。真如自性。亲民(相也)。真实之利。大悲大慈

 止于至善(用也)(清净平等觉)。真实智慧。善巧方便。落实在格物。格除
物欲。
 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
 致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选自《大学》。
【译文】第一个明,是动词,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朱熹解释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明德,就
是明白自性中的性德,即每个人本身所具备的德行;体:根本,主要方面;明明
德是本体。这是真实之际,真如自性。
    亲民。也称为新,就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亲民,即使人弃旧图新、
去恶从善。相:辅助、帮助。这是真实的利益,有大慈悲。
    止于至善。就是将明明德与亲民做到最完善的地步。用:用处、作用。
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的经题,这是善,要有清净心、平等心、不迷惑颠倒
。这是真实智慧、善巧方便真正能落实的地方。
    格物:就是革除物欲,向内而求,非向外。
    放下:教人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即名声远闻,以利养身。指可使
人心性堕落的名利);五欲六尘(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
);贪瞋痴慢(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五常,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傲自大)

    致知:具体就要做到:发菩提心(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深信
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诚意。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
 正心。仁。义。忠。恕。推己及人。
 修身。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戒。十善)。
 齐家。家道。家规。家学。家业。
 治国。(共和)法。国之本也。人(圣贤君子)。法之根源也。
 平天下。(大和)国。政。族。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汤。以七十里王天下。文王。以百里王天下。】选自《大学》。
【译文】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纯正,真正做到: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
念。
    正心:端正自己的心念。做到仁、义、忠、恕、推己及人。
    修身:修养自己的心性。具体要落实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戒、
十善),修养自己不善的行为。
    齐家:管理自己的家族。要有家道、家规、家学、家业。
    治国:治理国家。法律是治国的根本;圣贤君子是法的根源。
    平天下:使得天下太平。要平等的对待各个国家、各种政党、各个种族
;各种宗教,使之和睦相处。
    王:为天下王;出自《孟子》商汤以七十里的土地给天下做榜样;周文
王以百里土地给天下做榜样。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
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不诚。则不能化万物。】选自《荀子
》不苟。
【译文】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诚,那就没有其它的事了
,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义就行了。真心实意地坚持仁德,仁德就会在行为
上表现出来。仁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显得英明,显得英明,就能感化别人了
;真心实意地奉行道义,就会变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
能改造别人了。改造感化轮流起作用,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0:31:41 | 只看该作者
这叫做天德。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物。

【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君子耻不修。耻不信。耻
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选自《
荀子》不苟。
【译文】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君子以不
进行自我修养为耻;以缺乏诚信为耻,以缺乏才干为耻,而不以不被重用为耻。
君子不被荣誉诱惑,也不被毁谤吓退。(率:遵循、沿着;道:道义。)遵循道
理而行动,端正自己的修为。

【不为物倾侧。是谓之君子。】选自《荀子》不苟。
【译文】不被物体所倾倒,这才是君子。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禹之法未亡。而夏不世主。文武之法犹存
。而周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有昏乱的君主,没有混乱的国家。有治国的人才,没有自行起作用的法
制。夏禹的治国法规并未灭亡,但是夏桀并没有继承夏主的遗志。周文王、周武
王时,法度尚存,但是周朝的后代也没有继承祖宗的遗志。所以说法规不是孤立
的存在。

【得其人则存。不得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人(君子)者。治之源也。故
有君子。法虽省。足以矣。无君子。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主急得其人。】
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有了圣明的君主,法规才会存在。失去了圣明的君主,法规也会随之流
亡。法令,是治理国家的源头。而人,是法令的源头;所以有了贤人君子,法律
即使简略,也能够使国家普遍得到治理。如果没有圣贤君子,法令虽然很完备,
但是也能够使国家惑乱。所以圣明的君主迫切需要贤才君子。

【人。身逸而国治。爱民而安。好士而荣。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
德厚者进。而佞悦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得到了这样的人,自身就可以很安逸,而国家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理。爱
护自己的子民而使得国家安定。喜爱将士而使之有荣耀。使公道通达而遏止偏私
。使公义清楚明白而使私事停止。让有德才的人任官。而让巧言谄媚的人止步。
让贪图利益的人辞官隐退;而使廉洁的人得到举用。

【诸佛教人。持戒。修定。开慧。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者。规矩也。不
以规矩。不成方圆。故持戒必先弟子规。次感应篇。次十善业。沙弥律仪。】选
自《净公上人法语》。
【译文】诸佛教导人们,要持戒、修定、开慧。这就是所说的因戒得定,因定开
慧。其中戒的意思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持戒必须要首先学习《弟
子规》,然后学习《太上感应篇》,而后学习《十善业道经》和《沙弥律仪》。

【以奠根基。再以两年。熟背古文二百篇。取得文言文之金钥匙。则阅览四库。
深入三藏。可以得心应手矣。而后。于儒释道。取其一经一论。一门深入。十年
熏修。】选自《净公上人法语》。
【译文】以此来奠定成佛、成圣、成贤的根基。再用两年的时间,熟练背诵二百
篇古文,取得文言文的金钥匙。阅览四库全书,深入经、律、论三藏典籍,就可
以得心应手了。之后从儒释道的经典中选取一本经论,一门深入,十年熏修。

【(教之道。贵以专。)十年专攻一经。即是持戒。常人三四年。即可得三昧(
定)。六七年不能澈悟。亦当成大悟(慧)。悟后起修。学儒必成圣贤。君子。
学佛则成佛。菩萨。学道则成神。仙。】选自《净公上人法语》。
【译文】(教之道。贵以专。)用十年的时间专门攻学一部经,就是在持戒。平
常人三四年后就可以得定。六七年后虽不能做到大彻大悟,也能成大悟(开慧)
。之后开始修行。学儒一定能成为圣贤君子。学佛则能成佛、菩萨。学道则能成
为神、仙。

【学道则成神。仙。此乃是人生真实大事因缘也。愿天下有志者事竟成。】选自
《净公上人法语》。
【译文】学道则能成为神、仙。这才是人生中最真实的大事和最稀有的因缘。愿
天下有志者事竟成。
【金刚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
。】选自《金刚经》。
【译文】《金刚经》上讲:假若有善男信女,看到这本经,进而依教修行,受持
诵读此经,不但得不到别人的恭敬,还受到轻贱(轻视、小看,甚至毁谤、讥刺
、侮辱),是因为他前世造了极重的恶业。

【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选自《金刚经》。
【译文】本应堕入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受尽种种苦难。但因现在
受到别人的轻贱,所以,以前的罪业就被抵消了,将来还可成佛。(注:梵语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直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
【涅盘云。定(不分别)多。慧(分别)少。不离无明。】选自《顿悟入道要门
论》。
【译文】《涅盘》说,若定多于慧,则无法脱离无明。

【定少慧多。增长邪见。】选自《顿悟入道要门论》。
【译文】若定少于慧,则必定会加增邪见。
【忍辱第一道。先须除人我。事来无所受(不执着也)。即是真菩提。】选自《
悟道要门入门论》卷上。
【译文】修忍辱的第一件事,首先必须排除是非人我的分别,遇到事不执着,没
有成见,处世待人接物,一切随缘,这是真正的智慧觉悟。(注:梵语菩提即觉
悟之意)
【大珠和尚云。我今意况大好。他人骂时无恼。】选自《悟道要门入门论》卷下

【译文】大珠和尚说,现在我的心意境界很好,对于别人的谩骂不会生烦恼。

【无言不说是非。涅盘生死同道。识达自家本宗。犹来无有青艹。一切妄想分别
。将知世人不了。寄言凡夫末代。除却心中草。】选自《悟道要门入门论》卷
下。
【译文】(静坐只思己过,无言不论人非。)只为证得生死不二的涅盘境界。洞
达自己的本性。正本清源,返璞归真,万物都是佛性的圆满显现。一切妄想和分
别执着这些杂念,世人不能了断,带来无尽的烦恼,奉劝末法时代的凡夫俗子,
要断除私心杂念秽根芜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4-29 16:00 , Processed in 0.088828 second(s), 14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