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查看: 52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幸福成功的根基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3:3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摘自《锺茂森博士: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六集)  2008/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6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第二个部分「出则弟」。在第一章里面,「入则孝」是讲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第二篇「出则弟」是教我们出外对尊长要有恭顺的态度和行为。要知道,在家里能够对父母养成一个孝顺的心,自然就能够对兄长对师长也能够敬顺。对兄长的敬顺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因为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和睦,互相团结、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到学校去求学,父母也希望我们对老师尊重,因为尊师就是重道,对老师能够恭敬就是对道业、对学业重视,才能够学到真实的学问。而踏入社会也自然把这种恭顺的态度带进自己的工作岗位,对领导、长上也有一种恭敬的存心,自然我们的工作关系会很和谐,工作得也很欢喜,效率也会很高,工作就会有成绩。扩而展之,对社会上一切的长辈,比我们年长的、位高的,学问、道德、威望都比我们高的,我们也要对他恭敬,为他服务,这些都是悌道。

  孝是一种对内的存心,那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体的那种观念,那是天性的爱心,把这个爱心表现出来一定是对父母、兄长、师长有一种恭敬的、承顺的态度,这就是悌道。「入则孝,出则弟」,入是代表内心,内里面有这一分一体的爱心,外表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所以孝悌二个字实际上是一体的,它们不二,没有分别的,是一不是二,孝为体,悌就是用。在《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我们为了让百姓相亲相爱,现在说和谐社会,那要教孝;让大家都懂礼,都能互相温顺、合作,就要教悌,教恭敬人。古人教孝、教悌会有所分工,父母在家里面如果是教孩子「你要孝顺我」,这好像常常不好意思说出口,所以教孝往往都是先生教、老师教,孩子到了学校,老师教学生「你要恭敬我,你尊师才能重道」,让学生恭敬自己好像也说不出口,所以教尊师要父母去教,父母跟老师互相的合作,父母教孩子尊敬老师,老师教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父母跟老师一合作就把这孩子教好了。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这门教育是一门师道,道家、佛家也是师道,儒释道三家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主流,三家都注重师道,所以中国人他不管有多大的成就,他都念念不忘老师教诲之恩。

  我们看到著名的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他是一位非常尊重老师的人。根据报导,说他有一次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参加学校六十周年的校庆活动,当时陈景润回到学校里,虽然他已经是很著名的数学家,但是没有一丝毫傲慢的态度,反而回到母校真的觉得像久离父母的孩子回到了家乡。他说:「在厦门大学学习是我一生中最难忘和最幸福的情景,我永远不会忘记教过我的老师,我非常尊敬这些热心教育事业、给我以谆谆教导的教师们,是他们给予我许多的指导和帮助。从离开厦大到现在,我每时每刻都怀念着我亲爱的母校,怀念教过我的老师。」这位数学家还特地去拜访已经过世的厦门大学的老校长的家里,老校长叫王亚楠先生,去拜访老人家家里,见到七十多岁的王师母,陈景润握着师母的手非常的激动说:「我非常想念王校长,非常感激王校长对我的培养和教育。」王师母这时候拉着他的手说:「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你的照片,听到你取得成就,我们也感到特别的亲切,如果王校长今天还活着,一定也是很高兴。」

  陈景润也拜访了好几位过去曾经教过他的老教授,其中有位老教授有一次到北京,陈景润在北京工作,他在时间上是非常的节省,可以说是分秒必争,因为一个人在学术上有成就,他最珍惜自己的时间,所以一般人来他都不去见的。可是当有一位曾经教过他的老师去北京,陈景润对老师安排的时间就格外的大方。这位老师叫方教授,陈景润特地从他住的地方到方教授的住处,中间路上要花一、二个小时,北京很大,车也比较拥挤,但是陈景润前后五次去探望这位方教授,但是都没有碰上面。这位方教授后来回到厦门大学还收到陈景润的一封道歉信,说老师到北京这段时间里,学生在各方面工作很多,都没有能够对老师招待,请老师原谅,下面署名叫「生陈景润」,这个「生」字还写得特别的小,表示对老师的那种敬意。我们看到一个真正在学业上、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有一种德。陈景润这种尊师重道,我们看到他这种德行,也能够想到他有这样的学术成就确实是他应得的。

  人的福分、人的成就都是以德行做为根基的,因此孔老夫子教人,所谓「孔门四科」,首重的就是德行教育,先是德行,然后是言语,然后是政事,政事就是你从事的专业,再谈文学,文学就是你文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这些消遣这些学习。德行是人之根,而整篇《弟子规》就教我们德行教育,所以不能不从这里下手学习。我们在文革以后长起来的这一代应该补上这一门德行的课,也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有良好的教育,这样对得起下一代。我记得我从小母亲就教导我尊敬老师,在学校里虽然我也很调皮,经常爱玩,但是对老师总是很恭敬的,总是很听话的。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我是在幼儿园全托,就是母亲把我放在幼儿园一个礼拜,周末才接回家里。当时老师们都会跟我妈妈讲,说我很调皮,我母亲就跟老师们说,孩子如果调皮捣蛋,请老师们一定要严加管教。对我要求很严格,让我一定要尊敬老师,所以自小心里面就留下一个印象,对老师一定要尊重。

  古人是父母带孩子去拜师的时候,父母总是带着一点礼物,带着这个孩子去跟老师请求收下自己的孩子做为弟子,老师如果答应了,就献上礼物,然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后面是孔子像,父母首先带着孩子给孔子像三跪九叩首,然后再请老师坐在上面,向老师三跪九叩首。当一个孩子看到父母的这种表演,对老师这么尊重,父母都给老师磕头,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道中道算命网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3:31:53 | 只看该作者
孩子怎么敢不尊敬老师?老师受到父母的这种重托,也就特别认真的来教这个孩子,因为如果不把孩子教好对不起孩子的父母。父母跟老师之间这种配合、这种表演,给孩子留下一个深刻的尊师重道的印象。所以我母亲对我的这种教导,为我幼小的心灵植下了尊敬老师的印象,到了美国留学,这个教导就体现出很大的好处。当时我在美国留学时候所跟的那位教授,这位教授要求非常严格,其它的博士生都不敢跟他学,因为这个人大家认为是太苛刻,脸上很少见到有笑容,而且做起事来是雷厉风行,有时候让人下不了台。我跟这位教授可以能做到百依百顺,教授叫我做的,基本上没有半句违逆的话,也没有那种违逆的心。所以不出半年,虽然我去了美国,很多东西不会,甚至英文也讲得不好,但是半年之后进步很快,教授给我的工作我也能赶得上,教授也发现我是个很听话、很好学勤奋的孩子,所以也特别乐意来教我。原来才发现这位教授其实也是很有爱心的人,表面上虽然是道貌岸然,但是内心里是很热情的。既然看到我好学,他也就毫不吝啬的来教导我,因此在他的手下学习、工作了四年,掌握了很好的经济学、金融学研究的方法。

  在毕业前,我记得写了八篇论文,或者是发表,或者是被接受发表,当时这位教授为我写的推荐函说,八篇的论文在金融学里面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教授的成绩。这确实也是,因为在经济金融学里面发表一篇论文很不容易,好的论文至少也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把它弄得出来,这是科学的研究,很费时间,但是掌握了方法其实就可以效率很高。所以得到教授的那种栽培,我在学术界成长也特别快。回想走过来的路,并不是自己聪明,不是自己资质很高,我的资质很低的。怎么说?我在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很耐心的教我,但是我常常都学不会。比如说学一首唐诗,背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这么一首简单的唐诗,我妈妈教了我足足一个月,我才把它背下来,智力比一般水平都要低。我的外婆看到我妈妈这样耐心的教我,而我又老学不会,她叹息摇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教都教不会!」所以并不是我有智慧、能力或者是聪明,关键只要有好的教育、有好的素质培养起来,一个人可以说得到成就也并不是难事。

  我记得在二00六年(前年)我回到家乡广州,跟以前的母校华南师大附中老师们聚会,拜访老师,老师看到我从国外回来也很高兴,知道我在海外的这些成绩,就请我回到母校给这些中学的师弟、师妹们讲讲自己走过来的路,启发这些孩子们如何来过一个幸福成功的人生。当时我记得在母校讲了两个钟点的课,题目就叫做「幸福成功的根基」。我就给这些师弟、师妹们讲到,一个人有没有成就,他的聪明、智慧、资质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人品,而人品当中最关键的是孝悌,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尊重老师、尊重长辈,这是孝悌。孟子讲孝悌可以帮助我们成圣成贤,他说尧舜之道也是孝悌而已。《论语》上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它是仁的根本,当然也是你的成就、你的事业的根本。

  这两年我的大学母校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请我回去给他们的研究生开班讲课,讲我的专业—财务金融,是用英文为他们上课,上国际MBA的班,我也欣然的同意。一般来说,像我们这些教授回到祖国来教书,很多大学都邀请我们,包括北京大学曾经请我讲过课,厦门大学也请过我,他们都有费用提供,而且费用也满高的。但是母校请我回去,我跟他们讲,我跟你们免费教这个课,这是报答母校的培育恩德,报答老师教诲之恩。当时母校说不行,我们这些是有规定的,你一定要收。我就把讲课的这些费用捐出来做为母校的一个助学金,成立了「孝悌助学金」。母校问我助学金用你的名字好不好?我说不要,就用「孝悌」。《论语》上讲「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是《弟子规》上讲的,所以当弟子、当学生的,首重的德行是孝悌,成圣成贤也是孝悌而已。

  设立这个「孝悌助学金」是帮助那些贫困学生,月收入低于三百块钱家庭里出来的学生,在中国还真不少,他们家里困难,上大学不容易,需要助学金来帮助,我们也是出一点绵力,这是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报恩,这也是孝悌。没想到成立了「孝悌助学金」以后,也有很多热心的朋友,他们觉得这个助学金很好,他们也乐意解囊捐助,让这个「孝悌助学金」能够年年维持下去。虽然我们能力很少,但是总有这颗心,希望这个社会重视伦理道德、重视孝悌之道,不敢为人师,但是希望能够开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讲「出则弟」,这里面学问很多,我们又从哪里学起?《弟子规》里面讲了十三条,具体的教我们如何行悌道。我们先看第一句: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这条可以说是一个总说,兄弟姐妹之间要做到互相的友爱、互相的恭敬,正所谓兄友弟恭。为什么要兄友弟恭?因为兄弟和睦孝就在其中,父母看到儿女和谐团结,那是最高兴的、最开心的。所以兄弟姐妹之间要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兄友弟恭的样子,这也叫供养父母。我们现在常常在报纸上会看到一些悲哀的现象,那就是看到可能父母的财产儿女之间互相的争夺,可能父母一死,兄弟姐妹就上法庭打官司,全把父母的养育之恩忘在脑后,为了财产、为了利益去争夺,或者是父母如果还在的,儿女之间互相都推托责任,不肯孝养父母,都要把父母推到另外一个兄弟姐妹那里,谁都不愿承担赡养的义务,甚至兄弟姐妹可能言语上稍微讲得过分一点,结果就变成仇人,在父母眼中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缺少伦理道德的教育,缺少对那些好人好事的宣扬,大家很少看到兄弟和睦的,兄弟互相支持、互相奉献的这些善行为,所以社会风气好像愈来愈差。如果能够把孝悌的这些善人善事多加以宣扬,在学校课本里面多加入伦理道德的课程,让全民重视道德教育,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3:32:39 | 只看该作者
相信社会风气扭转并不是难事。

  我们看到这两年媒体确实在积极的推动道德教育,这是中国的幸事。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共同关注的节目,在二00五年四月二十八号播放了一个感人的事例,这是讲在成都郊区一个姓何的家里,一个弟弟患了肝癌,病入膏肓,生命有危险,这个弟弟的两个姐姐都捐出自己的肝脏来救自己的弟弟。这个弟弟是癌症晚期,救助的方法只能是接受肝脏移植手术,但是肝脏很不好得到,最好的肝脏的来源就是两个亲生姐姐,于是两个姐姐同时争着要给弟弟捐肝。但是一个人不能没有肝,如果是做手术,在一个人身上切肝最多切一半的肝,因为肝它有再生的能力。虽然有再生能力,但是对身体是个非常大的损伤,而且不可能恢复到跟原来一样。两个姐姐后来商定,大家平分,把她们的肝一人捐献一部分,合起来供养自己的弟弟。

  在做完手术以后,移植手术还算做得成功,是在成都一家医院做的。记者闻讯之后赶来采访捐肝的这两个姐姐,问她们:「妳做手术之前要插胃管,插进去难不难受?」这个姐姐说:「难受是很难受,管插到胃里面,但是想到要救弟弟的命,难受我们也心甘也情愿。」记者又说:「做手术的时候比插胃管难受得更多,你们能受得了吗?」姐姐说:「只要是能够救弟弟,再多的苦难我们都能够接受。」姐姐说:「只要能够让弟弟延长寿命,比方说他有我们的肝就能延长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的命少活十年、二十年,那也没有问题。家里面我们从小就有这个观念,如果姐弟其中一个人有困难,这些姐弟们互相都会帮助,都会为他牺牲奉献。」所以两个姐姐为弟弟捐肝是义无反顾!让我们很感动的是看到其中一位姐姐她是在农村里面生活,因为要做手术,家里的猪可能没有人照顾,所以她临走之前把猪全都卖掉,把这个家里面也放下,一心一意来到医院救自己的弟弟。姐弟三人这么样的团结,能够互相牺牲奉献来帮助对方,做妈妈的心里面是非常的感动。记者采访她妈妈的时候,她妈妈就说:「这两个姐姐无私奉献,姐妹同心协力,这就是最大的幸运。」母亲虽然是心痛,但是心痛之中又有无限的安慰。所以兄弟的和睦互助,孝道就在其中,这就叫孝道。底下《弟子规》又分别讲了十二条,具体的来教我们如何学习悌道,请看下文:

  【财物轻。怨何生。】

  要做到兄弟和睦首先应该把财物方面的那种贪欲要放轻、放下,能够在财物上看淡一点,互相之间重情意而轻财力,哪里会有怨恨?兄弟之间怎么可能会起争执,怎么会因为争夺财产而去上法庭,还打官司,最后反目成仇?人如果心里面私心很重,心里面那个本性的道德、本善就被覆盖掉,所以那个孝心、那个友爱的心都已经给冲垮了。古人有很多兄弟和睦、互相奉献的故事,像在汉朝就有一对兄弟,他们姓赵,兄长叫赵孝,有一天弟弟被土匪抓住了,当时汉朝的那个时代经济不景气,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土匪作乱,这些土匪抓了人之后要把人吃掉。这个弟弟被抓住了,结果哥哥知道了,他就闻讯赶来跟这些土匪哀求说:「弟弟他的身体比较瘦,你们吃他的时候他没有肉,你们就吃我吧!我的身体比较胖。」结果弟弟在旁边一听,马上争着说:「你们不要吃我的哥哥,因为是我给你们抓住的,你们应该吃我。」兄弟俩就你一言我一句,就在这些土匪面前争了起来,争什么?他们是争死,争着被这些土匪吃掉,不像现代人争的是财产,你看那种心地相差真叫天地之差。土匪也被这兄弟二人那种真挚的友爱打动,结果就把这兄弟俩都放了,谁都没有吃。可见得强盗他也是性本善,他也有那种恻隐之心,孝心、友爱之心也是每个人本来有的本性,所以这对兄弟就能够把强盗的那种本性本善唤发出来。从这里也看到其实人都是善人,就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他们的缘分不一样,会学坏,看起来就有善恶的分别,实际上在本性上看,我们说从他良心上看,都是本善的,都是有良心的。

  我们再看到现在的社会里,也不乏像兄弟争死的这些兄弟友爱的例子。在前不久广州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新闻有个报导,有个家庭父亲患了尿毒症要换肾,肾源比较缺乏,结果这个父亲有五个儿女,这五个儿女都争着来给他父亲献肾,最后争来争去,在医院一检查,就发现五个儿女里面,大儿子的血型、肾脏比较适合他的父亲,所以选择了大儿子的肾脏,这些都是很感人的例子。你看连身体都能够奉献出来,那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舍不得?在《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这是讲兄弟之间能够和睦,这样就能够教导国民,才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所以真正要对这个社会起积极的贡献,就需要自己把孝悌落实,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要从孝悌开始做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句话可以引申,不仅是在家里兄弟姐妹之间不能因财物而起争执,跟任何人也都不应该在财物上起争执、起怨恨。当我们有私心的时候,对财物起了贪婪,怨恨才会起来,贪而不得才会有怨恨,所以怨恨的根由是因为我们有贪心。而这个贪心不是我们本有的本性,本性是纯善的,本性是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体的,天地万物与我一体,所以我们起了贪念,这叫违背本性、违背天良。如果不能够及时克制,那跟本性就愈离愈远,天良就一日一日的泯灭,到最后会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古人说很不客气的话,如果是重财力而轻道义,这种人叫衣冠禽兽,虽然这个人还是个人的样,但是心地已经跟毒蛇猛兽一样没什么区别。所以财物要让,真正明了我们的财物该有多少它就自然有多少。古人也有句话讲「命里有时终须有」,何必去强求?不强求的它自然得到,这叫君子;以贪求心、妄求心去贪得的财物,亏损了自己的德、亏损了自己的福分,这种人叫小人,小人也没有好报。所以古人讲得好,「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请看下面一句:

  【言语忍。忿自泯。】

  这句是讲兄弟姐妹之间讲话要谨慎,不能够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讲话里面留一些情分、留一些体面,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3:33:24 | 只看该作者
给对方一分尊重,不要逼人太甚,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不会让对方起怨恨。所以言语在孔门四科里面排在第二位,这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古人常讲三寸之舌是祸福之门,讲话一不留意可能就种下了祸根,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自己无心说了一些太过厉害的话,往往使对方怀恨在心,而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懂得戒慎自己的言语,多给对方留有余地,即使是对方犯了过失、犯了错,也不能够严厉的批评,也要看对方能不能够接受,能接受的我们才可以规劝,不能接受的也就轻描淡写过去就好了,何必因为一点过失而导致双方结恨,兄弟反目,这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不仅是兄弟之间如此,你看五伦关系当中每一伦也都应该如此,五伦讲的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都需要『言语忍』。好比说父子,父母跟子女之间讲话也要注意,特别是现代社会年轻一代的孩子,受的污染太深,很少能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所以孝心很淡薄,往往父母教孩子,批评得太严厉了,不仅是不能够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让孩子怀恨在心。

  我们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寻人启示,是一个老父亲寻找他十六岁的女儿。这个父亲在家里管教女儿很严格,大概方法也不对头,批评很多,而正确的引导启发很少,都是机械式的教育,命令式的教育,因此女儿从小就有一种叛逆心理。长成到十六岁,有一次父亲就给她说了句比较严厉的话,结果女儿一气就离家出走,好多天都没有回来,父亲非常担心,正值二八年华,女孩子在社会上这样游荡很危险的。父亲到处去找,报警,警方也协助他。后来这个女儿在网吧里面发了一条信息给她的同学,她的同学收到了,报告她的父亲,马上请警方去寻找,结果找到了网吧也没找到他的女儿,到报纸寻人启示的消息出来的时候,父亲还在焦急的找。父亲多少天都没有睡觉,在每个地方的网吧去找,竟然在一夜之间白了头。我们看到这种情形心里也觉得很难过,对于传统文化熏习得太少了这些年轻一代,他们自己已经没有对父母那种敬顺的心理。如果讲到孝道,他们都会讲这叫愚孝,对父母能够百依百顺的他叫做愚孝、愚蠢,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知见,要独立,这都是在民主开放的时代所提倡的。这种教育的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孩子从小他就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话他可以不听,父母如果严加管束,他马上起了叛逆的心理,这都是失教那种悲哀的后果。有识之士应该大力的提倡孝道,同时也要积极的为年轻的父母讲解如何教育儿女。教育儿女也要有很好的方法,统统都在古圣先贤的教育当中,我们应该学,就不至于出现那种悲剧。

  父子之间如此,兄弟之间如此,君臣之间,我们说领导与被领导,上下级之间也要懂得「言语忍,忿自泯」。古人讲「君仁臣忠」,做领导的和蔼,对于自己的部下有爱心、关怀,少求全责备,多一些的关怀照顾,下级部属对领导感恩,那种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装出来的,所以即使领导不在的时候,这些部属、这些下级的员工都能够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领导在场不在场都是一样的,这叫忠诚。夫妻之间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很多的离婚案件发生,追其根本原因,也不过是夫妻之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口角,结果互不相让,导致最后家庭破裂。等到他们到法院去签离婚协议书的时候,法官如果问他们,你们最初为什么会想到离婚,什么事情导致你们决定走上这一步?夫妻之间可能都没想起来当时是因为什么小事发生口角,就被这个口角被吵架,互相之间的争吵的现象给迷了,都忘记了为什么小事,纯粹是一种没有理智的行为。当我们能够忍一忍,要想到对方可能身体不适,可能因为在单位里面不愉快,有些什么难过的事情,所以今天的心情不是很好,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我们不要在意,很多的悲剧也就可以化解。

  朋友之间也如此,朋友的交往要注重道义、恩义、情义。夫妻之间也是如此,怎么可以说因为一、二句过分的话,而伤了多年的交情?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过孔子,能不能够有一个字我能够一生奉行?你看子贡也很会问,他都是问很简单的,让你能够一生奉行的,请孔子说这个字是什么。孔子就说了一个「恕」字,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宽恕的恕。对待别人要行恕道,多一分宽恕,少一分苛求,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到别人的需要,我们要尽力的去帮助他满足,不要过分要求对方,如其心这是恕道,替对方着想,常常用换位思惟,想到如果我是他我应该怎么做?所以当对方发脾气,能够提起一个念头,「如果我是他,今天可能被领导批了一顿,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所以脾气上来了,把这个脾气冲着我发」,换位思惟以后就能够宽恕对方,言语当然就能够忍。他对我发脾气,我还能够微笑着给他端杯热开水,甚至他骂我,我请他坐下来慢慢骂,让他喝杯水润润嗓子,这些行为让他就不好意思骂下去,自然他的怨气就消了。请看下面一句: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是讲长幼有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懂得礼节,这个礼节基本上就是长幼有序,长者在先,幼者在后。这条举出两个例子,讲饮食、讲坐走,这是代表日常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细节、饮食起居,都要尊重长者,让长者先行、先用,这是符合礼的。礼它叫天地之序,所谓天地之序就是没有人规定的,它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一种秩序。所以如果你做事符合礼节,看起来就顺眼,为什么?因为这是自然的顺序。如果不符合礼节,大家就觉得不顺眼,即使是没有学过礼的人,看见那种非礼的行为他也看得不顺眼,为什么?因为这个礼是他本性的一种起用,他自然就懂得这个礼。而不懂礼的人往往是因为后天缺乏教育而被社会污染,或者是被自己的私心欲望给蒙蔽,所以才做出不符合礼节的事情来。这条是告诉我们尊重长辈,『长者先,幼者后』,这个长和幼当然可以从年龄上来分,也能够从辈分上来分,长辈走在前,幼辈走在后;也能够从级别上面来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3:34:10 | 只看该作者
领导走在前,部属走在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里面,长幼它的定义就有不同,不能够死板,总之要有一颗尊敬长上的心。

  这种先后的顺序是一种自然之道。《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然界它就自然有了那种先后的顺序。物有本末,本是根本,末是枝末,每件事情也有始有终,所以人知道了先后的顺序,这就已经近道了,也就是知道自然的法则、客观的规律。我们看到自然界里面它确实都有这些次序的,像天体的运行,它都有它的轨道,地球有地球的轨道,月亮有月亮的轨道,每个行星它有它的轨道,如果这个轨道打乱,互相就碰撞,那就起灾难。这种轨道、这种运作的规律叫做序,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人要符合礼节,符合礼节就是符合自然,在这个有序当中我们才能够得到平等。有的人批评礼教,说什么这是不平等的,这是封建的,但是这种批评礼教的人,假如别人对他不讲礼貌,他是一个长者,如果一个晚辈走在他前面,他也会不高兴。证明什么?他自己虽然批评礼教,可是他也从内心当中要求别人对他有礼貌。这说明什么?礼是自然的法则,所以遵守自然的法则才能得到真正的平等。

  社会上有分工,乃至宴会的时候都有主次的座位不同,这些统统都要讲究礼,能够有这个礼才有平等,大家在这个环境里面才能够心平气和,要不讲究这个礼,大家就起哄、就乱了。说到深处,平等和不平等是一不是二,在宴会厅里面,主桌的客人和旁桌的客人要分次序,公司里面,领导和被领导它是有次序的分别,不平等里面就体现平等了。所以平等不平等,看我们人心怎么样去看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心里面有不平等,看外界也就不平等;如果我们心平气和,那我们看外界也就平了,就没有那种不平、那种争执,所行的自然就符合中道、符合礼节。下面一句讲: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句是说当长辈叫一个人的时候,做晚辈的应该怎么做?要马上代他去呼叫这个人,因为长辈的年纪很大,或者是他的地位很高,我们做晚辈的要有一种服务的精神,要代人之劳,代替他做这些事情。如果所呼的这个人不在,那要马上回到长辈那里报告,看看长辈还有什么吩咐,能不能够代长辈做些事情,这些都是对长辈的恭敬。像我们跟长辈在一起,如果长辈要打个电话,我们可以帮助长辈拨通电话,然后把电话再交给长辈,或者甚至长辈、领导需要写书信,我们也可以协助他们来书写代笔。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常常有服务于长辈的心,常常喜欢服务别人的人,到哪里都受到欢迎。下面一句讲:

  【称尊长。勿呼名。】

  对待长辈、对待领导、对待老师,对这些有地位的、辈分比我们高的,我们不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甚至跟别人讲话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直呼他们的名字,这是对尊长的一种尊重。应该怎么称名?可以称他的头衔、他的职称,或者是称他跟我自己的关系。比如说如果是领导,那我们称领导的头衔,像刘省长、陈部长、胡董事长,这些都是称头衔;也可以称跟我的关系,特别是自己的亲人,像自己的父母,如果是一般来讲,讲得很普通的,就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如果讲得文一点的,可以说是家母、家父、家兄;或者是对老师的,我们直接可以讲我的老师,或者是冠以姓氏,像蔡老师、刘老师等等,这些都是尊重。一般在交际的场合里面直呼人的名字这都是不礼貌的,哪怕是比我要小辈的,如果关系不是很熟的,或者是他跟我们没有一种隶属的关系,也都尽量不要直呼其名,可以用像张先生、李小姐这些通常的称呼,都是对人的恭敬。在这些小事上面,对人的称呼上面都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养自己的本善。下面是:

  【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见』是念「现」的音。它是讲在尊长面前我们不要随便的表现自己的才华、能力,在尊长面前,像在领导、在老师、在父母、在长辈面前我们要懂得守谦,要谦虚,不可以有那种显耀自己才华的心。当我们谦卑下来的时候,反而能从这些尊长那里学到很多学问;如果自己爱好表现,尊长就不愿意教我们了,看见我们傲慢。所以真正好学之人一定懂得韬光养晦,处处谦卑,养自己的谦德。在过去我就有一个毛病,很爱表现自己的才华,自己有一点能力、有一点才能,或者懂得多一点,就很爱表现,很爱发表意见评论,结果事后想起来,自己觉得自己很浅薄。尤其是如果在一个尊长面前表现自己的话,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尊长是一个大家,他看到我这个样子,没有对我做批评,反而让我自己觉得无地自容,这叫班门弄斧。在长辈面前大言不惭,没有一种谦卑的心,那都是轻薄的表现。所以这两年学习了传统文化,真正对自己过去的这些过失也是觉得要好好的改正过来,「过能改,归于无」,即使是有才华、有能力,也要多隐藏一些,这是养谦德,谦德就会获得很大的福分。像《了凡四训》上说,这是引用《易经》上讲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这是《易经》上的教诲。《易经》是儒家五经之首,它是告诉我们天的道理,「亏盈而益谦」,像月亮,月满则亏,天道自然对满的东西要让它亏损,反而亏损的时间长。满月一个月只有一天,其它二十九天都是不圆满的,这样能长久。地的道理也是如此,如果是水满起来它就要流走,所以大海它叫水中之王,为什么?因为海纳百川,它能够容纳千百条江河流入,这是多大的胸量。为什么?因为它能够下百川,它谦下,它的地位最低,所以江河的水统统都流到大海里面;如果它很高,它就不可能让江河的水流到自己那里。天地鬼神也都是帮助谦虚的人,而讨厌那种骄傲自大的人。人也是如此,一个谦谦君子在哪里都能够受人欢迎,何必用表现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才华?真正有德、有才之人,久而久之让人发现,就自然获得人家的敬佩、人家的爱戴,不用刻意有心的去表现自己。《易经》上讲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里面的六爻都有吉有凶,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3:34:5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说六爻都吉的,除了一卦之外,这一卦就叫谦卦,谦卦是六爻都是吉祥的。所以《书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尊长,勿见能』是培养我们谦虚的好习惯。下面请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是讲我们走在路上遇到长辈,应该赶紧走上前跟他鞠躬作揖,这是对尊长的恭敬,对他行礼。这里关键是『疾』,疾是快速的,『趋』是走上前。看到长辈来了,这个长辈可能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老师、或者是领导,见到了赶紧快步上前行礼,这是恭敬。如果见到长辈来了还慢吞吞的大摇大摆走上去,这种形象就已经充满傲慢,谁会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被人批评指责?傲慢的人。所以像傲慢的、高傲的人反而被贬低了,谦虚的人、恭敬的人反而大家赞叹,把他捧起来。在路上遇到了长辈,行礼之后,长辈如果没有话了,我们就应该退立一边,或者是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司、在机关单位都是如此,长辈进来了,我们赶紧上前行礼,长辈如果没有要讲话的意思,我们要懂得察言观色、处处留心,见到长辈有事不想讲话,我们就要恭恭敬敬的退立在旁边,看看长辈需要做什么,我们能帮助什么,不要在旁边讲话影响长辈,这都是谦敬。下面讲: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是古代人骑马或者是坐马车,现在是乘坐这些交通工具,在路上见到了长辈,赶紧要下车、下马向长辈行礼,长辈离开以后,我们应该站在原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之遥,我们才可以离开,这都是体现出一个恭敬心。当然这要按时、按处来调整,如果是在很繁华的街道里面,你开着车在一个繁华的街市上面行走,遇到了长辈,假如你把车当地一停,下车向长辈鞠躬,这时候可能交通警察就给你开一个罚单,乱停车,像这些情况就不适宜。所以我们要守这些礼节,要懂得活学活用,不能够学得死呆板,要学一个原理原则,知道这条的原理原则是告诉我们让我们有恭敬心,而恭敬心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处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恭敬心是一样的,表现可以有不同,做事要有一个分寸。下面看: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是讲跟长辈在一起的时候,像父母、师长、领导他们如果是站着,我们绝不可以坐着,因为这样就表现出来非常的无礼,应该让长辈来坐,即使是长辈不坐我们也不能坐。当长辈坐下来,他吩咐我们也一起坐,这时候就听长辈的吩咐,可以坐下来,这时候也要懂得不要逆着长辈,为了显示自己对长辈的恭敬心,长辈叫我们坐我们还不坐,这时候又是失礼。古人讲「恭敬不如从命」,什么叫做恭敬?听话这才是恭敬,不要有自己的意思,随顺长辈,叫我们坐我们就坐,如果不叫我们坐,我们就要奉侍在长辈旁边,服务于长辈。这种礼节实际上大家都很熟知,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都忘掉。

  在二00五年十二月江南都市报登了一则消息,说江西南昌市的公交车上有一位七十九岁的老太太上了车,结果没有座位,大家都视这位老者而不顾,年轻人也不起来让座。结果坐在车后头的一位七十一岁的老太太从座位上站起来,对这位七十九岁的老太太说:「妳年纪看起来比我大,请妳坐我的位子。」七十九岁的老太太又很谦让说:「没事没事,您自己坐吧!」结果两个老太太就在这车厢里互相的谦让。这一幕让旁观的这些乘客们都觉得很惭愧,都纷纷站起来给两个老太太让座,两个老太太就在车厢里为这些乘客们上了一堂伦理道德礼仪的课。我们想到一方面现代人真的太需要教育,这样明显的事情,居然都会麻木不仁,另一方面看到两位老者这样的表演,用身教来启发大众的善心,所以身教重于言教,身教的效果比言教要好得多。所以我们得到一个重要启示,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要做到,自己要在人群当中表现一个有伦理道德、有礼仪规范的行为,做这样的表率,这是教育大家效果最好的。当然除了要做表率以外,还要用嘴来说,言教也相当重要,特别是现在科技发达,媒体覆盖面很广,利用像网络、像卫星电视、像光盘、像书籍乃至电视台,各种样的媒体来广泛的宣传美德教育,也会收到很大的效果。所以对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来讲,要言行合一,边说边做,边做边说,为社会做好的模范。下面请看: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是讲在尊长面前说话我们的声音不能够太大,嗓门太大声音很刺耳,甚至是讲起话来还滔滔不绝,旁边坐的长辈觉得心怦怦怦的跳,很难受。在长辈面前要有一种柔和的气质,说话的声音要柔和,不能过高,不能太激烈,但是也不能太低,『低不闻,却非宜』,你声音低得太低,听不见,那也不恰当。所以声音量度要调整得适当,让长辈听起来又能听得清楚,心里面也觉得很安定很舒畅,这都是尊重。下面一条讲: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见到长辈我们要马上向前行礼问安,向前的时候要快步走上去,离开的时候退下来要慢慢的退。如果做得相反这就不合理,你试想想,假如我们见到长辈,看见长辈走上前来,我们大摇大摆慢慢的踱步踱上去向长辈行礼,跟长辈告辞的时候,突然之间赶紧就溜,长辈会觉得这个人太怪了,走得这么急,可能是二种原因,一种是不是很讨厌这个长辈,第二是不是很畏惧这个长辈,总让长辈有这样的一种忧虑,这都是不符合礼节的,应该做到『进必趋,退必迟』。如果长辈问我们事情,我们对长辈恭敬,如果这时候坐着的,赶紧要站起来恭恭敬敬的回答。回答的时候眼神要安定,叫『视勿移』,不要眼睛动来动去,动来动去给人的感觉,要不就是这个人心不在焉,要不这个人鬼鬼祟祟,内心里面一定有些不光彩的事情,这些表现都不好。所以对待长辈问话,我们恭敬的回答,眼神要定,眼神定代表我们的心安定,不可以左顾右盼。当我们心定下来的时候这心就正,回答问题也就正,平时我们做人也要做得正,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3:35:42 | 只看该作者
孟子讲的养一种浩然之气。如果平时私心、杂念很多,常常心里存着诡诈,存着一些狡猾的念头,有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有很多所谓的秘密,不能够公开的秘密,很多隐私,这种人在大众之中往往会有心神不安,因此他自然就会有那种眼睛动来动去、鬼鬼祟祟的样子。所以平时要有一种主敬存诚的修养,修一种真诚心、一种恭敬心,上对得起父母天地,下对得起朋友、对得起一切人。古人讲「诚于中而形于外」,他内心里真诚恭敬,自然言语态度就镇静、就稳重、就安详,这种人我们说他的气质很高雅,跟他交往觉得很舒服,受他气质的熏陶也能够提升,这是我们都应该学习。下面请看「出则弟」最后一句,第十三句: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这条是总结,我们在家里修养孝顺心、修养恭敬心,要把这种心扩展到社会,对待一切的长辈都如同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一切的兄长都如同对待自己兄长一样。孝悌这个德要把它扩展,把孝悌的存心带到自己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里,能够以孝敬之心来对一切人。所以孝悌从小养成,把这个心养成以后,对一切人都不要有分别。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一切的长辈就像对自己家里父母一样,都是那样孝顺恭敬,这是爱心,对待年幼的人像对待自己儿女、弟妹一样,这种爱心就是孝心,爱心的原点就是孝悌。当我们以孝悌这种心对一切人事物,这种人就离圣贤不远。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能做到对父母亲孝顺、敬爱,把这种孝顺、敬爱的存心对一切万民,这叫仁,由对一切人的敬爱到对一切事物的敬爱,这叫爱物。亲亲也好,仁民也好,爱物也好,说到底就是一个爱心,这个爱心是本性、是本善,用在不同的关系上它就有不同的表现。在五伦里面古人讲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不同的关系里面,都是这一颗爱心起用,所以表现出来就有人的十种德义,这叫做伦理道德。圣人教导我们伦理道德,无非就是让我们回归这个本性的爱心、本性的善心,能够回归本性的人就叫做圣贤。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出则弟」这章讲完了。讲的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5-7 14:03 , Processed in 0.058432 second(s), 19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