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查看: 5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子道学之创世纪论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00:1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本文摘要】
哲学的最终议题,一切真理的极至!无非就是為了破解【生命之真諦】和【宇宙之实像】。当今科学家、神学家、哲学家集合人纇的智慧结晶前赴后继孜孜不倦可不都是為了攻下这真理的终极顶峰?但是,就在科学、神学,都极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初,显然哲学界还是无法统合人类的知识以征服生命与宇宙的创生奥义!很讽刺的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圣人老子早就彻底破解了“创世纪”的真相,并用诗歌的形式收编成《道德经》流传於世!只可惜一本无上宝典,千古以来能识货者几希矣!所以老子早在经中自我预言:『知我者稀,则我者贵,圣人披葛怀玉!』数千年过去了,再拜读老子预言著实教人嘘吁不已!



实相

老子的“创世纪”可以说是《道德经》裡的重头戏,可惜自古至今少有学人能够从中获得啟示!这也是老学被严重误解的主因,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研究老子道学除非先破译《道德经》经文有关宇宙创生与生命真諦的开释,否则绝对无法获得老学之真,无法契入於老子道门!

老子道学的铺成可以说是由他所发现的“创世哲学”揭开序幕的:
第一首: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以这两句名言為祂创立的道学揭开序幕。虽然区区十二个字,自古用来注释它的文字恐怕得沾尽几缸子墨水,到底老子以此二句来為老学开宗明义,其中又隐含哪些真諦呢?老子开释这两句话祂的用心為何?在此也让我们用心来领悟祂吧─ ─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在这句话中很巧妙的引用三个“道”字。前后两字都是名词,都是代表老子所将揭诸世人的“道”;中间的“道”字作动词,就是“说明”的意思。这句话注译成白话:
『“道”这个学问是可以说清楚的,但是以语言所议论教导的“道”,并非那真常永存的“道”,因為真常之道是必须用实修来证悟的。』
老子这句话的重点就是直指“道的学知”与“道的修证”之差异,也就是事先表明“道学”中“知”与“行”的问题。老子五千言无非就是针对“道学”作详细之论述;而当讲到“修行”老子就叫修道之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就是研究道学从理论到实修的一个截然不同的转折。也就是老子讲:『為学日益,為道日损。』的真正心意!

老子论道,理路清晰,非常有逻辑,祂的文章结构文字运用都是精挑细选,假如您对老子的文艺有特别的研究,您一定会发现且讚叹老子在文艺上的杰出造诣,《道德经》除了一些流传中所產生的错简,老子的文章真的让人无法在其间任意增减一字半句。所以有些专家把《道德经》的文章解得语意牵强,说理不清,这都是不能解悟老子真正心意所使然。

【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句话是承袭上一句而来,勿论在“文艺”或“文义”上都可表现出老子超人的智慧与文学修养,“名”并非一般沿之成习的解释:〈名称‧名子〉这个泛词,自从《王弼註老》将老子开宗明义的两句重点讲话註成:『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於无.』后代学者便跟著引用至今。其实把老子这句话中的“名”这个字註解成:〈名称〉或〈名子〉对研读老学是一大败笔,千古以来多少人无法深入老子道门,很多都是在此便误入歧途败下阵来。

【名可名,非常名。】前后两个“名”老子之本意是指“道体之名状”或解成“道体之境界”总之“名”在此须要“实解”以白话来说就是“名堂”老子讲这句话的精意是这样的:
『道的名状是可以形容的,但是用语言议论来形容的“道之名状”,也绝非真实长存的“真道名状”。』就如前句“道可道,非常道。”此句也是老子告诫世人,“道体”是真实的存在,只有透过“特殊方法”的不断训练才能亲身去证悟祂的境界。所以老子曰:『损之又损,以至於无為,无為而无不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前面我们特别注意“名”这个字的涵义是有道理的,接下来的这句话就是需要对“名”有正确的注释才能破译老子之“创世哲学”─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般註者皆无法突破脑筋经验的思考,他们总认為“无”就是什麼都没有〈不存在〉的意思,所以老子这两句话便被解释成:『无就是天地的本始,有就是万物的根源,宇宙万有就是从无所生出。』这种解释似是而非,可以说完全错失老子道学之精髓。老子这两句话中的“无这名堂”与“有这名堂”,绝对指的是两回事,当然不可用“无中生有”或“有从无生”这种思考逻辑来给定义。
“无名”是“无这个名堂”,“有名”是“有这个名堂”,“无”“有”在老子道学中是并行的两种状态,他们自始自终相辅相成,说的感性点“无”“有”在“道”的流转过程始终是“相依為命”的。“无名”与“有名”此两者应该说是“夫妻关系”而非“母子关系”,确立这个观念对往后研读《道德经》至关重要。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除了对“有与无”要有正确认知外,句中的“天地”一词亦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因為“无这个名堂”到底是什麼玩意儿,其破解的线索就落在“天地”这一名词上,当然老子在此引用的“天地”,不可能泛指一般人知识上所以為的蓝天与大地。因為“无名”顾名思义“祂”是一种无形甚至不可思议的存在,所以在“物质上”在“现象界”我们是找不到“祂”的。

“无名為天地之始”,“无名”為何為“天地”之始?老子利用“天地”这个名词来与“无名”相串联,祂老人家的“心意”我们要如何去破译祂?

大凡研究《道德经》当您遭遇未解之难题,您只要耐心的从本经中自求解答您会发现老子绝对不会让人失望,这是《道德经》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种必然的安排,老子深知祂的学问是“创举”是“至绝”像这样的知识读者是无法去参考其他的言论的,所以老子非常审慎细緻的在《道德经》各章中建构成相互支援相互註解的绵密网络!说的明白点,《道德经》是自给自足,自成体系的一门“绝学”,您可以用研究藏宝图的心态来审视祂,“老子道学”的所有机密都隐藏图中,只要您够细心对老子有信心,《道德经》是决不让您失望的。所以老子语重心长的告诫研究“道学”的后进:『学不学,复眾人之所过!』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老子对自己学问的自信,祂在《道德经》中必然有周到之安排,我是绝对相信这种体会与判断,所以我研究註解《道德经》从来秉持“以老解老”的不二準则 。

关於“无这名堂”与“有这名堂”老子在经中是如何做詮释?我想以下这章就是老子专為解说“无名”与“有名”而刻意安排的。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道德经》‧〈通行本第十一章〉

老子在这首经文连续以三句─ ─“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 ─祂的用意非常明白,祂就是借用凡人週遭的寻常事物,来教导世人认识隐藏在物质实体中看不见的另一面向,因此本首经文的重点就在“破相”,所以老子在此总结说:『故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无”与“有”是并存的,是相互对待关系的,老子在此章可以说是讲的蛮清楚的。老子用心良苦啊!看祂老人家在“传道”就如“教导小学生的老师,对著一群稚子循循善诱。”

像“无名”这种看不见摸不著的“无形存在”,老子為了破除世人一生执著的物质表象;以这方法来作隐喻解说,也真是难為祂呢!有某些老学专家看到老子这种文章颇感幼稚,甚至对老学產生轻藐,这种对圣人的误解实在可悲。其实老子对《道学》的隐喻也不都是如此浅显的,像老子在另一章针对“无名”的破译,恐怕千古以来能得老子真髓的可能少之又少!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通行本第七章〉

“无名”“天地”之“始”!这句话看来简单,其实却是暗藏玄机,我以為搞懂这一句,老子之【道学】大慨可以思之过半了;学者要破解老子隐藏於此句中的奥义可也不那麼容易的,必须要先破解“无名”“天地”“始”这三关!而上面这首经文正是对此作交代的!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此中所言“天地”一词与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之“天地”其涵义完全一样,如前所说“天地”在此不可以“蓝天绿地”作解,古人说:『天地神明、皇天后土』甚至结婚行大礼亦是先拜“天地”后拜父母,老子以“天地”来隐喻无可名状的“自然之心→神明”是非常恰当的。无形却真实存在的“自然之心→神明”其性质与有形的物质可说大异其趣!物质界以辗转相生来承续物种之命脉,然而形而上的“心神”老子说:『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无名,心性的“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老子只能用“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自然之心→谷神不死”的存在哲理。
【有名,物质的生生死死,辗转轮迴。】而老子另以“有名万物之母”来描诉“物质的辗转相承生生不息”。
此章文尾总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是老子揭示有关人类“生命的来源”也是道学中攸关【性命双修】与【没身不殆】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们留待以后再做详解。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古文為“恒”是老子的特殊用语,含有“真理不变”“永恒存在”的意义!老子使用这“常”字重点在点明“虚中存实”的道学精义!“常”是可以实证的境界,前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妙諦就是在这个“常”字!

“常无”“常有”是创生宇宙和生命的两大支柱!常无指“心性”故可经修练观照而得其玄妙之机!常有指“物质之母元”亦可藉修练观照而见其幽微之像,老子这两句话纯属修道的内证经验,非真修之人只能言传很难意会。这也是道学难言之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门】

此两者指的当然是“无名与有名”或曰“常无与常有”。同由“道之无為国度”流化而出。宇宙万有自此而生,“无与有”岂止一个“玄”字了得?

魏晋“清谈”盛行,“清谈”又称“玄谈”其内容以“三玄”為主,即《易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合称“三玄”。其实我个人以為“三玄”以老子这句话:『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其中的三个“玄”字来代表“三玄之学”更贴切些!

老子在此连续用了三个“玄”字!当然有其特殊之涵义无庸置疑;“玄”的本意就是“微妙”的意思,但“微妙”在此不能当泛泛之词要作实解。也就是“事物因不断的细微化,终於发生奇妙的变化”,老子的这个观念已在现代物理微观科学的实验下一一被证实。我们若说“玄”是老子道学的重头戏是一点都不為过的,因為“玄”确实是宇宙与生命创生真理的“常律”!所以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善於修道之人必能掌握“反观”“守弱”而达到“与道玄同”的境界。

【眾妙之门】

庄子有一则寓言:〈一尺之捶日取其半,立万世而不竭〉宇宙万物的组成分子的确可以不断的给以细微化,但在无穷无尽的精微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个“有形化归无形”的重要关卡,事事物物突破这关卡就此回归一个非人类脑筋知识所可臆测的玄妙世界,也就是“无為大道之国度”。而这“形而上世界”与“形而下世界”的分隔关卡就是老子在此揭示的【眾妙之门】。

依据现代最顶尖的量子微观物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从“时间”“空间”“质量”“速度”都可计算出“万物”突破“形而下世界”进入“形而上世界”的最小单位,老子所创建的【眾妙之门】正在现代最顶尖的量子微观物理学研究领域中引领风骚!谁说老子道学非科学?


道体破了“眾妙之门”!又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我们看老子对这世界作何描述:

第二首:大道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此段经文(通行本)原另成一章〈第十八章〉,但根据作者校佶这段经文认為此章应是由第二章错简而出,理由有三:
〈一〉
从老子的文艺风格来研究,《道德经》每一首经文文字虽少但总能兼顾文理结构之完整,此段文字内容显然不够周全,无法自成一章,且此段文意与第二章确有密切关联之处─
〈二〉
原第二章文首:【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句文义显然与【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互相承续而為完整之段落。
〈三〉
再以〈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文字字数(共25字)考量,正好可抄刻收录於一支竹简中。

我们据此数项理由研判其為因原版简策皮索断裂而產生之错简应是於理有据!现在就先将其归回定位再进行解说。

【经文破译】
此章与第一章经文要合参,这两章可以说是老子道论的纲领概诉,第一章讲:“道”在形而上‧非物理境界的孕育状况,第二章顺著讲:“道”在形而下‧物理世界的应化显用。而老子第一章开释的“眾妙之门”正是划分此截然不同两个世界的门槛。一个微妙不可思议之国度‧一个美丑善恶喧嚷纷紜的世界‧一扇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门‧‧‧老子道学就此揭开祂的序幕─ ─

第二首经文前段指明大道破体穿越【眾妙之门】化生出物理世界芸芸眾生的纷扰尘相!后段言圣人真知卓见,能捨末而求本‧弃凡修道!并在文尾开释修道之妙法要诀。

【经文今译】
混然无為的真道破体,才有尘世标谤追逐的仁义情操。随著知识智慧的滋长,一些机偽诈骗也就层出不穷。所谓“孝慈”岂不是在六亲不和时才得彰显?所谓“忠臣”也不过是国家有难时才有所表扬!所以说:『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在这现实的物理世界,芸芸眾生因循物理的法则的规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这物质宇宙的眾生相啊!
圣人深知“大道流化‧真如常在”的奥义,尘世间的纷扰无常境相只不过是“真道”的幻化罢了,故能格遵修道法要『“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虽得“真气并作”道之妙用无穷!有道圣者却能“不伎不求“总是秉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无為无得之修道妙法义;有道圣人能把持其修道证境正是效法“大道”作育万物“成其大功而无所居功”,这就是真道流化运作能与万物同在而永保【不去】的真如本性!

【读经心得】
老子之道学!一言闢之:『揭示宇宙创生实相。教导生命永恒之道。』所以祂在第一章开宗明义就直指物理宇宙之创生实相,老子说人类安生立命的物理宇宙是承续於【道体】而【化生】的!但在【道体】化生成【物理宇宙】最玄妙稀奇的是【物性‧有名】在自我运作过程中因【粗化】而穿越“眾妙之门”展现出【能量态】并借能量的集结行成【自我封域】,於是所谓的【法性‧无名】亦自此而参与登台运作----於是“宇宙”创生了----於是“生命”於滋蕴酿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道中道算命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00:17:52 | 只看该作者
老子的创世哲学是否如敝人之体会?这裡有一首经文正是老子连贯上面两章的内容并自作总结:

第三首:天下母         〈原52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為习常。


【经文破译】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老子道学之【创世哲学】涵盖“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世界,此中【母】与【子】所代表的涵义不言可喻!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老子曰:『眾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德经》‧〈通行本第二十章〉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通行本第十四章〉
利用老子上面这两段开释与此本章文义相互参考印证最是贴切,老子道学精髓瞭如指掌。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塞其兑是嗇守真气,闭其门是紧闭六根,如此可以终身无所忧患;反之,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矣!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為习常。】
这些纯属修道内证,说来话长在此不加鏖述。



无名的流化‧〈心灵的流转〉

下面这章是老子专為“无名‧天性”的流转所作的重要开释:

第四首:上德不德    〈原 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无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上义為之而有以為。
上礼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经文破译】
老子在此章利用人类的品性情操之标準来指出【无名的流化】其超世绝伦的智慧与文艺风格在此展露无遗:
“道”生“一”,“一”就是“德”的境界;道是【体】,德便是道所显化之【用】。老子将德的境界分成【上德】与【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的境界依顺於道旁,一切依道而行,无心留德,反而不失其上德之境界。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皆言上德的境界!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的境界离道愈远,為不失其德而用心求之,反而无法把持其如如不动的境界,所以下德因犯得犯失反而无德,於是仁、义、礼、智、信便从【眾妙之门】由天性到人心一路流化而下‧‧‧

道体:是【无為】。
上德:是【无為】而【无以為】。本来清清静静的无為道境,这时多了个【无以為】,已隐然有动的机兆。
下德:是【无為】而【有以為】。下德虽然乃“无為”但其心念已动;整个宇宙的创造便是缘自於这细微的一念之动。
上仁:是【為之】而【无以為】。上仁的境界已脱离【无為道境】而开始有所作為,不过上仁之作為完全出乎天性。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孟子称仁為:惻隐之心。佛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些都是讲【上仁】為之而无以為的境界。
上义:是【為之】而【有以為】。创生宇宙的一念已是义不容辞拼命的在执行。
上礼是:是【為之】而【莫之应攘臂而扔之】。上礼的境界除了自己拼命的在做还要强拉别人一起做,这创生的一念之动由上德发展至上礼已是一发不可收拾,离无為道体已是越来越远,天性也就自此落於人心而流浪生死。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因此,失去道的境界才流化成德,失去德的境界才流化成仁,失去仁才有义,失去义才有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礼啊!它是大道趋於浇薄的显象,人心对大道失去忠信,而带来一切混乱的开始啊!
前面所认知的德、仁、义、礼,这些情愫亦仅是由大道所幻化下来的花朵,却是愚昧的开始啊!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应该矢志求道,而不应该安居於仁义礼之末流,应该常处於大道之实,而不可屈身於大道之华。故圣人取无為而弃有為!

这章有两处疑义,通行本:【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义】:為之,而有以為。【下德】与【上义】都是:為之,而有以為。这是错误的;老子将“一”的境界分成上下德来讲,主要是指出心性从形而上落入形而下的一个心理转折,下德為了怕失去德的果位,犯得犯失,动了心念才失德的,不管【上德】【下德】都是“一”的境界都是属於【道的无為国度】,所以【下德】应该是:无為而有以為。
【前识者】一般註解為先知先觉者,这种註解与老子文义相去太远似乎不妥;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以上两句是对句,前面讲心性沦落到礼的境界,对大道的忠信已经很浇薄,就要落入凡智而迷乱真性;后一句【前识者】老子的本意是:先前提及的德、仁、义、礼四者,因背离道境而丧失无上智慧,所以说德,仁,义,礼是道的花朵,也是天性进入后天凡愚的开始,我想这样解释会更接近老子之本意。老子的文章结构很有逻辑性,不会突然冒出一句【先知先觉】这种语文义毫不搭调的话而去破坏文章整体之美与顺畅;【先知先觉】这种註解始作俑者正是韩非,然后就一直错到现在,就是无人提出质疑!

第三十八章的开示蛮有意思,也只有得道圣者才有这种大智慧,把虚无莫名完全不可捉摸的无名心识,用人性的品格─德、仁、义、礼、层层而下做具体的提示,这才真叫直指人心啊!本篇对於修道无寧是非常重要的,修道本是从心起修,老子如此剥析心性也是让修士在修道过程中真心有所把凭,所以说【上仁】【大慈悲心】是进入大道无為国度的不二法门。
老子用这样的文字把最难解说的【心识流转】作最贴切的说明,其文艺之携永奇绝岂是一般凡学所可比拟?


【创世纪四】有名的生化‧〈物质的形成〉

下面这章是老子专為“有名‧物质”的生化所作的重要开释:

第五首:道生之          〈原 5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经文破译】

【道生之,德畜之】
道与德隶属於无為国度,就是所谓形而上的异次元世界,道生之,德畜之。就是道家言:『无极生太极。』也就是老子自己说的:『道生一。』德就是指“一”。这裡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物质与灵性在此孕育所以老子以生之蓄之来形容祂。

【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我们若以现代的物理学知识来注译这两句经文中的“物”“势”就很好理解了,【物形之,势成之】岂不正是老子用来描述自然界物理法则之箴言!
【势成之】的“势”就是指“物的理则”〈物理〉部分属於“心识”的领域,也就是老子一章所言的“无名”。
【物形之】的“物”当然指“物的形体”〈物质〉部分属於“形质”的领域,也就是老子一章所谓的“有名”。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物质的演化自有其“物理规范”这就是老子言中的“自然之理”,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即此之谓也。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近代物理科学新知让我们对宇宙万物的生成有一全盘的了解,物质的演进由“量子”“电子”“微子”“夸克”“质子”“中子”“原子”“分子”“有机分子”“基因”----一路粗化成形!老子早在两千年前就以“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种层叠续进的文艺手法把祂对物质创生的证悟活生生的记载下来,老子修道证量境界之深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文尾这句话是老子再重复对前言万物的生成原理【莫之命而常自然】的真諦做再次的强调!

道家暱称《道德经》為无字天书,老子五千灵文著成《道德经》此间岂只立论之精闢?就是文字之应用也都堪称绝世佳作,以上数篇经文信手拈来初看似乎毫不起眼,其中却隐藏“宇宙创生”的终极奥义,作者在此也仅是揭其冰山一角,差堪為老学开一扇方便之门。老子道学深不可测,随著研究心得的契入越是发现一部《道德经》处处宝藏,真不愧称之為一切经典之王之母之圣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4-20 22:09 , Processed in 0.059142 second(s), 20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