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查看: 8403|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净修捷要报恩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0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净修捷要报恩谈 目录
序       
编辑说明       
再版说明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报恩谈               
 第一拜: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       
 第二拜: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       
 第三拜: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       
 第四拜: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       
 第五拜: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       
 第六拜: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       
 第七拜: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       
 第八拜: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       
 第九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       
 第十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       
 第十一拜: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       
 第十二拜: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       
 第十三拜: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       
 第十四拜: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       
 第十五拜: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       
 第十六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       
 第十七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       
 第十八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       
 第十九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       
 第二十拜: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       
 第二十一拜: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       
 第二十二拜: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       
 第二十三拜: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       
 第二十四拜: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       
 第二十五拜: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       
 第二十六拜: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       
 第二十七拜: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       
 第二十八拜:一心观礼,灵山会上,亲承佛诲       
 第二十九拜: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弗等       
 第三十拜: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       
 第三十一拜: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       
 第三十二拜:一心代为生生世世及现在生中父母       
 结束语       
编辑后记       
附录一:《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附录二:净宗历代祖师略传



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三根普被、横超三界、径登四土、极圆极顿之不可思议法门,印光大师所谓「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法门之总纲,净土群经之首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其存世五译差互颇巨,令行者有遍读为艰、单持挂遗之困,是以宋朝王龙舒、晚清魏默深皆有会集本之作,清代彭际清则出节要本以弘扬之。惜此三本皆有缺欠,未足谓为善本。
逮至民国,夏莲居老居士发大愿心,重行会集,遍参五译三本,苦心孤诣十载,终成精当详赡之善本,是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又复悲心良深,悯末法净业浅学,未谙小本唐译,复不诵净土大经,由不明理而致信愿未深,难得真实受用。遂编集经文,副以祖意,成《净修捷要》,亦名《五念简课》,摄天亲菩萨「礼赞愿观向」五念于每一拜,用力少而收效宏。浅言之,乃修净土大经之快捷方式,入宝王三昧之津梁。深言之,实融净土五经一论于一编,摄禅教净律密要义而无遗。取精用弘,裨益行者,功德殊胜,叹莫能穷!
黄念祖老居士者,莲公传人,梅公亲甥,受莲公嘱咐而着《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广集中外经论祖训百九十余部以释大经,遍摄禅教律密深旨以弘净土,妙铨奥义,畅舒幽玄,厥为净土大经善本之善注,是乃净宗「善中之善」也。复以余暇为众宣讲《净修捷要》,阐法要于顷刻间,发微言于笑谈中,融显密于词组里,解顽惑于妙喻上,是乃净修「要中之要」也。所传世者为其讲解《净修捷要》第三遍之录像,名曰《净修捷要报恩谈》。老人谆谆教诲,恺切叮咛,情深意挚,令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今日流通之《净修捷要报恩谈》各种视频音档版本,皆有一定程度之删削,难窥全貌。又闻录像母带不复可寻,遂使校准失据。虽历有净业同修将念公讲解内容记录编整,并付印流通,俾便学修,功德难量!然其于言语匆速处、辨义微细间,仍难免理解疏误,未尽善旨。兹有中华华藏净宗学会同修,遍集六种音档,整理相当完整之文稿。复有北京净宗同修,为熟谙念公口音,深悉讲解意趣,将《净修捷要报恩谈》反复恭聆八、九十遍,于模糊处甚至聆听上百遍。以此至诚精勤之功行,修订华藏整理之文稿,所愿者乃最大限度还原念公之本意,结成《净修捷要报恩谈》之善本,以飨大众,并传后世。其坚毅卓绝,耐烦耐劳,善愿善行,诚难能可贵也!
欣见斯编即将付梓,爰略述其因缘始末,以为之序,聊致赞叹随喜之意焉。
公元二○一五年二月净公上人谨序于香港

编辑说明

《净修捷要报恩谈》是黄念祖老居士非常重要的修行开示。这份开示让大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好地认识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认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认识《净修捷要》、认识夏莲居老居士、认识黄念祖老居士本人。
然而,要准确地整理这份开示并不容易。在念公开示的录像母带已不可复寻的情况下,目前从流通光盘和网络上找到的音档与视频的各种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删减;而诸位前辈大德根据音文件而整理的文字数据,在和音文件对照之下,则发现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
非常感谢中华华藏净宗学会听校组的同修们,不辞辛劳地根据六种不同来源的音档,整理出相当完整的文字稿,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校对这份文字稿,有发心的北京同修,将念公的《净修捷要报恩谈》从头至尾反复听了八、九十遍;特别模糊之处,甚至听了上百遍。以这样严谨的态度,将这份文字稿做了必要的修订,为的是尽量还原念公的原意,这份修订稿成为本书的底稿。编者希望本书成为一个「足本」、「善本」,也就是尽可能保持它的完整性,尽可能将错误减到最少。
因此,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道中道算命网

 

                                                  

6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9:45 | 只看该作者
南阳社旗县诸护法迎请贤公至来佛寺主持正法,贤公深悟蕅益大师「只图脚底着实,何必门庭好看」之训,故而简葺殿堂,仅供奉泥塑圣像,后将来佛寺托付印志算命师傅,嘱云:「不怕没庙,只怕没道;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公元一九九一年腊月十一日,贤公师弟海庆算命师傅于来佛寺谈笑示寂,自在生西,坐缸六年,肉身不坏,一方称奇。公奉之于寺内金刚馆,慕名来朝者至今不绝。
贤公性情温和,慈心于物,一生未曾轻毁他人。遇人谗毁打骂,皆安然承受,了无怨怼,其忍辱功深,难可比拟。尝教诲弟子曰:「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每于耕种之际,必先绕行田地,念佛回向,祝曰:「锹镐下地,诸虫躲避。若伤性命,即生佛地。」
贤公平生吃苦穿补,所著衣物皆亲自缝补浆洗,未尝假手于人。其勤俭之德,感人至深,尝曰:「择菜不丢青,胜似念黄经。」若赈灾布施,则是慷慨大方,往往倾其所有。
贤公持戒精严,念佛功深,曾言:「毋谓稍念即足,不念至一心不乱不算念佛。」年过百岁依然身体康健,头脑清醒。曾自述其养生秘诀乃是「持戒精严,老实念佛」。虽早证念佛三昧,开显智慧神通,却始终沉厚不言。每日依然精进不已,日则耕作,夜勤礼拜,凌晨三时即起,礼佛、绕佛、静坐念佛,无片时空过。
贤公多次亲见弥陀,每求接引往生。佛赞公修持可则,嘱令住世表法。示寂前一月起,即屡示人行将往生之意,人皆不省。公示寂二十八日前,尝语人曰:「吾不愿长寿,情愿一死,灵魂如若成佛,举世皆知。」后至孤峰寺辞别道友铁脚僧演强算命师傅,返程途中语王春生老居士曰:「老佛爷呼我去也。」后至往日常住之寺院,一一告诸弟子云:「吾不复来也。」  
往生前三日,贤公手捧《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一书留影,寄望佛门团结。再三儆戒学人应「善护口业」,不可毁谤圣贤。往生前一日,仍翻整菜地,直至日暮。
壬辰腊月初六(公元二○一三年一月十七日)凌晨,贤公安详示寂,世寿一百一十二岁,僧腊九十二年。四众弟子为报师恩,七昼夜念佛不断。瞻视贤公法体,慈颜如旧,双唇泛红,毛发悉由白转黑。亲见其往生瑞相者,皆坚定求生净土之信愿。
贤公一生行持为净土法门作绝佳证转。事迹具载《来佛三圣永思集》,流播甚广,见闻而获法益者不可胜数,诚为当代净宗一大善知识。净公上人提议净宗学人尊其为净宗第十四代祖师,当之无愧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6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8:55 | 只看该作者
尤为心得。参广通粹如纯禅师,明向上事,师资道合,乃印心焉。后纯公迁万寿寺,醒继席广通,策励后学,宗风大振。每谓永明寿禅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况今末代,尤宜遵承。于是专修净业,主张莲宗。日限尺香晤客,过时则礼念而已。嗣迁觉生寺住持。寻退居红螺山资福寺,衲子依恋,追随日众,遂成丛林。
醒为法为人,心终无厌,但一以净土为归。每当开演如来救苦摄乐之恩,或至泪随声落,听者亦未尝不涕泗沾衣也。其语录二卷,尤为切至。
嘉庆十五年二月,预知时至。辞诸外护,嘱曰:「幻缘不久,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临寂半月前,示疾,命众助称佛号。见空中幢旛无数,自西而来。告众曰:「净土相现,吾将西归。」至十二月十七日申刻,复告众曰:「昨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来,接引吾去矣。」众称佛号愈厉。醒面西端坐,合掌凝眸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言毕结印而逝,众闻异香浮空。露龛七日,貌如生,发白变黑。阇维,获舍利百余粒。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净土圣贤录续编)

十五、民国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法讳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幼随兄读儒书,颇以传承圣学自任,应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台莲华洞寺,礼道纯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
师出生六个月有眼疾,几近失明。后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出家后,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因晾晒经书,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净土法门为即生了生脱死之要道。师于受戒时,因善于书法,凡戒期中所有书写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眼睛发红如血灌。由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后眼疾竟得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
师修净土,韬光敛迹,久而弥笃。二十六岁,于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入堂念佛。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妙契佛心,净业大进。三十三岁,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请,护藏经南下,住法雨寺藏经楼闲寮,近二十载,励志精修,深入经藏。间或受寺众坚请,乃为讲净土经典,讲毕,旋即闭关。斋房书「念佛待死」以自勉,学行倍进。师出家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长期昼夜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亦早证念佛三昧。
一九一一年,师五十二岁,高鹤年居士将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徐蔚如、周孟由诸居士见之,叹誉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于是,一再搜集师文稿,刊为《印光算命师傅文钞》,广为流通,师由此而腾誉海内外。
《文钞》实为师弘法之缘起。由读《文钞》而倾慕师德,竭望列于门墙之善信日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而乞赐法名。二十余年,皈依师座下者,不计其数。即依教奉行,精修净业,得以往生净土者,不胜枚举。
我国近代以来,礼教陵夷。故师针砭时弊,力倡竭诚尽敬,惭愧自牧,以培净业行人之福基。尝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流通《安士全书》、《了凡四训》数百万册,足见其力倡因果之悲心。
师之净土思想上承古佛祖师血脉,下契近代众生根机,言言归宗,字字见谛。建立灵岩山寺净土道场,亲定规章,为末法丛林之表范。更创弘化社,广印经书流通。二十余年,所印各种佛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广被中外。
师一生克苦俭仆,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洒扫洗涤,事皆躬亲。善信供养,悉用于流通经籍,救济饥贫。
一九四○年冬,师略示微疾,促办妙真算命师傅升座仪式,预知时至,多诸迹证。初三日晚,示众:「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日早一时半,由床起坐曰:「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师坐床边呼水洗手毕,起立言:「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走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言毕即于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三时许,妙真和尚至。师吩咐:「你要维持道场,你要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只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师一生潜修实证,淡泊平常,以文字因缘作人天眼目,利益叵测,其著作有《印光算命师傅文钞》正、续篇,丙子息灾法会法语等流通于世。

十六、人民共和国海贤大师
海贤大师,俗姓文,名川贤,字清选,清光绪廿六年八月十九日(公元一九○○年九月十二日)生于河南南阳唐河县,世代耕读,尊佛向善。公自幼随母茹素念佛,孝行闻于乡里。因生逢乱世,未能得习诗书。
年十八,贤公腿生痈疮,医药罔效,赖称念观音圣号而愈。因慨叹轮回路险,死生事大,遂发心出离。
民国九年,投桐柏山太白顶云台寺,依传戒禅师披剃,法名海贤,字性诚。年廿三,赴湖北荣宝寺受具。
传戒公别无他授,唯传六字洪名,嘱其一直念去,贤公谨遵师训,一句弥陀圣号,终生持念。尝示人曰:「好好念佛!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好好念佛!唯有成佛事大,余者皆为虚假。」
贤公秉性至孝,兄弟离世后,奉母于寺中达二十八年,直至慈母八十六岁自在生西。八年后,贤公欲迁坟树碑,见墓穴内竟空无一物,唯大钉数根而已。或疑菩萨示现,如达摩挂履之游戏神通,非常情可测。
民国年间,贤公(专修净土)与海墨(修学禅宗和法相唯识)、海圆(禅净双修)、体光(专修禅宗)三师于塔院寺结庐共修三年,四老所修法门虽殊,然能和合相处,而最终又皆成就非凡,堪称古今稀有之佛门佳话也。
十年浩劫,贤公拒绝还俗,历经艰辛,仍悄然念佛礼佛不辍。且甘冒生命危险,保存传戒公灵骨免遭毁弃。诚如所言:「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真乃人中之圣,僧中之雄也!
文革后,
6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8:07 | 只看该作者
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万行庄严净土。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
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诵法华经,积一万三千部。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买赎生命,皆以回向净土。着《宗镜录》一百卷,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又着《万善同归集》,集中指归净土处,最为切要。又尝作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年七十二。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绕其塔。人问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礼拜。因询其人,曰:『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乐邦文类,万善同归集。)

九、宋省常大师
省常大师,字造微,姓颜,钱塘人。七岁出家。十七受具戒。宋淳化中,住南昭庆(寺名),慕庐山之风,谋结莲社。刻无量寿佛像,刺血书《华严净行品》,于是易莲社为净行社。士夫与会者,一百二十人,皆称净行弟子,王文正公旦为之首。比丘及千人焉。
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常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曰:「佛来也,」泊然而化。众见地色皆金,移时方隐,年六十二。(佛祖统纪)

十、明莲池大师
袾宏大师,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沈氏子也。年十七,补诸生,以学行称。邻有老妪,日课佛名数千。问其故。妪曰:「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与人一拱而别。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宏自此栖心净土,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策。
年三十二,出家。谒遍融、笑岩诸大老,参念佛者是谁,有省。隆庆五年,乞食云栖,见山水幽绝,居焉。山故多虎,为放瑜伽焰口,虎不为患。岁亢旱,居民乞祷雨。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众固请。乃持木鱼出,循田塍行,唱佛名。时雨随注,如足所及。众悦,相与庀材造屋。衲子日归附,遂成丛林。
宏主张净土,痛斥狂禅。着《阿弥陀经疏钞》,融会事理,统摄三根,至为渊奥。宏居常广修众善,以资净业。又定水陆仪文,及瑜伽焰口,以拯幽冥之苦。开放生池,着戒杀文,从而化者甚众。
万历四十年六月杪,忽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曰:「吾将他往。」还山,设茶别众,众莫测。至七月朔晚,入堂,曰:「明日吾行矣。」次夕,入丈室,示微疾,瞑目坐。城中诸弟子毕至,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莫捏怪,莫坏我规矩。」向西称佛名而逝,年八十一。(云栖法汇)

十一、清蕅益大师
智旭大师,字蕅益,姓钟,吴县人。父持白衣大悲咒,梦大士送子而生旭。少以圣学自任,著书辟佛,凡数千言。及阅云栖《竹窗随笔》,乃焚所著论。年二十,读《地藏本愿经》,发出世志,日诵佛名。天启元年,年二十四,听一算命师傅讲经,疑情忽发,用心参究,已而豁然,寻掩关于吴江。遇疾且殆,始一意求生净土。
其后历住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广宏台教,而归老于灵峰。时诸方禅者,多以净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旭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
顺治十一年冬,有疾,遗命阇维后,屑骨和粉,分施禽鱼,结西方缘。明年,正月二十一日晨起,病良已。午刻,趺坐绳床,向西举手而逝,年五十七。既寂三年,如法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门人不忍从遗命,收其骨,塔于灵峰。(灵峰宗论)

十二、清行策大师
行策大师,字截流,姓蒋。父全昌,宜兴老儒也,与憨山清公为友。憨山既示寂之三年,为天启六年,一夕,全昌梦憨山入室而生子,因名之曰梦憨。
及长,父母相继逝,发出世志。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庵问公出家。胁不至席者五年,顿彻法原。问公化去,策住报恩寺,遇同参息庵瑛师,劝修净业。又遇钱塘樵石算命师傅,引阅台教。乃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宿慧顿通,穷彻教髓。
康熙二年,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因名所居曰莲柎庵。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学者翕然宗之。
居普仁十三载。至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日卒,年五十五。时有孙翰者,病死,一昼夜复苏。曰:「吾为冥司勾摄,系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华布空,阎罗伏地,迎西归大师。问大师何人,云截流也。吾以师光所照,遂得放还。」同日,有吴氏子病死,逾夕复活,具言所见,亦如翰言。(余学斋集,净土约说。)

十三、清省庵大师
实贤大师,字思齐,号省庵,常熟时氏子也。自少不茹荤。出家后,参念佛者是谁,有省。曰:「吾梦觉矣。」掩关真寂寺三年,昼览藏文,晚课佛号。诣鄮山礼阿育王塔,尝以佛涅盘日,大合缁白,广修供养。燃指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卒感舍利放光。作《劝发菩提心文》,以激厉四众,诵者多为涕下。
晚年居杭州仙林寺。雍正七年,结莲社,为文誓众,以毕命为期。判日课为二十分,十分持名,九分作观,一分礼忏。其示禅者念佛偈曰:「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十一年腊月八日,告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遂掩关一室,日课佛名十万声。明年四月十二日,告众曰:「月朔以来,再见西方三圣,其将往生乎。」遂书偈辞众。明日,断食饮,敛目危坐。五更,具浴更衣。十四日,将午,面西寂然。送者麇至,忽张目曰:「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合掌连称佛名,遂逝,年四十九。(思齐大师遗稿,僧素风述。)

十四、清彻悟大师
际醒大师,字彻悟,号讷堂,姓马,京东丰润县人。幼通经史。薙染后,徧历讲席,博贯性相两宗,而于法华三观十乘之旨,
6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7:18 | 只看该作者
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供众,粗恶自奉。所有衬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塔寺,燃灯续明。道俗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三昧生净土者,不可纪述。
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导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高宗知其神异,赐寺额曰光明。
其《临终正念文》曰:「凡人临终欲生净土者,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缘,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着。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恨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尽。若得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疑虑也。死门甚大,须自家着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五、唐承远大师
承远大师,不详其所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公令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法门。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是为弥陀寺。营造之余,则施与饿疾者。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年九十一。
先是有释法照者,居庐山,由正定中,趋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之学,传教天下。照在代宗时,为国师,言其师有至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德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柳宗元为制碑,立石寺门之右。(柳子厚文集)

六、唐法照大师
法照大师,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居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一日,于僧堂粥钵中,睹五色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门内复有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他日,复于钵中见云中数寺,池台楼观,万菩萨众,杂处其中。以所见问知识。有一僧曰:「圣神变化,不可情测。若论山川势面,乃五台也。」
四年,照于郡之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感祥云弥覆,云中现楼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衡州举郭,咸焚香瞻礼,良久方灭。照复遇一老人,谓曰:「汝曾发愿往金色世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言讫,不见。照遂与同志数人,远诣五台。五年四月六日,至五台县佛光寺。其夕四更,遥见异光照身。即之,行五十里,得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童子,自称善财难陀。引至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如钵中所见。金地宝树,以为庄严。入寺,登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座,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远,知识隘劣,障垢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照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是年十二月,于华严寺,入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至七日初夜,正念佛时,见一梵僧入,谓曰:「汝所见台山境界,胡不传示世人?」言毕不见。照心异之。翌日,又见梵僧语如前。照曰:「非敢秘密圣道,恐生疑谤耳。」僧曰:「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汝何惜焉。但以所见境界,普告众生,使见闻者,发菩提心 ,作毒鼓缘耳。」照遂忆所见,录以传世。
照于是笃志念佛,日夜无旷。忽见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或言,照尝于并州五会念佛。德宗时,诏入京师,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算命师傅。(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七、唐少康大师
少康大师,姓周,缙云仙都山人。生而不言,七岁,入灵山寺礼佛,母问:「识否?」忽发言曰:「释迦牟尼佛。」父母遂舍之出家。年十五,能通五部经。
贞元初,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康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现光明。」言已,光复闪烁,光中隐隐有化菩萨。康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导真像升空,谓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赡养。」南至江陵,遇一算命师傅,谓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缘在于彼。」言讫,不见。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即与一钱。如是年余,凡男女少长见康者,皆云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于道路。
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每遇斋日,善信毕集,所化三千许人。每升座,高声唱佛,众共和之。康一唱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康谓众曰:「汝见佛者,必得往生。」众皆欣慰。
二十一年十月,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寂然而逝。塔于台岩,号台岩算命师傅。(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八、五代宋永明大师
延寿大师,字冲玄,钱塘王氏子也。少诵法华。钱文穆王时,知税务,多用官钱买放生命,罪当死。引赴市曹,王使人瞯(音建,窥视)之,色不变,命释之,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复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尝于国清寺行法华忏,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辩才。以宿愿未决,登智者禅院,
6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6:31 | 只看该作者
令心不乱。」表凡夫往生全凭佛迎加佑,乃能念佛往生。全凭佛力,故称他力门。又十念必生,使带业凡夫,横出三界,径登不退者,实因此句佛号正是阿弥陀如来之果觉。亦即东密所判第十住心之秘密庄严心。东密兴教大师曰:「从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今以此无上殊胜之如来果觉,作为具缚凡夫因地之心,乃使因心顿同果觉,因果同时,性修不二,果教妙法,极圆极顿。
  (9)法灭尽时,独留此经。 本经之首,佛告阿难,一切含灵皆因此经而得度脱。经末复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盖以本经正是:真实之际所显示,真实智能之流现。乃能真实普利众生也。善导大师曰:「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可见善本庆成,正契如来兴世之大事因缘。现此善本正如旭日初升,光明渐盛于寰宇;当来经灭,此经仍如灯塔,划破长夜于末世。善本出现,今正是时。见闻宏赞,莫不获益。两土导师,恩德无极。

附录二
净宗历代祖师略传
(编者按,念公在《净修捷要报恩谈》中讲到:「现在我们莲宗的祖师,我们把昙鸾跟道绰给删除了。古一点的记载,那就很多都是这样子,我们的祖师是慧远,慧远然后昙鸾、道绰、善导……我们将来还是要把昙鸾、道绰恢复进来。昙鸾是二祖,道绰是三祖,善导是四祖。这就是将来再要印这些(书)的时候,我们做这种主张。」
现转载《来佛三圣永思集》中的《净宗历代祖师略传》,以申念公遗志。)
一、东晋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释道安,建剎于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
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寺。时远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学侣浸众,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更立寺于山东,遂号东林。
远于是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华,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远曰:「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着发愿文,勒之石。时王乔之等数人,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远为作序。
远以江东经藏多阙,遣弟子远越葱岭,购诸梵本,并传关中。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尝造《法性论》,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鸠摩罗什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暗与理合。」
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沈厚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东林传,庐山集。)

二、北魏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雁门人。少游五台山,见神迹灵异,因发信心出家。读《大集经》,以其词义深密,因为批注。文言过半,便感气疾,周行医疗。既而叹曰:「人命危脆,旦夕无常。吾闻长年神僊(同仙),往往间出。得是法已,方崇佛教,不亦可乎。」遂往江南陶隐居所,恳求僊术。隐居授以僊经十卷,欣然而还。
至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鸾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僊经者乎?」留支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卒归轮转,曷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僊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僊经,而专修净观。自行化他,流布弥广。
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又撰《安乐集》两卷,传于世。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敕住并州大寺。晚移汾州玄中寺。
兴和四年,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唱佛,西向稽颡(音嗓,头也)而终。在寺者俱见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良久乃已。事闻于朝,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三、唐道绰大师
道绰大师,姓卫,并州汶水人。年十四,出家,习经论,又事瓒禅师学禅。后居汶水石壁谷玄中寺,昙鸾算命师傅之所立也。绰慕鸾算命师傅净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坐常向西,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有僧定中睹西方灵相,见绰手持数珠,赩如七宝山。他诸瑞应,未可殚述。
绰为众讲《无量寿经》、《观经》,几二百遍。听讲者,各捏珠,称佛号,若潮汐声。或时散席,响弥林谷。平时激劝净业,理致泉涌。劝人摄虑静缘,一心念佛。
着《净土论》二卷,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文句,词旨切要,当世重之。贞观二年,众咸见鸾算命师傅坐七宝船上,谓绰曰:「汝净土堂成,但余报未尽耳。」又见化佛住空,天华下散,众皆忻仰叹异。绰自此报力愈强,容色盛发,道俗向风者日众。年八十余,卒。
时有释道抚者,与绰同志,每相见,必指净土为期。绰亡三日,抚闻之曰:「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后。吾加一息之功,可追而及矣。」于佛像前,叩头祝愿,退就座而化。(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四、唐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不详其所出。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旋至京师,激发四众。每入室,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
6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5:43 | 只看该作者
从本体流现之妙智,如珠生光。相也。真实之利,乃本体之大用,亦即一切众生所获究竟坚固之实惠也。又此三真实,正如涅盘三德,(∴)字三点,非一非三,不纵不横。真实之际,法身德也;真实之慧,般若德也;真实之利,解脱德也。由真实之体流出真实之慧,令一切众生普得究竟解脱真实之利。是以极乐国土一花一香,悉皆法身妙智之流现,时时处处,法音宣流,妙音普闻,若有见闻,悉皆增上。九品万类,一生彼土,永不退转,决定成佛。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妙用。事理圆融一切无碍。
  (6)事事无碍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乃大乘经论所同宣,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所独显。华严宗立十玄门以表事事无碍。今此会本一如《华严》同具十玄。可证本经正是《华严》之中本。今依《探玄记》次第,引据经文以表本经十玄。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表一法成,一切法同时具足圆满显现。今此经中泉池功德品:「其水一一随众生意(见宋译)。」只是一水,而能同时满足一切众生意。于一法中同时具足圆满无碍。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今经「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见魏译),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见宋译)。」极乐一树是狭,十方佛土是广。无限广大之境,现于一狭之中,正表广狭自在。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曰:「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如一室多灯,一灯之光可遍全室,余灯之光亦遍全室,并皆在此一灯光内。彼此相容各各皆然。本经中「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无量宝香成彼土一物,是多法入一法。香遍十方,是一法遍多法。皆一多相容之旨。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大疏》曰:「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本经中,「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见唐译)。」一音声中具种种众生所愿闻。彼此不离,相即自在。
  (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曰:「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经中赞如来曰:「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见宋译)。」佛光是显,日月火珠是隐,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两者俱成。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此表极微之中可含无量诸法,同时涌现。本经极乐国中莲花,「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莲之一光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实至微细。但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表极广大。于极微中安容诸佛,同时涌现。
  (七)因陀罗网法界门(因陀罗网乃帝释天宫之网,网有千珠,互相映照)。《大疏》曰:「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如上所引经文,极乐有无数莲,一一花放难数光,一一光现难数佛。经中复云:「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如是一一之佛,其国中各有无数莲,莲放光,光现佛,重重无尽。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大疏》曰:「立像竖臂,触目皆道。」一尘一毛,扬眉瞬目,皆显全体法界。经中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三者无生法忍。」见树得证无生,全显托事显法之妙。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会中菩萨「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见唐译)。」一念多劫,正表延促同时。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大疏》曰:「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随举一法,则余一切法趋之而为伴。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之功德。今此经中「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见唐译)。」净心念佛一声,便具往生、定成正觉之无量功德,可见六度万行,三藏十二部,禅门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功德法,皆趋一句名号之中。彻显六字洪名,圆具万德。又弥陀因地于发四十八愿后颂曰:「一切皆成佛。」正如《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依正主伴,无非法身。有情无情,悉是如来。此一句子,顿开诸佛秘藏,吐露三藏心髓。道破宗门玄旨,直显无上密意。一真法界,圆明具德,事事无碍十玄之旨,贯彻全经。
  (7)禅净不二。持名秘要:「自念自听,自呼自应。」点出「自」字。净宗正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妙显「心」字。本经极乐国人「自然无为……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见汉译)。」「一旦」者,蓦地触着碰着。「开」者,开解。「达」者,达本。「明」者,明心。「彻」者,彻悟。以上经文,正显《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自得心开」。亦即禅门「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观佛三昧经》:「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常照)。」《大集经》曰:「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盖万缘放下,即「无所住」;一念单提,正是「生其心」。但当老实念佛,自然暗合道妙。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句句是金刚般若,念念显妙明本心。故云:「念佛即是自心现。」又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又「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禅净不二,因果同时,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8)密净不二。称名何异持咒,大日即是弥陀,净宗正是密教显说,根本并无二致。此中密意因善本而弥显。例如会中菩萨皆「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见唐译)。」表来会之诸方菩萨,咸得受位灌顶,并普教十方菩萨亦作密教金刚上师。恒常宏修无边密宗相应诸法。又如泉池功德品,「波扬无量微妙音声」,其中有「甘露灌顶受位声(见唐译)」。极乐国中泉池交流,周遍其国。水波声中,有甘露灌顶与灌顶受位妙法音声。波声即是佛声。佛声所宣正是彼土会众之愿乐欲闻。泉池遍国,故宣扬灌顶受位之法音,亦周遍其国。
  又密净两宗同为他力派与果教门。经中第十八愿为十念必生。第二十愿为临终接引。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人,愿文曰:「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本经小本《阿弥陀经》之唐译本,谓临终佛迎时「慈悲加佑,
6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4:56 | 只看该作者
恩师上人遵念公之嘱为《大经解》作序。时隔二十七载,岁次甲午季冬,恩师再提金笔为《净修捷要报恩谈》作序。而莲公西归一别至今五十载茫茫岁月,念公九品莲台永偕寿域亦有二十三载。《净修捷要报恩谈》完整版文字勘校将竟,亦可作为净业后学报恩莲公与念公之献礼。薪火传灯,再接再厉,令持名念佛法门于此浊世大放光明。
弟子乃顽冥下愚,以上仅是浅显心得体会之汇报,勉强附于篇末作为后记。企望十方久修大德不吝赐教,垂慈棒正,不胜感激。
净业弟子恭敬顶礼
乙未年戊寅月  
附录一
《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弥显本经即华严、即禅、即密;一切含灵依此度脱
(编者按,本文乃黄念祖老居士一九九○年十月宣读于日本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一九九〇年(十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主题是「中日净土教之研究」。两国代表宣读的十篇论文中,介绍了净土宗研究的历史、传播、信仰、经典等各方面的成果,是近年有关净土宗研究的最集中的成果之一,也是继「中日禅学研究研讨会」后,又一次专题宗派讨论会。会议论文刊登在一九九〇年的《中国佛教文化》上。)
  (1)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称顿教,因最易最稳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中国大德赞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也」。
  (2)五种原译苦无善本。《无量寿经》如是殊胜,而中国古德注释此经者,唯隋净影、唐嘉祥两家。千余年来读诵者希。实因此经存世之五种原译瑕瑜互见,彼此差别甚大。此经东来极早,自汉迄宋,可考之译本共十二种。(七种佚失,名单见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现存者为①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②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译),③无量寿经(魏译),④无量寿如来会(唐译),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五者之中魏译流通较广。而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则认为唐译最佳。但各译皆有缺陷,例举于下:
  ①汉译,有贤者名为「大瘦短」,比丘尼名为「生时侍者头痛」。魏译谓极乐「地辄开裂」。是皆译者笔拙之处。②十念必生乃阿弥陀大愿之核心,汉吴两译均未彰明。③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大愿,于魏译愿文未显。④唐宋两译文义较优,但于五恶痛烧之宏文,竟告阙如。且各译之间差异极大,例如弥陀大愿,汉吴古译为二十四愿,魏唐两译为四十八愿,宋译则为三十六愿。彼此相异有如此者。是以清初彭绍升居士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
  (3)校会之本。宋王日休居士悲五原译无善本,使圣教度生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彰」。乃取汉吴魏宋四译,会集成经,名为《大阿弥陀经》。王本一出,举世流通。但王本颇多舛误。莲池大师谓为「抄前着后」、「去取未尽」。彭绍升居士斥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窃按王本之病有三:①抄前着后,抄引经文于前,自选文句于后。既是会集旧译,焉可杜撰经文。②魏译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而王本唯中辈发菩提心,下辈不发(此不但杜撰,并乖圆音),上辈则未曾谈及。故谓「去取未尽,高下失次」。③五译中唐译文义俱精,王氏所会独缺此译(王本为本经第六种)。
  第七种。彭绍升居士为宏此经,乃取魏译而删节之,仍名无量寿经。较原译简炼。但只是节本,未能救王氏之失。
  第八种。清咸丰中魏承贯居士,备取五译,会成一册,嗣定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辞精简,包举纲宗,八种相较,实居魁首。但可憾者,魏氏虽力求字句皆有来历,以救王本之过,而未能尽免。例如:①魏氏谓往生中「无有胎生」。而魏唐宋三译皆曰「有胎生者」。②魏氏以「生时痛……是为五痛五烧」数句,概括魏译数千言,魏本之文并无来历。③魏氏谓极乐宫殿「或依宝树而住」,亦各译所无。④魏氏谓法灭之时,「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非本经原文。是以魏本仍未完善。
  (4)胜缘成熟,善本兴世。先师夏莲居老居士,力踵前贤,誓成善本。掩关数载,稿经十易。文句精义,悉本原译,而流畅自然,浑若天成。会本稿成,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本一出,风行寰宇。四众弟子,获睹善本,欢欣鼓舞,不可名状。赞扬读诵,讲播印刷者,风起云涌。加拿大、美国现七处成立净宗学会,中华、新加坡,亦皆成立。于此善本修习宏扬,现能背诵全经者日益增多,闻经获益者不可胜计。本经印行已超卅余万部。录音带亦流行海外。中华新印之《净土五经读本》即以夏会本为无量寿经读本,余八种列为附本。本经光明,方兴未艾。
  夏会本广撷众妙,圆显圣心,大开如来秘藏,顿显慈尊妙心,《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法界,备显会本之中。禅密妙谛悉寓此经之内。一切含灵因此得度,当来经灭,唯此独留。可见善本兴世实为大事因缘。
  (5)事理无碍法界。会本中佛答弥陀成佛时处,文曰:「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见宋译)。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上文中无有来去生灭,亦非过现未来,所显者理体也,有极乐,有弥陀者,事相也。揽理成事,因事显理,体用齐彰,从容中道。正显理事无碍之旨。
  又会本采魏译之「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复采宋译中「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是经中具三真实,成为一经纲宗。亦即一代时教之教眼。真实之际乃真如实相之本际,故为理体。真实之慧者,
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4:09 | 只看该作者
入大涅盘之首楞严三昧、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境界。此真实利益与安乐唯靠持名念佛这一极难信之法方能直趋直入。是何善根福德能得如此因缘?唯一大事因缘,即发愿求生净土者,与十方诸佛同心同德,为安乐利益一切有情,故得诸佛加持,不退成佛,从而如释迦法王如来一样,现无量身,示现于此娑婆世界,同样演说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普令一切含灵因此法而得大欢喜,大利益之究竟解脱。发此大愿者必得诸佛之大力护念,得阿弥陀如来大愿大力而念佛成佛,成佛后复教授一切众生念佛成佛,辗转教化,如帝网珠,互照互摄,住大光明藏不动,而又尽度众生;尽度众生而湛寂常然,则又实无众生可度。玄妙之义理都尽摄于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中,庄严于极乐密严佛土中,浓缩在此《净修捷要报恩谈》中。
甲午年秋末,于澳洲期间受恩师之嘱托,听校念公《净修捷要报恩谈》以便整理成有声书等法宝,普益众生。初起,于其它事务兼负责任,不能一心专注于此「报恩极谈」。冬至后,逆增上缘成熟,因累劫未能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致自身文稿无人发愿校对,悲悔之际,每于计算机前欲录入草稿文字,均无法动手。自知此事虽是业障现前,于一心听校《报恩谈》却正是时。手虽被业障束缚,眼和耳尚且能任。遂发愿放下万缘,于行住坐卧间片刻不离《净修捷要报恩谈》之音声熏习,以浅薄有限之力潜心于一事,方不辱恩师一片殷重之心。
《净修捷要报恩谈》宣演两年后,念公便含笑西逝,因此《报恩谈》可谓老人晚年之力作。拼死批注《大经》时念公已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佛门大德,而《报恩谈》诚如老人曾言:「本为报恩,愈报恩弥感佛恩之难报。」佛法甚深之义理,老人于谈笑风生,唠家常话之间淋漓畅快、透彻宣演。自《报恩谈》圆满二十余载以来,世间所流通之影音文字不在少数,令无数无缘亲近老人的同修们深得老人慈光照沐。然论及《报恩谈》之文字版本,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原始录像和录音对照难免出入。有些是为完善文字需要而略作改动,有些则是对老人的言语未能准确谛听。多种因缘,遂致要寻一能与原本宣讲相对完全吻合的版本成为极难之事。是以立志「还原其本来面目,以资后世有可遵循者」。
初听《报恩谈》录音不足五十遍时,在言语细微处也是模糊不能明悉。登山远望,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方能一览众山小。念公在《报恩谈》讲解中开示:「都要有一番真实的努力」,「若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后虽有六、七十遍恭听之基础,但要精准听打出文字还远远不够。耳有「闻性」可以彻听,心被境界染污故不能明辨。因此,要将这「极难」之事变为可能,只有一种方法「反复听,一遍遍听」。一个句子听不懂,就反复听这一句;一个词听不懂,就反复听这一个词;哪怕细微到一个字,亦复如是。十遍不行就听二十遍,二十遍不行就再听,还是不行就继续听,直到听懂为止。即便这样,还是遇到许多难以辨别无误的地方。这些地方暂时先放下,待每一拜的文字成稿完毕初校时,回过头来再听,不厌其烦的听下去。这样一来,难关一个个被突破。但依然有一些难啃的骨头,即便是看着视频「对口型」,也不确定模糊或是语速过快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有一事弟子始终坚信:「报恩谈」所讲解的「三十二拜」,每一拜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这一拜的讲解中听不懂的地方,可能在开示另外一拜义趣的时候提到,这就需要我们谙熟通篇。这种感觉最终被证实,从而又突破了一些「极其难懂的地方」。然而,最难听校的地方是那些根本在其它礼拜文中无迹可寻的。这就迫使我们回头找最古老的方法「洗耳恭听」。用恭敬的心,耳朵除此「一事」之外其余都不听。因为「报恩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自性流露而已。「最难啃的骨头」不是用猜测和揣摩而辨别出来的,而是在百多遍之后,忽然有一天「豁然开朗」,自然听懂了。这好似情理之外,实则情理之中。事理本来是通达无碍的,障碍在自心不够清净、恭敬,在于不够老实肯干。
三国?董遇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朱子家训》:「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苏轼言:「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恩师更是常常苦口婆心劝勉年轻人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些先贤与大德的至理名言为何如出一辙?「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作用到底在哪里?在自己专听《报恩谈》七十余遍时才略有体会,如莲公在《净修捷要》第十五拜所言:「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一向专念,一向专听,皆是归心一处之意。世出世间法要成就者,必先除障碍。欲除障碍必依戒定慧三学,专精专一,久久习之,自然心开。净业成就,首先仰信佛智诚实之语,其次发广大救度一切众生之菩提心,最后端在「定一」。此正是如来万劫修行成就之铁案。
世间法用炉火纯青形容技艺学问达到精粹完美之境界。佛法用波罗密指到家了、圆满等诸义。念公一生历尽艰辛,九死一生中而得大彻大悟。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广学原为深入,最终会归弥陀一乘本愿海。《净修捷要报恩谈》是老人一生修行炉火纯青、般若波罗密中流露之精粹。诸佛菩萨为教化节奏紧张的现代人,做出《净修捷要》这份精巧果盘,每一拜就像极乐佛果中分割下来的一部分,虽小但圆具万德。但且吃下去这一块块小巧的万德佛果,岂有不成佛之道理。
此因小果大,一中有多之事事无碍玄妙之理乃华严境界。故《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而《净修捷要》就是口袋(袖珍)本华严,四本实为一本经。而口袋本华严《净修捷要》虽为修行快捷方式中之快捷方式,然一切皆符合阿弥陀佛本愿平等普度一切含灵当生成佛之大愿。故欲成就弥陀果地,必遵弥陀因地大愿。愿同弥陀而又能一向专念者,必定此生圆满成就究竟最顶佛果,同本尊阿弥陀佛一样尽度众生而无有不圆满者。
戊辰之岁(公元一九八八年),
5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3:22 | 只看该作者
在山上很平常的事情嘛。」「呜!老虎怎么能平常?」他觉得很(惊讶)。这和尚说:「大空儿、小空儿!」一喊,从和尚床底下爬出两只大老虎。那老虎(的)虎爪儿一看见客人就是要那个(抓),(和尚说:)「哈!对客人不可无礼!」这两只老虎从那边儿噗、噗就蹦走了。欧阳修说:「哎呀!」吓得还在发抖,「老和尚啊,你修什么呀?」他说:「老僧只念观世音哪!」所以这种「降龙伏虎」的(故事)。那个广钦和尚不是有个老虎也很驯服吗?你只要「无心」哪,都彼此能够相安哪。你起心就不行了。
所以「渔人忘机,海鸥满舲」 。一个打渔的,今天回去告诉他老婆,说:「今天才倒霉呢,一条鱼也没打着,白出去了。」后来他又说:「今天可是很奇怪,我的船上落了一船的海鸟,海鸥啊,都在我船上落着,从来没有的事情,真奇怪!」他老婆说:「你这个蠢东西,你抓两个鸟也好嘛,你抓来也可以做着吃嘛,也可以卖嘛。没有打着鱼,抓两只鸟也好。」这老渔人说:「是啊,我当时也没想起来。」「明天」他说:「那我一定抓。」(第二天)又出船了。可是这一天呢,一个鸟都不落。这是气分,啊,彼此相感哪。牠为什么敢落?他是个气分的问题。中国从前有个公使,叫伍朝枢 ,很老的外交官了。他那个时候参加人家的国会呀,他旁听,他就预先告诉你,你看谁跟谁要辩论了。一会儿他们就辩论了。有人说:「你怎么知道?」他说:「他们头上的气先搅在一块儿了。」所以就是这一些。
(念公道:「净土法门『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可见信愿持名这个妙法乃是如来大光明藏所流现,所以能给一切众生以最坚固、最长久、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最真实的大安乐。末后祝愿:『普愿见闻者,皆得大安乐,具足信愿行,同生极乐国』。」——以上数语摘自念公《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讲稿之结尾开示,今作为本篇结束语,愿与我同仁共勉之。)

《编辑后记》

深蒙佛恩、师恩慈光摄受,念公晚年宣演《净修捷要报恩谈》完整版之文字编辑将毕,复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之嘱作跋于篇末。惜不肖弟子虽自称净业学人,垢重障深,具缚而不能自明,曷敢企望为此「最上、殊妙,报佛恩之称性极谈」作跋。然作为本书听校文稿之修订者,随附义务不可推却。故赘以数语为《后记》,浅述修订编辑之因缘与感受。
姚秦三藏算命师傅鸠摩罗什等译有《禅秘法要经》,经中世尊云:「过千岁已。此无常观。虽复流行阎浮提中。亿亿千万众多弟子。若一若两。修无常观。得解脱道。」这是世尊告诉我们:「末法修行者亿亿千万,得度者罕有一二;修无常观可得解脱。」纵观现世,斗诤坚固,邪淫炽盛,颠倒缪见,举世同风。孰能置身欲海而不随恶浪旋入?于「贪瞋痴慢」处稔熟者比比皆是,而于「清净平等觉」中求出离者甚难希有。几人能将「凡所有相」视为「梦幻泡影」?纵能观无常、视为「梦幻泡影」者,若不能即生成佛,怎可谓之「得解脱」。「三贤位菩萨」,无住时不能生心,生心时不能无住,无住和生心不能同时。不能「无住而生心」,如「泥菩萨过河」自身尚且不究竟,何以「尽度无边众生」而圆满弘愿?
「解脱者」,究竟而言,乃「第一义谛」,直指「即生成佛」。如来出世之本怀,岂是任恶道冤鬼万劫惨叫夜嗥,任道业行者多生苦苦而求索乎?呜呼!哀哉!如来者所以兴出于世,唯将诸佛成就无上菩提之密法和盘托出。将佛地果觉之功德全体授予一切众生,令尽虚空之含灵皆能「即生成佛」。此为如来从真实之际中所流出真实之慧,而由真实之慧令一切含灵「即生得真实之利」。《无量寿经》便是尽显此三个真实,而又唯一、稳当、究竟、圆满、当生成佛、广大普度,如来最诚实之言。众生受持是经,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则念念心想极乐依正庄严时,即入一切诸佛智慧觉海;声声称念弥陀圣号时,即得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清?彭际清《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此经具无量寿全身;亦具一切诸佛全身。」而无量寿全身与一切诸佛全身何在?在尽虚空遍法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即是常寂光、大涅盘之境界。「大涅盘者」,诸佛所证之理体,密宗所谓之大圆满境界,宗门所彻悟之究竟果地。而吾净业行人,惑业未断,仅依止《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即可声声、念念入「不生不灭,不去不来,常寂常照,真空妙有」之大圆满究竟如来境界,真可谓是不可思议之事,正如唐?玄奘算命师傅所译小本《阿弥陀经》中称此法为「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
持名念佛一法之所以极难信,因其超出凡夫一切情见;然虽不可思议,却又极其易行,且普被三根。玄奘算命师傅《唐译》本列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实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法门之易行皆因得十方恒河沙数诸佛之所摄受,持名时即是得一切诸佛摄受时,三大阿僧祇劫全赖薄地凡夫将一切诸佛无量劫之功德拿来作为己用,方能超越地上菩萨,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众生或有疑问,难道十方诸佛唯加持摄受修净土者,而不加持其它法门之行者乎?非也。一切法门平等,皆得诸佛护念;然八万四千法门却是如来「方便权说」,因不能令众生得当生成佛之利益,则不能谓之真实也。譬如解救全身缠绕绳索、数日饥渴难耐者,欲令其受用眼前摆放之甘饮美食,必然要先帮其解脱缠缚,手脚皆被捆缚,只能靠他力帮助才能将绳索彻底解脱,而后受用眼前甘饮美食。八万四千门,门门要靠自己挣脱无始劫以来业力缠缚,而业力若有体相,虚空尚不能容之,那么无始劫捆缚之业力绳索必是难以计量的,岂是仅依自力即能解脱。若能依靠自力解脱,十方诸佛就不必称赞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能于堪忍世界,「为欲利益安乐诸有情故,说是世间极难信之法,甚为希有不可思议」了。
「利益安乐诸有情」乃一切诸佛出兴于世之大事因缘。「利益者」,真实之利,即当生成佛;「安乐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5-6 06:38 , Processed in 0.064489 second(s), 20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