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查看: 8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教行气养生术及其现代价值综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21:5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行气又称炼气、食气、服气、吐纳,是古已有之的养生术。道门十分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至理》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① 道教行气术作为治病、养生,最终实现成仙理想的手段广泛应用于修炼,并被后世广为流传。
一、道教行气术的历史源流
    自古已有老聃专气致柔之方, 庄周吐故纳新之法。《墨子闭气行气法》记载老子曰:“长生之道,唯在行气养神,吐故纳新,出玄入牝,呼吸生门,其身神不使去,人即长生也。” ② 战国时期《庄子·刻意》中记载:“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可见,行气术是一种中国古代独特的,以呼吸为主,通过有序的吐故纳新排除体内污浊,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保健兼治病疗伤的养生方法。
    后世考察行气术之起源,最受重视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行气玉佩铭》,经考定时代为战国初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载有关于行气术文字的文物资料。铭文经众专家考释后内容大致可以解读。据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释读:“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大意为:行气时深深吸气,使体内蓄积的气体增多,再引气下伸,稍停,意固气于下焦;后缓缓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下伸的经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即缓缓呼气,直到腹中秽气全部吐出为止。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铭文所言行气之法,综观各家考释,虽在文字上颇有出入,但意思大体相同,即均肯定了行气时必须凝神聚气,依阴阳之机而修的观点。从内容上看,则十分强调气之运行的“定”、“固”、“萌”、“长”、“天”五大要素。铭文寥寥数语,言简意赅,明确指出了古代行气功法的过程要领,可谓字字珠玑。可见,早在战国初期,呼吸吐纳的技术就已超越无意识呼吸,讲求气在体内运行之法,说明战国时代,人们对行气之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
    道教产生后,继承和发展前人的行气方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行气术修炼体系。早期有关道教行气术的记载可见《太平经》有关“食气”的说法:“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③ 秦汉之时,服气之术颇为流行,在当时与服食药饵、房中术合称为方仙道的三大养生技法。服气之术之所以流行并受到方士们的普遍重视,是由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饮食的差异关系到人体各方面的运行状况,并认为食气可以清除人体内部的浊物。《淮南子·坠形训》指出:“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不死而神。”④ 说明了人吃五谷杂粮必然使浊物滞留体内,长期堆积,形成病症。而食气之术可以清除体内的浊物,使人神清气爽,健康延年。晋代,道教对行气的论述愈渐增多,其中以葛洪的叙述较为完整详尽,建构了道教行气术的理论体系。《抱朴子·内篇》卷八《释滞》篇中充分肯定了行气术之功效。“故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⑤ 具体说明了行气的方法:“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⑥ 还说明了行气的最佳时辰:“夫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故曰仙人服六气,此之谓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半夜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⑦ 魏晋至隋唐,道教行气术最为盛行,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气功家,创造了许多著名的行气功法。仅《云笈七签》就用七卷篇幅收载了宋以前的诸家气法,加上《道藏》的其他气法书,数量可观。之后,行气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晚唐以后盛行的内丹术,还对近现代的武术、气功等著名养生法影响深远。
二、道教行气的理论基础与气法机理
    (一)道教行气的理论基础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气本论”思想。道教吸收了先秦的“气本论”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皆由气所生,气乃万物之本,是生命的根本要素。于是,从气本论到纳气地思维逻辑便很明显。气乃生命之根本,要长久的维持生命,就要不断纳气以满足机体运行之需。《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曰:“《老子》云:精者,血脉之川源,守骨之灵神,故重之以为宝;气者,肌肉之云气,固形之真物,故重之以为生。”⑧《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可见老子、庄子均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肯定了气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并相应地提出了“养气”、“炼气”、“行气”、“服气”等养生方法。道教向来以贵生为本,而贵生之要当以养气为先。由此,先秦道家的行气之术,便在以老庄为代表的气本论思想中孕育光大,并以此作为其最初的理论基础。
    (二)行气的气法机理
    有关道教行气的机理,魏晋之际有着“仿生”认识模式的原始痕迹。该模式表征着一种类似于“相似律”的原始思维,即通过模仿动物的某些动作、习性便能够使人类获得相应的能力。道教典籍的有关记载如《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中提到:龟的长寿人亦可以模仿,“如此之久而不死,其与凡物不同亦远矣,亦复何疑于千岁哉?仙经象龟之息,岂不有以乎?”⑨ 这种思想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类比思维方式。
    随着行气功法实践的加深,道教养生家们在不断的总结中对其机理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这就是将行气与人的五脏六腑相联系,建立了行气与某些脏腑疾患治疗的对应关系。唐代女道士胡愔的名著《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所载的六字气法体系,主要针对气在五脏治疗上的应用,具体指明了这种对应关系。其要点为:治肺用呬、治心用呵、治肝用嘘、治脾用呼、治肾用吹、治胆用嘻。又如《云笈七签》卷五十七《服气论》所载《养五脏五行气法》:“春以六丙之日,时加巳,食气百二十致于心,令心胜肺,无令肺伤肝,此养肝之气也;夏以六戊之日,时加未,食气百二十以助脾,令脾胜肾,则肾不伤于心也;季夏以六庚之日,时加申,食气百二十以助肺,令肺胜肝,则肝不伤于脾也;秋以六壬之日,时加亥,食气百二十以助肾,令肾胜心,则心不伤于肺也;冬以六甲之日,时加寅,食气百二十以助肝,令肝胜脾,则脾不伤于肾也。”⑩ 强调了处于不同时间的食气方法与人体各脏器的对治关系,说明道教养生家们的确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与脏腑相对应的行之有效的行气法门。从生理角度探索行气机理的模式, 摆脱了最初那种相对原始的思维进路。这种以中医为基础,糅合了传统天人一体之脏腑阴阳五行论理念的行气术可视为其自身探索中的历史性突破,其实用功效也更明显。大体上看, 胎息等“内呼吸”型的行气机理为“仿生”理论,“外呼吸”型的行气机理为天人一体之脏腑阴阳五行论。
    从现代医学原理的角度来看,行气的机理可从身心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身的方面来看:气是一种能量和信息,而呼吸的本质就是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相交换的过程。人自身是一个小宇宙,要保持生命的灵性就需要与大自然的能量和信息进行交换,以求得生命的维持。实践证明,自然的呼吸若加以有序的调节就能更大幅度地促进腹腔内压而发生周期性的规律变化,从而增进胸腹腔及内经络系统的血液循环,提高整个内脏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变化。因此,以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道教行气所特有的呼吸运动方式能够直接刺激脏腑经络,引发和强化内气的循经运行。具体而言,绵长的气息出入,更利于内气的萌动和运行,充分的深呼吸运动使得膈肌的升、降以及腹肌的缩、张所产生的震动波和内压力对脏腑经脉进行不断地良性刺激,从而促使内气的集聚和运行。此外,在吸气、呼气、闭气的过程中,结合意念存想还可以加强内气的循经运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同时,呼吸时所吸进的富含阴离子的空气使人精神振奋、头脑清醒,呼吸和脉搏的次数便相应的减少且愈加均匀,既提高人体免疫力又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其次,从心的方面来看:心其实是指大脑皮质。大脑统摄内外一切环境,对环境起反射作用。大脑的调节反射作用有兴奋与抑制二种,当大脑持续兴奋不能停歇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神经衰弱。道教行气术中诸如凝神安静、意念存想等行气功法能够采用调节呼吸的方式维护其抑制性,使大脑充分休息,从而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
三、道教行气的基本分类
    道教典籍中有关气的分类可见《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根旨要诀》中的相关阐述:“夫云服气,即胎息之妙用也。切在分析内、外气,及在脏腑之气,统一身之所生,不可得而知也。此气须日日生之。凡粗气在荣卫之中,为喘鸣之气。气本粗者命促,气本细者命长。众气在脏腑之内,为运动之气。此两者并非修服之气。”11 文中提到的喘鸣之气、运动之气即自然之气,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外气,而这类气并非真正的修服之气,文中明确提出服气之精髓在于胎息的妙用。关于胎息,文中提到:“其胎息者,是天地阴阳二气,初结精之气,气结而为形,形既成立,则精气光凝为双瞳子。双瞳子者,即父之精气,号为纯阳之精,故能鉴视万物。又受母之阴气,而成玄牝者,即口鼻也。是知形为受气之本,气为成形之根,则此二气为形之根蒂者也。”12 这里所说的胎息之气即内气,所谓的“父精母血之阴阳二气”。根据这两类气体的划分,道教行气也相应地分为服外气和服内气两种基本类型。
    服食外气是指服食身体以外的自然之气,即道教典籍中常常提及的吸纳人体之外的天地、日月之气或山林雾气等自然之气。如《云笈七签》卷五十七《服气精义论》曰:“是知吸引晨霞,餐漱风露,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既祛疾以安形,复延和而享寿。”13 可见通过服食“晨霞”、“风露”这样的外气,便能够养五脏之精源,导百关之荣卫,达到养生之功效。道教服外气的类型有五牙、六气、雾、三气、紫气等多种说法,如《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太无先生服气法》所说:“其二景、五牙、六戊诸服气,皆为外气,外气刚劲,非从中之事,未宜服也。至如内气已正,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14文中提到的所服之气:二景、五牙、六戊均为不同类型的外气。此外,道教对于服食外气十分讲究,认为并非所有外气都能服用,自然之气对人的身体也有健康和危害之分,道教将于人体有利之气称为“生气”,乃服食之气;而对人有害的气即“死气”,是不可服的。如《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墨子闭气行气法》:“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冥目握固,闭气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出之,日增数。”15又如《云笈七签》卷五十七《服气论》:“死气者,是四时五行休死之气,存而吐之。自余节度,仍依常法。” 16因此,道教服外气对周围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适宜的时辰、场合等要素对于服气十分关键。从引文中可知,即使处于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外气也有生气和死气之分,生气乃服食之气,死气应当“存而吐之”。服外气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中的物质、信息、能量进行交换的过程,借此将体外的优良气息纳入自身,同时排出体内浊气,以达到养生之功效。
    服食内气是指不以口鼻呼吸,而以服食自身体内之气为主的一种功法。这种功法因被比喻成像婴儿一样通过脐带呼吸而被称为胎息。如《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口诀》所说:“修道者,欲求胎息,先须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婴儿在腹中,故名胎息矣。”17《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延陵君修养大略》:“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 18《抱朴子·内篇》卷八《释滞》说:“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19 可见,胎息强调自服内气,不以口、鼻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细长的、若有似无的停顿呼吸法。胎息行气,又称“脐呼吸”或“丹田呼吸”。《胎息杂诀》中详细描述了胎息行气的步骤和要点:“但徐徐引气出纳,则元气亦不出也,胎息者然。内外之气不杂,此名胎息。然用功之人,闭固内气讫,亦鼻中微微通气往来,便令不至咽喉而返,气则逆满上冲,不可抑塞。如此,即徐徐放令通畅,候气调,即复闭之。切在徐徐鼻中出入,勿令至喉,极力抑忍,为之须臾,忽然自得调畅,内外泰矣。此盖关节开,毛窍通故也。”20 从引文中可知,胎息行气是通过深吸气后抑制呼气,经过循序渐进的长时间锻炼,使呼吸变得深、细、匀、长以至于似乎感觉不到呼吸。仿佛神融气中,气包神外,鼻息微微,若有似无,而和气氤氲,遍布全身,通体舒畅,犹如胎儿在母腹中,没有外呼吸,只有内气潜行一般。“又胎息之妙,切在无思无虑,体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枯木,即百脉畅,关节通矣。若忧虑百端,起灭相继,欲求至道,徒费艰勤,终无成功。”21 胎息行气的关键还在于安定身心,止息欲念,仿佛心同死灰,形同枯木一般,如此以达到精神和畅、心通脉解。相反,若始终杂念纷飞,思虑涌动,一心求成,即使耗费再多的辛劳,也是惘然。胎息行气法是道教行气术的一种较高形态,通过服食内气的修炼方式,能使人精、气、神凝结为一,返其本源,还其纯真,达到体内蕴含真元之气的上乘境界。
    实际炼养中,道教行气往往是服内、外气相结合的过程,以此达到内外沟通,最终实现使元气有序运行于周身,达到强身疗病、延年益寿的功效。道教行气对后世的养生功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现代医学看来,外气是肺吸进的空气。肺泡吸取氧气,又由心泵通过血管输向全身,促进血液循环。内气是丹田之气。肾属水,水化气,藏于丹田,发于全身,和外气相辅相成。内气营血,又是新陈代谢的关键之气。通过外气引导内气运行,能使体内五脏、六腑得到舒适地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解除疲劳,降低发病率,是一种能够帮助体内器官运动的养生功法。
    呼吸是人的自然行为,但要使呼吸更上一层楼,做到外呼吸与内呼吸相配合很不容易,甚至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历来道教徒以个体身心为实验,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运用提升身心的体悟,实现个体生命的突破与超越。可以说,道教行气术不仅为一部理论宝典,更是一种生命的实践。道门典籍中有关呼吸行气的多种方法可为现代人的养生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和有益的启示。
四、道教行气与现代生活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中,温室效应使城市风速降低,气流旋转放慢,城市变得像一个缺氧的大盒子。在这个大盒子中,人们每天的活动又像是从一个封闭的小盒子移向另一个封闭的小盒子。在现代化的楼房里,空气总是被无数次循环使用。空气的污染和现代人生存空间的封闭,直接导致了现代人由于缺氧引起的各种现代病,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常常感到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还伴随有恶心、呕吐、心慌、气短,以及呼吸急促、浅快而弱,心跳快速无力等症状。同时,现代生活的便利、工作的快节奏已使人们的呼吸无法放缓,大部分人的呼吸只是在胸腔里打个转就出去了,呼吸浅导致氧气的吸入量变小。而严酷的竞争又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激烈的脑力拼抢使得心脏和大脑对氧气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太多无法消化的情绪和污染的空气滞留在我们的体内,而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氧气去代谢它们,久积成毒,导致各种病症的频发。反观古老的道教行气术中,却蕴涵着许多养生精华。通过有意识地对内外呼吸进行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呼吸系统器官的功能,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而且能够贯通经脉,活跃全身气机,激发人的生理潜能,提高机体的抗病和自我修复能力,从而防御各种高发的现代病。可见,无论是外部生存环境恶化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还是社会生存压力给人们造成的身心失衡,都越来越需要我们借鉴古老的道教呼吸术去进行调节和改善。但是,目前人们对于呼吸的关注还十分匮乏,多数人还仅仅只把呼吸当成一种下意识的自然行为。呼吸对于人的重要性绝非常识性的理解那么简单。简单的呼吸运动只是维持生命机体运行的基本功能,而道教行气术有关呼吸训练的方法对人身心的疗效却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以下拟从现代呼吸法的视角解读道教行气术之呼吸训练的类型和特点,挖掘其对现代生活的借鉴作用。
    道教行气法强调对呼吸的控制,重视吸气、呼气、闭气、咽气、冥想等各环节的训练。因此,也可以将其相应地分为呼气训练法、吸气训练法、闭气训练法、咽气训练法、柔长呼吸训练法和结合意念存想呼吸训练法。下面将对这些呼吸训练法分别进行介绍:
    1.呼气训练法。特点在于呼吸运动中侧重呼气,呼气时间应长于吸气,如道门中“昙鸾法师服气法”的“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傍人闻气出入声”,22 便是强调呼气的方法,此类方法一般要求鼻吸口呼,以增强呼气的动量,其主要功能是为身体起到排浊祛邪作用,同时也能激发脏腑气机。
    2.吸气训练法。特点是在呼吸运动中侧重吸气。通过深吸气,让气息充满胸腹。吸气时间要长于呼气,如《千金要方》所述:“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中细细吐出尽”,23 其主要功能是吸进尽可能多的清气,从而活跃全身血脉,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3.闭气训练法。特点是侧重吸与呼之间的停气闭息。要求逐渐地、尽可能地延长闭息的时间。长期训练,可以迫使内气充盈通畅。
    4.咽气训练法。特点是侧重吸气后的咽气动作。所谓咽气,就是要求吸气充满口腔至喉咙口后,像吞咽食物一样将清气吞入胸腹中,也可以和津液一起吞咽,这种“咽津纳气”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强化吸气的作用。如《云笈七签》卷六十一《服气杂法秘要口诀》:“即握固鼓气,以满天关,调匀为度,闭口而咽之,即努腹讫,徐徐出神庐中气……一鼓一咽一努为相应也。”24
    5.柔长呼吸训练法。特点是吸气和呼气均要求柔缓细长。这里的“长”除了时间要求外,还要求气息的线路能到达腹脐乃至双脚末端,其主要功能是可以达到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状态,从而激发丹田气机,《胎息铭》中所说“吐唯细细,纳唯绵绵”,25 便是对这种呼吸的描述。此外,不仅要掌握呼吸柔长的要领,还要“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即神气相抱,才能神闭气静,妙生胎息。
    6.结合意念存想的呼吸训练法。特点在于深吸气、深呼气、闭气、咽气进行的同时结合意念存想活动。如其一咽气结合意念存想可见《云笈七签》卷六十一《服气杂法秘要口诀》:“每鼓咽之际,常存思气入五脏流行,即从手足心及顶三关九窍肢节而出。”26 此外,胎息行气也是一种通过意念诱导的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方法,其特点就在于强调“以我之气,适我之体”,是服食自身的内气并配合意念存想去引导内气在自身体内运行的过程。主要功能是,将意念存想和呼吸运动时吸气肌、膈肌、腹肌活动所产生的动觉、力度、震动波相统一,对机体的重要气穴和经脉进行激发和揉荡,进而引发内气并促使内气循经运行。此类方法与上述各类呼吸法均可交叉进行。总的来说,学习和研究道教的呼吸法不仅可以养生保健、治病疗疾、预防各种现代病,常年坚持还能够使人延年益寿。
    道教行气术,理论沉淀深厚,历史渊源流长,运用广泛多样,是蕴含着生命体验的实践功法。其神奇功效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不为我们所全面认识。道教行气术,在长期实践运用中,使实践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可称之为一种基于气法修炼的实践经验而产生的实践科学,具有释放负面情绪、减缓压力、调和气血、治疗各种“现代病”的功效,在理论与实践上为生命科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信念上的动力和可借鉴的实证方法,其宝贵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道中道算命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5-6 14:49 , Processed in 0.061135 second(s), 24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