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查看: 176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择吉求问] 道教追求幸福生活的路径--算命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1:3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导言:内丹,是道教的修真成仙之术,行气、导引、胎息、辟谷等炼养术是它的基础。内丹源于古之真人修真的仙学,“真人之息”一词始见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周(约前369年~前286年)的《庄子·大宗师》。从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历了近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内丹,是内丹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将人体的某些部位比作炉鼎,将人体的元精、元气、为神比作药物;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按照“顺成人”、“逆成仙”的运行方法,使精气神在人体内凝聚成丹的修行方式。在隋代及以前的朝代,内丹没有外丹盛行。内丹盛行始于唐代,至南宋,全真道南北二宗皆斥外丹;此后,内丹术一直作为全真教与其它道派修真成仙的主要道法行世。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得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至今,并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和众多信徒的皈依;就是因为道教在理论上能够满足中国民众,渴望成仙后能够过上长生、自由、快乐、幸福等神仙生活的心理需求。道教特有的百年梦想与成仙梦想,虽然是道教的一种生命理想,但从深层次看,它即反映了人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长生与自由、快乐、幸福生活的普遍本性。道教只不过是以宗教的形态,集中体现了人类追求自由与幸福的生活本性而已。在道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各个时代民众的心理需要,他们不断地把民间传说中的“意识体”神仙、与社会上的历史英雄人物吸收入道教神仙系统,给其道教神仙信仰不断增添崭新的内容、新鲜的血液,以吸引更多的教民。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与修持中,道士们上殿朝真、诵念早晚功课经、礼圣、拜斗,守护的只是道教每日修持的一个外在形式。修持内丹成仙道法是道教的根本,诵念早晚功课经的目的是为了悟道,是为了让道士们早晚悟出早晚功课经中深藏的内丹成仙道法;如果做早晚功课的目的只剩下了上殿朝真与经乐诵念,离开了修持道教内丹成仙道法,道教剩下的就是一个里面什么都没有的空壳。此时,道士们守住的上殿朝真、诵念早晚功课经、礼圣、拜斗等形式,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剩下的只是外在形式;当然,与道教外在形式做伴的还有道教的神仙故事与虚无的民间神传说。
内丹成仙道法,是人通过修炼精气神三元合一的内丹道法,使人之精气神的综合体(灵体)飞升进入“三清境”,从而获得在“人间天堂”享受“人间极乐”的方法与学问。有人认为:世界上的宗教大多喜欢造神,先是针对历史人物进行直接封神或造神,后是宗教根据社会需求创造出无肉身的“精神意识体”诸神信仰,因此宗教有缺陷。也有人认为:宗教之所以喜欢造神,那是因为在人类各民族文化中,大多本身存在着敬畏神灵的潜意识、与不敢微笑地直面死亡的缺陷;随着人本身缺陷的减少或消失,宗教的缺陷也会随之减少或消失。心理上的愉悦是幸福的心理反应,生理上的快乐、极乐是幸福的生理反应与物质基础;道教所说的得道成仙,实际上就是:在道教“道经师宝”具备的条件下,道缘具备者,经过学道、悟道、求道、得道、修道、合道成仙的修持过程得到仙道果;践行内丹成仙道法得到天仙、金仙道果的过程,就是人类用哲学来创造生理上永恒的极乐与幸福感的美好过程。科学可创造快乐,信仰可创造极乐与幸福感。人类快乐、幸福的物质基础,早已经可以通过现代医学中的核磁共振、与血液中内啡呔含量等人体检验学技术,准确的检验出来。架起宗教与科学间的桥梁,让信仰与科学合二为一,完成人道的快乐与幸福生活,成就天道的“人间天堂”之“人间极乐”仙道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共创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生活。  
天仙与金仙,都是过来人;女人与男人,都是未来仙;炎黄子孙范,现世过来人;华族之俊波,书灵文五篇。本文仅从内丹道法之仙学仙话、女功内丹、男功内丹、成仙之道、仙道隐语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内丹成仙之内丹修持与飞升合道道法。虽然,道教历来都有内丹成仙道法不能传非人的戒律,但是,为了抢救已近失传的中国道教仙学之内丹成仙道法,本文作者为了能有更好的宗教研究与写作条件而离庙,在离庙闭关一年后,决定把真正的道教仙学之内丹成仙道法写出来。仅与常修正道、有道缘的乾道、坤道后学或与仙道有缘的俗世学人,分享天仙、金仙道果之“人间天堂”的永恒清静与极乐成就;共同掘藏人类爱的伏藏、幸福的伏藏。成功实践人间宗教、生活道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做出道教之内丹成仙道法应有的贡献。
《道教追求幸福生活的路径之仙学仙话》
摘要:道可道,非常道。道里面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道士不进行内丹道法的炼养修真,就不是道士,不炼养男功、女功内丹,就什么也得不到 。内丹成仙道法,是道教最根本、也是最精华的部份。如果内丹成仙道法真的失传了,不知上天是否真会派一个人下来重振道教?人分阴阳,女子为阴,男子为阳。内丹分女功与男功,女子有女功内丹,男子有男功内丹。人之性、性成熟、性能力、性特点,是决定女子、男子是否能够修炼内丹道法成仙最关键的因素。道因经而流传,经因师而传承,人因师而得道,仙因师而成仙。虽然,“道经师宝”还在,“三清天”的9万9千佘梵炁还在;但是现在,在道教的庙里,大多是只重道士上班、不重男女功内丹修行了;不知道众中,还有多少道士有修炼内丹成仙之愿望?为了抢救中国道教仙学已近失传的内丹成仙道法,即便把道教的道法不能传非人的戒律先放下,大范围的传授内丹成仙道法,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具备地、水、火、风、空五大俱足的内丹成仙道缘与德行?否则,内丹成仙道法,真会随着“师宝”的离开而永远的失传。      

一、内丹的起源与仙话。
(一)、道教的创建时期。
道教创建于东汉时期,以张陵的创立的正一盟威道最早;公元156年张陵飞升十多年后,张角的太平道才创立;而张修创立五斗米道的时间又要晚张角十多年。
1、正一盟威道。是早期道教的重要派别。创始人张陵(34~156),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学道,并造作道书(或称符书)以教百姓,倡言天人下降,授以正一盟威之道,自称张天师,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又名天师道,开始传教。正一盟威道尊崇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只要奉献五斗米,就可以学正一盟威道。
2、太平道。《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就穷、自食其力。《太平经》传到了张角的手里后, 张角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至建宁四年(171)间,以《太平经》为经典,创立了太平道。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也为太平道的大起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据中国《后汉书·襄楷传》称:“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神书即《太平经》,系东汉原始道教重要经典。原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仅残存57卷,另有唐人闾丘方远节录的《太平经钞》10卷,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一卷。
3、五斗米道。五斗米教是道教早期的流派。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但当代学者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陕西道教2000年》则认为,五斗米教实际上是由张修(?~191)在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之前,创立于汉中。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概述张角、张修的学说时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雒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众所周知,道教正式创建以前,是以巫道的形式出现的。东汉的五斗米道始于巫祀,张修创建于东汉时期的五斗米道,是带有浓厚巫教本色的巫道。张修是东汉巴郡(今重庆市)人,张修在正式创立正斗米道之前,原本是一个以东汉的巫道与方术巫法_ _米巫,为基础行医的巫师,因行医要收五斗米,故号曰五斗米师。是什么原因让张修从一个原本以巫道行医的巫师,在学正一盟威道之后,逐步发展成为巴郡地区五斗米道起义的道首?这与东汉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汉末,因巴郡官吏贪赃枉法,激起板盾蛮等少数民族和巴渝人民不断举义反抗。张修创立五斗米道的动机,是为了发动农民起义,目的是为了推翻东汉政权。当时巫道在巴蜀地区流行,正一盟威道也已在巴蜀地区创立了几十年,加之又受到太平道思想的影响,张修便以巫道与正一盟威道为基础、并在吸收了太平道的思想后,创立了五斗米道;把五斗米道作为发动农民起义的工具,领导教徒积极活动,此为五斗米道之始。汉灵帝光和年间(178~184),他往来奔走于巴郡、汉中之间,利用医术筹集资财,联络百姓,准备起义。中平元年(184),张修得知张角在北方利用太平道领导了发动黄巾起义后,便于七月发动巴郡五斗米道起义,广大贫苦民众纷纷响应,一度攻入巴郡江州城(东汉时巴郡及江州县均治嘉陵江北岸,今江北区江北嘴)及一些县城,向汉中进军。起义军惩处贪官污吏,横拔豪绅地主的壁坞寨堡,统治阶级发出了“世季不祥”的哀叹。随着北方黄巾军迅速失败,起义转入低潮,张修收缩部队,在农村藏兵于民间;直到中平五年(188),北方黄巾军又起,才又开始重新公开活动。公元191年(汉献帝初平二年),益州牧(治四川绵竹东南)刘焉(?~194)为了割据一方,扩充地盘,借重五斗米教义军的势力,授张修为别部司马。督义司马张鲁,共同攻打汉中。张修杀死汉中太守苏固后,二张遂占领汉中,断绝汉朝中央政府从长安入蜀的道路。同时,对当地豪强势力大加扫荡,在汉中及巴郡北部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基本肃清了东汉统治阶级在汉中的势力后,因张修又要重举义旗,继续扩大五斗米道义军的统治地区,进一步推翻东汉政权;督义司马张鲁为了巴蜀、汉中地区的和平与安定,便派兵将张修袭杀,并吞并了他的义军。

  4、张鲁政教合一政权的五斗米道。道教正式创建以前是以巫道的形式出现的。公元178~184年间,巴蜀地区原始宗教巫道的巫师张修,为了筹备农民起义,学正一盟威道之后, 以巫道的巫祀方术(米巫)与正一盟威道为基础,仿效太平道,创立了五斗米道。因创教之初,带有浓厚的巴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巫术色彩,时人或称米巫。五斗米道与正一盟威道的五斗米不同,张修原本是一个以巫道行医的巫师,张修是在以巫道行医时,要求病人治病后要交五斗米。又由于从公元年184至公元191年间,张修在巴蜀、汉中一带起义后的几年间,当地百姓只知道张修的五斗米道,并且尽信张修的五斗米教。而张修在占领汉中杀死苏固后,又要重举义旗扩大五斗米义军的统治地区,进一步推翻东汉政权;督义司马张鲁为了巴蜀、汉中地区的老百姓不再受到战乱之苦,袭杀了张修,夺其兵众后也只好把五斗米道并入自己的正一盟威道,以五斗米道的名义传正一盟威道,并用正一盟威道增饰并改进了张修的五斗米道,是五斗米道的重要建设者。他为了统率教民,设立了“二十四治”、“信米”制度,并在所治境内设立“义舍”,置义、米肉以供行人量腹取食,以及实施宽刑,禁酒等利民措施,史称“民夷便乐之”。因而在汉末天下大乱之际,张鲁统治的巴蜀、汉中一带成为比较安定的地区。 张鲁统治巴蜀、汉中的二十多年间,是五斗米道在政教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下兴旺发达时期。至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率大军攻汉中,张鲁降曹,这一发展阶段遂告结束。此后,五斗米道虽面临若干严重问题,但却继续向民间,且向上层社会发展,并从巴蜀、汉中的狭小范围传播到北方和江南广大地区。
(二)、内丹的起源。
在道教史中,东汉中期(90~155)到东汉末年(184~220),一般被认为是道教创立与兴起的时期;汉魏六朝(229~589)时期则是道教大发展时期。经过发展,道教逐步从民间宗教演变成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 道教内丹修炼,以尹喜的文始派最早,以王玄甫(?—345)的少阳派最大。究其渊源,始于老子、开宗于尹喜。正一天师道创立于张陵(34~156) ,钟吕金丹道始于王玄甫的少阳派。
1、尹喜。尹喜春秋末著名道家人物,又名关尹,字文公,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代楚昭王(前523~前589)二十三年(公元前493),天下大乱,他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尹喜是天水籍历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先贤名士,闻名中外的《道德经》五千言,是由他承传推广于世的。 司马迁记,老子西出函谷,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与关尹子,后不知所终。因尹喜是《老子》的传世之人,因此被称为老子的大弟子;《老子》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称《文始真经》、《道德经》。尹喜不忘恩师,晚年遂到老子故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定居,羽化后把自己的躯体留在在了老子故里,让自己的忠魂永远守护老师诞弥之地,以示虞诚和报答五千言教诲之恩。尹喜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千多年来,《老子》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政治、军事、史学等学术界影响极为深远,意义非常,尹喜的功德是无量的。尹喜得道后,将其传给东华帝君王玄甫。应该说,就像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继承了老子(约前551年~?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学说思想,创立了道家《庄子》(《南华经》)学说一样;王玄甫继承了尹喜的内丹道法学说思想,创立了少阳派,之后,钟离权继承了王玄甫、吕岩(字洞宾)继承了钟离权的内丹道法学说思想,把少阳派发展成为内丹道法修炼的最大法派,钟吕金丹派。
2、张陵。东汉顺帝(115~144)时,张陵在今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祖,以老子五千言为道经,广泛吸收各种内丹修炼术,如《太平经》中的爱气、尊神、重精的思想和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的修炼方法,与魏伯阳(100~170)《周易参同契》中内丹、外丹、房中的修炼模式,从而成为道教内丹修炼实际的开创者。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便是五斗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关于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认为是张陵著,如唐玄宗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及中唐僧人法琳《辨正论》等,都认为张陵曾注《道德经》,是《老了想尔注》的作者,后世道书多沿此说。另一说认为,《老了想尔注》的作者是张陵的孙子张鲁。如陆德《经典释文·序录》中认为《老了想尔注》作者可能是张鲁,也可能是汉末荆州牧刘表,不能确定。在明代《正统道藏》之《传授经戒仪注诀》中明确认为:《老了想尔注》是张鲁托名想尔而作的。元代列大彬《茅山志》卷九《道山册》,引用陶弘景《登真隐诀》,说明的有关张鲁所注的老了五千文本的具体情况,正好与今敦煌《老了想尔注》残卷情形完全相合,由此可证《老了想尔注》确是张鲁所著。张陵的孙子张鲁,在公元191年正式建立汉中政权后,用了数年的时间注译《老子》,在公元200年后完成注译的《老子想尔注》表明,五斗米道除以符箓咒术为人治病,以祈禳斋醮为人谢罪除灾外,还行守一、行气、房中等道术。谓“守诫不违,即为守一”;“仙士有谷食之,无则食气”;“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正一道形成后,正一道真人非常重视内丹道法的修炼。譬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序三,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天师道龙虎宗正一宗坛、茅山上清宗坛 、合皂山元始宗坛等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标志。   
3、左玄真人。是后人对左慈与葛玄一脉道法的并称,就像老庄是后人对老子、庄子学说的并称一样。左慈与葛玄法派,非常重视内丹道法的修炼。譬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序二,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左慈与葛玄师徒一脉的内丹道法,是在公元156年张陵飞升几十年之后,创立的内丹流派。据有关史料记载,左慈,字元放,东汉末方士,汉族,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左慈,生于156年,死于289年,寿至134岁, 少居天柱山,习炼丹,经过六七十年的修炼,是死后成仙的。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左慈是葛玄之师,“葛玄从慈受之”。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各一卷 在道教历史上,东汉时期的丹鼎派道术是从他一脉相传。
(三)、酉王母系的内丹传承谱系与仙话。
葛玄非常重视内丹道法的修炼,譬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序一,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此序的内丹传承谱系如下:
1、酉王母,西王母,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简称王母,又称金母,俗称王母娘娘,是道教著名神仙之一。西王母源于先民的女性崇拜,最初源于酉王母国苏毗部落的图腾,战国时已被逐渐神化。明清时,民间又称西王母为玉皇大帝之后。《山海经》曰:“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在《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博物志》等小说作品中,已把西王母塑造成一位尊贵美丽、温柔多情、能诗擅歌的女王。在《庄子》、《淮南子》、《览冥训》、《搜神记》《易林》等典籍中,西王母已经被改造成一位得道不死的仙家和掌“不死之药”的吉祥神;民间将西王母视为长生不死的象征,则出于以上典籍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嫦娥)窃以奔月”的记载。秦汉方仙道以为,女人成仙必谒“金母”,与东王公并称,视为女仙之首。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西王母又被崇奉为道家尊神、女仙领袖。道教典籍《墉城集仙录》谓“西王母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关于西王母的来历,自古众说纷纭。据一些专家学者考察发现,距今3000至5000多年前,在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之间的广阔地带存在过一个游牧国度_ _西王母国,其国都就在今天的青海省天峻县一带。大量的文献证明,西王母国许多部落都以女性为首领,苏毗部落是其中最有名、影响最大的一个,该部落的女王也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久而久之,就被人们传说成法力无边、雍容华贵的女神了。也就是说,被无数神话光环笼罩着的西王母的原型,就是处于母系社会阶段的中国西部羌戎各部落的首领。西王母国是最早与中原民族密切交往的西部部族之一,炎黄文化之根和发展之路,与西王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王母之邦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与中原的黄帝、尧、舜以及商、周王朝保持了长期的友好关系,直至最后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甘肃泾川出土的西王母文物中,有战国时期的龙提梁飞虎凤钮铜壶,该铜壶以虎为身,以龙为提梁,以凤为钮,造型精美绝伦,是上古时代中原国家与西王母国部族在泾川一带交往的史证,也是西王母国游牧部落虎的传人与中原农耕民族龙的传人融合的珍贵证据。西王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以时间为依托的漫长过程,在轩辕到大禹千余年间,西王母始终与中原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留下了诸多记载。有专家因此指出:轩辕乃华夏之父,西王母是华夏之母。青海省学者崔永红等人编撰的《青海通史》开篇写道:“在中国古代的传说资料中,有不少关于羌人的史迹,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神话中,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是母权氏族社会西部羌人先民的生活与斗争,愿望与追求的艺术反映。” 有关羌人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中。而在汉朝王莽时期,也留下了“羌献其鱼盐之地,仙海,西王母石室”的记载,对西北史研究颇有建树的李文实教授曾指出:“西王母乃氐羌最早的女首领的称号。” 《史记》中记载:“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之兄弟也。”又说:“黄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据史学家考证,姬水在今天的甘肃夏河流域,姜水在今天的渭河上游支流或是湟水。在古文中,姜通羌。也就是说,黄帝、炎帝和西王母均出自羌戎部落。  据《山海经》、《黄帝出军诀》、《玄女传》等载:西王母曾“遣使授符”,并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败蚩尤。《贾谊新书》载尧帝“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书灵淮听》谓:“舜受终西王母献益地图。”《穆天子传》描述了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 989 年),从洛阳出发,到西王母之邦与西王母相见的情景,并遍历西域各地,与各部落进行了广泛交流。西王母与周穆王互赠礼品,在瑶池筵宴上诵诗述志,表现出雍雅和平的女王风度。《穆天子传》卷三载: “天子西征,至于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元璧以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纯、白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曰:予归东土,和洽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乌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在华夏历史上,大禹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查阅相关史籍我们会发现,大禹和羌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记》中记载,“禹兴于西羌。”《路史·后记》中说大禹是“西夷之人。”《潜夫论·五德志》称大禹为“戎禹”。此外,在《新语》《后汉书》中,都有关于“大禹出西羌”的记载。而《吴越春秋》有关大禹的记载最为详细。这部书明确指出,禹“产于高密,家于羌,地曰石纽。”石纽,就是今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地区的石鼓乡,而高密是对密人国的尊称,“密人”为“女人”的谐音,专家怀疑,这就是大禹曾和西王母有过实质性接触的一个证据。 事实上,据史书记载,功勋卓著的大禹曾经真的和西王母国有过密不可分的联系。荀子认为,大禹治水前曾“学于西母国。”另据《论衡》记载:大禹称帝后,曾“益见西王母”。  华夏民族形成的时期,正是羌人处于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段。一部分代表父系氏族文明的羌人,渐次从诞生地分离出来;并由西向东寻找新的家园,他们创造的文明也就呈阶次状由西向东传播渐进,并最终发展成为了文明程度更高的中原文明。而留在羌人原有诞生地的部族,依旧维持着母系氏族的状态,她们创造的文明形式,逐渐在历史的天空中黯淡。
中华民族贵生重养,道教尤重服饵,追求长生不老。西王母作为得道不死之仙和掌管“不死之药”的吉祥神,特别受人信奉和膜拜。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三云:“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在这个故事里,西王母所阐述的养生之道意义深刻。在西王母看来,“情恣体欲、淫乱过甚、杀伐非法、奢侈其性”是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民生最大的戕害,因此必须“爱众生”、“静奢侈”而“保神气”、“施惠和”。西王母的养生之道远远超越了对一人一己长生不老的追求,而是立足于对社会民生大众仁爱关怀前提下的真正的生命和谐与安顿。民间对西王母的祈求也由消灾弥祸、保佑平安逐渐转移到引导人们长生久视。
2 、太上老君与金阙帝君。中国古代的史官老子,亦称老君、太上老君。从东汉起,老子被神化,被道教奉为教主,后来又在老子之前加上了“道德开尊”的称号。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古镜录》中对老子的描述:“老子无世不出,初出于上皇时,号金阙帝君。出黄帝之时,号广成子。出文王时,号安邑先生。”《神仙传》曰:“老子者……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
金阙帝君在东晋(316~420)时期的早期单一神形象,与其后期的二神合一形象不同,金阙帝君在南北朝(420~589)末年,已经与太上老君合为一神。对道教神仙金阙帝君在六朝时变化形象的研究,可直接从道经《上清后圣道君列纪》入手分析,便可以看出金阙帝君形象的变化,这是道教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3 、东华帝君,王玄甫(?—345),名诚,字玄甫,号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道教北五祖之一,元世祖时敕封“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元武宗时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汉代东海(今山东兖州)人。幼慕真风,白云上真引之入道,遂居于昆仑山烟霞洞,韬光晦迹,又徙居代州五台山紫府洞天。后授度门人钟离权,嗣弘法教。全真之道由此滥觞,故被尊为北宗第一祖。 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白日升举,后称“中岳真人”。农历六月十五生,十月十六(一说正月十五)上升。
4、葛玄(164-244),被道教尊为葛仙翁、太极仙翁。字孝先,三国时期吴国道士,本琅琊人,后入丹阳句容(今属江苏),葛洪之从祖父。葛玄的高祖葛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葛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葛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素奉道法。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门。 葛玄历游赤城、括苍、南岳、罗浮等诸山,从仙人左慈,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九丹金液仙经》等道法。《抱朴子·金丹篇》称:葛玄曾从左慈(字元放)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先后于盖竹山(今浙江临海市境内)、合皂山(今江西樟树市境内)修道。葛玄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勤奉斋戒,感老君降於天台山,授葛玄灵宝等经三十六卷。葛玄完全遵照太上老君的教导,修炼勤苦不怠,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长於治病收劾鬼魅之术。据说,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三洞”“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隐(字思远),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三国志》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於方山立洞玄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
5、 郑隐(?~302),西晋方士。早年为儒生,精通《礼记》、《尚书》,对九宫、三奇、河洛、谶记亦有涉猎。後拜葛玄为师,受《正一法文》、《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太清丹经》,精於烧炼金丹。太安元年感晋世将乱,带弟子葛洪等,东投霍山,后隐括苍山仙去。除此山外小仙都还有郑坑口村,为郑隐曾经隐居地。明五经,善律侯,于和宫、天文、河洛谶纬无不精研,并且藏书丰富,门下常年有50余位充作仆役的弟子。
6、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今江苏省)句容县人,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约生于晋太康四年(283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着述,直至去世。他的着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着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着作;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中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葛洪的医学与道教着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道中道算命网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1:36:09 | 只看该作者
二、钟吕金丹道。
内丹名词,自汉魏已有所显现,隋代青霞子苏元朗开始提倡,自此道教开始兴起内丹道;但真正大力倡导并形成的内丹流派,是从钟吕金丹道开始的。钟吕金丹道,兴起于隋唐,是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倡导的,在道教又称内丹修炼术;即以人体为“炉鼎”,以人体内精气神为药物,运用内丹术去烧炼,可以使精气神凝为金丹(内丹)。丹在身中,一得永得,可身外有身,灵体可以飞升进入三清天,永享“人间极乐”。内丹之道由隋代青霞子苏元朗首开其说,既而有刘知古,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陈抟等发明道要,于是内丹道经典道书纷纷出现,如崔希范的《入药镜》,张元德的《丹论诀旨心鉴》,陶植的《陶真人内丹赋》,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刘知古《日月玄枢篇》,还阳子《大还丹金虎白龙论》,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董师元《龙虎元旨》,钟离权的《灵宝毕法》、《云房三十九章》,吕洞宾的《直指大丹歌》、《指玄篇》,钟离权(正阳子)又授吕“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诀”等,形成钟吕金丹道,至北宋张伯端著《悟真篇》阐明其道后,内丹道在道教更为盛行,成为道教徒最奥妙、最隐密的修仙之法。道藏本《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题正阳真人钟离权著,纯阳真人吕洞宾传,简称《灵宝毕法》,共上中下3卷。上卷名为《小乘安乐延年法》,中卷名为《中乘长生不死法》,下卷名为《大乘超凡入圣法》;三乘之法,其实是把内丹修炼分为三个阶段,皆有具体理论和方法,层层递进。钟、吕等八仙传说,在胶东半岛脍炙人口,崂山、昆嵛山、蓬莱等地都有其大量遗迹。在这种玄妙的神仙文化气氛中,诞生和传播以长生成仙为基础的全真道教,可以说是十分理想的。全真教的发展历史与胶东半岛这种特殊的神仙文化类型密不可分,而且与八仙传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钟吕金丹派倔起之后,对后代道教修持产生了巨大影响,南宋张紫阳为代表的南派丹法和金代王重阳为代表的北派丹法,均以钟吕为宗。此后道教内丹著作日见增多,逐渐取代外丹,成为道教修持之主流。
1、钟离权。钟离权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五月十八日上升;他在八仙中的名气地位较高,有关其人物原型,大约生于唐代(618~907)中期(800)前后;元代时,被全真教奉为“正阳祖师”。与其人物原型有关的神仙故事与神迹之盛传,约出现在五代宋初(907~960)之际。元世祖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 《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被讹为汉钟离,才被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25~220)咸阳人,官至东汉大将军。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东汉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345) ,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据载:钟离权得东华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后又遇华阳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后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轩辕黄帝所藏玉匣秘诀,遂成为真仙。后游庐山,遇吕洞宾,授之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后形成钟吕金丹派,对宋元道教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钟离权真的遇到华阳真人的话,证明他的确是唐朝人。因为华阳真人(公元780年~861年)是唐代道士,姓施,名肩吾,字希圣,号东斋;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今浙江省富阳市洞桥镇贤德村人。入道后称栖真子,自号华阳子,世称华阳真人。 他的著作有:《西山群仙会真记》五卷、《太白经》、《华阳真人秘诀》、《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记》(《钟吕传道集》、《真仙传道集》)、  《全唐文》中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有《闲居诗》百余首,《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另有诗集《西山集》十卷存世,其养生之说亦见于南宋曾慥编撰的《道枢》。
2、吕洞宾。吕洞宾生於798年(唐贞元十四年),卒年不详,是唐末着名的道学家、丹经诗人。宋元(960~1368)以来,道教各派特别是全真道尊其为师祖。吕洞宾,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唐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人。吕岩乃宦门之后,祖辈数世皆为朝廷显宦。上祖吕子臧,隋末拜登州剌史,又为南阳郡丞,後封为南阳郡公。至唐代,高祖吕諲,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吏部尚书。曾祖吕延之为浙东节度使。祖父吕渭为礼部侍郎。吕渭生四子,其子吕温、吕恭、吕让皆居显位。吕让是吕岩之父,曾官拜海州剌史。直到862年(咸通三年)参加进士考试,吕洞宾才考中进士甲科,年已64岁。曾任五峰、庐山、浔阳(今九江市)县令。游庐山偶遇钟离权,浩然发栖隐之志,弃官从道,结茅於庐山等处。后又到中条九峰山(今芮城县大王镇西尧村北后山)、终南山等处,潜心学道。
宋元之间,全真道大兴,崇奉吕洞宾为师祖,逐使吕祖庙丶纯阳宫遍及南北各地。芮城县永乐镇招贤里系吕洞宾故里,被全真道视为祖庭之一。元初将吕公祠观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大纯阳万寿宫,俗称永乐宫。宫中纯阳殿五十二幅壁画为《纯阳帝君新游显化图》,即描绘吕氏作为神仙中人的一些“事迹”。吕洞宾多次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诏封:1119年(北宋宣和元年),诏封为妙通真人;1269年(元至元六年),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1310年(元至大三年),加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同时被全真道推为北五祖之一。在全真道的道观里,大都有吕祖殿或祠,供奉吕洞宾。吕氏着作有《九真玉书》丶《青山堂易说》丶《指玄篇秘注》。《全唐诗》中有诗四卷。《道藏辑要》录其诗作等。 所以后世演变出许许多多关於吕洞宾为人医病丶救度穷人丶惩除恶人的故事,并把各种神仙方术,神仙故事,都附会到吕洞宾身上,使他成为道教中无所不能的神仙人物。从宋代起吕洞宾信仰形成後,被道俗共同奉为八仙之一,且在八仙中最为着名。
吕洞宾改剑术为:第一断色欲,第二断贪嗔,第三断烦恼。他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以慈悲度世为成道的路径,强调慈悲博济为道,能修而行之者为仙。他和钟离权改变了修道着作(著作)理明法暗的状况,第一次向人们披露了修道的具体方法,强调精、气、神的整体修炼与阴阳五行观念的结合,是改外丹为内丹的重要人物。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五代宋初(907~960),流传甚盛,这与两宋(960~1279)之际钟吕金丹道内丹术的传播及大力宣传有关。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内丹术修仙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宋元时期诞生于胶东半岛的全真教与以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为代表的八仙有着密切的联系。胶东半岛特有的神仙文化心理类型十分适合全真教的发展。全真教从创教、立教、扬教等都有意识地借重八仙,并与八仙传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王重阳在陕西遇仙证道,却无法在陕西广而大之,不得不东行至山东,去胶东半岛创立全真教。全真教诞生在具有深厚神仙文化气氛的胶东半岛,与钟、吕等八仙有着天然的联系,也与当时当地的神仙文化心理类型十分印合。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天明灭,变幻无穷,海岛迷茫隐约,引人入胜,航海艰险神奇,富有刺激,海产丰富多彩,招人喜爱,容易引发人们的神奇联想和无限遐思。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神仙传说气氛,是中国神话两大来源之一的燕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子·汤问》说,渤海之东有大壑,名“归墟”,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仙山,“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纤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长生不老”。春秋战国之时,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皆派人入海寻仙。秦始皇派徐福率众入海求长生之药,也在胶东半岛留下了大量遗迹和史料、传说。此后传说中的神仙,如洪崖先生、麻姑等,道士如于吉、寇谦之等都与山东半岛有关。
三、全真教南宗与北宗。
1、南宗。中国道教全真教南宗初祖张伯端(984—1082),是浙江省天台平桥镇东林上庞村上张人。年少聪明好学,对儒释道三教经书,以及刑法、书算、医卜、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张伯端曾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纵活烧毁案上文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张伯端从一个充军的罪犯到道教南宗祖师,一生充满传奇,并著有论述内丹的经典著作《悟真篇》。《悟真篇·序》:“……后至熙宁己酉岁(1069),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张伯端的内丹学说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同时,他继承陈抟内丹修炼的系统方法,将炼养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张伯端虽然认为道、儒、释 “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但与全真不同,他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禅宗“明性”境界。《佛祖统记》说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他自己亦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张伯端认为:“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因此,他将道教炼形气作为修命,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圆通”释内丹「炼神返虚」之境为修性,主张:“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似乎也无意建立教团,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
2、北宗。中国金代道士王喆(1112~1170),是道教全真教(北宗)创始人。 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王重阳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金大定三年,功成丹圆,王重阳迁居刘蒋村。金大定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在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七人为弟子,建立全真道教团。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他的七个弟子,被后世称为全真教七真人。金大定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王喆的弟子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师王重阳,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丘处机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敬重,并因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而闻名。被成吉思汗封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在住持太极宫(今白云观)期间,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全真道教遂成为北方的主要道派。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1:36:27 | 只看该作者
王重阳创全真教是以钟吕的内丹学为基础,吸取禅学和儒学思想,以修炼心性为主要内容,以得道成仙为宗教理想,使道教向道家之学回归,从而达到三教圆融的新境界。这种与钟吕的天然联系,使全真教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借仙扬教,即借助以钟、吕为代表的八仙之名望,宣扬全真教义的倾向。这种倾向愈到后期愈发明显。且因全真教的广泛影响,其它道教流派也都以钟、吕等八仙为得道成仙的典范,并借助八仙在民间的深广影响来宣扬本教,提高本教的地位,扩大本教的影响。譬如:《钟吕传道集》收录于《道藏》本《修真十书》和《道藏揖要》(卷集2)中。题名为:“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述,纯阳真人吕岩洞宾集,华阳真人施肩吾希圣传。”是钟吕内丹派早期着作之一。此书“深达道妙,凡仙家不传之秘,于此尽情掬示,纤悉无隐。循此参修,始无歧误之蔽,能入真仙之境,是诚五祖七真,一切圣贤之要典。”极受后世推崇,在内丹史和道教宗派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钟吕传道集》伪托以钟离权和吕洞宾师徒教学问答的形式撰成,反映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包含有大量丰富的道教内丹养生教育、教学思想,值得深入地研究与探讨。又如:元明清之时,许多道教人物纷纷托名钟、吕撰写道教典籍。《道藏》、《藏外道书》等保存有十几种托名钟、吕的典籍。如托名吕洞宾的《太乙金华宗旨》、《黄鹤赋》、《百句章》、《真经歌》、《鼎器歌》、《采金歌》、《吕祖北斗九皇丹经》(上中下三卷)、《金玉宝经》、《十六品经》、《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醒心真经》、《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三世因果说》、《纯阳吕真人药石制》等等。
3、南北合宗。入元以后,金丹派南、北(全真道)二宗,经过较长时期的认同,已逐渐产生合并二宗的要求,至元代中期以后,二宗合并的条件业已成熟。本属南宗、而自认为北宗正统的陈致虚,自然成为南、北二宗合并之中介与积极推动者。他在《金丹大要》里构造了一个金丹法统,为二宗合并提供了共同尊祀的祖师谱系,谓:“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燕相(刘)海蟾受于纯阳(吕洞宾),而得紫阳(张伯端),以传杏林(石泰),紫贤(薛道光)、泥丸(陈楠),海琼(白玉蟾),接踵者多。我重阳翁(王喆)受于纯阳,而得丹阳(马钰),全真教立,长春(邱处机)、长真(谭处端)、长生(刘处玄)、玉阳(王处一)、广宁(郝大通)、清静(孙不二)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诀,散满人间”。他将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刘海蟾并列(同师吕洞宾),而把南宗尊奉的张伯端等南五祖作为王重阳的晚辈,显然含有抬高全真、贬降南宗之意。但这种排列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全真势强、南宗势弱的现实,又符合元代皇帝早已封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真君”、“帝君”的“皇命”,因而后为南北二宗人所接受,成为二宗合并后共祀祖师的基础。可见陈致虚对南北二宗的合并作用颇大。
四、内丹道法的教育目的。
《钟吕传道集》对道教追求长生和升仙的信仰及理论,给予了积极的理解和诠释。根据道教这一得道成仙的宗教教义和信仰,制定了明确的教育目的:“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即通过教育、修炼,人最终要达到升仙的目的。《钟吕传道集》认为:仙有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五等。处于下层的“鬼仙无人求”,处最上层的“天仙亦不敢望”。这样,人仙、地仙和神仙便成为其重要的培养目标。人仙处于仙之二等。他并不像文人笔下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上神仙。“人仙不离于人”,依然居于人世,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人们通过养生教育、学习和修炼,能“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地仙层次略高于人仙。其标准是“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即所谓的“陆地神仙”,他与人仙同处尘世中,也是接受养生教育,不断修炼,保持健康形体,达到长生。?三仙之中,独有“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炼形成气……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钟吕金丹派,内丹道法之传道主张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得道、见功的过程划分为三阶段,即小成法,中成法,大成法。具体说,“人仙不出小成法”,“地仙不出中成法”,“神仙不出大成法”。学习、修持是个循序而进,不断进取的过程。钟吕内丹道法,强调学习既要分阶段,又要看到其完整性,要“全于大道”中。“此是三成之数,其实一也,用法求道,道固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小、中、大成法贯穿于道,是个统一的过程;学习者不悟大道,不能速成。对于有些始也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者,最终只能落为“清灵之鬼”。
学道者择师,须择明师,不要从盲师。人以生死事大,不能急于求师之人,难择真伪;择师一定要慎重,不可饥不择食,而误交盲师狂友。只有“既闻大道,得遇明师,晓达天地升降之理……方曰道成”。奉道之士,所患者盲师约束;初学道者,由于受其约束,反而更不利于学习真正的内丹成仙道法。如果学道者,或师于辨辞利口,或师于道貌古颜;开始,自谓得遇神仙,最终方知是好利之辈,终不能得道。内丹修持者只有践行才能最后得道成仙,最终在理性高度上把握“道”之真谛。学道者达到“神仙”的程度,未成为“天仙”时,还不是真正的得道,他还必须“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修持者应把“知”与“行”结合,统一于整个养生修持过程中,明确学的实质在于“行”,行的真谛在于“得”,这样才不偏离正“道”。通过修持,或为人仙、地仙、神仙,即“小成”、“中成”、“大成”,层层升级;至于,成为那类“仙”,那完全在自己。
五、道教的早晚功课。
道士每日上殿朝真、诵念早晚功课经,是道教宫观的常住道士主要的修持形式之一。 何谓道教早晚功课经?功课,是指例行的作业;功课经,指的是课诵的经文;早晚功课经,就是道士们每天早晚两次上殿诵念的经文。宫观中晨钟暮鼓的道教生活,也许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非常清净而悠闲的,令不少世人羡慕不已。其实真正的道教生活,既十分清苦,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道士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早期的道教,没有做早晚功课的记载。南北朝时,道教的宫观道士有“常朝仪”,《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云:“四众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谓之常朝”。“常朝仪”的核心部分是礼十方,同后来的以诵念经咒诰为主早晚功课不同。但以天天举行的形式而言,又是十分接近的。明代正续《道藏》中亦无早晚功课的经籍。清代成书的《道藏辑要》收有《清微宏范道门功课》和《太上玄门功课经》等两种,从经名冠以“清微”可知,当是清微派道士传承之经籍,大约出于清代以前。
汉语系佛教的朝暮课诵,又称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而且,因为希望从课诵之中获得功德,所以又称为“功课”。因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称为“朝暮课诵”。 关于课诵的起源,在《法华经》〈法师品〉中,已经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的记载。所以,可以推测我国课诵的风尚,是从西域等地的佛教译经家所传来的。课诵的仪轨与制度,古印度是奉行“三启”仪制,当时普遍讽诵马鸣所作的赞佛诗歌《佛所行赞》,所以首先颂扬马鸣所集的赞佛诗文,其次正诵佛经,最后陈述回向发愿。全部过程是“节段三开”,所以称为“三启”。中国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所制定的僧尼轨范,其中制定有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食法,这就是课诵斋粥仪。我国原来便有经咒、梵呗等较为简单的念诵,晋代后发展出忏法,后来陆续有忏法、焰口、水陆等,唱念逐渐复杂。到了唐代马祖道一营建丛林,百丈怀海制定清规,唱念逐渐规范化,尤其在明代,丛林中普遍形成朝暮课诵的制度。明代云栖寺沙门祩宏的《诸经日诵集要》,可以说是现代朝暮课诵的原型。佛教十方丛林的朝暮课诵制度,在明代才较普遍地形成;道教的早晚功课制度,是全真教仿效佛教的十方丛林朝暮课诵制度而建制,因此,可能形成于明代的晚期。明末清初,道教的主要宫观才较普遍地以早晚功课作为一种修持形式。
在中国道教的宫观里,常住道士早晚功课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主要是经、宝诰和神咒等。但随著所属宗派的不同,所在地区的差别,也略有差异。例如:全真教的早课中有颂赞本派祖师的“北五祖诰”、“七真诰”,和“南五祖诰”。正一道龙虎宗的晚课中有颂赞本派祖师的“祖天师宝诰”和“虚靖天师宝诰”,茅山派茅山道院的晚课中有“三茅真君宝诰”等等。道士做早晚功课的程序大致相同,都是以“澄清韵”开始……诵念经、宝诰、神咒等中间部份……以“土地咒”结束。早课的中间部份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如《凈心神咒》等各种咒;二是,如《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等几部经;三是,如《玉清宝诰》等各种宝诰。晚课的中间中间部分,一般是诵念如《道德经》等几种经。清代时,宫观的常住道士,日常诵念早晚功课经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道士早晚悟道,以求常修正道、早日证得仙道果。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门功课·序》云:“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宝诰丹经乃修仙之路。得其门,可以复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炼不坏之身。是故羽士住丛林,奉香火,三千里行持,十二时中课诵。朝夕朝礼,期上接夫圣真;夙夜输诚,祝永绵夫国祚。”柳守元云:“若能矢志专诚,二六时中,猛勇精进,永无退转,在世端能出世,居尘自可离尘,出入虚无,逍遥宇宙,自由自在,无灭无生,方寸不染,一尘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尘根,脱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长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涛,禳灾而灾消,祈福而福至,无求不应,有感皆通。”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1:37:17 | 只看该作者
六、访一位深山隐修的老道长。
《访一位深山隐修的老道长》(啸命风雷),真实地反映了中国道教,从清末至今百年的客观现状。现原文分享《访一位深山隐修的老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官网/道教修持 / 内丹/2008-08-20发布)如下:“最近利用出差学习的机会,抽空拜访了一位深山隐修的老道长,就是我去年遇到的那位老道长。提前买了一些东西,作为礼品。早上登山,云雾很大,几米外就看不清了。跋山涉水一个多钟头,终于到达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老道长正在与一个山民谈话,看到我来,很高兴。在那里吃了中饭,请教了一些问题。以下内容是根据记忆整理而得。问:经常看到人们为有无鬼神问题争论不休,请问老师傅,您认为有没有鬼神呢?道教的许多神仙,历史上并无记载。究竟是确有其神,还是世人编造出来的呢?答:我的体会是,人神共存。至于神仙的来历,我也说不清。作者:我想起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上面说,纪晓岚认识一位江西龙虎山法官(正一道士),拜表上章,招神遣将,非常灵验。纪晓岚问他其中的奥秘,他说,我只知道按照规程照葫芦画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网上很多人认为当今无人能够修成阳神,而您所说的那位修成阳神的老道长,我怎么看也觉得他不像大修行人,似乎有些老年痴呆症,这是怎么回事呢?答:都能修成阳神,那当然不可能。没人能修成阳神,也说不过去。那位修成阳神的老道长,已经达到无色无相无声无臭(原话记不清了,好象就是怎么几个字)地步,不是一般人能够猜测。而且,他离开世间后,与在世间,又是两样。王重阳、丘处机要弘扬道教,就必须与普通人一样。而那位修成阳神的老道长,他不求人知。当然,人人都像他,也是不行的,如果都这样,道教就无人弘扬了。作者:我想起四大山人过去在老道海论坛讲过他的寻师访道经历,他听说四川某地王留仙人将要羽化,赶紧跑去拜访。找到地方,大失所望,没找到什么王留仙人,只看到一老乾道病怏怏地躺在地上,一老坤道也不怎么搭理他。回来没多久,就听说两老道羽化,一姓王,一姓刘,就是所说的王留仙人。幸好他当时带有录音机,把与老道们的对话录了下来。再反复品味老道们的话,果然是饱含玄机。问: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是现在非常衰败,远不能与其他几大宗教相比,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道教中栋梁之材不多,一些领袖人物也缺少弘扬道教、济世度人的心愿,所以无可奈何。我老了,对于道教的振兴没有作出什么贡献,有心无力啊!问:我从网上看到,一些道教中人和好道之士正在为道教的振兴而努力,其中有几位年轻道长,来因非凡,修为很高,有一代宗师风范。答:道教后继有人,我很高兴。你能发现这样的人,我也很高兴。道教必将逐步振兴。问:有人说,道教的一些精华已经失传,后人再也无法修到前人的地步了,您看呢?答:道教的精华不会失传。如果有失传危险,上天必派一人降世来继承道脉。即使已经失传,上天也会派一人降世来重振道教。问:很多人包括一些能够著书的道学大师陈撄宁等人,丹书看了不少,师傅也拜了不少,练功一生,却什么也练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答:修道能不能成,根基很重要。王重阳的弟子遍及天下,但成道的不过七人。有名气的人未必根基深,书看得再多,师傅访得再多,但打坐时定不住,那也没有办法。很多出家人也是这样,打坐几十年,还是定不住。 问:定不住是什么意思?是不能入定吗?答:是。问:请问您每天什么时候打坐练功,坐多长时间?答:有空就想坐,但是白天总有几个山民、游客来访,只能在夜间坐一坐。问:入定干什么?神游吗?能讲讲见闻吗?答:老道长只是笑笑,说:功夫到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作者:我想起佛教界有名的广钦上人,出家后在山洞里打坐入定,连续40多天不吃不喝,柴夫以为他死了,赶紧通报了他的师爷——山下大庙里的方丈。方丈也觉得入定40多天没听说过,也以为他圆寂了,准备火化。但又不敢肯定,于是请来弘一法师鉴定,弘一法师在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佛教大德高僧了,他来了一看,说,这种大定功夫古今罕见。于是弹指三下,下山等待广钦上人出定。广钦上人出定下山后,弘一法师知道他根基深厚,是大修行人乘愿再来,所以尽管自己年纪、名望远长于广钦上人,但决不肯以师辈自居。后来广钦上人去了台湾,宣化上人还派人来请教他。广钦上人并没有学过禅定功夫,他是由念佛而自然入定。而他的师傅、师爷就远不及他的修为高。我把广钦上人的故事讲给老道长听,他说,那是高人。又说,他的根基深,所以能超过他的师傅、师爷。 问:为什么一些根基很深的人一生贫困,还不及普通人福报大。 答:越是根基深的人,磨难越大。他能在困境中磨练出来,将来成就也越大。 作者:我从书上看到,广钦上人也说过,某人磨难大,那是因为他将来有弘法使命,如果不经过磨练,将来难以担负起弘法使命。 老道长还说,修道要想大成,必须要能吃苦、要能舍。作者:广钦上人也是这样说的。 这位老道长没有上过学,但是他讲出的道理,与我从很多书上看到的差不多。 问:道教中高人多吗?有人走遍名山,寻师访道,可是却没有遇到一个高人。是高人只顾修自己,不愿意带徒弟吗?答:我出家多年,过往高人遇到不少,从他们那里学的东西不少。高人不能看年纪大小、出家时间长短,有的十几岁的年轻人能够讲出出家几十年的老道讲不出的道理。关键在根基,有些东西是先天带来的,不教自会,有人教一学就会。找不到高人,这很正常。师傅找徒弟容易,徒弟找师傅就难。能不能被师傅找到,那要看他先天的根基和后天的修行。如果他不想让你知道他是高人,你就会发现不了。问: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根基很好的人,难道就修不成了?答:先天不足,后天能补。多做好事,多为道教出力,根基就会慢慢培养起来。不然的话,就是出家几十年,也不见得有什么用。修行不是穿上道服打坐练功,在家一样能修行。现在很多出家人还不如在家人。你能自觉护持道教,这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你的根基所决定的,你修行很好。(老道长能知陌生人平常的言行思想,他只夸奖别人,不批评别人。)夜间没有寄宿山民家中,得到老道长许可,在他的丹房过夜。他教我观星,说,某星发生什么变化,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可惜我对此毫无研究,一窍不通,提不出任何问题。各自上床睡觉。我夜晚醒了几次,发现老道长都没有睡,而是在床上打坐。直到天亮,他始终纹丝不动。早晨起来后问老道长,夜晚不睡觉,白天困不困?他说,有空就想定,不需要睡觉。告辞后又去大庙拜访了那位据说修成阳神的老道长。老道长与我上次见到有所不同,他问我从哪里来,吃饭没有。我看他与伺候他的中年道长逗趣,神态颇为有趣。但没有多谈,他不肯多说话。我觉得还是与那位隐修老道长有缘一些,有问有答。回来的路上,我想,那些自称道家某门某派传人的丹道大师,在杂志上办班招生,著书立说,有几个练功?有几个定得住?有几个有实证体验?有几个有资格以人师自居?那些在网上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品头论足的高人,有几个练功?有几个定得住?有几个有实证体验?有几个有资格以人师自居?”
七、全真教的内丹术道法。
钟吕金丹道是道教的内丹术,全真教的内丹成仙道法为何叫钟吕金丹派?这与全真教南北两宗的两个传说有关:①、相传,钟吕金丹道的继承者刘操(海蟾子)度化了张伯端。②、相传,王喆四十八岁时在甘河镇(今西安户县),遇钟吕金丹道的吕岩(吕洞宾),于是在金大定年间(1161~1170),先出家修道,后倡“儒、释、道三教平等合一”之义,宗“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之旨,创立“全真道教”。由于全真教先在钟、吕内丹学的基础上创教,后在借八仙的名望而传教的同时,有关八仙的民间信仰也在全真道教和其它教派的宣扬中,在中国社会更加深入民间各阶层。
由于全真教的标榜、示范和影响,后世的道教各派以及文学、艺术等,钟、吕等八仙也都成为三教神仙。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全真教及其它道教纷纷借助八仙的盛名来宣扬自家的三教合一思想和其他教义。在《吕祖全书》中,吕洞宾本身就是一位合三为一的通神,他有儒家的身世,道家的法术,后又得黄龙禅师指点而精通佛理,时时“显化三门”,是一位三教通神,被称为“三教宗师,玄元广法天尊,圆通文尼”。他“统儒释道以宣教”,功绩卓著,地位显赫,是一位与“仲尼(孔子),青尼(老子)、牟尼(释迦牟尼)” 三大圣人齐名的神仙,荣获“文尼”之称。他在《吕祖北斗九皇丹经》中说:“三教源流本一支,何分中外与华夷,庸夫俗子井蛙见,无怪逞强乱议訾。后人强斥释道为异端,彼止知儒教治世,怎知道教出世,释道无为”。可见,吕洞宾已成为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传声筒,成为三教圆融思想的代言人。
全真教南北两宗之内丹成仙道法,为男女两性道法;南北两宗内丹术之不同者,在其下手之玄机,相同者,在其成仙之妙道。人分男女,男子为阳,女子为阴。丹分阴阳,女子有女丹,男子有男丹。人的性、性成熟、性能力、性特点,是决定女子、男子是否能修炼内丹成仙最关键的因素。人在性成熟前,虽然不能成仙,但天癸未至的少年女子可以免去“斩赤龙”一关;人在天癸竭后,是难以成仙的,除非能真正的再次天癸至,才能有成仙的机会。由于女子之性不同于男子之性,女子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导致了女子比男子更容易炼内丹成仙;女子不但可以修炼女丹成仙,而且,不论是成年女子“斩赤龙”功成、还是筑基功成天癸未至的少女成年后,还能修炼男丹成仙。男子只能修炼男丹成仙,男子若贪投女丹成仙之快速而修女丹,哪怕得到真正的女丹成仙之道,修炼一生也只能是一场空。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四个:①、女子的生命节律与七相关,“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②、男子的生命节律与八相关,“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③、内丹成仙术,是模仿女子经、孕、产、乳的生理过程而创造出来的,女丹更是如此;这实际上是一个“无中生有”、“返回先天”的修炼过程,因女子比男子更适合这一修炼过程,所以女子修炼内丹比男子更容易成仙。④、北宗内丹成仙道法,除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14首与七言绝句七首,均为男女丹混谈;“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是男丹首选的成仙之道,此男丹成仙隐语,先说的是人之精气神与大罗天相接的修仙路径,后说的是此为男子接命添油的补亏正法;丹经阴跷、尾闾逆上夹脊,过玉枕直透泥丸宫,出昆仑、冲举飞升进入“三清境”,是“夹脊双关透顶门”成就天仙、金仙道果的修行路径。由于道教有坤道、乾道 ,人道、地道 、天道;故道教也有的女丹、男丹,人元、地元、天元丹法,之内丹成仙道法。因内丹成仙道法历代都有不传非人之戒,故在内丹成仙道法中,多借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等丹鼎术语与《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之术语作为隐语;如果隐语不明,就一生无缘成就内丹成仙道法之道果。   
人类历史大多证明:任何地方的繁荣,如果只是经济上单纯的繁荣与繁华,最后大多会幻灭;只有人类文化上的繁荣,才能跨越千年、万年而生生不息。俗语云: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2011年,因本文作者42岁的阳历生辰与南宗五祖白玉蟾3月初1的阴历生辰有幸重合,便访道玉蟾宫;白天上殿朝真、课诵早晚功课、学道,晚上研读南宗圣典、论道。每周周四与周日19点后,是海南南宗宗坛全体道众的工作与学道例会。2011年10月20日,在玉蟾宫全体庙众例会上,我庙全真龙门派正宗21代百岁高道张至顺(米晶子)方丈,在给玉蟾宫全体道众上道教炼养修真课《正心学习》时讲:“ ……道可道,非常道。道里面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不修行(不炼养修持)就不是道人……我(方丈)来南宗3年多、快4年了,你们谁见我感冒过,这就是修行的作用……要修行,就要先学练在道教内已经密传近600多年的教内《八段锦》_ _《金刚长寿功》(内丹成仙筑基方法)。解放前的道士都要修行,不修行不能当道士;那时还有几十个修行修得好的道士,我们之间都有联系……现在的道士都只上班不修行、不练功了,道士不修行,就什么也得不到…… ”管委会副主任、经乐团团长江海道人,在为全体道众讲课时讲:“太上老君、老子……在高道中传说老子至今还在,有说还在9900公尺高空的、有说还在990公尺高空的……”此隐语的大意是:道经师宝还在,“三清境”的9万9千佘梵炁还在……道教最精华与最根本的部份,内丹成仙道法不会失传,即使是内丹成仙道法真的失传了,上天也会派一个人下来重振道教。
道教内丹,属于丹鼎派,并非实有的教派。而是相对于符箓派,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又称金丹道教。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周易参同契》是丹鼎派的早期理论著作,魏晋(220~420)时期,丹鼎派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并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丹鼎派分外丹与内丹,外丹,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可服食的长生金丹,盛行于隋唐前;内丹,是指把人的身体当成炉鼎,以自身的精、气、神为药物,用神去烧炼,为神气相交的综合体,宋元以后取代外丹,流行至今。 虽然,道教历来都有道法不能传非人的戒律;但是,为了抢救已近失传的中国道教仙学之内丹成仙道法,离庙一年后,我决定把真正的道教仙学之内丹成仙道法写出来。仅与常修正道、有道缘的乾道、坤道后学或与仙道有缘的俗世学人,分享天仙、金仙道果之人间永恒的清静与极乐成就;共同掘藏人类爱的伏藏、幸福的伏藏。成功实践人间宗教、生活道教,做出道教之内丹成仙道法应有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5-17 16:23 , Processed in 0.097897 second(s), 19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