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查看: 51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讲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09:5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算命大师,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第一集)  2000/4/23  新加坡净宗学会(节录自佛说十善业道经19-014-0003)  檔名:29-028-0001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讨论《十善业道经》,在这一部经典里面,也能把我们许许多多的问题解释了。

  今天大家请看《十善业道经》,前面有雍正皇帝的「上谕」,我们来看这一篇。清朝的帝王都是佛门的弟子,而且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是前清鼎盛的时期,他们请算命师傅在宫廷里面讲经,我们在记载里头看到讲《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的理论教诲来治国,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宫廷里面读经讲经,建立了共识,这是非常有智慧、非常高明的作法。他不用自己的意思,不叫别人听我怎么说,不是的。听佛说,皇帝要听佛的,臣子庶民都听佛的,人心平了,所以天下大治。我们看他这一篇,就晓得清朝怎样把国家治好,这个地方透一点消息。「上谕」,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皇帝的训辞。

  【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这一段是主旨、总纲,一语说破了。「朕」这个字是上古时代所有一切人的自称,就像现在称「我」,上古时代都称「朕」。这个字变成皇帝专用是秦始皇,秦始皇才开始这个「朕」是皇帝的自称,以后一般人称自己就不用这个字,我们要晓得这个字的来源。『朕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我认为、我以为,就是这个意思。『三教』,是中国古时候「儒、释、道」,讲这三家,这三家都是属于教学。诸位要晓得,这个「教」是教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国确实是很晚才有这个名称,而且不是从中国来的,是从日本传来的。所以中国没有「宗教」这个名词,也没有宗教这个概念,这是从外面传来的。

  中国讲教是教化的意思,教育的意思,怎么样教化众生。「教化」这两个字的意思非常好,教是行为,化是结果,我们接受圣贤人的教导,于是就产生变化,这是常讲的变化气质,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是讲教学的效果。所以中国人用的词汇,教是因,化是果,意思非常的完美,这是讲儒家、道家、佛家这三种教育。『觉民于海内』,是教人民觉悟。海内是指中国,在中国推行觉民的教育,这个意思多好!绝不是迷信,是教众生觉悟。『理同出于一原』,它的理论根据是相同的,在形式上来看,都是依据孝道师道,这是「儒、释、道」三家都讲孝道,都讲尊师。虽然他们说法不一样,方法也有差异,他的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所以『道并行而不悖』。中国这么大的幅员,这么多的人口,在从前国家没有立这么多的学校,谁去教化众生?这三家,他们担负起教化众生的责任,帮助国家,帮助帝王,帮助社会,使社会大众真正得到安和乐利、幸福的生活。这是把这三教他们的殊胜利益,一语道破!

  可是人他有分别执着,他有烦恼习气,于是互不兼容,这种情形不难理解。现在社会这个问题更严重,毛病发生在哪里?雍正也一句话道破。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

  这是根本的毛病。为什么互不兼容,互相嫉妒排斥?就是没有豁然贯通。豁然是大悟,能够悟入圣贤人的境界,事理贯通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不能豁然贯通。

  【于是人各异心】

  异心就是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每个人妄想分别执着不一样。

  【心各异见】

  每个人的看法想法不一样,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道中道算命网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0:00:14 | 只看该作者
于是烦恼习气现前了。

  【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

  慕道就是道教,道教的信徒他说佛没有道那么尊贵,这就是尊道贬佛,问题就出来了。

  【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

  佛弟子尊崇佛,佛大,道没有佛大。

  【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

  孔子的学生把道跟佛辟作异端,异端就是不是正法,比邪法讲得客气一点,不是正道。于是三教就互相排斥。

  【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尤其是信徒与信徒之间,存在矛盾对立,彼此争胜而不相下。往上面去,上面去没有。从前太虚的门下弟子跟圆瑛门下的弟子,互相不兼容,彼此攻击,彼此不相让。以后这两位老算命师傅见面,非常客气,信徒一看,怎么回事情,怎么两位老和尚他们见面这么客气?上面没有这回事情,下面不服,总以为自己的师父了不起是第一,别人都不如。现在这种习气更深了,到处都能看见。所以我们读这一篇「上谕」,感触很深。换句话说,上面没有过失,过失都在下面。我们再往下看。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这是雍正皇帝自己说的,他对于三教的看法,跟别人就不一样。为什么?三教都下过功夫,这就是前面讲的豁然贯通。「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确实平等。我们今天看新加坡,新加坡现在是九个宗教,过去这九个宗教彼此不相往来,也是各个以为自己第一,别人总是不如,在佛法里面叫「自赞毁他」。佛说「自赞毁他」这一条,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戒,《梵网戒本》里面都列入了戒条,不容许的。「自赞毁他」是在造业,你对别人并不了解,就轻易毁谤,这个罪很重。「自赞」是傲慢,是属于贪瞋痴的一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法法平等,佛在《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有些人说,佛讲「法门平等」,大概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教。这是我们这样想法,是不是佛的意思?谁也不敢讲。佛是这个意思吗?我们今天读《华严》,从《华严》里面的启示来说,佛不是这个意思,佛讲的法门平等,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还包括邪法。为什么?它才能与大方广相应,邪法不收在里头,那就不是大方广。

  邪法跟正法也平等,这个道理就很难懂了。为什么说它平等?同出于一源。正法是心现识变的,邪法也是心现识变的,离开心识,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邪正从哪里分?我们大乘经读多了,晓得与法性相应的叫正,与法性相违背的叫邪,邪正是这么分的。相应不相应我们不谈它,根是一个,都是这儿生的,我们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回过头来观察自己,我们自己一念善心是正,一念贪瞋痴是邪,邪正就在本身。一念恶,是妄想分别里头变现出来的;一念善,是正知里头变现出来的。妄想跟正知是一不是二,迷了时候叫妄,觉了时候就叫正。由此可知,正法邪法就是觉迷而已。觉悟了,邪法就变成正法;迷了,正法也变成邪法,这才是真正明白道理。所以三教的教人都叫觉,觉就是正法,教人转迷为觉。迷了的相是六道三途,觉悟的相是四圣、一真,现相不一样,果报不一样,迷的果报苦,觉悟的果报乐。

  【能得其平】

  以清净平等心来看。

  【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你真正明白,真正通达,你就不在乎形式,而着重它的内涵,着重它的实质。我头一次跟纳丹总统见面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他在所有宗教里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而不重视形式。这个话内行,不是外行人说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对他很尊敬。能透过这一关,不但世出世间的的宗教平等了,一切诸法都平等,我们的平等性智才能够现前,分别执着才能放下。大乘法里面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又跟我们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妖魔鬼怪也是佛法。佛是什么?觉的意思,你只要通达明了觉悟了,这个法就叫佛法;你要是不明了、不觉悟,迷在其中,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要明白这个道理。法是一切诸法,这是我们平常解释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变的过程、形相,用一个字作总代名词叫「法」。佛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些法都明了通达就叫佛,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通达明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他对于一切法不迷惑。

  明了之后,我们才晓得只要是正法,正法是什么?与善相应,与觉相应,佛法讲三个字,标准是「觉、正、净」,与「觉正净」相应的就叫佛法,与「觉正净」相违背的,我们叫邪法。诸位想想看,法哪有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觉正净」,迷了就是「迷邪染」。觉的对面是迷,正的对面是邪,净的对面是染。如果这个法教我们「迷邪染」,这就不是正法,我们称它作邪教、邪法;他教给我们的是「觉正净」,这是正法。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我们在十法界里面要学正法,要远离邪法,等到你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里面去了,邪正就没有了。在十法界里头有,一真法界里面没有,一真法界是圆满大觉,这个道理要懂。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个「上谕」后面还有一大段,我们明天接着再讲。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第二集)  2000/4/24  新加坡净宗学会(节录自佛说十善业道经19-014-0004)  檔名:29-028-000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诸位掀开经本,我们接着看雍正皇帝的「上谕」,第一面倒数第三行下半段看起,我把这个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从这儿看起。前面一段,是把三教宗旨为我们说出来,宗旨、它的根源,这也正是佛家讲的契机契理,理是同出于一原,机就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三种教学的方法,接引三类不同的根性。这个跟大乘佛法讲的教学原理原则完全相应,方法、形式虽然不一样,它的方向目标相同,那就是同归于善。善的标准是要与心性相应,与性德相应,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0:01:0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不变的原则,但是与心性相应的程度,确实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知道法身是最清净的,法身大士;四圣法界比法身大士就稍微远一点,天道又远一点,人道就更远了,三恶道完全违背性德。佛的教诫,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些规律,佛家常讲的戒律,都是本着这个原则而说出来的,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然后才能体会到诸佛菩萨的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善巧方便。

  尤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于「形迹」绝不把它放在心上,而重实质。「形迹」是关于契机的,实质是契理的,果然契理,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我们没办法了解。《华严》里面,居然用贪瞋痴接引一类众生,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不违背。我们去做就违背了,他去做就不违背,原因在哪里?他心地清净,他不染着,和光同尘。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染着。换句话说,我们接触境界会起妄想分别执着,法身大士接触境界,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高就高在这个地方。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与法性相应;染妄想分别执着,这就相违背,那叫造业。于是佛给我们制定戒行,我们是最初级的,所以一定要明了,要能肯定,我们今天是最初级。佛教给我们什么?十善业道,这是最初级的,佛教的幼儿园。我们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那佛教幼儿园的资格都没有,这是我们自己要反省的。我们学佛究竟在哪个阶段、在哪个等级,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近太虚算命师傅所讲「五乘佛法」的人乘,五戒十善属于人乘,天乘还要加四无量心,多少都有一点定慧,才能从这个向上提升。

  我们今天接着看『夫佛氏之五戒十善』,这个「夫」没有意义,是语助词,佛家所说的五戒十善,这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大根大本。『导人于善也』,「导」是引导,诱导人向善。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别人不能做,我们一定要做,决定要遵守。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这个要知道,所以受戒跟行善不一样。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里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看起来好像都一样,但是他的果报不相同。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诲,你自己发愿,就如世间人所讲的发誓,你曾经发过誓愿要学。十善没有,十善你没有发这种心。果报,十善是希求福报,五戒不是福报,这里头不一样。五戒求的是什么?求的是得清净心,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形式上是一样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个是希求福报,一个是希求定慧,这是戒跟善有差别。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萨面前受,十善不必要。所以同样修学这几个科目,用意在哪里?目的在哪里?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戒能断「贪瞋痴慢疑」,善没有这种能力,用意也不在此。所以这是最基础的,引导人向善。

  『吾儒之五常百行』,我们从这个地方看,雍正皇帝他称「吾儒」,他用这两个字,他是中国人,认同中国,他不是外国人,满清入主中国,跟中国就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吾儒」,我们儒家,你看看这个味道。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不杀生,杀生就不仁;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跟佛家的五戒相同。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我们能得人身,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你到人道里面来受生。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满业是什么?善恶业。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富贵;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贫困。两种力量,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后就不会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在逆境当中,也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过去生中造的不善因,这一生得的这果报,自己当然能够乐于接受,这个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行道。如果怨天尤人,这个念头就造罪业。

  「五常」,是中国几千年祖宗教导子弟,处事待人接物的常规;「常」就是不可以间断的。中国人接受这个教育几千年,虽然在近代失去了,大家不讲了,那个根总在。今天我们讲仁义道德,讲大乘佛法,中国人容易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它还有根。我们从五戒、从五常这个教育来观察,中国人看一切人、看一切物都是善的,一切人都是好人,「仁者无敌」。五常头一个就是「仁」,仁慈的人没有敌对。如果跟我是敌对的,这个人就不仁慈。别人可以跟我敌对,我绝不跟别人敌对。叫别人不跟我敌对,那个难!这个不是圣贤人的教导。圣贤人教导,我自己不可以跟别人作对,别人跟我作对是他的事情。他轻视我,我们不敢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们不可以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们绝不能用报复的心理来看他,这是学圣学贤,圣贤人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凡夫造业,圣贤人积德修功,不一样!否则的话,我们读圣贤书、学圣贤教,学到哪里去了?这几个科目要牢牢的记住,一时一刻都不能违背,这叫修行。

  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五戒五常,你错了。知道错了,赶快把它修正过来,这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善恶的标准,这叫善。符合这个标准才叫善,不符合这个标准,那就不善。别人不善,我们不可以跟着他做不善,我们要行善去感化他。众生为什么造作不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人教导他,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太好了,「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可以原谅他。他的父母没有教过他,他的老师没有教过他,他的长辈没有教过他,他怎么会知道?没有人教,他知道,那是佛菩萨再来的,那是圣贤人,不是凡人。凡人没有人教诲,烦恼习气哪有不现行的道理?所以我们明了,此地虽然讲「儒释道」三教,实际上内容只讲到佛跟儒。「百行」,行是行为,百是形容多,绝对不是说一百条。五常这个「五」,是实实在在的数字,百行就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字,是一个形容词。儒家所讲的「三千威仪」,这在《仪礼》里面所说的,百行就是指这些,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0:01:49 | 只看该作者
都是『诱掖奖劝』,引人为善。

  下面雍正皇帝举了一段公案,这段公案是南北朝时宋朝的一段故事。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

  《六经》是儒家的,儒家全部的典籍,大家都知道《十三经》,它一共有十三部。《六经》实际上也就是指《十三经》,它的宗旨,教学的宗旨是『济俗』;换句话说,端正社会风气,它目的在此地。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讲到心性之学,佛经是第一,也就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讲得非常透彻。佛经的内容,用今天学术界的科目来说,无所不包,真正是经典里面常讲的大圆满。宋文帝他懂。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推崇佛教。『率土之民』,用现在的话说,是举国的人民、全国人民,都能够学习佛法,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淳』是真诚的心,『此』就是讲的佛教,都能够以淳朴的心、真诚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诲。宋文帝说,那我就『坐致太平』,天下无事,作太平天子,什么心都不必操。

  这是从前国家领导人对于三教的认知,雍正能够举出这几句话,当然他认知,他赞同这个说法,他欣赏这个说法,我们也就晓得他当然学习这种作法。至于他做到多少,与他的领悟有关系;他做不到的部分,与他的习染有关系。习染是烦恼习气,功夫愈深,烦恼习气就愈淡薄。真正契入境界,皇帝不做了,清朝顺治皇帝就出家了。释迦牟尼佛通达这个,王位不要了,一心一意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这比做皇帝快乐,这是大乐,比做皇帝还要富贵。那必须真正通了的人才行,没有完全通达,还是不行。雍正算是很不错,雍正为他的儿子奠定了根基,所以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他奠下的根基。我们知道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宫廷里面天天念《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这是他们的理念,以《无量寿经》来治国,他们有这个共识。

  下面是何尚之的对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何尚之的对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诸位如果是明了了,今天世界虽然乱,我们认真努力修学,你会有信心帮助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要以为我们个人修持这个力量太渺小了,那我们是不了解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会有这种分别执着。我们一个人认真修行,纵然一点作为都没有,但是潜移默化,这个力量还是不可思议,会影响你周边的人,会影响世界,会影响后世。一个人的修持,功德之大,我们要不深入经藏,没有法子了解,总认为一个人修行,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造罪业,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造罪业,连累社会,连累后世,过也是没有法子说的。必须要把这些理事搞清楚,断恶修善,破迷开悟。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第三集)  2000/4/25  新加坡净宗学会(节录自佛说十善业道经19-014-0005)  檔名:29-028-000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雍正皇帝「上谕」第二面,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我们看这一段。这段话是雍正皇帝引用过去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对话,这些人都非常明了儒释道三家在那个时候教学的成果,对于社会安定、政权的巩固、和平和人民的安乐,有积极的贡献。所以文帝说「六经本是济俗」,《六经》就是指儒家的教学,如果讲到「性灵真要」,这是属于佛家讲得清楚,要是全国人民都能够接受儒跟佛的教导,他说我就可以坐享太平,就是太平天子。

  接着何尚之这一段对话很重要,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信心。『百家之乡』,一百家,在当时我们用概略的估计是一家四口,百家就是四百人,这四百多人里面,他说只要有十个人持五戒,这十个人淳厚、谨朴(谨慎、朴素),他就能感化这一百家。我们想想,这是百分之一的数字,百分之一、二,一百个人里头有一两个人,真正接受儒、佛的教育,真正能够理解,依教奉行,对于社会风俗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千室之邑』,邑是一个都市、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一千户,这一个城市里面有一百个人持十善,真正能依十善业道去修学,这一百个人和睦,他就能感化这个都市。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世界乱了,人心坏了,感觉到失望无救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他们做不善,我们行善,要有耐心,时间久了必定能够感化这些人。我们看上古时代,中国历史里头记载的舜王,他的父母、兄弟都是很恶劣的,时时刻刻要置他于死地。他能够尽孝,真的像六祖能大师所说的,「不见世间过」,只看到别人的好处,而不看别人的缺点。父母对我不好,他总是反省「我做得不如法,我做得不好,才让他生气」,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过,这样三、五年下来,全家被感动了。这一家和睦之后,就感动他的邻里乡党,最后感动到国王,是尧王,尧王听到这个事情,特地来访问他。所以中国讲孝,舜摆在第一个。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把王位让给他,孝感天地!一个人积行,以真诚心积集一切善行,能感动一家,感动一乡,感动一国。这在佛法里面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我们不要看到社会风气不好,自己就灰心,就退转了,这个错误的,要更积极舍己为人,做社会、做大众的好榜样。

  佛家的教学,它的根本跟儒家讲的完全相同,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三句就落实在十善业道。如果没有十善,这三句是口号,是空洞的,用十善来落实孝亲尊师。在佛家里面,这个意思讲得更深更广,「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家讲的孝顺是孝顺一切众生。谁做到了?在中国历史上舜做到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没有人做到,不是没有效果。佛菩萨做到了,在经典里面的记载,那总是外国。舜做到了,舜是中国人,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0:02:3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这样的人历代都有,诸位如果读《二十五史》,你就能发现。现在在新加坡,我们常常提到的许哲居士做到了。你看她一个人,不仅影响整个新加坡,讯息传播出去之后,影响东南亚整个地区,可惜能够这么做的人太少了。

  我们今天虽然学佛,五戒十善没有做到,要真做!一个人做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所以我们相信何尚之的话,如果这个地区有十个许哲,新加坡不是这个样子。我们亲眼看到了,我们要发心学习,舍己为人,为整个社会,为一切众生。我们今天持五戒、学十善,不是光为自己,光为自己这个心量太小了。希望来生得福报,这一生能改善自己生活环境,这个意义太小了。我持五戒,我修十善,是为一切众生。所以佛菩萨心量大,他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今天只要把心量放大到整个地球,我今天修行是为他们修的,是为他们做一个好样子,希望他们从自私自利回过头来,一切能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众生造福。

  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我常讲、讲了很多次,身体在世间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不是「我」,一切为我就错了,这个世界没有前途,一片黑暗。一切为众生,决定没有自己,念头转过来,一切众生是主人,我是仆人,我是伺候主人的,这是佛菩萨。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做个好样子,这就是救度一切众生。这种人在中国很多,我们常常听说,没有被发现,没有人去宣扬,要宣扬才能产生效果。所以许哲居士,我还想找专门的摄影师,给她录一套记录的录像带,向全世界流通。她虽然没有读过佛经,没有接触过佛法,佛经上所讲的她全做到了。一百零一岁才发心皈依,在我们讲堂皈依的时候,我连五戒证书都送给她,她全做到了。这要像一般打分数的话,她满分,她打一百分,这是我们的好样子。

  这种『风教』,风是风气,教是教化,这样良好的风气教化。『以周寰区』,寰区是讲国家。『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这个仁人就是能够持五戒、持十善的,只要有一百万人能够做到,整个国家风气就变了,就能够改过来了。下面举例来说,人能够行一善,他就去一恶。譬如说能持不杀生,杀生之恶他就不做了;能持不偷盗,偷盗这种念头行为,他就断掉了。『去一恶,则息一刑』,国家的刑法是制裁那些违法之人,人人都守法,刑法也就息了,没用处了。『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所以人,尤其是佛的学生,一定要做社会最好的榜样,怎么样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先要从本身做起。善恶的标准,就在这个小册子上。这个小册子,佛家经典分四大类:教、理、行、果,这是属于行经,是教我们要拿行为去落实,这个不是研究讨论的,是要切切实实去做到。

  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我们今天讲的模范、表率,「学为人师」,师是表率;「行为世范」,他的行为是一切众生的模范、榜样。于是我们就要想到,我们起心动念有没有想到,我这个念头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如果不能做好榜样,这个念头不能起。我的言语对社会大众有没有正面的利益?没有利益,这个话不能说,我的行为、一切造作都要利益社会大众。不利于社会大众的,不但是不能做,念头都不能起,这才是佛弟子,这才是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否则的话,我们的书念到哪里去了?我们到底学的是什么?

  雍正皇帝用这一段对话,换句话说,他肯定。在过去中国社会是儒释道三家的教育,他有智慧,他看得清楚,三家教学虽然在手段方法不尽相同,根本是相同的。我们今天把这个意思展开来,新加坡九个宗教,九个宗教在形式上不一样,教化众生方式上有差别,理念上是相同的,所以九大宗教可以团结,可以合作。不相同的是枝叶,根本相同,哪有不能和睦相处的道理!我们试验试验,这两年来成果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新加坡九个宗教就像兄弟姊妹一样,往来这么样的亲切,确实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道虽然不相同,但是不违背,这是我们在此地亲目所睹的,这是在全世界做了一个好的样子,好的开始。九大宗教这些领导人、传教师,也都真正是菩萨,为这个地区、为全世界人做出好样子,这就是贡献。希望永远化解种族的冲突、宗教的战争,你说这个功德多大!

  末后这一句话说,『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洵」是深信的意思,我深深相信。这是国王大臣在讨论,宋文帝相信,何尚之也深信不疑,可以垂拱坐致太平,只要把「儒释道」这三种教学好好的推广。中国历代帝王,那个时候学校不普及,怎样教化众生?这是治国平天下第一桩大事。就像一个家,你的家庭,你要想希望家庭兴旺,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小孩,你的儿女他每天想什么?他说什么?他做什么?你要好好的诱导他,要教导他,去恶为善,破迷开悟,你的家庭怎么会不兴旺?国家也是这个道理,国家的领导人:帝王、大臣,他要懂得人民在想什么,人民在说什么,他在做什么。如果这个要不懂,没有办法去疏导、诱导他、教化他,这个国家社会怎么可能安定?

  用什么方法教他?道德教育,「儒释道」都是人文教育。今天讲人文教育,在中国古人讲是德行的教育,教导你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生活教育。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天地鬼神是什么?就是与世间所有宗教,不是别的。讲天地鬼神,就是我们要懂得世间有许许多多宗教存在,他跟我们是什么关系,我们跟他怎样相处,是说这么一桩事情。都是现实的,都是在我们生活周边,没有办法离开脱离,只要你把这三种关系处好,你就真正过幸福美满的生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就能做到。中国古圣先贤为我们说的宝贵教训,《礼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哲学,最古老的教育哲学,里面两句名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建立一个政权,领导全国人民什么最重要?教学。在现在的话来说,建立共识,这是属于现在人讲思想的教育,教你怎么去想;想要想善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0:03:22 | 只看该作者
不要想恶的。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太好了,我们把这一段最重要的话,我把它写出来放在这个本子最前面;放在最前面,这是最重要的。这可以说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教我们什么?昼夜常念善法,昼夜思惟善法,昼夜观察善法。这个善法就是十善为标准,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念头善,观察善法是行为善,这个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人要这样修,他怎么会不作佛?他怎么会不作圣?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不见」是绝对不把世间一切过失、不善放在心上,不可以!让你的心纯善,你的念头纯善,行为纯善,你的前途一片光明,你的生活自在安乐。即算过最贫穷的物质生活,也快乐无比,就像夫子赞叹颜回一样,颜回的物质生活缺乏到极处,颜回天天快乐无比。他乐个什么?他明了「道」,就是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不在乎物质生活。所以社会才能够永久的安定和平,不会去争利,争名逐利这个事情,他决定不干。

  后头一句我们把它念掉:

  【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到这里是一个大段,这是这一段的总结,这一段是雍正皇帝说的。「斯言」是指上面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这个对话是劝善。能够劝全国人民行善,这是治天下之要道。清朝初期开国的君王都非常聪明,都很有智慧,他们推行宗教教育,那个时候佛教还是教育。佛教变成宗教,大概是嘉庆以后的事情,在乾隆时代佛教还不是宗教,还是属于教育。所以佛教变成宗教,非常不幸,变成宗教的时间也只是两百多年而已,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我们学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绝对不是搞迷信,搞迷信我们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只有教学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第四集)  2000/4/26  新加坡净宗学会(节录自佛说十善业道经19-014-0006)  檔名:29-028-000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二面,雍正皇帝「上谕」最后的一段,倒数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于此。】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小段。前面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使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每一个朝代执政的这些帝王,没有一个不推崇三教的教学,帮助这个社会达到长治久安,也帮助帝王垂拱坐致太平,这在历史上很明显的能够看到。诸位如果仔细去观察,不是说某一个时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佛教就兴旺;国家衰弱,佛教就衰败。你如果从这上面看,因果就颠倒了,好像佛法的兴衰是随着时局的,而不知道佛法的兴衰决定社会的治乱。佛法兴旺,善人多,社会安定,所以天下大治;佛法衰,学佛的人少,善人少,社会就动乱了。所以三教的教学是因,治乱是果,一定要在这个地方辨别清楚。

  儒家《礼记?学记》里面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就是懂得因。建立一个政权,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人民,什么事情最重要?教育,教学为先。只要把教育搞好,人民能够和睦相处,能够平等对待,能够修善断恶,岂不是天下太平吗?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最重要的是教育。治国如是,治家也不例外。你要希望你的家庭兴旺,家庭兴旺必定要出好子孙,好子孙从哪里来?还是从教育来。你不教,儿女怎么会好?一定要教他。由此可知,无论哪个环境,教育最重要。工商界里面能够发达,事业能做得很成功,是对员工的教育。如果疏忽了教育,制度再好,都有弊病。我们看到外国许多大公司,老板出了问题,公司就倒闭了。你要问什么原因?失败在教育,疏忽了培植接班人,疏忽了对全体员工的教导。

  所以儒家提出来,「作之师,作之亲,作之君」,这三个字是一贯的,并不单单指对于国家各级“替换词”领导人而说的,是对于每一个众生讲的。任何一个人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德行,成就事业,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作之君」,是领导他。什么叫领导?领是率先,领队他走在前面,后面人跟着他,领是率先。导的意思跟领很接近,你带他走一条正路,跟在你后面的人不会走上歧途。领导的人要有智慧,要有德行,要有善巧方便。「作之亲」,亲是布施恩德。我们在佛家三种布施来讲,领导是无畏布施,「作之亲」是内财布施,「作之师」是法布施。你要以父母爱护儿女的那个心情,爱护别人。你做一个公司的老板,对你的员工看作是你的子弟,所有员工看作自己子弟,以亲情的爱护照顾。你想想看,员工哪有不尽忠的道理?「作之师」,师是教导他。人有这三个使命,这三个字都能做到了,你没有不成功的。你个人德行成功;「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三不朽,儒家所赞叹的事业。人人都能做得到,你做不到是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没有认真去奉行,你没有把它做到。

  历代帝王明白这个道理,他有人教,从小最好的老师来辅导他,他明了,他懂得,知道所有圣贤的教学,理论基础是相同的,方法善巧不同,那是对象不一样,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都是劝善。还举出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对话,这一段对话说得非常明确。在总结里面,他说劝善才是治天下之要道。佛家对于劝善的理论方法,说得非常透彻,非常周详。

  『佛教之化贪吝』,「贪吝」是一切众生的病根,三途地狱的根本。人能够离贪瞋痴,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贪吝要连根拔除。吝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帮助人,不知道帮助人是真正的福报。

  我们在没有接触佛法前也不懂,这些大道理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对他老人家相信,相信是什么原因?「君、亲、师」这三个字他做到了。我们年轻亲近他,真的把我们当作儿女看待,非常关心。我那时候有工作,只有每个星期天去跟他见一次面,接受他的教诲。初学佛,有时候也偷懒,朋友邀约要去玩,就不去了。不去,过几天就打电话来,他问我:「你怎么没有来?是不是生病了?」非常关切,搞到以后不能不去。你想那种关心、那种爱护,慈悲摄受,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0:04:09 | 只看该作者
爱心!我们真正生感激。教导我,我才明白这个道理。教我一定要放下悭吝,要放下贪爱,这个东西没有好处,只有害处,害得你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轮回,害你堕三途地狱。多少次的教诲,这才唤醒了,才明白了,然后依照他教导的方法去做,果然有效。

  佛教不但是讲善,是究竟圆满的大善。不但教我们成为一个贤人,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佛终极的目标是要帮助我们转凡成圣;不是说贤良而已,是要帮助我们转凡成圣。下面说:

  【茍信而从之】

  『茍』是假设、如果,如果你真正相信;『从』是依教奉行。

  【洵可以型方训俗。】

  『洵』是深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深深相信可以型方;『型』是模范,是社会、是大众的好榜样,好模范;『俗』是一般平民、俗人;『训』是训导,可以训导黎民百姓,转移社会风俗。

  【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

  『助』是帮助,很大的帮助;『君』是国家的领导人,『民』是人民,『泽』是恩泽,国家领导人布施人民恩泽。如果推行三教的教学,对他来讲是最有利益的助力。所以历代帝王哪一个不是在全心全力推行三教,他们自己以身作则。中国历代帝王大部分,差不多十之七、八,都是佛门的皈依弟子,都礼请当代高僧大德在宫廷里面教学,称为「国师」。章嘉大师就是清朝的国师,从康熙一直到清朝的末代,慈禧太后也是皈依章嘉的,可惜迷于权力,对于佛陀的教诲阳奉阴违,导致亡国。她要果然能够深信,依教奉行,学她的祖宗,雍正是她的祖宗,我们相信今天还是大清帝国,它不会亡国的。所以这才明了真正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多么重要!后面说:

  【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

  这是社会一般对于三教教义不了解的,互相毁谤。佛教毁谤道教,儒家毁谤佛、道,这前面都说过了,这是绝大的一个错误。『其任意诋毁』,这是说佛、道之间;『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这就是讲佛跟道是异端,这一句是讲儒家的。雍正说的一个公道话,『皆未见颜色』,没有见到真实;这是失去公平,『瞽说』就是瞎说,胡说八道,这是错误的。

  他在《十善业道经》前面加上这一篇文章,等于是序言一样,可见得他对于《十善业道经》的重视。我们就想到,《十善业道经》在前清教学,在佛法教化众生,这是最重要的一部经论。经文不长,普遍流行,利益国家,利益社会。这一篇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我们就可以讲到经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第五集)  2000/6/1  新加坡净宗学会(节录自佛说十善业道经19-014-0009)  檔名:29-028-0005

  请掀开经本第三面,经题介绍过了,接着介绍人题。佛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佛灭度之后,佛的弟子把它集结写成文字,成为经典。当时写的文字是印度古老的文字叫梵文,现代印度人也不用了。流传到中国必须要通过翻译,所以佛经一定有翻译人的名字。翻译人是主持翻译经的人,实际上参与翻译的人很多。在中国最著名的译场,像早年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我们知道就有四百多人,而玄奘大师的译场增加到六百多人,所以是个很大规模的译经院。翻译人是当时译经院的院长,负责的人。我们要知道译经的人员很多,所以非常慎重,不是一个人自己译,是有很多人参加的。

  人题:

  【唐于阗三藏算命师傅实叉难陀译。】

  『唐』,在此地是代表年代,这部经是什么时候译的,唐朝时候。『于阗』是算命师傅的籍贯,算命师傅是什么地方人,这个地方给我们标示出来,他是于阗国人。于阗在现在的新疆南部,现在这个地方叫和阗,在当时是西域的一个小国,也是中国通往欧洲的一个主要的商埠,就是商业文化的中心,算命师傅是这个地方的人。『三藏算命师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学历通达三藏,才能称为三藏算命师傅,主持翻译经典的这个人必须要通达三藏,所以译经的大德皆是三藏算命师傅。『实叉难陀』是他的名字,这也是用梵文命名的,他的意思是「喜学」,名义都非常好,欢喜学习。这在我们学佛过程当中,无论在家出家都非常重要。中国人称为「好学」,人能够好学决定能成就。无论是世法佛法,如果不好学、懒散,学业道业当然不能成就。所以我们读这位算命师傅名号的含义,我们也要认真的向他学习。

  算命师傅是唐朝武则天的时代来到中国,译经当中最著名的,为中国人非常喜爱读诵的,大概最盛行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是算命师傅译的。另外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是《八十华严》,我们现在学习《华严》采用的本子,就是实叉难陀大师翻译的,八十卷的本子。由此可知,算命师傅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很大,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也不亚于罗什、玄奘,在译经史里面,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后面『译』,「译」是翻译,将梵文翻译成华文,这个意思就不多说了,我们在《华严经》、《地藏经》都曾经详细报告过,这就简单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一段经文我们要特别留意,千万不能够疏忽。为什么?它跟其它的经文不一样。我们读《弥陀经》,《弥陀经》是佛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在人间讲的。这部经是在龙宫里面讲的,换句话说,不是在人间讲的。于是现代人就产生疑惑,这部经是不是后人伪造的?哪里有龙宫?现在科技发达,潜水艇走到海洋底下,几乎没有地方没有经历过,从来没有发现过龙宫。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有合情合理的解释,帮助我们断疑生信。

  我们从第一句看起,『如是我闻』。「如是」,这一段文字是结集经典时,阿难尊者附加上去的,这一段不是佛说的,从下面一句才是佛说的,这是附加的。「我」是阿难尊者自称,「如是」就是指这一部经,这一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闻」是亲闻,不是传说,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所以「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专指这一部经。这个意思浅,它还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在《大智度论》里面,这一句四个字,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0:04:55 | 只看该作者
《论》文里头,我记得好像是占了四卷之多,解释这四个字。如果用《大智度论》的批注来讲,可能我们这一句一个月都讲不完。由此可知,佛经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这个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如」是说真如、是讲自性,唯有真如自性才是「是」。换句话说,真如自性以外的都叫「非」,都不是。这是佛法里面讲的真与妄。为什么说真性之外的都不是?真性之外是幻相。《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有没有?有,虽有它不是真的,能变的真如是真的,所变的现象是虚幻的,是不实在的。不但是虚幻不实在,而且告诉我们它不存在。所以《金刚经》末后说,「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能看到宇宙现象的真相。我们凡夫被蒙蔽,被这些虚幻的境界蒙蔽了,就如同我们现在看电影,被电影画面欺骗了,以为那是真实的,其实它是假的。这个假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得到,但是说我们现实这一切境界是假的,我们很多人没有法子体会,以为这是真实的。这个道理,我们过去在《华严经》里面详细跟诸位介绍过,也费了很多的时间,说明所有现象剎那不住,它是剎那生灭,所以它不是真的,它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存在是能变的法性,法性也叫真如。

  世尊为我们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所以称「如是」,绝对不是从我们念头里面生出来的。现在一般人讲我们的念头、思想、观念,在佛法里面讲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就是意识,我们讲第六意识,绝不是从这里头流露出来的。但是十法界的众生,他们的思想知见不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就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佛经里有个名词叫「一真法界」,就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这就是诸佛如来,《华严经》上称为法身大士,这是到究竟解脱,真正得大圆满。禅宗里面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就找到了,回归到自性。

  回归自性有什么好处?好处太多了,回归自性是找到自己,自己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虚空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说,你就能掌握。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享受、受用的境界,这个我们称他作诸佛菩萨。没有能够证得,我们在自性变现虚幻的境界里面,我们的生活不自由,我们的生活被境界所转,这就苦不堪言。自己在境界里做不了主,谁作主?业力作主。明心见性之后,就不是业力作主,自己作主。

  没有见性,决定没有「我」。佛法里面讲「常乐我净」,这叫四净德,是真有,决定不假。但是没有见性,那就有名无实。我们这个世间有「常乐我净」这四个名字,实质上完全没有。「常」是永恒不变。我们现实的环境,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的变化,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哪里来的「常」?「常」没有。「乐」也没有,乐是什么?佛说得透彻,我们都没想到,乐是我们的苦暂时停了一下,你就觉得乐。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每天要吃三餐饭,一餐不吃就饿得很苦。所以你吃饱了,那个饿的苦暂时停一下,感觉得不错,很乐。到时候不吃,苦马上就现前,只有苦没有乐。所以跟六道凡夫讲苦是真的,乐是假的,没有乐。「我」是什么?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才叫「我」。我们自己做不了主,自己果然能作主,那年年十八多好!这个我们做不到,自己跟自己都做不了主。「净」就不必说了,「净」是身心清净,我们心里不干净,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身更不干净,在新加坡这个热带地区,一天不洗澡,你看身上流的臭汗,哪里会干净?所以「常乐我净」这四个字,不但六道凡夫没有,四圣法界也没有,一真法界的人真有。我们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万物,常住不变。「常乐我净」,他们统统都具足,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切诸佛如来跟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所说的经教,说些什么?「如是」二字而已。这个「如」是什么?事实真相。佛所说的决定跟事实真相完全相应,佛没有加一点,也没有减一点,所说完全跟事实真相相同,这叫「如是」,这个意思比较深一点。所以佛决定没有自己的意思,决定没有自己的创造。实际上讲,创造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佛所说的完全是就事论事,把宇宙人生的道理、事相、因果,因果的转变、因果的相续,为我们说出来而已。由此可知,诸佛如来所说的句句话,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状况,然后才晓得佛法跟我们自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佛法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真实环境,不过是如此而已。

  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是世间第一真实、究竟、圆满的教学,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学习。通过这个学习,我们才真正认识自己,明了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契入这个境界,在佛经里面就称他作菩萨,如果达到究竟圆满就称作佛陀,所以佛陀、菩萨是佛教育修学阶段的名称。但是这个阶段是你有成果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你作阿罗汉,第二个阶段称你作菩萨,最高的阶段称你作佛陀。所以这些名称不是神仙,我们把佛菩萨当作神仙看就错了,他是代表修学的阶段。

  这四个字是阿难尊者为我们说出,这些话不是他自己说的,亲自听佛所说的。佛也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所以这四个字说出来之后,让我们生起恭敬心,生起尊敬心,信仰的心,所以它叫做「信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叫闻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这一句。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第六集)  2000/6/2  新加坡净宗学会(节录自佛说十善业道经19-014-0010)  檔名:29-028-0006

  请看经本第三页:

  【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看这段经文。『一时』是时间,佛说经的时间。时间不用年月日,用「一时」,这里面的意思很深。我们凡夫,尤其是中国人,对于历史非常重视,时间、地点都一定要考证得非常精确,不可以有错误。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0:05:47 | 只看该作者
并非事实。所以「一时」的意义,不但是很深而且很真切,比我们记载年月日时,可以说还要来得正确。

  「一」,古德有很多种讲法,最通常的说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机缘成熟了。机缘成熟的这个时候,叫「一时」。如果缘不成熟,说了也没用处。所以说师资道合,这是「一时」。要是从理上讲,禅宗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而又所谓是「万法归一」,这个「一」就是与自性相应,这个意思深。在净土宗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一乱,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如果我们真正心归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乱,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都圆满的现前,这才叫真正的「一时」。这是从理上说的,法身大士才能证得。对我们现前的境界,说「师资道合」非常好,听经的缘分、讲经的缘分,这个时候成熟,所以这叫「一时」,不记载年月日时。

  在中国史传里面,记载着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诵《法华经》,诵到「药王品」这一段经文的时候,他忽然入定,在定中他见到灵鹫山,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参加了这一会,听了这一段。出定之后,他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有散。」这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法华经》上所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现在科学家也说,如果我们有能力超过光的速度,就可以回到过去。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经是过去,我们回到过去,就能参加那个时候的法会,说明时间、空间不是事实。如果你的机缘成熟,像智者大师,有这样的定功,他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契入未来。

  这个世间有很多预言家讲未来的事情,他怎么会知道?他见到了,他能够超越时空,他见到了。古人又说,预言大概是两大类,一类是从数理上推断的,不见得会正确,准确率不是百分之百,因为有的时候推算错误,在所不免。如果推断得不错,那就很正确。另外一种是定功,定中境界是他亲自见到的现量境界;数理推论是比量境界。现量境界是最可靠的,这是亲眼见到的,这个现量境界就叫做「一时」。由此可知,如果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参与了。「一时」,好!我们只要到一心不乱,我们就有能力参加这个法会。佛的心是一心,我们的心也是一心,一心与一心交感,境界就现前。所以这两个字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告诉我们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我们都有缘分参加,只要做到一心不乱就行了。

  下面这一句,『佛』,这是主讲的人,讲经主讲的人。这个「佛」是称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这部经是他讲的。『佛在』,「在」这个字我们不能够疏忽,没有说「佛住」,我们今天观念当中说「住」,我们住哪里?「住」是错误的,「在」是正确的。佛无所住,《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凡夫坏就坏在一个「住」,「住」有坚固的执着。「住」我们一般讲是攀缘,「在」是随缘,我们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实在讲佛住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是佛的住处,你说他这个境界多大!心量多大!我们凡夫观念上,「我有个小房子,这就是我的住处」,境界很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性。所以,经典上字字句句都含着很深很深的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在」没有,无处而不在,哪个地方有缘,哪个地方就现身。诸佛如来如是,我们现在虽然做不到那么自在,但是有相似,相似我们可以做得到。哪个地方有缘,我们也要到哪个地方去参加法会,讲经弘法。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决定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有固定住处就坏了,与「无住生心」完全相违背了。「无住生心」是觉,违背是迷。所以在佛经里面我们看不到「佛住」,统统看到「佛在」。

  『娑竭罗』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咸水海」。我们知道大海的海水都是咸的。这个咸水海,可能佛当年在世就是指印度洋。『龙宫』,我们知道这是大龙菩萨他的道场,这位菩萨也是法身大士,于是我们就想到,他跟我们是不同的空间维次。这个话如果大家不容易体会,我们用比喻来说你就好懂,像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屏幕,它跟我们是不同的频道,确实是在一个画面上,但是不同的频道。我们今天对于电视非常熟悉,换一个频道就换了一个画面。所以大龙菩萨有没有?有,不是没有,你换一个频道,他就见到了。你要不换频道去找,怎么找也找不到。我们今天科学发达,潜水艇造得非常精密,深入海底,整个地球的海洋找遍了,没有发现龙宫。什么原因?频道不相同。

  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问题就得到答案,不但是大龙菩萨跟我们是不同维次的空间,许许多多的鬼神跟我们也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像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唐朝的法照大师,他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大圣竹林寺。我们相信他不是妄语,这是他有特殊的缘分,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进入了时光隧道。他进入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见到大圣竹林寺,文殊菩萨在讲经,他还听了一会,还向文殊菩萨请教了许多问题。问到末法时期人的根性逐渐迟钝,修学哪一个法门比较适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向文殊菩萨请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萨教他念阿弥陀佛,还念了几句给他听。他模仿,他学来了,这就是以后所传的「五会念佛」。「五会念佛」是文殊菩萨亲口传给法照的,以后他不参禅了,他念佛,他建念佛堂,当时人称他作「五会算命师傅」。

  但是现在我们听到有录音带里面念「五会念佛」,我想恐怕不是法照禅师的念法。为什么?现在我听的这个音乐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那怎么会成就?这是我们辨别利害的一种方法。这个佛号我们接触之后,身心清净,这是好境界,对我就有利。如果我听了、接触之后,我身心不能够安定下来,这个法门就不适合我修学。但是编这个谱子的是一位算命师傅,民国初年的,他懂音乐,编得也不错,接引初机很好。像现在许多聚会的场合当中表演好,让这些初学的人把它当作歌曲来唱,这个好。真正用功夫的人,这个念诵的方法不容易摄心,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5-3 20:58 , Processed in 0.058684 second(s), 19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