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楼主: 南无无量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锺茂森博士: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32:11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到:
反正每天该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不要急躁,也不要懒散,最终就能获得成功,这种平常心就接近于道了。

  这个平常心是一种勿畏难、勿轻略的心,心里有个目标,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但是也不能够老被这个目标所困扰,因为如果心太急,这就是心被这个目标所困扰,就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忧虑牵挂,这是自设障碍。所以总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就好。学业如此,做任何事情都一样。比如说在现在社会里面我们想要做一件善事,成就一桩善事是不容易,我们讲好事多磨,那应该用什么样态度去做?像我们要推广圣贤教育、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什么心态?《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说,「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这就是最好的态度。一桩事情如果是好事,我们应该做,有能力我们就做,没有能力那我们就希望别人来做,别人来做我们来协助他。不管是自己做或者是协助别人做,总是不图报、不务名,不求人家的报答,甚至不求有好的果报,人家讲善有善报,我们善报都不求,善事应该做的,我们也不要名、不要利,事情大小难易都无所谓,我们总是有这个机会在我们的当下、在我们现前,能够做的就耐心行去,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把这个事情做圆满,这叫真诚心。

  又说,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果然以这种心去行善,自然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那种效果,意想不到的那种事情会发生,这个事情一定是好事,真的是善有善报。我们积极的去行善,没有私心,不求自己的出名,不求自己的利养,以一个无所求的心去做,这种果报是非常殊胜的,真的是我们不可思议的。像历史上,孔子当时一心一意就想推行周公之道,要恢复圣人的礼乐教化,虽然他这一生很多曲折、很多不顺利,但是孔子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对这个理想的追求。他的理想是什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现在所说的和谐世界。用什么方法来构建和谐世界?孔子用教育,他希望国家行仁政来推动教化。虽然周游列国十四年,没有一个国家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他的政治主张就是教育的主张,他不主张用武力,而推动推行教化。他晚年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办私学教化这些大众,在他门下学习的有弟子三千人,真正有大成就的有七十二贤。孔子一生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可是他对于圣人教育那种执着的、不断的去追求去推动,没有畏难,也没有轻略,因此他的果报很殊胜,成为中国的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名垂青史,万代景仰。孔子他第八十代孙出世也受到“替换词”的重视,这是托孔子老人家的福分,孔子的福荫护自己百代子孙,现在世界上提起孔子,大家都尊敬。

  我们也知道宋朝的包青天包拯,包公是一位大孝子,父母双亡之后他才出任做官,所以他四十岁才进入仕途。因为他在家是个大孝子,在朝廷为官他也能够尽忠,他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忠心报国。他自己也是名垂青史,成为忠义、刚正不阿的一个历史典型。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孙是中华的包玉刚,这是中华的船王,大富长者。你看看包青天的忠义之德,能使他二十九代的孙还能够有这样的福分。《书经》上面说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为善的人,天给他降下无穷的福分,反过来,如果造不善的人、造恶的人,天也必定给他各种灾殃惩罚。儒家五经中《易经》有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都是为我们显示能够踏实、择善而固执之的,真正做起事来,做善事不畏难、不轻略、不图名、不图报的大公无私的人,他的家族必定兴旺。我们来看《弟子规》下面第十八条,这是「谨」,这篇的第十八条:

  【斗闹场。绝勿近。】

  这是讲我们见到那些不健康的场所、有争斗的场所,像我们现在看到赌博的场所、吸毒的场所、色情的场所,包括一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等等,都不要进入,连靠近接近都不要,因为这些场所让人的心会受到污染。我们看到人家在这个场所里面争斗胡闹,做这些不好的事情,虽然我们自己没做,但是总会留下一个印象,这种印象就污染了我们的本性、污染了我们的本善。如果不加以防备,时间久了,污染多了,自己可能不知不觉的也就跟这些人同流合污。所以我们要懂得择善固执,要接近善人,到善的地方去,让我们的德行、学问能够提升。在国内安徽省庐江县有一个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庐江县汤池镇。这两年来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不断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不仅是对当地的镇民、乡民,也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开设短期的学习班。每一班都有将近五百人来参加学习,每一次这个班都会有大概四天到五天的课程,由中心培训出来的一些老师们授课。比如说讲家和万事兴,讲家庭伦理教育,讲五论关系的,讲《弟子规》的,讲理的,讲孝道的,以及讲一些古圣先贤风范的,或者讲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的,或者是讲一些健康饮食的,乃至善的音乐这些课程,都非常受当地和来学习的大众欢迎。这些课程很多人来听了以后都深受感动,马上就把他的人生态度改变了。

  比如说在广东汕头市有一位女士,家庭妇女,叫张女士,她在家里跟她的公公婆婆关系都很紧张,而且会跟丈夫闹离婚。在离婚之前就来到庐江到中心去听了课,她这个课程总题目叫做「幸福人生讲座」。听了五天的课程以后,自己很惭愧,回家以后判若两人,对她的公公婆婆非常的和顺,对公公婆婆很恭敬、很孝顺,对自己的先生也很体贴,这是传统文化把她的本性本善给引发出来。结果婆婆看到媳妇这样的巨变心里很欢喜,有一天就特别召集所有的族人一起来吃饭,在宴会上面这个婆婆当众对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儿媳、还有一个女儿说:「你们都要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去学习,去听『幸福人生讲座』。」媳妇学习传统文化改变了,回到家里以后让老人家发现了她身上的这种变化,也产生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信心。所以好的场所你去接近,这是得到莫大的利益,《弟子规》上也讲,「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
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31:25 | 只看该作者
一念没有仁爱之心,这就是不仁不义。所以道不可以须臾离,我们的心中常常有着圣贤的教诲,不管别人在不在,我都是一样,有那种戒慎恐惧。别人没看到、没听到,我们还是这样的恭谨,这叫做慎其独也,这是《大学》里讲的诚意正心的功夫。《菜根谭》上讲,「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操出」,崇高的节义、真实的道德学问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暗室屋漏中、没人看到的地方,谨谨慎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修养成功的,所以慎独很重要。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加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八集)  2008/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8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弟子规》,请看「谨」这篇。

  【事勿忙。忙多错。】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做事不要仓促急忙,因为在仓促之间往往容易出错。现代的社会大部分人都很忙,天天都在忙,实际上我们仔细观察,很多事不用那么忙。为什么人会这么忙?仔细观察,大部分的因素还是自己没有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筹划方面做得不够,所以遇到事情就会临急临忙,不知所措。《大学》里面给我们讲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个开头结尾,都有个先后顺序,如果我们在处世接物当中懂得先后的顺序,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应该做什么,有条不紊,这就近道了,近道的人我们说他是个成功的人。我们留心看现代的成功的领导人,国家领导人也好,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也好,只要是有能力的、有智慧的领导,你看他其实并不是很忙,甚至有时间他可以去打打高尔夫球或者是做一些娱乐,并不是说像我们觉得他这个人好像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为什么他能够看上去不忙,但是事情却处理得这么好?这是因为他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哪些事要现在做,哪些事可以暂缓一步做,哪些事并不必要去做,所以临事都能够从容不迫。这句话里头告诉我们有大学问,真正能够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我们回想我们工作、学习,实际上很多事情都在重复的用功,时间花在那些补救上、重复的工作上。我记得我们在大学里面做研究,如果能够事先把研究方案策画得很仔细,定得很好,做起来就比较顺,如果考虑不周到,往往做到一半发现很多前面的准备工作没做好,又要从头开始做起,所以就做了很多无用工,时间就浪费在这些补错、补漏这些工作上。甚至错了之后会急,一急就更加忙乱,愈忙乱是愈做错,错了又更忙,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在我们临事的时候要懂得心要先定下来,把事情先想清楚,古人讲「三思而后行」,先想好了再动手做,这样出错的机率就小,效率就高,人也不那么忙。

  做事如此,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古人讲「人贵立志」,为什么要做人先立志?因为我们立定志向以后,人生的方向就很清楚,凡是跟这个方向没多大关系的,我们就可以把它放下,我们就不去做,这样我们进步就快,成功也快。如果人生没有一个目标、没有一个方向,往往像只无头苍蝇,每天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的机遇,不知道如何去抉择,所以东搞搞西搞搞,搞来搞去搞到最后,看起来好象样样都没有什么成就,甚至有很多人抱怨说我这一生过下来,或者是过了大半辈子,都不知道一生干了些什么。从小就羡慕人家长大,长大之后就可以不被人欺负,所以小的时候就盼望着赶快长大。长大以后上了中学,羡慕别人上大学,上了大学想着赶快毕业,羡慕别人有好的工作,自己就急急忙忙毕业找工作。一毕业找到工作,又羡慕别人已经结婚,又急急的结婚,娶妻嫁夫、生儿育女。生了孩子又想孩子你得赶快长大,长大以后父母就能够轻松一点,现在又工作又带孩子很累。孩子长大了,长大之后又发现很难教,从小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结果这孩子不听话,搞得自己很烦恼,工作又劳累家务又多,孩子又不听话,觉得人生怎么这么苦?就想着赶快退休,退休之后恐怕就能清闲一点。结果退休以后他也没闲着,儿子可能以后长大又娶媳妇,又生孙子,又得去帮着孩子照顾孙子。自己想着老了,老了又会病,就生病了,病了之后将来要死了,临到死的那天突然想起,我怎么这一生就忘了真正的去活!到底这一生急着干什么?这样的人生过得就很冤枉。所以我们人要立志。

  古人劝导我们立志要做圣贤,圣贤不一定规定要从事什么样的专业行业,在每个专业行业上也都能够做圣贤。我们要做圣贤就得先学习圣贤书、学习传统文化,心里有主宰,对于这个人生路应该怎么走心里很清楚,要活在当下,活在安详当中,不可以太忙。我们来看下面一句:

  【勿畏难。勿轻略。】

  这是讲我们做事或者是求学或者是修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勿畏难,勿轻略』,立定了目标,不要害怕艰难困苦,坚持不懈,一直做下去,就能成功。当然也不可以太轻忽,如果是把事情看小了,粗心大意,这个事情也很容易会产生错误。一件事情不能够成功有两大障碍,就是畏难和轻略。就像我们学习,求学的人都知道学习是件艰苦的事情,孩子从上小学那天开始算,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快的也要二十年。像我就读了二十年的书,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硕士、博士加起来四年。可能有的要读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的书要读下来也是不容易的,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恒心,才能把这条路走完,所以不可以害怕艰难,如果怕难,那中间就辍学,学业就不能完成了。也不可以把它看轻略,如果是轻视它,觉得学习也没什么难的,掉以轻心,那学习也学不好,因为学习要用专心、要认真,不可以马虎大意的,马虎大意之后学不好,自己信心可能就退失了。所以要以一个平常心去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如果以平常心对待就什么事都不难,
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30:36 | 只看该作者
像现在人用的百叶窗或者是布帘等等,把它拉起的时候要慢慢的拉,缓缓的拉,不可以拉出声音。如果是心里急,把帘一下就拉开,这时候声音就很大,会吵着别人,如果刚好有人在家里休息,就会把他打扰。而且我们急急忙忙的去拉帘子,也很容易把帘子拉断,像百叶窗的绳子一断,整个帘子就一下掉下来。『缓揭帘』是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缓缓的做,不能够急躁,按部就班,心要定,不能够急,做事急躁往往不能成功。所以缓揭帘重要的是这个缓字,古人讲「事缓则圆」,通过揭帘子的小事情我们就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晓得做事要缓缓的做才能做得圆满,急于求成往往容易败事。古人劝我们凡事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就是要缓着点做,考虑要周详。如果是急急躁躁很快的要把这个事情做完,这种急躁的心往往会出乱子,这种急躁的人就不能够担负大业。特别是大事当前,古人讲「每临大事有静气」,静是安静,心里安定,他考虑问题就能够周详,做事就能成功。

  宋朝的一位大将叫宗泽,他出兵的时候都是心里很安静,在他领兵出征的时候,整个军队行走声音都很小,他自己也是一言不发。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早发」,就是出征的时候那种情形:「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将领出行一步步的走,马车上面伞盖的坠子,那些叮叮当当的东西像风铃似的在那里响,只听到马踏在沙上面的声音,没有人喧哗,看到的这些山势、水势,胸中已经形成了对策,他这样的出征必定是胜利的。古人存养的功夫全在一个缓字,做事要缓一点。缓不是指慢慢吞吞,而是我们要心定,想问题周详。包括我们讲话,讲话也不可以太急,急容易出错,像讲话一个字一个字的吐音,「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讲话有条不紊讲得就顺,像我们讲课似的不能讲得太急,讲得急了意思就讲不周详,听众吸收的也不好,慢慢的讲效果才能好。下面一句:

  【宽转弯。勿触棱。】

  这句是讲我们在家里行走要注意桌子、物品都有棱角,我们要转弯的时候,绕过去的时候要懂得『宽转弯』,不能转得太急,靠得太近就会碰到那个角,这样把身体也容易撞伤,把物品也会碰翻,这样就不好,处处都要懂得爱护身体、爱护物品,是这个意思。我们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种经验,包括我自己在内,比如说心情急躁的时候,像在厨房里煮饭要赶时间,可能急起来的时候一不小心头就碰到了油烟机或者是碗柜,就会肿起个大包,甚至会碰翻了锅、碰翻了油,把身体都烫伤。我们想急,结果拖的时间更长,叫欲速则不达。古人教导孩子就是从这些小事上面锻炼孩子的那种耐性、那种安详的气质。古人教孩子,再急的事情都不准跑,跑起来容易气不顺,就很容易碰翻东西,所以懂得小事情锻炼我们的大气质。

  「宽转弯,勿触棱」它也有引申的意思,这个棱我们讲棱角,也可以代表别人的痛处,不仅是物有棱角,人也有棱角。如果一个人他有痛处,他不希望人家去碰到他的痛处,那最好就不要碰,否则会产生不愉快。或者是一个人性子很刚烈、很好争执的,这个人也是很有棱角的,我们也最好跟他和颜悦色,不要跟他起冲撞,说话都要委婉一点,让他几分,这样就不至于触棱。要懂得待人要学会让人生欢喜心,对人要多宽一点,「宽转弯」,宽一些待人,不要跟人家结怨,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下面一句讲:

  【执虚器。如执盈。】

  执就是拿,拿着虚器,虚器是指空的容器,像空杯子、空碗,我们拿的时候应该怎么个拿?就好像这个杯子和碗里头盛着水一样,盛满了水,我们要小心谨慎的拿着。走路也要缓缓的走,如果你走得很快,你想想如果是装满了水的杯子或者碗,你走快了水就会洒出来。所以这表示我们对任何物品都要有恭敬谨慎的态度,时时都提起小心谨慎,不可以粗心草率。对物品如此,对任何事都如此,都要有那种『执虚器,如执盈』的态度。一位元帅曾经说过一句话,打仗练兵,练兵千日用在一时,这是用来打仗的,练兵的时候没有打仗,但是平时也要做战时看,战时就做平时看,这句话很有哲理。我们平时练兵就好像真正要打仗那样,那么认真、那么谨慎,所以练兵练得就非常好。等这些好的兵上到战场真正要打仗了,他平时已经习惯这种严格的训练,打仗的时候就跟平时一样。这句话用在我们求学、工作都非常适用,像我们学习君子、学习圣贤,事情没有来的时候我们都要谨谨慎慎,持己以恭,对待自己要恭谨、要谨慎,防范自己的过失,真正有事情来了,你就有一种豁达大度的那种风度出来。所以古人日用平常中就修养自己的品德,这才会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下面一句讲:

  【入虚室。如有人。】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要进到一个空的房间里面,哪怕是房间没有人,你进去之前也要当做房间里有人一样敲敲门,或者是进门前先呼叫一声,比如说「我来了」。这些小的行为都是一种对人的爱护、恭敬,因为一个房间我们以为它是空的没有人,万一真有人,我们突然进来,会把里头的人吓一跳。或者是看到别人在里面比如说换衣服,或者是做什么事情的话,都会引起尴尬。所以我们养成一个习惯,要准备进入一个空房间先敲敲门或者是弹一下指。这句话引申的意思是说我们自己在空房间里面也要像有人在我们旁边一样,意思就是说我们要谨慎,哪怕是独自一人也不可以放肆,古人讲慎独的功夫。慎独是养自己的品行,往往是我们在众人面前会表现得彬彬有礼,表现得很恭谨,但是一个人在的时候,没人看见就开始放肆,甚至会起恶念、起邪思,这就是跟道相背离了。这种人不是真正学圣贤,他所学的统统是皮毛、统统是语言文字而已,没有学到真实的学问。

  《中庸》上面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讲道,我们追求的是道,道不能够有顷刻偏离,因为如果我们一念不善,这就是恶,
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29:5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他不是别有用心为什么他要企图把我灌醉?他居心在哪里?古人讲「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交往以义来交往,讲的是道义,不是以利,小人才是以利相交,我们讲酒肉朋友,特别是生意场上,这都是酒肉朋友。我们要知道,我们希望交往的合作伙伴要诚意待人、要有诚信,如果是用酒肉、用利跟他交往的,可能这个合作伙伴不一定能长久。

  我们知道北京有一位公司董事长,他读了《弟子规》这一句,他就想着要试验一下,看看如果我不喝酒,不跟人家请客吃饭、用酒肉来联谊,能不能够做成生意。所以他请人家吃饭都不请他喝酒,结果这一年生意还做得更多,为什么?因为他在宴席上跟大家讲《弟子规》,跟大家讲传统文化,讲得很真诚,结果他的这些合作伙伴看这个人是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愿意跟他合作,生意反而更好。所以君子要懂得以真诚心来交往,而不是用这些客套的酒肉做为交往的手段。这个酒也包括所有让我们沉迷的东西,像现在说的游戏机,包括赌博、KTV,还包括更不好的抽烟、吸毒,这些东西让人玩物丧志,让人沉迷不醒,要把它戒除。下面讲:

  【步从容。立端正。】

  这句是讲人的威仪要从容大方,迈步的时候迈得不慌不忙,走起路来有一种潇洒的、自信的神态,站着的时候要端端正正,所谓站有站相。站的时候抬头挺胸,给人一种朝气的感觉,不要弯腰驼背,看起来年纪不大,但是老气横秋。在佛门里面还有一个所谓的「四威仪」,这个也很好,所说的是「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这是讲站立的时候像棵松树一样挺拔端正,走起路来大方从容,像股风一样,坐的时候也坐得端端正正,像个大钟一样很稳重,睡的时候最好是右侧睡,腿把它弯起来,像个弓一样弯曲,这种卧姿叫做「吉祥卧」,这是对身体有好处的。这些形象都是代表着内心,内心因为有诚敬,外面的形象就端正大方,反之如果内心里面有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他的仪容就难免会有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所以君子通过修行自己的仪表来端正自己的心念。下面一句讲:

  【揖深圆。拜恭敬。】

  这句是讲对人行礼,古礼是作揖,礼代表着恭敬心,作揖是两只手抱拳,弯腰动作要圆,不要看起来很生硬。向人礼拜的时候,像古人进入朝廷里面向皇帝三跪九叩,在家里对父母、在学校对老师也是要跪拜。像我在家里对父母也是跪拜,对自己老师也是跪拜,这都是什么?恭敬心。一个人通过这些礼节来养自己的恭敬心,时间久了这个恭敬心就养成了,养成恭敬心,处处有一种谦和之气,这种叫做福气。像《了凡四训》里面提到,「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一个人他有吉凶祸福必定有个预兆,什么样的预兆?他从心里面生起的一个念头是预兆,我们一般人看不到他内心的念头,但是通过他的四肢、他的身体、他的神态能够看到他的内心,这些身体的礼节、行为,可以预测他将来的吉凶祸福,所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如果一个人他的行为非常恭敬、厚道,他必定获福,他有福报,如果一个人轻薄、傲慢、懒散,这种人必定会得祸。

  在明朝袁了凡先生在他的诫子文里面就讲到一个他亲身见到的故事,有个读书人,这也是袁了凡的朋友,叫夏建所,了凡先生有一次去拜会夏先生,看到夏先生他的仪态很谦和、很卑下,谦光动人,他自然有一种修养起来的那种谦敬的神情,袁了凡回来之后跟大家讲,夏建所先生必定要中举人。为什么?因为大凡天要给这个人发达的时候,没让这个人发达,先把他的智慧发起来,他有这一分智慧就有这分福分,这个智慧一发,轻浮的人也变得诚实,放肆的人也能够收敛,变得厚道、变得恭谨,夏先生这样的谦光动人,必定考中。果然后来开榜之后,夏先生中举了。古代读书人懂得这些圣贤学问他就懂得看人,看这个人有没有福就看他有没有这种谦和恭敬的态度,这些态度也必定是通过这些礼节体现出来的,即使是忙乱的时候,他的礼节都不缺,为什么他礼节不缺?因为他的恭敬心没有减少,所以他能常常做到『揖深圆,拜恭敬』。我们现在,因为现代的人也是很可怜,废弃了古礼,但是现代的礼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礼节,所以也没办法说应该在哪个场合用哪个礼节。总之,有的人握手,有的人点头,有的人鞠躬,有的人甚至跪拜,有的人可能微笑一下,这些都可以说是礼。不管礼的形式如何,我们要从这些跟人交往的时候修养自己的恭敬心,这重要。下面一句讲: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这是讲我们行住坐走要注意的威仪。像进人家门,很多人家里的门口都有个门坎,你要跨过门坎就要注意到不可以踩在门坎上面,踩在门坎上面然后往下跳过去这样不庄重,显得比较轻浮。而且我们如果脚踩在门坎上面,下一个人可能是位中年的妇女,她的裙子很长,她要跨过门坎的时候可能裙子就会被我们踩过的门坎给搞脏了,这些细节都是让我们处处想到别人。『勿跛倚』,就是讲站立的时候不可以东倒西歪,我们有时候看到人靠在墙上站着,然后一只脚站着,另外一只脚就乱动,身体歪斜,看起来也很不庄重。

  下面讲『勿箕踞』,「箕踞」就是讲坐的样子像个畚箕一样。这个箕形象是什么样?两腿岔开,就这么坐着,样子很难看。像女孩子特别是穿裙子的时候,如果这个裙子比较短,两个腿这么岔开,更加不庄重。『摇髀』就是讲坐的时候腿摇来摇去、晃来晃去。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些人一坐下来腿就拼命的摇,就发觉这个人心很浮躁,不安定。所以坐的时候要坐得规规矩矩,最好两条腿并拢,特别是女孩子把双腿并拢,看起来很端庄,大腿绝对不要摇摆。古人讲「正襟危坐」,正襟危坐是背都不靠在椅背上,腰直起来,坐凳子也不坐满那个凳子,而坐前面一半,所以身体自然能够直立。这么一坐,人的恭敬心就提起来了。这些小的行为都是圣贤帮助我们修养恭敬谨慎之心的一些方法。下面第十二条:

  【缓揭帘。勿有声。】

  这是讲家里面都有窗帘,
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28:26 | 只看该作者
还是个贫人。所以穿着、起居这统统都是养德的下手处,一个人崇高的品德在哪里培养?就是在这些小的地方。老子曾经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高楼也是一点一点的土石累积而成,大德都是在这些小地方慢慢累积起来,累积久了就成为大德、就成为圣贤。下面第七条: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这是讲吃饭,刚才是讲穿衣,现在是吃饭,吃饭不可以挑食,特别孩子要很注意,父母要懂得帮助孩子养成优良的习惯,在饮食上面不能够挑剔,要注重均衡,不能够挑食,营养也要均衡。如果一个孩子挑食,这个喜欢吃、那个不喜欢吃,诸多挑剔,不仅对身体不利,他的营养不均衡,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心理是个损伤,养成他的一种傲慢、浮华的态度,这是个大毛病。人如果从小养成了傲慢,他这一生就没有幸福可言,没有能够帮助他的人,都给他的傲慢给驱走了。现在社会,看我们中国绝大多数这一代的儿女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往往容易溺爱子女,在生活上面会满足子女的这些过分的欲望,无形中就培养孩子骄横的态度。这一点我真是非常感恩我的母亲,我也是个独生子,我的母亲却从来不娇惯我。我在家里吃饭是母亲做什么我就吃什么,从来没有说要挑食,说这个喜欢吃那个喜欢吃或者不喜欢吃。很多父母问孩子说「这样东西喜不喜欢吃?」孩子说喜欢才给他做,不喜欢就不做,样样让孩子来挑拣食物。我妈妈曾经说,孩子不用问他的,你做什么他就吃什么,如果不吃,不吃就是他不需要,那就饿着,等他真饿了他就吃了。

  从对饮食不挑剔的这一条也可以引申,不仅对饮食不能挑剔,对样样的事物都不能挑剔,乃至对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自己的处境,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不能够挑剔。在任何的处境当中都要欢欢喜喜、随遇而安,这种心量是大人的心量,他不会因为挫折而生烦恼、而灰心丧气,也不会因为顺境的时候而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他心里面有主宰,不会因为这些境界的不同,那个心随之浮动,他的心定了。像范仲淹讲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朝廷重用他的时候他不会很欢喜,给他赏赐他也不会很高兴,自己如果不得志,朝廷没有重用他,把他贬官,他也不会悲伤,为什么?心里有主宰。什么是他的主宰?心里想着是万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后,起心动念想的是天下人,没有想自己。想自己,有一个我,那当然就会有烦恼,符合自己的意思就高兴,不符合自己的意思就烦恼、就痛苦难过。那都是什么?我太严重,这个我就是自私。这一句是告诉我们,通过在饮食上不挑剔,逐渐提升,放下自己的自私心,放下自己的主观成见,一切懂得随顺,这样的人才能得大自在,他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他永远是成功的、永远是幸福的。下面这一句讲:

  【食适可。勿过则。】

  这句话讲的是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吃得过饱,『则』就是分寸,要有分寸。不要说好吃的东西就拼命吃,吃得过胀,对身体没有好处,损伤你的肠胃。特别是晚餐,晚餐一定要少,晚上如果吃得太饱,本来身体是准备要休息的,刚才讲的,秋天以后,下午三点钟以后,入秋了,秋天是收的时候,身体要慢慢进入冬眠,那就不可以吃得过饱,吃得过饱晚上肠胃还不停的工作,该休息没有得到休息,久而久之这就得肠胃病了。特别是在非常饿的时候,这一顿不能吃得过饱,平时每餐最好吃个七、八分饱就好了。人其实很多毛病都是吃出来的,反而饿一点的人他的身体还很好,没有什么大病,往往病都是饱出来的,不是饿出来的。像我的舅父他常常跟我们讲,过去年轻的时候经济不富裕,收入很低,吃一餐饭都很少吃得饱,他跟我们讲,他现在已经将近七十岁的人,身体还很不错,走起路来腿脚都很灵便,身体还很好。这是为什么?他跟我们开玩笑说,他这一辈子都没吃饱过。这也是真的,如果吃太饱,恐怕就没有晚年这个身体。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养宠物,猫儿、狗儿,给牠很多东西吃,吃得肥肥胖胖的,走都走不动,结果很多病,常常要送宠物医院,自己也是劳累,那个动物也难受。这都是告诉我们吃过量有害身体。

  吃饭不能够过量,要讲究分寸,做其它事情也得讲究分寸,做人也得讲究分寸,跟人交往也得懂得留有余地。厚道的人就是有福的人,他们做事待人都很有分寸,总给人留一点余地、留一点情面,特别是在批评人的时候,不可以太偏激、太激烈,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前面讲「言语忍,忿自泯」,所以责人不可以太严,责到三分就好,做事做到七分就好。古人讲要求缺,求缺的人能长久。《弟子规》这一条告诉我们人生的大学问。下面一条: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这是讲年纪小的孩子不能饮酒,因为什么?饮酒刺激身体,酒精到了身体里面会产生燥热,对身体有很多不良的影响,比如说对循环系统、对大脑、对发育,都会有不良的影响,所以小孩不能饮酒。大人也最好不要饮酒,实在要饮酒那是什么样的人?像年纪老的人,他的气血循环不太好,靠喝点酒来刺激体内的血液循环,把酒当做药是可以的,少量的来用。如果是为了贪酒的味道,贪杯,喝酒,甚至喝醉了,这对身体有很大伤害,而且喝醉了酒以后往往会做出很多丧失理智的事情,因为人在这种不清醒的状态下面会说错话、做错事,或者是仪容不整,这些都是丑态,一个君子绝对会避免的。要知道我们与人交往,跟人家吃饭也尽量的少用酒。现在有一个社会风气不太好,总是在宴席上面劝酒,非得要把对方灌醉不可,好像不把对方灌醉就显不出我的热情。所以很多三、四十岁的人都得肝硬化,为什么?酒喝得太多。现在的人都有一种诡诈的心理,明知道酒喝多了不好,非得要劝人喝酒,真正为对方着想这种人不会劝别人饮酒。所以我们要知道,在宴席上面谁要是拼命劝我们喝酒的,这个人对我必定是别有用心,
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27:3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一个人内心很庄严,他很谨慎、恭敬的,自然就诚于中而形于外,他的外表一定是那么恭敬、谨慎。如果是这个人外面看得邋邋遢遢、扭扭歪歪,就能晓得他的内心必定有偏邪,这就是从人的动作、神态可以看一个人的心。心是人的主宰,他是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形相,我们看人从形象就能看到内心,一个人外表很端正、很恭谨的样子,就能够知道这个人必定是主敬存诚。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我们的穿著要符合场合,该戴帽的时候要戴帽,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去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衣服。这都是告诉我们穿衣戴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所以衣着也是一种文化。

  我们看到现代年轻人穿衣服都穿得奇形怪状,特别很多的女孩子她们看上去衣服都好像不够长、不够大,不是露上面就是露下面,要知道,露的地方都是人体最重要的穴位。像女孩子,特别在夏天的时候,穿的都是露着肚脐的衣服。肚脐和后面的腰部都是最重要应该要保护的部位,如果入了风,这个病不好治,到中老年的时候那就够她受了。农村的小孩子他可以光着屁股,但是他一定是护着肚脐,穿着小褂。说明什么?肚脐是非常重要的穴位,这个部位一定不能让它入风。还有两个肩,这都是需要把它包裹起来的,这是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极其重要的。

  当然穿这些衣服也表明一个人的心态,如果是穿着很随便、很暴露,引起人的邪思,往往这些不懂事的女孩子就是因为她自己的穿著而招致不好的事情发生。现在的这些青年犯罪的案件很多,很可能与穿着有关系,因为这些穿着会引来人的欲望,把人的邪思勾起来。现在的社会污染已经够严重,我们在这个社会里面要时时刻刻懂得保护自己才对,怎么可以把自己暴露出来引灾祸到头上来?所以穿着很重要。下面一句讲: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这是讲在家里我们的物品要摆设整齐,衣服、帽子要放在该放的地方,不能够乱扔,容易搞脏衣物。如果衣服脏了,像这些衣帽鞋袜,就应该拿去洗,不可以堆在一堆,堆在那里时间一长就长霉,就不卫生,这就生污秽,即使洗也不容易洗掉,对身体没有好处。这是讲在家里要有整洁的环境,要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一个人能够整理好自己的房间,他才能够治理一个单位、治理一个国家。谚语有说,一室之不治,何以治天下?家里你自己都没打点好、没整理好,你怎么可能去治理天下国家?治理自己的房间和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什么道理?就是谨慎、就是恭敬。真正谨慎、恭敬的人他就是一个很好的领导人,他恭敬他就负责任,他会为国家、为人民尽忠负责,他能够谨慎他就不容易犯错误,不会有危险发生,所以他一定是个好领导。这种质量、这种素质在哪里开始培养?从小就开始培养,从现在就开始培养,就是在整理房间、整理衣物的时候培养这颗恭敬谨慎的心。

  我们看到我们的师长今年八十二岁了,他的房间都是自己整理,非常的干净,非常的整齐,衣物、物品摆设得都是非常有条理,而且摆得端端正正。当我们师长看到桌面上有摆得不正的物品,他就很自然的把它扶正。这些动作都已经不是刻意的,已经是久久养成的好习惯,那种恭敬心随时随地就流露出来。你到他的卫生间里看,卫生间那个洗手盆,外面的盆壁上连一些水的垢迹都看不到,为什么?因为当我们师长洗完手、洗完脸,水会溅出来,溅到盆壁上、溅到瓷砖上,他就会用毛巾把它顺手擦干净。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动作,这就是爱护洗手盆。所以他的洗手盆用了十年都像崭新的一样,这都是对物的恭敬。真正的大德要从哪里看?就从他的行为细节上面、从他的生活起居里面,能看出他的真正修养品德。所以我们希望这一生能得到成功,甚至希望学圣学贤,那在细微处不得不留心。下面第六句: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这是讲衣服的穿著不要追求华美,只要能够干净就可以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追求时髦,服装都讲究时尚,这正中了这些服装师的计,他们每年都会设计很多不同款式的服装,年年出新招,让这些顾客们每年都忙得手忙脚乱不亦乐乎,把这些钱全都贡献给这些服装公司。家里衣服一大堆,去年买的衣服,才穿过几回,还很崭新的,今年时尚一变,他就不想穿出去,说什么穿出去之后给人笑死。要知道,笑死是他死不是我死,他要是笑死是他的事情,何必为了追求这些时尚而让自己生活在那么累、那么烦恼当中?辛辛苦苦赚了钱可以慢慢的使用,不用任何的压力,但是追求时髦,往往自己总觉得钱不够用,所以人活得很累,追求时髦跟自己道德、学问有什么关系!所以穿着贵洁不贵华,上能够符合自己的身分,下能够符合自己的家境,这句话就是说我们的服装一定要跟我们的身分、跟我们的收入挂钩,不可以勉强。比如说家里贫寒的,我们衣服就不可以穿太华美,如果穿着很华美反而显得自己轻薄,我们的家境跟这衣服不相称;如果家境富裕的、身分高的,当然在出席必要场合的时候应该穿得庄严一些,也不需要那种时尚的华美,只要看起来端庄大方就很好,还是应该以简朴、朴素为好。这都是以身做示范,带起社会的节俭的风气。

  孔子的学生子路,我们知道他是有名的孝子,他家里很穷,但是他孝顺父母很尽心。他的吃用都很简单,身上总穿着破旧的打着补钉的棉袍,但是他跟那些富家子弟在一起,那些富家子弟都穿得很华美,都穿着皮衣皮袄,他在这些人面前没有觉得羞耻。为什么?因为子路心里面很踏实,他心里有圣贤学问,知道穿着「上循分,下称家」,而且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跟穿着华美与否不相干。穿着贫寒的,但是他心里有道,他依然是个富人;如果是穿着华美的,心里头追逐着名利、追逐着物欲,永远都不够,贪心不足,他永远是个贫人。所以贫富是看他的心,并不是看他的钱。什么人真正富有?知足的人真正富有,为什么?他够用,所以他富有。不知足的,哪怕是他拥有一座金山,还是不够,他总觉得自己没钱,
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26:51 | 只看该作者
但是「夜眠迟」他能做到。

  要知道古人讲「朝起早,夜眠迟」的意思不是说让我们早上二、三点钟还不睡觉,古人的作息都是随着日头,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七、八点钟天就黑了,这就入夜了,「夜眠迟」,如果是晚上九点、十点,这就是很迟的了,那时候就该休息了。早上几点钟起来比较合适?四点,最好是五点前,不要超过六点,这样就比较符合「朝起早,夜眠迟」,这是有科学根据的。中医的理论来看,一天可以分为四季,早上三点到上午九点叫春季,九点到下午三点叫夏季,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叫秋季,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三点叫冬季。人在春夏秋冬这一天里的四季应该怎么样来起居?春天就应该起来,春发,万物都要生长了,人要开始苏醒了,夏天正是做事的时间,秋天就开始收了,到冬天一定要躺下睡觉,这是最符合生理卫生的。所以早上纵然三点钟起不来,能够四、五点起床,这也就很不错。

  早上起得早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很清醒的头脑,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早起的人他能够很好的规画好一天。早起个半个小时,用这半个小时想好这一天该干的事,今天的计划出来了,样样都有条不紊,那就不至于忙乱。如果为了贪那半个小时的睡眠,起来之后急急忙忙穿上衣服,赶紧去弄早餐,吃完早餐就冲出去外面上学或者是上班,结果一天都活在忙乱当中,没有一点安详的气息,做事往往会出错。《弟子规》上讲,「事勿忙,忙多错」,所以早起的好处是很多。曾国藩先生曾经给他子弟信函当中有写道,看一个家庭有没有生旺之气,看这家子弟能不能早起。要想早起必须得早睡,如果不早睡很难早上爬得起床。所以晚上九点钟以后就要准备睡眠,这是很健康的。

  医学上讲晚上九点到十一点这个时候自己的免疫系统在恢复,这个时间也是排毒的时间,人需要安静,在睡眠的状态下排毒是最好的。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叫子时,这是五脏排毒的时间;凌晨一点到三点是肝排毒的时间;三点到五点是肺排毒的时间。这个时间如果人都在安静睡眠当中,确实对身体有好处。毒如果不排出来,积瘀在身体里面,造成对身体的损伤,所以看到晚上很晚都不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上他的脸色都不好看,就是没有什么阳气,因为晚上睡眠不好,他身体没有能够得到恢复。常常熬夜的人,看他都是面色蜡黄,精力也不够饱满。懂得「朝起早,夜眠迟」的话,我们调整时间就要尽量的把晚上的工作移到第二天早上来做,其实早上起来人头脑清醒,工作效率高,这个高效率的工作往往比晚上熬夜没有精神的时候那个效果要好。这是讲我们的作息。下面一句: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这句也是生活的小事,早上起来以后必定先要盥洗,漱口、刷牙、洗脸、上洗手间,洗手间上完之后回来要洗手,这些都是卫生的习惯。卫生习惯从小养成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身体能够健康,这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有健康的身体也能够为社会很好的工作。这句话它有引申的意思,会学的人看到这一句他就会联想到进德修业方面,「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讲的是我们要清洁,要洗清不干净的这些东西。要知道对我们的身体我们要讲究清洁,对心理?我们往往重视生理而忽略心理。心里面有很多肮脏的东西、不干净的东西,我们有没有常常去清洗?什么东西是污染我们的心理?追求于声色犬马的享受、追求欲望的满足、角逐于名利场中,这些统统都是对内心的污染,它都是内心的毒素,让我们的本性本善受到蒙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本性,而对于那些不良的、不好的习性要把它去除。要知道人的快乐不是从外在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得来的,那些享受、那些欲望的满足仅仅是外在的刺激,它不能让人真正得到持久的快乐。什么样子才叫真正的快乐?《论语学而篇》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就是喜悦,这个喜悦不是外来的,是内心里面不断的涌出来的喜悦。怎么样得到?学而时习之,学的是圣贤的教诲,把圣贤的教诲努力的去落实、去实习,这样愈学愈快乐。

  孔子的学生颜回他的生活非常贫苦。孔子在《论语》里面就说过,说颜回「箪食瓢饮」,吃饭的时候没有饭碗,拿个竹子做的篓来当作饭碗,喝水连杯子都没有,拿个葫芦瓢来舀水喝,「居陋巷」,生活在非常简陋的巷子里面,孔子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在颜回的那个境界里生活,都不知是多么忧虑,为什么他忧虑?因为他有欲求,他以为快乐是欲望得到满足。而真正颜回知道欲望不是快乐的源泉,欲望是烦恼的源泉,有欲皆苦,苦怎么来的?因为有欲望;「无欲则刚」,一个人没有欲望他就刚强,而能够在圣贤的学问里面去追求,像颜回那样子,他就能够不改其乐。他不愿意改变他的生活,因为知道生活再苦都是外在的,内心里实在是太快乐了,这叫做法乐,没有真正入到圣贤学问当中这是体会不出来。这个事情就像人喝水一样,这个水的温度只有自己喝了才能够了解是什么样子的,要没有喝这水,别人告诉你这水温度是什么样子,怎么样形容都形容不到位,还得自己喝一口你才知道这个水的温度是多少、是什么样的感觉。所以看到这句,我们就要懂得把心里的那些贪欲扫除干净、清洗干净,让我们的本性彰显出来,那才是快乐的源泉。圣贤人告诉我们,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家境、什么样的身分,富贵的也好,贫贱的也好,你统统能得到君子之乐,只要你认真的来学习圣贤教育,落实圣贤教育。下面一句: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这句是告诉我们要注重仪表,戴帽子要戴得正,钮扣要扣好,像一件衣服的钮扣上下要对齐,不能够下面的钮扣扣到上面去,扣得歪歪扭扭,也不庄严。袜子和鞋子要穿得整齐,鞋带也要系上,这些是一个人基本的仪容。从一个人的仪表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
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26:04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他的行为造作都是自然而然,没有一点造作的味道,所行的都是中道,没有个人的执着,没有个人的分别、妄念,这种人就叫圣人。

  但是没有天生的圣人,圣人是要靠教出来的,圣人是要学出来的。怎么学?就是要诚之者,所谓诚之者就是指择善而固执。一心为善,这个善跟本性相应、跟天道相应,言语、动作、起心动念都跟本性本善相应,做到了圆满,就叫做圣人,他回归本性。所以不可以忽略生活当中的一言一动,乃至我们心里的任何一个念头都不可以忽略,如果忽略了诚心就没有了,一个人的真诚心都是在这种日常小事当中去养成的。像《弟子规》里讲的「谨」这篇,所说的都是小事,像「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乃至包括起居的方面,像「朝起早,夜眠迟」、像「晨必盥,兼漱口」,行为方面包括「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点滴,但是圣人的诚敬心都是要在生活点滴中来养成的。当我们每时每刻都不放松自己而养成一种诚敬的时候,那么诚敬就变得自然而然,不用刻意,自然就从里到外都是诚敬。古人讲的「诚于中,形于外」,生活的这些行为都表现我们的心地,如果放纵自己,心里一放松,行为上就一定有亏缺,这个瞒不了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也是诚敬到极处的人,所以他们观察任何事情真的是体察入微,看问题是入木三分,从很小的动作、神态上面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地,就可以预知这个人吉凶祸福,因为人的一生吉凶祸福都是他的心地决定的。他的心善,那么他的境界、他所遇到的任何这些人事物都是善的;如果他的心地不善、粗劣,那么他自己的一生必定有很多坎坷。

  一个人如此,国家也如此,有智慧的人,他从一个国家的百姓心态,从一个国家的媒体里播放的内容,从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的言行,就可以预知这个国家的兴衰。所以《中庸》上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国传统的文化培养人们那是培养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能从这些小事、小的现象里面看到整体,甚至能够预知未来,因为未来的祸福兴亡都有前兆,这个前兆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小现象,粗心大意的人就忽略了,心地清明的人、有智慧的人看到了马上就晓得情况。我们说人有预知未来的本事,这个人很神,为什么神?「至诚如神」,也就是他观察问题敏锐,吉凶祸福能表现在人的动作形态上面。「见诸蓍龟」,蓍龟是用来预卜未来的那些东西,蓍是一种草,龟是龟壳,古人用来占卜用的。为什么能占卜?它必定是有一个前兆,这个前兆就是一种相,这种相就能预卜未来,所以真正懂得算卦的人他们能够卜卦。不懂算卦也没关系,学了传统文化就有这种智慧,看一个人的神情动作,吉凶祸福都「动乎四体」,他的四肢怎么个动作,你就知道他是吉凶祸福。总之,轻薄的人动作无礼轻薄,这种人就无福;动作恭敬、谨慎,待人厚道的,这种人就是有福的。所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哪能不知道?不善也必先知之。都是因为我们读了圣贤书,了解传统文化,才学会怎么样去看待事物、怎么去看人。当然我们学这个最关键的不是去看人的,而是要求自己,我们希望自己这一生有福,那在这个谨上就需要下功夫。过去小的时候没人教我们,传统文化受到破坏,所以我们现在来学习叫做「亡羊补牢」,那也不算晚。从哪里开始学起?《弟子规》这里给我们讲了二十四条,二十四桩事情,我们一句句的来学习。第一句: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朝起早,夜眠迟』是讲我们的起居作息,作息要有规律,也要勤奋。早上我们要早起,晚上不要睡得过早,因为睡眠如果占据的时间太多,我们宝贵的光阴就给睡掉了。人一生光阴本来就不多,如果一天睡个八小时,那一天二十四小时就去掉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时间有可能是忙于生活的小事,买菜、做饭或者是有时候生病要调养,或者是有时候休闲、有时候娱乐,又去了三分之一,剩下来只有三分之一可以用来学习和工作。我们了解这个情况就要珍惜时间,想要努力的进德修业就要抓紧每一寸的命光。我们看到古今中外大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非常珍惜时间的,绝不会浪费光阴,往往很多人睡眠都很少,专心于工作。人如果专心于工作,精力集中,他没有什么妄念,这种人反而睡眠是会少的,为什么?这是因为他的心比较清净、比较定,消耗的能量比较少。根据一个统计表明,一般人的时间,百分之五十是花费在烦恼未来方面的,总在想着将来该怎么做,很多忧虑、很多规画。百分之四十的时间是用在后悔和回忆过去方面,这去了百分之九十,不是妄想未来,就是追忆过去。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追忆也没用;未来的事情还没到,你想也是妄想。所以真正人有用的时间只有百分之十,就是用在当下现在的这个时刻,而真正帮助我们的是当下。我们晓得大多数的人都是一生浪费时间,不是浪费在缅怀过去、胡思乱想,就是在期望着未来,如果能够把这些妄想、把这些忧虑减少,你也就可以省出很多时间来。

  『老易至,惜此时』,这是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特别在我们对父母尽孝要抓紧时间,父母一天天的年老,我们要常常思惟能够陪伴父母还能有几天,所以行孝不能等,只要有一天的光阴,就要竭尽全力来孝养父母,这样不至于给将来留下悔恨。我们自己的学业、事业也都是抓紧时间去提升,古人讲得好,少年的时候,「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不要等到年纪老了这时候才悔恨自己浪费了时光。这里的「朝起早,夜眠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比较正当的?我们现在的人可以说很多人都「夜眠迟」做得不错。你问他晚上几点钟睡觉?他说可能十二点,可能是一点、二点,甚至三点、四点都没睡。读到这一句,「朝起早」他做不到,
4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25:17 | 只看该作者
您自己坐吧!」结果两个老太太就在这车厢里互相的谦让。这一幕让旁观的这些乘客们都觉得很惭愧,都纷纷站起来给两个老太太让座,两个老太太就在车厢里为这些乘客们上了一堂伦理道德礼仪的课。我们想到一方面现代人真的太需要教育,这样明显的事情,居然都会麻木不仁,另一方面看到两位老者这样的表演,用身教来启发大众的善心,所以身教重于言教,身教的效果比言教要好得多。所以我们得到一个重要启示,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要做到,自己要在人群当中表现一个有伦理道德、有礼仪规范的行为,做这样的表率,这是教育大家效果最好的。当然除了要做表率以外,还要用嘴来说,言教也相当重要,特别是现在科技发达,媒体覆盖面很广,利用像网络、像卫星电视、像光盘、像书籍乃至电视台,各种样的媒体来广泛的宣传美德教育,也会收到很大的效果。所以对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来讲,要言行合一,边说边做,边做边说,为社会做好的模范。下面请看: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是讲在尊长面前说话我们的声音不能够太大,嗓门太大声音很刺耳,甚至是讲起话来还滔滔不绝,旁边坐的长辈觉得心怦怦怦的跳,很难受。在长辈面前要有一种柔和的气质,说话的声音要柔和,不能过高,不能太激烈,但是也不能太低,『低不闻,却非宜』,你声音低得太低,听不见,那也不恰当。所以声音量度要调整得适当,让长辈听起来又能听得清楚,心里面也觉得很安定很舒畅,这都是尊重。下面一条讲: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见到长辈我们要马上向前行礼问安,向前的时候要快步走上去,离开的时候退下来要慢慢的退。如果做得相反这就不合理,你试想想,假如我们见到长辈,看见长辈走上前来,我们大摇大摆慢慢的踱步踱上去向长辈行礼,跟长辈告辞的时候,突然之间赶紧就溜,长辈会觉得这个人太怪了,走得这么急,可能是二种原因,一种是不是很讨厌这个长辈,第二是不是很畏惧这个长辈,总让长辈有这样的一种忧虑,这都是不符合礼节的,应该做到『进必趋,退必迟』。如果长辈问我们事情,我们对长辈恭敬,如果这时候坐着的,赶紧要站起来恭恭敬敬的回答。回答的时候眼神要安定,叫『视勿移』,不要眼睛动来动去,动来动去给人的感觉,要不就是这个人心不在焉,要不这个人鬼鬼祟祟,内心里面一定有些不光彩的事情,这些表现都不好。所以对待长辈问话,我们恭敬的回答,眼神要定,眼神定代表我们的心安定,不可以左顾右盼。当我们心定下来的时候这心就正,回答问题也就正,平时我们做人也要做得正,孟子讲的养一种浩然之气。如果平时私心、杂念很多,常常心里存着诡诈,存着一些狡猾的念头,有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有很多所谓的秘密,不能够公开的秘密,很多隐私,这种人在大众之中往往会有心神不安,因此他自然就会有那种眼睛动来动去、鬼鬼祟祟的样子。所以平时要有一种主敬存诚的修养,修一种真诚心、一种恭敬心,上对得起父母天地,下对得起朋友、对得起一切人。古人讲「诚于中而形于外」,他内心里真诚恭敬,自然言语态度就镇静、就稳重、就安详,这种人我们说他的气质很高雅,跟他交往觉得很舒服,受他气质的熏陶也能够提升,这是我们都应该学习。下面请看「出则弟」最后一句,第十三句: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这条是总结,我们在家里修养孝顺心、修养恭敬心,要把这种心扩展到社会,对待一切的长辈都如同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一切的兄长都如同对待自己兄长一样。孝悌这个德要把它扩展,把孝悌的存心带到自己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里,能够以孝敬之心来对一切人。所以孝悌从小养成,把这个心养成以后,对一切人都不要有分别。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一切的长辈就像对自己家里父母一样,都是那样孝顺恭敬,这是爱心,对待年幼的人像对待自己儿女、弟妹一样,这种爱心就是孝心,爱心的原点就是孝悌。当我们以孝悌这种心对一切人事物,这种人就离圣贤不远。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能做到对父母亲孝顺、敬爱,把这种孝顺、敬爱的存心对一切万民,这叫仁,由对一切人的敬爱到对一切事物的敬爱,这叫爱物。亲亲也好,仁民也好,爱物也好,说到底就是一个爱心,这个爱心是本性、是本善,用在不同的关系上它就有不同的表现。在五伦里面古人讲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不同的关系里面,都是这一颗爱心起用,所以表现出来就有人的十种德义,这叫做伦理道德。圣人教导我们伦理道德,无非就是让我们回归这个本性的爱心、本性的善心,能够回归本性的人就叫做圣贤。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出则弟」这章讲完了。讲的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七集)  200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7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弟子规》正文部分的第三章「谨」。这一章总共有二十四节,所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的事情,所谓衣食住行、生活小事。但是要知道,圣贤教导童蒙、教导初学者,都是要制定一些生活的规范,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来修炼自己的一种诚敬之心。诚敬是我们学圣贤最关键的一种心态,为什么这么说?《中庸》上面有讲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诚就是天的道理,这天道,人的行为也能够时时用真诚,这就能够符合天道。人道是诚之者,让我们的心地诚敬,等到我们心地至诚的时候,这就已经跟天道相应,这叫成圣贤。什么叫圣贤?「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种人叫圣人,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24:30 | 只看该作者
像蔡老师、刘老师等等,这些都是尊重。一般在交际的场合里面直呼人的名字这都是不礼貌的,哪怕是比我要小辈的,如果关系不是很熟的,或者是他跟我们没有一种隶属的关系,也都尽量不要直呼其名,可以用像张先生、李小姐这些通常的称呼,都是对人的恭敬。在这些小事上面,对人的称呼上面都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养自己的本善。下面是:

  【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见』是念「现」的音。它是讲在尊长面前我们不要随便的表现自己的才华、能力,在尊长面前,像在领导、在老师、在父母、在长辈面前我们要懂得守谦,要谦虚,不可以有那种显耀自己才华的心。当我们谦卑下来的时候,反而能从这些尊长那里学到很多学问;如果自己爱好表现,尊长就不愿意教我们了,看见我们傲慢。所以真正好学之人一定懂得韬光养晦,处处谦卑,养自己的谦德。在过去我就有一个毛病,很爱表现自己的才华,自己有一点能力、有一点才能,或者懂得多一点,就很爱表现,很爱发表意见评论,结果事后想起来,自己觉得自己很浅薄。尤其是如果在一个尊长面前表现自己的话,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尊长是一个大家,他看到我这个样子,没有对我做批评,反而让我自己觉得无地自容,这叫班门弄斧。在长辈面前大言不惭,没有一种谦卑的心,那都是轻薄的表现。所以这两年学习了传统文化,真正对自己过去的这些过失也是觉得要好好的改正过来,「过能改,归于无」,即使是有才华、有能力,也要多隐藏一些,这是养谦德,谦德就会获得很大的福分。像《了凡四训》上说,这是引用《易经》上讲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这是《易经》上的教诲。《易经》是儒家五经之首,它是告诉我们天的道理,「亏盈而益谦」,像月亮,月满则亏,天道自然对满的东西要让它亏损,反而亏损的时间长。满月一个月只有一天,其它二十九天都是不圆满的,这样能长久。地的道理也是如此,如果是水满起来它就要流走,所以大海它叫水中之王,为什么?因为海纳百川,它能够容纳千百条江河流入,这是多大的胸量。为什么?因为它能够下百川,它谦下,它的地位最低,所以江河的水统统都流到大海里面;如果它很高,它就不可能让江河的水流到自己那里。天地鬼神也都是帮助谦虚的人,而讨厌那种骄傲自大的人。人也是如此,一个谦谦君子在哪里都能够受人欢迎,何必用表现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才华?真正有德、有才之人,久而久之让人发现,就自然获得人家的敬佩、人家的爱戴,不用刻意有心的去表现自己。《易经》上讲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里面的六爻都有吉有凶,没有说六爻都吉的,除了一卦之外,这一卦就叫谦卦,谦卦是六爻都是吉祥的。所以《书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尊长,勿见能』是培养我们谦虚的好习惯。下面请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是讲我们走在路上遇到长辈,应该赶紧走上前跟他鞠躬作揖,这是对尊长的恭敬,对他行礼。这里关键是『疾』,疾是快速的,『趋』是走上前。看到长辈来了,这个长辈可能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老师、或者是领导,见到了赶紧快步上前行礼,这是恭敬。如果见到长辈来了还慢吞吞的大摇大摆走上去,这种形象就已经充满傲慢,谁会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被人批评指责?傲慢的人。所以像傲慢的、高傲的人反而被贬低了,谦虚的人、恭敬的人反而大家赞叹,把他捧起来。在路上遇到了长辈,行礼之后,长辈如果没有话了,我们就应该退立一边,或者是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司、在机关单位都是如此,长辈进来了,我们赶紧上前行礼,长辈如果没有要讲话的意思,我们要懂得察言观色、处处留心,见到长辈有事不想讲话,我们就要恭恭敬敬的退立在旁边,看看长辈需要做什么,我们能帮助什么,不要在旁边讲话影响长辈,这都是谦敬。下面讲: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是古代人骑马或者是坐马车,现在是乘坐这些交通工具,在路上见到了长辈,赶紧要下车、下马向长辈行礼,长辈离开以后,我们应该站在原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之遥,我们才可以离开,这都是体现出一个恭敬心。当然这要按时、按处来调整,如果是在很繁华的街道里面,你开着车在一个繁华的街市上面行走,遇到了长辈,假如你把车当地一停,下车向长辈鞠躬,这时候可能交通警察就给你开一个罚单,乱停车,像这些情况就不适宜。所以我们要守这些礼节,要懂得活学活用,不能够学得死呆板,要学一个原理原则,知道这条的原理原则是告诉我们让我们有恭敬心,而恭敬心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处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恭敬心是一样的,表现可以有不同,做事要有一个分寸。下面看: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是讲跟长辈在一起的时候,像父母、师长、领导他们如果是站着,我们绝不可以坐着,因为这样就表现出来非常的无礼,应该让长辈来坐,即使是长辈不坐我们也不能坐。当长辈坐下来,他吩咐我们也一起坐,这时候就听长辈的吩咐,可以坐下来,这时候也要懂得不要逆着长辈,为了显示自己对长辈的恭敬心,长辈叫我们坐我们还不坐,这时候又是失礼。古人讲「恭敬不如从命」,什么叫做恭敬?听话这才是恭敬,不要有自己的意思,随顺长辈,叫我们坐我们就坐,如果不叫我们坐,我们就要奉侍在长辈旁边,服务于长辈。这种礼节实际上大家都很熟知,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都忘掉。

  在二00五年十二月江南都市报登了一则消息,说江西南昌市的公交车上有一位七十九岁的老太太上了车,结果没有座位,大家都视这位老者而不顾,年轻人也不起来让座。结果坐在车后头的一位七十一岁的老太太从座位上站起来,对这位七十九岁的老太太说:「妳年纪看起来比我大,请妳坐我的位子。」七十九岁的老太太又很谦让说:「没事没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5-21 07:11 , Processed in 0.195712 second(s), 14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