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楼主: 南无无量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锺茂森博士: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01:0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到:
过去、现在、未来还是一体,你看「孝」字,老字头,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父母上面又有父母,祖宗一直追溯到远古,无尽的过去;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儿孙下面又有儿孙,一直到无尽的未来。无尽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无始无终,都是一体,这才叫做大孝。圣人就是把这种大孝、至孝证得,表现出来,所以他不仅爱现前的大众,还爱以后的大众,他有对未来、下一代那种爱心,他起心动念都会照顾到未来,就不会把子孙的资源拿来现在糟蹋。你看现在搞很多这些污染的工业,为了现前暂时的经济腾飞发展,搞这些污染的工业,把大自然资源、环境都糟蹋了,谁承担苦果?我们的儿孙,我们的后代。我们这样子做就是对后代不负责任,没有爱心,这就不是孝。所以讲到这个一体的观念是很深的。整个圣贤的学问可以说用个孝字可以概括,圣人横说竖说,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这个孝字,因为孝字就是仁爱。如果真正懂得孝的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不是难事,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叫治国、平天下,只要以孝来治理天下、来对待世界各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并不难实现。

  其实这个问题的讨论,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跟他的学生们就展开了这么一个讨论,有一天孔子在跟这些同学们一起座谈,孔子就发问,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他这个问题提出来,这是讲先王,古圣先王,这是讲的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他们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可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顺天下」,让天下人都和顺,「民用和睦」,让百姓都和睦,上下级之间,“替换词”跟大众没有怨恨,你看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汝知之乎」,你知道吗?孔子提出这个是大问题。在孔子旁边有一个学生叫曾子,曾子(曾参)他是个大孝子,他在老师旁边奉侍,当他听到老师这么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发出来了,曾子在旁边立即就恭恭敬敬的起来请问老师,向老师先作礼,然后再请教,说我曾参并不聪明,我哪里能够知道有这种先王的至德要道?请老师给我详细的说明。你看曾参对老师这样恭敬,这么样的谦卑来请教,老师看到这样的好学生心里很欢喜。为什么曾参能够有这么高的成就?他是孔子的传人,德行第一。曾参有这样的德行、学问,因为他本身是个大孝子,他对于自己母亲奉侍尽心尽力,这种孝心带到了老师这边,自然对老师也是恭恭敬敬。所以孝跟敬是一体的,敬就是悌。「首孝弟」,弟就是恭敬。所以老师见到这样恭敬好学的学生必定是肯教,很欢喜的教,把自己毕生的学问都和盘托出。孔子见到曾参这样请教,马上就把答案说出来,他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他说孝道它是德的根本,它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源泉。

  所以教育从哪里教起?要从教孝开始教起,「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从这里产生。从这句话我们就了解,孔子教人必定先教孝道。所以这就是在《孝经》里面孔子为我们阐述从天子到老百姓,我们说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人之行,莫大于孝」,只要你是人,你最可贵的德行就是孝道,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做国家领导人也好,你做官员、公务员,还是做社会上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乃至下岗的、退休的老百姓,最可贵的德行都是孝。因此《孝经》里面,孔子提醒国家领导人,要真正治理国家,真正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要怎么做?《孝经》上说得很清楚,天子之孝就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这个意思很清楚,做国家领导人,天子要以身作则把孝道做出来,对自己的父母要尽孝,然后把这种孝心扩展到天下、国家,用孝来教化百姓。

  所以孝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而中华文化,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就为我们讲得很清楚,他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会议当中,他在这个报告里面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说得太好了!中华文化的根是什么?是孝,因为有孝的根,所以中华文化才有这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才能使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我们看到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古国就只有中华文明可以历久弥新而生生不息,别的文明古国为什么都衰败了?主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注重孝道。《弟子规》开宗明义就讲到「圣人训,首孝弟」,古圣先王、圣贤统统都是教导百姓孝道,所以大家有这种一体、一种团结的观念。国家领导人有这个意识要振兴祖国,用什么方法?用孝教育,用孝的教育最好。现在科技发达,媒体作用就很大,国家用国家的媒体来教导大众,效果就非常显著。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央电视台在前不久连续播出关于孝的电视连续剧,比如说「温暖」,比如说「家事如天」等等,这些都是教导人伦道德、教导孝道的。像「温暖」这个电视剧,它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它所用的题材是在二00五年初所评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位大孝子的故事改编的。这位孝子叫田世国,他是广州市的一名律师,他的母亲患了尿毒症,要把肾切除,要换肾才能够让他母亲活下来。当时家里面每个儿女都争着要为自己的母亲献肾,田世国是老大,大儿子,三十八岁,所以他说了算,就决定自己把肾捐出来,还不让他的母亲知道,因为母亲非常爱儿女,如果知道儿女为自己要捐肾,母亲宁愿跳楼也不肯接受的。所以田世国跟医院的医生都商量好,告诉他母亲这个肾是从外面买的,不是自己家的,是买来的。然后在换肾的时候,医生先从田世国身上把他的一个肾切下来,然后又立即移植到隔壁手术床上他母亲的身上,这个手术做得也很成功,后来母子都出院了。而令人感动的是,当母亲和儿子同时出院,母亲还不知道自己身上这个新的肾是来自于她儿子的。所以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对于田世国的评价,说这是「慈母身上肾,孝子一片心」,讲捐肾救母这是大亲、大情、大义。田世国一个人为母亲献上肾,他自己对记者说,我自己并不觉得我好像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01:51 | 只看该作者
我自己觉得这是应该做的。母亲生我们、养我们,付出了多少辛劳,我这里献个肾又算什么?这样的一个孝子,就感动了全中国。所以中央电视台还特别拍摄了这部「温暖」的电视连续剧,以他的行为做为题材教化全中国的老百姓,这也是国家“替换词”非常懂得用孝道教化百姓的作用。《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真正要想和谐社会,让全国的民众团结和爱、相亲相爱,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孝道。教孝道,利用媒体播放电视片、播放电影进行宣传,包括这种感动中国的活动评选、十大孝子的活动评选等等,现在我们都看到在全国各地展开,这都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方法。你看看《弟子规》上简简单单几个字,「圣人训,首孝弟」,就够我们去发挥,够我们去落实的。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而悌就是孝的起用。孝是讲一体,悌就是讲恭敬。我们跟所有的人是一体,我们不要说宇宙万物,就说人,我们跟所有人是一体的,对待别人必须要用恭敬,对待自己必须是谦卑,这是德。所以悌它也是孝,它是把孝的这种心表现出来而已,这种恭敬也要从对父母开始,然后扩展到对一切长辈、对老师,对比我们年长的人、位高的人、德高的人、声望高的人,凡是有比我们有长处的这些人都要恭敬。这种恭敬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并不是刻意的,刻意的那种叫虚情假意,那种不是悌,那个是别有用心。所以《孝经》上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爱人、敬人要先从父母亲开始,这叫做由近而远。仁爱的落实,都是要由近而远的,不能够倒过来。如果一个人他对于领导很恭敬,但是在家里不恭敬父母,你想想他这是有悌吗?他没有悌,他恭敬领导是别有用心,为什么?领导管着他,他想升官、想升工资、得奖金,那都得领导说了算,他是为了工资、奖金、为了升官才恭敬领导,不是真心的。像这种人,领导在位一天他就恭敬领导,领导一不在位了,他对领导理都不理,心里完全只有功利,而没有道义,这种人能够重用吗?他想的都是自己,如果真给他升官,他做到高位上去,他能够为百姓去谋幸福吗?当百姓的利益跟自己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必定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上。所以选择官员首先要看他有没有孝,孝敬父母他才可能孝敬别人,爱父母他才会爱百姓。懂得这个道理才理解为什么古代选拔贤能、任人都是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举孝廉,因为他能够孝顺父母就能够忠于祖国,就能热爱人民,这八荣八耻头两条,都是孝心的表现。

  下面讲谨、信,孝悌这个德行建立了,还要在谨信上面去落实。所谓谨就是一种生活态度,要恭谨、要谨慎。做人要谨慎、要小心,不至于会犯错误,凡是犯错误那都是不谨慎。对待自己很多的毛病习气也要懂得常常观照留意,才能够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这叫谨。比如说爱发脾气,爱发脾气,伤人害己,都没有好处。要真正戒掉这个毛病,那就要在谨字上下功夫。真正遇到事情来了,不顺心的时候,这个火要上涨了,马上能够提起一个念头,「我不可以发脾气」,发脾气伤人又害己,还于事无补,对于这个事情来说反而会更麻烦,造成更麻烦。提起一个正念,有这种正念平时就得在谨字上用功,常常都能够关注自己的念头而不忘失正念,这是谨字做到了。真正把谨做好,你这一步一步就是向圣贤迈进。古人讲「克念作圣」,当我们起念头,这个念头不对了,马上把它克服,这都是用谨的功夫,久而久之就能成就圣贤的品格。

  信是讲做人要诚信,要讲信用,如果人不讲信用,人人都会怀疑你,因为你没有信用,大家怎么会相信你?所以说话、行动都要以诚信为原则。真正把诚信做到了,自己也是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大家都会信任你,你的感受会幸福,我们的事业必定成功,为什么?真正有信用的人,大家跟你合作会很欢喜,很愿意帮你,特别是在生意场上,做生意最关键的是信用,你到银行借贷,它也要考察一下你的信用如何。所以诚信的人可以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人如此,国家也如此。

  有一天孔子跟他的一个弟子在讨论,他的弟子是子贡,子贡就问孔子,他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孔子跟他说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具足了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子贡就问孔子是哪三个条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是讲第一要有兵,兵是讲国家机器,军队、警察这是兵,这是统治的一个工具,第二个食是粮食,百姓得吃粮食,就是生活要满足,第三个是信,国家要有信用。子贡他很会问,好学之人他就懂得再抓住机会问这个问题,子贡就问夫子,他说如果这三者必须要去掉其中之一,先去哪一桩?孔子就说:「去兵。」先要把国家机器去掉,剩下粮食和信,因为一个国家,百姓要生存,国家要讲信用,要取信于民,哪怕是没有军队,没有国家机器,这个国家还能够生存。子贡又继续问,说如果剩下这两桩事情,必须还要去掉一桩,去掉哪个?孔子说:「去食。」人民甚至可以没有饭吃,但是对国家的这种信任不能够没有,换过来讲,国家可以是个贫穷的国家,但是它对于百姓一定要有信用。所以孔子说「民无信则不立」,如果国民百姓对国家“替换词”都失去了信心,那国家就立不起来了,可见得信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信引申来讲还包括信念的意思,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要有信念,我们讲志向。如果人没有了信念,没有了志向,他的人生没有了方向、没有目标,哪怕他是吃得饱、穿得暖,那叫做混日子,一天到晚,说句不好听的话,叫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个人生怎么可能幸福?怎么可以得到成功?更不要说成圣成贤。所以人要立志,立志做什么?立志做圣贤。圣贤人的生活一定幸福,圣贤人的事业一定成功。所以学习《弟子规》我们要有个正确的信念,这个信念是什么?要学做圣贤,幸福、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

  下来讲『泛爱众,而亲仁』,「泛」是广泛的意思,「爱」是仁爱,「众」是社会大众,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02:37 | 只看该作者
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我们讲博爱。这个爱心从哪里来的?这个爱心就是孝心。我们刚才讲的,孝就是一体的观念,跟父母一体才能对父母尽孝,跟社会大众一体才能够对社会大众博爱,所以爱心就是来自于跟社会大众一体的观念。而一体的观念这是宇宙的真相,宇宙本来是一体的,这是我们前面讲的,道、本性都是生养万物的本体,所以对待大众都有这一种无条件的爱心,为什么?对待自己,有什么条件可言?都是一体的。就像你自己身体上,比如说左手哪里痒、哪里痛了,你就赶快去抚摸它,用右手去抚摸,难道右手跟左手还讲什么条件吗?谈什么价格吗?你给我多少我才帮你,没这个事,一体的!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爱。

  要养成一体的爱心也有个次第,从哪里做起?从爱亲做起,孟子讲的「亲亲而仁民」,先要对父母亲尽孝道,要爱父母,才扩展到爱别人,爱别人就是仁,对待比自己年长的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比自己年幼的像对待自己的弟弟甚至是儿女一样。所以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泛爱众。真能做到泛爱众,孟子说「天下可运于掌」,这句话说,你想构建和谐世界,那是小儿科,易于反掌,把这个爱心扩展到世界就是和谐社会,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真干。

  下面讲「亲仁」,这是亲近有仁德的人,我们讲亲近君子、亲近圣贤。这种亲近就是向他们学习,因为跟这些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德行、学问才能够提升。讲到这里,这个仁不仅是有仁德的人,还包括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仁德的、圣贤的人他们智慧的结晶。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如果找不到真正有仁德的人,可以在古圣先贤的书籍里面找。所以学习传统文化就重要,学习传统文化就是亲仁,帮助我们提升,这些都是圣贤人的弟子,这是我们应该去学、应该去做的。所以上面讲的六条,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是讲我们要修学的,力行的部分。

  底下讲『有余力,则学文』,在前面六条的基础上落实了,有了力行的功夫,就是你做到了,你有余力就应该学文。学文是学什么?学古圣先贤的教诲。在《论语》上面,这句话原话是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我们力行的基础上有能力一定要学文,为什么要学文?因为学文,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帮助我们提升。如果我们自己不学习,凭着自己的那些想法去做,往往可能有偏差,因为自己的思想难保会有错误,因此学文跟力行要把它看得同等重要。所以这里讲力行和学文,不是说先力行再学文,而是边力行边学文,学文帮助我们力行,力行也帮助我们学文。为什么?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真正力行,真正做到了,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的体悟就更深,这种体悟帮助我们更加提升对于圣贤教诲的学习和领会。所以你看《弟子规》上都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从《弟子规》文字上我们看到,力行和学文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真正叫做力行学文合一,相辅相成。学文是帮助你理解,力行是行,解行并重,知行要合一。不学文,你怎么知?不知道,不知道该怎么行?

  所以从总叙这个提纲我们可以归纳《弟子规》的一个宗旨,这个宗旨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说明,就是「进德学文,知行合一」为宗旨。进德包括《弟子规》前面的六个部分,就叫做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六个部分,六个部分都是帮助我们增进德行的,这是力行的部分。后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学文,帮助我们知,知行要合一,解行要并重,这样我们提升就快了,我们的修学就不盲目了。学文这方面要知道也不是乱学,《三字经》里面,刚才讲的前八句里面,第七、第八句叫做「教之道,贵以专」,这是我们学习的方法。教也是学,教学这个方法是什么?贵以专,专就是不杂。学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要学一门。《弟子规》上讲「此未终,彼勿起」,所以我们不要同时学很多东西,那样学脑子都学乱了,那种学文不能帮你一心,所以学要把心定在一门上。比如说我学儒家,先学《弟子规》,《弟子规》没学好、没做到,我不能够换门,不能够换科目,一定要把《弟子规》做到我才能换第二个科目,这叫专。《弟子规》做到了,再学《论语》,《论语》是孔子的言行,我要学的跟孔子一模一样,《论语》才能学毕业,没有学得像孔子一样我不改变科目,一遍一遍的学,学了之后跟人家讲,边学边讲,教学相长,这样子学就快了。

  学习目标我们要很明确,懂得《弟子规》宗旨叫「进德学文,知行合一」,那我们就明了目标是什么,这个宗旨和目标就有因果的关系。宗旨是因,目标是果,我们这么去学、这么去做,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结果我们说有三桩事情,你可以得到幸福的人生,你可以得到成功的事业,最后你可以成就圣贤之道,这是三个层次不同。当然我们目标要定得高,既然要学,就学做圣贤,圣贤都达到了,你的幸福人生、成功事业当然自然而然得到。《弟子规》可以说是入手处,最方便,它最容易学,为什么?《弟子规》里头教导的方法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小事当中来学着成就圣贤。在生活的平凡小事当中悟圣贤之道,就在生活当中把自己的不良习气给磨掉,给改掉,慢慢让自己的本性本善彰显出来。所以圣贤的克己功夫在哪里学?就在你的日用平常,离开《弟子规》你在哪里学圣贤功夫?圣贤功夫都得在自己日用平常中去检点、去反省、去改过去习。

  孔子他曾经讲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这句话是说要学仁,学习仁的方法在哪里?要懂得从最切近的事情里面能够学习仁,也就是在你的日用平常当中学习圣贤之道。所以《弟子规》你别小看它,虽然讲的都是平常的小事,小事里面,每一件事情看你会不会用心,你会用心,圣贤之道都并不遥远,不会用心的,哪怕是你把《四库全书》都读通,背熟了,你还不是圣贤,你充其量可以成为一个儒学家,你的儒学很有造诣,可以写论文发表,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03:23 | 只看该作者
但是你的仁德、你的本性本善没有显发出来,那不是孔老夫子所希望我们做的。换过来讲,如果我们能够落实《弟子规》,哪怕是我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没有碰过《四库全书》,对儒家的经典我一本没读过,我只读过《弟子规》,我能不能够成就仁德?能不能成就圣贤?还是可以,只要我们百分之百做到,把我们的存心真的改过来,不再用那种自私自利的心,不再用那种习气毛病来对待我们周遭的人事物,而是完全用《弟子规》所讲的圣贤之道,那样子我们也能成就圣贤。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仁,仁很遥远吗?孔子说仁并不遥远,「我欲仁,斯仁至矣」,我真想去行仁,力行《弟子规》这叫行仁,那么仁就到来了,不知不觉我就成为一个仁德的人。所以学习的目的我们要很清楚,是成就我们的仁德,成就圣贤,不在乎我们懂得四书五经多少,不在乎背得多少,背不背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我们做到多少,做到了,「斯仁至矣」,没做到,那么仁还是很遥远。

  这样我们就能明了什么人应该学习《弟子规》?再广泛点讲,什么人应该学习圣贤之道?所有的人都应该学习。当然学习,人里面有程度高低不同,这个程度孔子分成三个等级,这是在《论语》里面讲,「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是讲,上根之人,他的智慧,我们说他的程度很高的,是谁?生而知之,就是一生下来他就很仁厚、很有孝心、很有爱心,这种人是上等之人。什么人叫做生而知之?其实每个人本来都是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有程度高低不同?统统都因为教育的问题。《三字经》也讲到,「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你不教他,他就可能从上等人变成中等人,或者中等人变成下等人,甚至下等都达不到,那个人没救了。这都是因为他后天所遭到的熏习,如果他熏习的是善的,他是上等人,如果熏习的不善,他就变成下等人。生而知之的人他也是教出来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教?母亲怀孕的时候就要去教,这叫胎教。

  孔子最仰慕的是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都是这里讲的生而知之的人,那真的叫做圣人。要知道,文王的母亲叫做太任,太任生文王,怀孕的时候那真的是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小心,因为太任知道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有知觉,假如自己行为造作不善,必定影响胎儿,对他是个污染,所以言语造作,甚至是起心动念,都非常谨慎,不允许有一个不善的心行。所以当时怀孕期间她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凡是那些不好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胎儿接触到的都是良善的教育。所以古人讲「有胎教,致使文王有圣德」,文王的圣德怎么来的?他母亲教出来的,母亲在胎教里面就懂得这个道理,就对孩子负这个责任。文王娶了太太叫做太姒,生的武王、周公,也是这个样子;文王的祖母太姜,她生的是王季,王季是文王的父亲,这三太都是非常贤德的女子,所以养出圣人的儿子。太姜、太任、太姒,周朝开国三太,这三个女人为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要感谢这三个女人,所以胎教多么重要。

  现在人称呼妻子叫太太,「太太」这个名称怎么来的?就是出自于周朝开国三太。所以「太太」的名称那是个非常尊贵的称呼,称呼妻子做太太就是希望你这个妻子将来能养育出文武周公这样的圣人,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世界培养圣德之人。所以太太,女人在家里培养儿女,那都是圣贤人的事业,真的是「蒙以养正,圣功也」,那是太太负起的责任,太太的使命比先生更重要。很多人说中国是重男轻女,好像男子的地位高,女子的地位低,那是种错误观念。你看看中国重视的是妇女的德行、妇女的使命,传宗接代、培养后代都是女子的使命。所以古德曾说,「天下国家的安危,女子手中的权力操之大半」。所以怎么可能说先生地位比太太高?反过来说还有道理,太太地位比先生高,因为她使命重大,从胎教就开始培养儿女。

  当时我母亲也是很重视胎教。我出生在一九七三年,那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这些传统文化的书籍,只有《毛泽东选集》。我妈妈当时跟我的姥姥一起住,我的父亲在兰州,我母亲在广州,相隔很远,生活都很清净,朝夕都跟姥姥在一起。我的姥姥是个非常贤慧的家庭妇女,从来一生没有发过脾气,对自己的先生、对自己的儿女都非常的关爱,性格非常好,真的是温良恭俭让,有很厚的传统美德。我母亲跟我姥姥在一起耳濡目染,感受这种温良恭俭让的德风,也是在姥姥身边尽孝,这种潜移默化这是对我的一个胎教。所以我从小到大,我母亲说我都很听话、很孝顺,很少跟父母有顶嘴的时候,违逆父母的事情没有干过,这就是胎教奠定基础。这是讲上根人要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的那是次一等的,学而知之,教育很重要,小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圣贤的教育,落实他的德行的根基,因为长大了以后再教就很难,教育要从小开始。古人讲「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育从哪里开始?婴孩就开始;教媳妇,家规,媳妇刚过门就开始教,时间久了她受的污染多了就很难教。

  难教的人是什么?叫困而学之。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没学过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我们这一代,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革的余毒延到我们青少年时代,「破四旧」,把传统文化都废弃掉了,所以没有真正认真学习过。这是什么?受困了,导致我们这一生行为、观念很多偏差,生活在烦恼痛苦当中。现在有这个机会学到《弟子规》,接触到传统圣贤文化,那得要使劲干,叫亡羊补牢。我们程度就比较低,但是低没关系,只要努力还能补救。怎么努力?《中庸》上面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人家看一遍就看懂了,我就看十遍,我也能看懂,人家读十遍,我就读一千遍,这样子发愤图强,即使是根性愚钝的,我们程度低的,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04:49 | 只看该作者
也能够赶上来,最终也能够开显我们的本性本善,我们的智慧也是本有的,也能够成就。所以要学必定从《弟子规》学起。《中庸》上讲:「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要学习圣贤之道要循序渐进,走远路从近处开始走,登高也要从低开始一步一步的登,这样渐渐的,《弟子规》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只要自己不灰心,奋勇向前,圣贤学问我们一样可以成就,本性本善必定可以恢复。

  好,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集)  2007/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3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弟子规》。我们昨天共同学习了「总叙」,今天我们从「入则孝」开始学起。「入则孝」是《弟子规》正文部分的第一篇,其中包括二十四则事情。篇名「入则孝」顾名思义,就是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也是圣人教化大众的根本。为什么要教孝?因为圣人懂得宇宙万物跟我是一体的,我跟一切的人、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这个事实圣人晓得,所以他看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看待自己一样,这种一体的观念就叫做孝道。我们昨天有谈到孝这个字就代表着一体,近的来讲,父母跟儿女是一体,展开来说,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过去遥远的祖宗跟未来无尽的绵延下去的子孙也是一体,这是从时间上说;从空间上说,整个宇宙、十方都是一体。真正证入了这种一体的境界,彻底认同了一体,这个人就叫做圣人。我们学习圣贤之道从哪里入手?就得从学孝开始入手。所以这篇篇题叫做「入则孝」,这个入也可以引申解释为入手处,圣贤之道从哪里入手?从孝道入手。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这个意思,教德、教圣贤之道要从孝道入手。

  圣贤之道就是培养我们一个一体的爱心,这个爱心里头没有分自分他,没有你我对待分别。有人说「爱人如己」,爱人如己这个观念都已经隔了一层,因为还有个人、还有个自己,真正入了一体的境界,哪里有人、哪里有自己?这才是真正圆满的大爱。爱心的原点在哪里?就在父子有亲。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那种亲爱,那是爱的原点,这是我们最容易体会得的。我们跟父母一体,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从哪里来?父母那里来。所以《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每一样器官,小到一根毫发,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生我们出来,把我们养大,所以我们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敬,这是自爱。自爱才能够真正爱人,自重才能够尊重别人,把这个爱心扩展,父母跟我一体,所以我要尊重敬爱自己的父母,一切人跟我是一体,我也要尊重敬爱一切人,逐步扩大自己的心量,最后这个心量涵盖宇宙万物,这样的人就叫圣人。

  你看曾子在《孝经》里向夫子提问,「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他问圣人的德行可不可以说比孝的德还要再高出一筹?换句话说,除了孝德以外,还有没有一种德可以是更高的,堪称圣人之德?结果你看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孔子说「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孔子说得很明白,圣人的道德哪里能够说比孝更高?换句话说,圣人之德就是孝道,把这个孝心做得圆圆满满那就是圣人。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以对父母的那种爱心为中心,从孝开始展开,对待兄弟一定是友爱和睦,对待夫妇一定是讲究道义、恩义、情义,对待领导一定是忠诚,对待人民一定是全心全意的去服务,这是从爱父母的心推展至爱万民。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老人尊重敬爱,然后扩展至对一切比我年纪大的人都要尊重敬爱,这个老字就是尊重敬爱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对待自己的晚辈,比自己年纪幼小的人,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是儿女一样,这都叫孝。所以圣人提倡以孝治理天下,以孝治天下必定能得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孔子在《孝经》里讲什么叫圣治,他说「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人用什么来治理天下?用教育。教育又以什么为先?《礼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又以什么为先?以教孝道为先。为什么?因为他所依的,就是所依靠的孝是人的根本,用根本来治理天下,自然得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叫做「不肃而成」,你不必用严肃的法律去治理,自然就能够有和谐社会。法治哪里比礼治好?要用礼治、用教育,这是个必要的手段,让大家都能够孝敬父母,自然能够民风和睦,孔老夫子说这就是古圣先王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

  所以整个《弟子规》不能小看,它里面含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不仅是修身、齐家,还能帮助我们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现在说的和谐世界,让天下太平。从哪里做起?和谐世界从我做起,不能够要求别人做,要求别人做自己不做,那就会起争执。圣贤之道都是要求自己,没有说拿圣贤教育去要求别人,那就全搞错了。从我做起从哪里入手?就是从生活小事点点滴滴那里去培养自己的孝心。「入则孝」这一篇里面所谈的内容都是生活小事,如果在这里面看不出门道你会小看它,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好像不值一提的,为什么要拿出来大讲特讲?这样子想法就错了,那是不会学。真正会学的人都是从小事、小道理里面去体会圣贤人的存心,去体悟治国平天下的治国要道。所以这些事情,我们立志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确实每一件都要认真落实。这些事情是什么?本篇讲的二十四桩事情,这也是举个大概,每一条里面涵盖的意思都无限的深广。《弟子规》,别看这好像是一本童蒙的教材,可是每一条都具有无限深刻的圣贤哲理,看我们会不会学,所以浅的人看就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06:08 | 只看该作者
深的人看《弟子规》它就深。我们来看第一条:

  【父母呼。应勿缓。】

  这句话在字面上解释就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要马上去答应,不能够迟缓。这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是一种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敬,孝字下面还有一个敬字,合起来,所以没有敬就没有孝。孔子有一次说到,如果对父母能够用物质去供养,你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补助养父母,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为什么?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就是你养狗、养马那也是养,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你养父母不等于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那能叫尽孝吗?所以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连在一起讲。而真能够有这种恭敬父母的存心,我们说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养成习惯这种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恭敬的存心,他踏入社会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重视,领导一定喜欢这种人,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呼』,这个呼,如果是父母开口叫到了,当然要『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到的?我们也要去体会父母有没有这种需要。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口上在呼叫我们,口上呼叫已经是万不得已,我们要懂得听到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叫做真正的孝道。在《孝经》里面请问孔子的学生曾子,他就是个大孝子,他真正「父母呼,应勿缓」做得很圆满。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曾子的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来了个朋友来找曾子,曾子的母亲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怎么样招待这个朋友,想着曾子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怎么样去把曾子唤回来?那时候也没有手机,突然心生妙计,就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了一口,咬出了血,我们说十指连心,一咬破手指,心痛,谁心痛?曾子在山里面已经感觉到心痛。你看曾子是念念都是念着父母,所以母亲的心一痛他都感觉到,在山里面有这种感应,赶紧就跑回家来,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说,因为朋友来了,我想赶紧把你唤回来,又不知道怎么来叫你,就只好咬我的手指,让你能够感应。你看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所以《孝经》上有句话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极处,真的可以跟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这叫做通于神明。四海都能感通,为什么能感通?因为是一体的,只是我们太麻木了。为什么会麻木?因为我们的心里面都存着自己的物欲、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想法、妄念,把本有的那种感通的功能给障蔽住,屏蔽起来了,所以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呼声,不能感知父母的需要。

  有一个单位的年轻女子,在休息日都跟朋友到KTV场所去唱歌,每天唱歌一唱就唱到很晚,晚上又去酒吧喝酒,等到回到家里来的时候都已经是深更半夜,在回家的路上才看到手机上面留着有很多个未接电话,都是家里父母打来的,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因为在家里等待她,等到面色都憔悴。父母的呼叫都没能够听得到,被KTV的那种大喇叭、大音响的声音给覆盖住了。其实哪里是喇叭、音响的声音可以覆盖得住?是自己的物欲把自己的心给覆盖了,所以不能感知到父母的呼声。为什么曾子可以感到?为什么我们手机、电话都不知道?所以要真正能尽孝,平时要懂得在格物致知上面下手。《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我们的物欲,才能够得到真知、真智慧。如果不格物没有办法致知,为什么?智慧都被物欲给蒙蔽了。真正把物欲放下,让我们的心地清明透彻,这样才能跟天地万物感应。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只要父母有丝毫细微的起心动念,我们也能感知,这是一个纯孝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就要先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要知道,真正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他已经在这里积德积福,如果父母呼他不肯应,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往往会出乱子。

  有个将近三十岁的青年男子,他读《弟子规》,翻开第一页就读到「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心里面非常感慨,他说想起自己少年时代遇到的一件事情,让他刻骨铭心,那是他上初中的时候,他住在父亲单位的一套宿舍里面,常常跟院子里的同学一起玩乐,有一天几个男同学招他一起给一个女同学过生日,开生日Party。正在他要出门的时候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说今天澡堂开放了,你跟我一起去澡堂洗个澡;这是北方人,她要到澡堂洗澡。这个孩子当时就在犹豫,是听妈妈的话还是要跟自己的这些同学一起去玩乐?这个人算是有孝的根基,他想到妈妈从小到大为自己日夜操劳很不容易,妈妈叫到了就应该听妈妈的,所以就毅然拒绝了同学们的邀请,他就不去玩乐,就去澡堂洗澡去了。这件事看起来好像是很平常。当他洗完澡以后,第二天上学了,结果上学以后才发现,原来昨天晚上他的那几个同学跟那个女生一起喝酒作乐搞到很晚,结果那几个男生喝醉了酒,竟然把那个女生给玷污了,当场被警察给抓住,把这些少年人都送进了少年管教所,这一过就是几年。后来这个听他妈妈话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又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毕业以后到一个很好的单位工作。当他工作的时候回到家里,偶尔也会遇到那些儿时的玩伴,曾经住过少年管教所的人,看见这些人从管教所出来以后也都没有振作起来,年纪已经不小了,有的人就是蹲在大院里面下下棋,有的人可能搞一点非法经营混日子,看到这位事业有成的人回来,大家看到他也都不好意思,躲躲闪闪的,或者是跟他苦笑一下,也没跟他说什么话。你看两条路截然不同。两条路截然不同,在路分判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孩子一念之间的时候,他一念生起感恩父母,他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因此就走上了正路,不至于堕落。假如那时候「父母呼,应勿缓」他没做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06:54 | 只看该作者
跟这些同学们去玩,自己喝醉了也难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所以回想起过去,这个年轻人非常感激自己的母亲,可能他的母亲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他真正了解听父母的话多么重要。

  我们自己回想一下,从小到大,其实父母在无意之间救过我们多少回,所以父母的恩德真是恩重如山!我们要报答父母这个恩德,要常常提起这句「父母呼,应勿缓」,这就是报答父母的恩德。很多年轻人长大了,也有很好的事业,就很忙了,父母的呼声已经是充耳不闻,父母的需要已经是麻木不能感知。我们看到在去年的母亲节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特别采访母亲。首先问这些儿女,母亲节来了,你们都谈一谈你们要怎么样尽孝?结果这些儿女们都说,我要挣大钱,我要买洋房、买汽车供养我母亲,他们认为这样是尽孝。又问一下这些母亲,妳希望妳的儿女为妳做些什么?结果这些母亲没有说要儿女给她买洋房、买汽车,而很多父母都说:「我只希望儿女不要太忙,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一顿饭。」你想想,父母的这种需要,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能不能够「应勿缓」?反而可能常常用一个忙字做为借口,这个周末太忙了,公司还有事情,或者是说领导请吃饭,反正种种的借口,就把父母给搪塞过去,总是心里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把他的公司、把赚钱、把讨好领导放在首位。别看这是生活的小事,小事当中就能看到我们有没有真实的孝心。人忙于名闻利养的追逐当中,心就会愈来愈麻木不仁,忙到最后,真的人生的方向都盲目了,到最后心里是一片茫然,忙到底,人生的意义又何在?所以父母的呼声我们不可以忽略。

  当然,父母要培养孩子孝心也要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培养。有一幕这样的情景,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小孩正在地上玩,年轻的母亲就要拉他回家,但是这个小孩不肯回去,在地上耍赖打滚,就是不肯跟他母亲回去。结果母亲叫了好几声,这个孩子都没有理会母亲,这个母亲就想出一条妙计,从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果,然后胸有成竹的走到孩子跟前,对着孩子把这个糖果晃了一下,就这么一晃,孩子眼睛就盯在糖果上面,然后母亲就拿着这个糖果在他眼前慢慢的拉了起来,就看着这个小孩一下子身体就直立起来了。我们看到这幕情景就会联想到什么?马戏团训练那些动物就是这个样子。结果当这个孩子站起来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母亲就问他:「你想不想要吃糖果?」那个小孩二话不说就要双手去抓,结果母亲早有预防,把手一收回来:「你想吃你得跟我回家。」于是这个孩子就服服贴贴跟着他妈回家去了。这一幕场景大概很多人看到过,可能大街小巷都能看得到,很多的父母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管孩子的。我们试问一下,这样去管孩子对不对?你想想,她用糖果可以让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回家,而母亲的呼声叫了多少次,孩子居然充耳不闻,所以在这个三、四岁的小孩心目中,糖果已经比他母亲更重要。

  在这么小,父母就已经给孩子心田里种下这种功利的种子,他可以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想想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假如他上了小学,他可能为了要一个手机而千般的来打扰他的父母,因为他的欲望随着他的年龄已经增长,他已经不只是要糖果,他要的是手机。再长到中学的时候,手机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可能父母要去买一台手提电脑才能够满足他的欲望,上了大学,可能父母要给他买一部小汽车才行。随着年龄愈来愈大,他的欲望也就无止境的在这里扩张,最后当父母已经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儿女的欲望的时候,儿女会怎么做?我们看到一幕幕的人间悲剧,多少的父母到年老的时候被丢弃街头,甚至我在马来西亚还听到有一些华人,听说有「放生」这个词。放生这是佛教里讲,爱护动物,把牠的生命放了,放条鱼到河里或者放鸟到深山。结果这些人对父母也来放生,把父母运到深山老林里面就丢弃不管,去放生了。甚至也听到儿女为了争夺财产而谋害父母,种种的人间悲剧都是从小教育的理念错误,他教的不是「父母呼,应勿缓」,他从小教的是「糖果呼,应勿缓」、「手机呼,应勿缓」、「计算机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所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怎么会不乱?所以现在道德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挽救世道人心。

  「父母呼」,我们看到父母已经不仅是我们自己家里的父母,包括社会里每一个家庭的父母,他们的呼声我们有没有听到?他们呼声是什么?呼吁自己的儿女回头孝顺父母。我们学了圣贤的教育,学了《弟子规》,懂得一些中华文化,面对社会中大众那种急切的盼望,希望伦理道德的教育恢复,那我们年轻人也要应勿缓。既然已经学到了这么好的中华文化、伦理道德,要自己去依教奉行,然后也要把它广泛的宣扬,介绍给社会大众。所以我在去年底就辞掉了昆士兰大学的终身教授工作,重新来到我的老师净公上人老教授身边做一名学生,来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来讲习,把这些优秀的教育介绍给大众。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谐社会教学为先。

  这个父母可以引申,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包括我们的老师、包括长辈、包括一切比我们年长的人、也包括我们的领导,他们的呼声我们要应勿缓。所以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老师希望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们要老老实实的遵循老师的教诲去做到,这叫应勿缓。父母、老师、长辈们对我们的希求、对我们的盼望,都希望我们长大成人做个有德君子,将来能够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再进而把心量扩大,扩大什么?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万物与我一体,这就成圣成贤了,这统统都是孝。所以《孝经》上讲,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事奉双亲到事奉君国,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07:40 | 只看该作者
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这就把孝做圆满了。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句意思太深了。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我们做个有德有才、有一番事业的人,我们要去实现。真正的好老师他也是这样子,我们的国家、祖国、人民对我们也是这种期许,真正做到了这才能够把这句做好。

  所以你看《弟子规》里面讲的道理,每一句里面都涵盖着无量无边的意思,看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弟子规》也体现出一个最高的哲学精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何一条,《弟子规》所讲的任何一条都涵盖着一切的意思,刚才讲的「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也涵盖着圣贤圆满的修学。因为当我们不能够事亲,不能够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能够成圣成贤,孝道不圆满,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对我们的盼望,我们没有圆满的应到。所以真正把「父母呼,应勿缓」这条做到了,那就是圆满的圣贤,这圣人,圣人所做的也就是「父母呼,应勿缓」而已,你看是不是一就是一切?一切圣贤之道都涵盖在这句话里头,而这句话也涵盖着一切圣贤之道。这样去学《弟子规》,那个受用无穷。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师长净公上人老教授他跟我们讲,《弟子规》你把它打印出来也就是一页纸,放在天平上面来称,左边放一部《弟子规》,右边放《四库全书》,把儒家所有的典籍都放在右边这个天平上,它们两个重量平等,他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弟子规》的分量、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儒家一切典籍。《弟子规》是根,根亦涵盖着树木花果,「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也涵盖了所有儒家的典籍,儒家典籍就是教你成就圣贤,成就圣贤就是父母的呼声,你要去应勿缓。

  所以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得《弟子规》不是简单的一本给童蒙养正的小教材,它是一本帮助我们成圣成贤的大教材。我们懂得这样学习这就是有悟性,纵然不能够学到像孔子的学生颜回,这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悟性最高的,他能够闻一知十,我们虽然没这个悟性,也得会举一反三,这样学就学活了,不是死呆板的。如果只是把「父母呼,应勿缓」理解成父母叫我一句我就动一下,那就叫做学呆了。下面第二条:

  【父母命。行勿懒。】

  你看看,讲了一个多小时才讲了一句,这是第二句,证明《弟子规》里面是大有学问。这句『父母命,行勿懒』的意思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命令,他叫我们做事情我们马上要行动,不能够懒惰,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这也是小孩学习孝道也要从这里学起,养成一种随顺父母的意思的这种心,孝顺心。孝后面也带一个顺字,孝顺孝顺,顺才能够得到孝,如果不顺父母意思,常常跟父母违逆,甚至顶撞,那就不能称为孝,所以学习就要学「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我们做事,我们能够很迅速的行动,养成这个好习惯,这会一生受益。等到你到学校里面也能做到「老师命,行勿懒」,走到单位你也能做到「领导命,行勿懒」,成家以后,「先生命,行勿懒」、「太太命,行勿懒」,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所以他最后得到的是他自己幸福快乐。

  记得我二十二岁到美国去留学,在那个学校里跟一位大教授来做研究助理,这位大教授在美国也是一个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工作效率很高,产出率也很高,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求手下人那个要求也很高。当时我是刚刚到美国,什么都不懂,甚至英文也说不成片,在他手下干活那可太吃力了。他给我们的工作量,通常给我们一份工作,我们都要请问一下他,这个工作什么时候要完成,这位教授就会说:「我昨天就该要了。」意思是说你还要问吗?赶快去做,已经过期了。他给的工作量要求做的时间都很长。像我们按照工资来算,因为我们为教授做助理也能拿点工资,每周要做二十小时,这是我们的奖学金涵盖的报酬。如果是这个教授给我的工作量,二十小时绝对完成不了,我都是要用四十小时才能够完成,双倍的时间。这位教授要求这么严格,也行勿懒,不能够懒惰,要扛着走,也是自己在学习。他要我做的都是一些处理数据,用计算器建立模型,做统计程序的运算等等,自己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也不介意,很欢喜的替他工作,从来没有跟他讲「我一个礼拜本来只要做二十小时,现在给你做四十小时」,我也没这么说。结果摸索着这么走,这么工作,后来他要求的工作量我三十小时就能完成,后来二十小时就完成,再后来我十小时就能完成,因为熟了,熟能生巧,所以效率是愈来愈高,结果自己的工作能力就愈来愈强,最终得利益的还是自己。因此我做研究我也是请他做我的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因为跟他已经合作很多年,他的这些研究方法都掌握了,做起来很快,所以四年就完成硕士、博士的所有课程和论文,毕业了。当时我们的系主任都说我是我们学校博士毕业完成课程最快速的一个人。不仅如此,后来我跟这位教授成为长期的研究上面的合作伙伴,我跟他两个人合作写了很多优秀的论文,都在美国著名的、世界上著名的金融学、经济学的杂志上发表。

  像来到昆士兰大学,昆士兰大学在亚洲排名很高,当时我们商学院每个教授他们的产出率是一年平均每个人产出零点六篇论文,就是每个人平均来说一年写不出一篇论文,但是我平均的产出率是一年四篇论文,而且质量都很高。所以真正肯服务、肯行勿懒的人,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老师、父母或者领导要求我们做的工作,不用介意说怎么这么多工作量,好像自己吃亏了。自己没有吃亏的,天下没有自己真正吃亏的事情,要知道吃亏是福,你吃的不是亏是福。父母衍生来讲可以说是人民,所有的人民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也要行勿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司开明的领导都有这种意识,知道「父母呼,应勿缓」也包括「客户呼,行勿懒」。我们认识的一位北京的老总,他在公司里面推行《弟子规》教育,让所有的员工都来学习,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08:27 | 只看该作者
结果很多售后服务部的员工分享「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很有心得。有一个员工说,过去接到业主的电话,有的是投诉的,有的是要求上门服务的,总是懒懒散散不肯去动,现在学了《弟子规》知道要把客户也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一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所以只要接到业主的电话就赶紧上门服务,立即行动,结果发现业主对公司的产品那种满意度大大增加,当然这个企业也因此声誉就提升了。所以把《弟子规》里面这句话用到公司企业里面,公司企业也能够很好的发展。这里是讲「父母命,行勿懒」。下面讲的是第三条:

  【父母教。须敬听。】

  这句话字面上的解释是讲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取、去领受。父母比我们年长很多,俗话说「他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都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所以他们的教诲对我们身心必定有好处,对我们的人生必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应该虚心恭敬的去听取,能够帮我们避免走弯路。如果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往往会吃亏,俗话都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都是真心爱儿女的,都希望儿女能够好、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我记得我从小就非常听父母的话,尤其是我母亲,我母亲在我心目中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她的言行举止处处都是我的好榜样。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我的人生规画问题,所以当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帮助我上广州市最好的中学。我们家住在广州,广州中学最好的当时是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结果当时在母亲的培育下,我以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华师附中。上了中学,我母亲又不断的督促我、鼓励我,目标要上重点大学。当时因为我想着我母亲不希望我离开太远,希望我留在广州市内,所以当时虽然成绩还不错,也报考我们广州市的重点大学中山大学。当我上了大学以后,我母亲在我十九岁时候的生日贺卡,这是我上了大学以后第一个生日,她给我一个贺卡里面就给我写下了人生的一种规画,那是十五年前的事情。我把这个贺卡念一念,跟大家分享一下:

  「茂森儿,祝贺你十九岁青春的年华,这是你迈进大学的第一个生日。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只有失去时才知道它的价值,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个智者,身置庐山之中而知庐山之美。你已经成年,今天和你谈谈我对你人生的总体策划。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养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三十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三十岁至五十五岁,成家立业,干一番事业,五十五岁后,收心,摄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这样,当你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自慰的说,我活着的时候很充实,离去的时候很恬静。永远爱你的母亲,一九九二年五月。」

  这是十五年前母亲给我做的规画,回顾十五年走过的路,我也很欣慰的可以说都是在母亲规画的人生道路上走,愈走愈踏实,愈走愈欢喜。确实有不少母亲的希望我已经做到了,比如说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得到了世界发达国家一个很好的工作,包括成家要晚,我还没成家。不过有很多的事情母亲的希望我还没有做到,比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这些都是圣贤人的品行。所以母亲所希望的,我这一生不仅仅是有一个成功的事业,还要再进一步要成就圣贤的品德,这个确实是我要终身力行的。跟很多同龄的年轻人来相比,自己也非常庆幸自己是一个幸运者,也算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没有别的,就是听话两个字,「父母教,须敬听」。不仅要听,听了之后要照做,要依教奉行,这个听就没白听,这才叫敬听。听了以后不肯去做,那怎么能叫敬听!而听父母的教诲,得利益的还是自己,父母对我们是无私的爱,我们能够听父母教,父母对我们没有所求,我们自己得到最好的福分。

  「父母教,须敬听」也可以引申不仅是自己家的父母,所有的长者、有德有学的人,他们的教诲我们要敬听。包括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孔子、孟子这些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听了之后要照做,不辜负老祖宗对我们后代的期盼,把中华文化能发扬光大。而发扬文化最关键的是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把一个道、一门教育、一种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这门教育、这门文化把一个人捧起来,不是,所以关键是人要去做到。我们现在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做为一个中华儿女,现在还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恭敬、都赞叹,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着五千年的道统,五千年的文化,令世人敬仰,我们这些做子孙的都沾了光,我们如果躺在老祖宗的光荣的本上而不肯依教奉行,怎么能对得起我们的老祖宗?「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我们要把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一切人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敬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恭敬的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那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能够提醒我们的这种人真就是好人。你想想我们步入社会,谁还能够对我们常常提醒,耳提面命?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就是父母和老师。

  所以有人能够给我们提意见的,我们要把他当作父母一样感恩他。如果他提的意见不对,或者是他故意来找碴的、来挑衅的,这样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是要须敬听,对他还是要虚心恭敬,把他还是看作父母一样。为什么?他说的不对,如果我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过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得不对那是他的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生烦恼?还要跟他去辩论,没必要。这是把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生烦恼,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09:1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愚蠢的人才干的,聪明的人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他能够给我们提这个意见,我们还应该感恩他,起码他有这种胆量,他有这样的一种行为就让我们感动。就像过去唐太宗纳谏,有人跟他讲他的缺点,即使是有人讲错了,唐太宗也不介意,反而会奖赏他。别的臣子看到了,跟皇帝说,他跟你说这个缺点说错了,你怎么还能奖赏他,惩罚他才对。唐太宗说,你们不知道,如果他说错了我就惩罚他,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跟我提意见了,我奖励他是奖励他这种提意见的精神。你看看,圣明的君主有这种心量、有这种智慧,他的成就就大。所以「父母教,须敬听」,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养成我们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好,请看下面一句是:

  【父母责。须顺承。】

  字面上的解释是讲父母对我的责备我们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一种态度。对待父母的责备、批评,我们都要欢欢喜喜的接受,这是孝心的体现。父母的责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没有说父母生了一个儿女,刚生下来就恨这个儿女的,这个我们还没听说过。真正了解父母对我们这种爱心,对父母的责备我们就能够顺承。父母说对了,我们要赶紧改过,假如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明白之后,对于父母的这种意见我们要记在心里,没有这种过失要注意防范,怎么可以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心里不满、不服,甚至产生怨恨?

  有这么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因为跟她的母亲吵了架,她母亲骂她,她自己忍受不了,就离家出走,就到了一个饭店,自己身上身无分文,又饥又渴,在这个店的门口徘徊着,很想吃一碗汤面。大概是这种神情被里面饭店老板看到了,老板很慈善,走到门口就问这个女孩子:「妳是不是饿了,来来来,我请妳吃一碗面。」这个女孩子听了之后心里就非常高兴,这下遇到好心人了,就跟着老板进去店里头,老板给她端出来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她就欢欢喜喜的吃下去。吃完以后老板就问她,「女孩子一个人出来做什么?」这么一句话一讲,这个女孩子又忍不住泪如泉涌,就哭着对这个老板说:「老板,你真是个好心人,给我一碗这么好的面。我因为跟我妈妈吵了一架,所以我就跑出来,结果遇到你这么好的好人,哪里像我的妈妈这么绝情!」这个老板听到这个女孩子这样说话,就马上跟她纠正说:「妳不可以这样讲话,妳想想,我给妳这一碗汤面妳就已经这样的感恩,这么欢喜,妳的母亲从小到大把妳养大,给妳做了多少汤面,为什么妳对妳母亲都没有一点感恩?」这句话提醒了这个女孩子,是自己错了。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给她布施一碗面,她都这么样感恩戴德,认为他是一个好人,那自己的母亲?母亲对我们付出了多少,哪里是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对我们的付出可以相比的。所以父母偶尔对我们的责备,竟然就积怨在心,这叫大不孝,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就是对我们的成全,让我们积累福分。

  我的母亲常常跟我讲,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心批评你、责备你,除了父母、老师以外,只有父母和老师才有这样的爱心,能够对你严厉要求。她跟我讲,我们从小到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灾难,没有受到什么运动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一帆风顺。她跟我讲,你的祖辈、你的父辈都遭受过战争的苦难,都遭受过很多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折磨,很多的坎坷,而你从小到大一帆风顺,要知道,没有受过磨炼,很容易栽跟斗。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对我们责备、批评、来磨我们,这种人就是大恩德。我妈妈常常告诉我,「福是逆着加的」,真正是你的福分,怎么来的?逆着来的。就是一种责备,一种批评,甚至是打骂,加到你的头上就是给你加福。我从小到大,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读完博士毕业当教授,真的一帆风顺,这多大的福分!要知道我们自己修了多少福,能不能够有这样的福分享用,如果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不能够忍受,这种人就没福,等着他的是苦头。

  我的母亲很有智慧,她对我的培养绝对没有溺爱,虽然我是一个独生子,但是她对我教养非常严格。我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的母亲带着我上幼儿园进行全托,当时我们在广州,母亲把我送到广州市最好的幼儿园,叫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礼拜一把孩子送过去,礼拜六父母才接回来,这是全托。当孩子的总是念着父母,不肯上幼儿园,每逢星期一早晨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总是拖拖拉拉,总是在那里找借口不肯去。母亲也一点没有心软,拉着我就上幼儿园。我们上幼儿园走路去,翻过一座山,大概要走四十分钟,母亲让我自己背着上幼儿园用的这些书、衣物,书包很大,我才四岁的孩子,就背着这个书包,我妈妈就拖着我走。结果在路上有些妈妈的朋友看到,就大吃一惊,对我妈妈说:「妳怎么可以让这么小的小孩背这么大的书包?」就批评我妈妈。我妈妈也没有跟他辩论,就在他面前把我的书包接过来继续走,等那个人走过去了,然后把书包还给我让我继续背。所以我从小身体就锻炼得很硬朗,小腿就很粗,那是走路锻炼出来的。母亲是为了锻炼我的素质,为我加福。到我长大以后体质就不错,所以上了中学、上了大学都是学校田径队的选手、游泳队的选手或者是篮球队的选手,都是在孩童时代奠定的基础。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我母亲对我从不溺爱。

  送我上幼儿园,我当时是很调皮的一个孩子,经常违反纪律,很多老师就抱怨,说妳这个孩子很难管教。大概我从小就好动。结果我妈妈就对这些老师说:「请你们尽量的严格管教茂森,如果茂森调皮捣蛋,违反纪律,你们就进行处罚,甚至骂他、打他都可以。」结果老师得到我妈妈这种授权以后,真的对我就不客气,我就老实了。你看看,现在有像我母亲这样开明的父母都很少了,现在我们常常听说孩子在学校里遭到老师的批评,稍微严厉一点,孩子就哭哭啼啼的回来跟他父母告状,父母就卷着胳膊要去学校跟老师论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5-3 13:53 , Processed in 0.055934 second(s), 14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