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楼主: 南无无量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净公上人讲解菩萨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集锦

[复制链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0:22:4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到:
希望我们常常能跟十方如来的气分交接。十方如来的气分是什么?就是我这二十多年来常常讲的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就是十方如来的气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十方如来的气分。念兹在兹,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二十个字它的根就在真诚,真诚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所以大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那么其他的?其他是作用,真诚心对自己就是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觉。我在日常生活当中,我心不清净,真诚心没有了;心不平等,真诚心没有了;心还有迷惑,真诚心没有了。如果有真诚心,一定是清净平等觉,对待任何人、对待一切万物、对待树木花草都有爱心,有爱心那就是有慈悲,那就有真诚心,如果很随便,没有爱心,你没有真诚心。这些地方都在日常琐碎事情当中你去观察,最重要的,自己要去检 ……

       
        199        12-017-1915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上没有一个是好人;我的心真正是善良,世间上没有一个坏人。没有什么吃亏上当占便宜,没有,那是什么?那是从分别执著里生的。说老实话,妄想里头都没有,妄想是清净的,分别执著才是染污的。所以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是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净土;六道是秽土,是染污,六道里有分别执著,这个我们要知道。特别是想提升自己,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成就,真正成就是成就自性的智慧、德行、相好,流露出来得受用,得真的大自在,那就是真正懂得用心。一定要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懂得菩萨行,菩萨行归纳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念佛就是决定生净土,决定去亲近阿弥陀佛。

  这个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如果我们把释迦牟尼佛看作父母,父母替我们选择一个好老师,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选择出来,介绍给我们了,十方诸佛做证明,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证明阿弥陀佛真的是好老师,极乐世界是真的修学最殊胜的环境,到那个地方去没有不一生成就的。你要真的认识清楚,你才会把这个世间一切放下,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一样,全放下,什么都不要了。你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的,彻底放下,他也没有饿著,他也没冻著,树下一宿,连个房子都没得住,树下 ……

       
        200        12-017-1920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天在那里盘腿面壁静坐,那个形相是什么?形相是不动,里外都不动,做出样子给人看。第二个典型也是了不起的,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身动,心不动,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顺境、善缘,阿弥陀佛,逆境、恶缘,阿弥陀佛,把你的七情五欲,这一句阿弥陀佛全代替了。这就是外面你看到有动,有经行、有拜佛、有止静,里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什么也没有。这两种叫大修行人,所以得清净。清净得到了,一个法得到了,一切法都得到了,清净是性德。我们现在所讲的真诚就得到了,平等得到了,正觉得到了,慈悲得到了,下面我们再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统统得到了,一个得到全得到。这叫真修、会修。

  末后一尊佛「明了月佛」,「观察无数众生根欲智慧心境,余不能知,唯自明了」。这十尊佛就配十住,我们就晓得,明了月佛就是第十住的法身菩萨,这是十住到顶了。观察无数众生,这个无数是遍法界虚空界,只要见性,性遍法界,见了性之后,你的生活空间、活动的范围就是法界虚空界。虚空是形容,法界是真实说,因为在凡夫观察当中,虚空最大了,再找不到一样东西比虚空更大,所以用虚空来形容。其实法界才是真大,虚空界不大。俗谛里头虚空最大,真谛里面法界最大。遍法界虚空界,那个世 ……


201        12-018-0003 华严讲习
   
……生意的,我们一个月可以特别举行一个从事於商业的这些同修们的研讨会,可以举行从事於工业的同修们的检讨会,各种行业就多了,我们的法会就很频繁、很热闹,真正收到效果。法会当中也可以唱个赞,法会完了也可以做个回向。唱个赞舒解心情,像唱歌一样,但是里面的内容著重在研究讨论,著重在解决问题。你说这个会多有意义,哪里是搞迷信?我们会搞得比其他的宗教更有意义。

  正觉,你这个主导的人,你要是没有智慧,你要是没有真实修持的功夫,就是我们提倡的这二十个字,你要真正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就有能力应付各个不同的这些众生,你真正可以帮助他,自己做到尽善尽美,才能帮助一切大众。所以,正觉不严,不能为主。佛法在底下一个时代,领导这个时代,指导这个时代,我们不说领导,我们说指导,指导这个时代,自己一定要健全,真的要福慧双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慧,是修慧;「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是福,真实的福德。这个样子,我们自己做到尽善尽美,我们的环境也要做到尽善尽美,让人到这个地方,他很欢喜到这里来求学,很欢喜参加我们的法会,法会就是研究讨论会。佛的经教,任何一部经典,《华严 ……

                       
        202        12-018-0006 华严讲习
   
……心安住在佛所住处,所以菩萨名号叫法慧。凡是十住菩萨,都叫法慧;凡是十行菩萨,都叫功德林;凡是十回向菩萨,都叫金刚幢。这个表法意思非常非常之浓,正如同《无量寿经》最后,佛给我们授记,凡是以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自行化他的,都叫妙音如来,诸位能细细体会这个味道。所以,十住,住佛之所住;十行,行佛之所行。在整个修学上,这三条是骨干、中心,就是信、住、行。住是你的存心,因为你存的是佛心,我们今天把它归纳起来,变一种说法,「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住在这上面,这就是住佛之住,你这个心是佛心;再能「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是行佛之行,过佛的生活,自然就契入境界。后面十回向,再把心量扩大,真正能够起心动念关怀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全心全力辅导一切众生,这就是十回向,用金刚幢来做比喻、来表法,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0:21:54 | 只看该作者
怎么 ……

       
        194        12-017-1809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九卷)  2007/8/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809

  诸位算命师傅,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前面讲到第四十一,香光、味光、触光。我们读了这几首颂感慨很多,好像就是我们现前所遭遇到的困难。全球频传灾害,有旱灾,有严重的水灾,有风灾,有地震,还有惊人的闪电,都是异常的现象。现象为什么会发生,科学家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可是佛在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明,特别是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跟《心赋》可以说讲得最透彻、最明白。他是从一切大乘教里面摘取世尊所说诸法实相的精华,肯定心现识变。整个宇宙,在佛法讲法界,法界虚空界里面森罗万象,在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世间里面讲的太空,这里面无量的星球、星系,这里面的森罗万物从哪里来的?什么原因来的?将来它要到哪里去?佛法说得清楚,说得明了。佛告诉我们这些现象不是真的,真的只有心,全是心变现出来的幻相。心为什么会变?动了念头就会变,不动念头的时候,这现象没有。也就是说,如果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幻相都没有。就像永嘉大师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不起心不动念,觉悟了 ……

       
        195        12-017-1818 大方广佛华严经
   
……无边的经论,不超过这十个字。这十个字在《大藏经》里面,佛菩萨常常给我们讲,「发菩提心」,我们求生西方净土,这头一个条件。所以很多人不能往生,没有发这个心。你看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第一句话「发菩提心」,然后才「一向专念」。我们今天「一向专念」大家抓住了,「发菩提心」忘掉了,所以不能往生。经上讲得这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你搞一半,这怎么行!所以对人不慈悲,念佛一天念二十万声、三十万声,都不能往生,为什么?你没有菩提心,这个要知道。这是菩提心。菩萨行,我下联写的是菩萨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菩萨行。这是全部的佛法,不单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总纲领、总原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都不出这二十个字,大总持法门。这样说比较详细,不是这样说,很多人不懂,说是说得很清楚,但是不懂。譬如经教里面讲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很难懂,《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也不好懂,我这么样写,大家好懂了。《无量寿经》的经题,前一半是果,「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是果,因是什么?因是「清净平等觉」,修清净平等觉,证大乘无量寿庄严之果。大乘无量寿庄严就是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摆在经题上。

  会集 ……

       
        196        12-017-1887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个入是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没有法子理解。

  后面这句是比喻,「犹如印文」。加拿大有个金石学家给我刻了两方印,一方是印光大师的传法心印,传心法印,代表印光大师一生的十六个字,他老人家常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四句可以说印祖一生自行化他。这十六个字好,我请他给我刻了一方印,十六个字。你看盖下去,十六个字同时现前,又有先后,同时现前也不坏前后,你念的时候有前有后,但是盖下去同时,同时顿遍。另外一方印就是我们这么多年修学的心得,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二十个字。这一方印盖下去也是同时顿遍,不坏前后,你念的时候有前后。教我们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你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经文,「第二,明不离觉树,各升释天」。释就是帝释天,帝释就是忉利天,没有离开菩提树,忉利天宫有他们在。我们看经文:

  【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

  『帝释殿』是忉利天主的大殿,他的宝殿。这都很不好懂。世尊,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讲经说法,说完前面两会,『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这个地方你要特别留意「一切」,一切怎么讲?释迦牟尼佛就在 ……

       
        197        12-017-1896 大方广佛华严经
   
……、正觉心、慈悲心。诸位要能用这个心,你一生成佛,跟善财童子一样,跟惠能大师一样,不必来生,一生成就。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你就错了,你就搞轮回心,虚伪的心是轮回心,染污的心是轮回心,不平的心是轮回心,迷惑的心是轮回心,自私自利的心是轮回心,你的麻烦就大了。

  今天这两个小时,我把这一段经文简单给诸位同学介绍,希望我们共同勉励。我的一生,这是二十多年前提出来的,人家问我,算命师傅你学佛这么多年,佛法是什么?我就告诉他,我只有二十个字,我的心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存心;行事,这老师教我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炼。譬如饮食起居,不喜欢吃的,人家送来,要什么?随缘,我就在这里修忍辱、修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要有自己的意思,随顺你,你什么都好,给我,样样都行,我没有分别,没有挑剔,炼心!历事炼心才能成就。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想到《般若经》上「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还有什么不能随顺?样样都能随顺。如果你当真的话,那就不行了,随顺自己就造业,恒顺众生消业。业怎么消的?恒顺众生就消了,坚持自己的时候就造作,就这么回事情。不要坚持,什么都好,好事好 ……

       
        198        12-017-1901 大方广佛华严经
   
……教诲,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是真修地藏法门。如果我们天天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每天称念地藏菩萨名号几万遍,我们对父母不关心,对长辈不尊重,那就错了,完全错了,你的心行跟地藏菩萨完全相违背,这我们要能够想到,才能真正得到大乘经教的受用,才是真正护持自己的大法,这个大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是自己的。

  末后一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0:21:05 | 只看该作者
根据这几十年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念佛往生的这些人,确确实实,三年到五年的时间,他成功了。过去曾经有人问我,是出家人问我,也是跟我年龄差不多,同辈分的这些算命师傅,有些是同参,有些是同戒,问我什么?《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上写的这些人,是不是他们发心学佛,三年五年寿命就到了,这样子往生 ……

                       


        150        12-017-1176 大方广佛华严经
   
……长大就变坏了。怎么变坏?你没有办法保持你的性德。古人的教育不是别的,古人教育是教你怎样保持性德,发扬光大性德。发扬光大性德,这个人就是贤人,就是圣人,圣贤君子是把性德发扬光大。这是圣贤教育,神圣的教育,到究竟就转凡成圣。

  我们称孔夫子为圣人,称孟夫子为圣人,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虽然提倡的是一个,要知道,《华严》上讲,一即一切。儒家这十二个德目说一个,这一个里头统统具足其他十一个,少一个,你这一个德目就不能建立。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讲。我们学佛也是十个德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十句,每一句一定具足其他九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圆融无碍。你说我心地真诚,我不清净,哪有这种话?没这个道理。我心地清净,我不平等,没这个道理,你有一个统统具足。儒家教学亦复如是,你有一个孝,孝里头一定有悌。悌是什么?悌是尊敬长辈,人如果是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自以为是,佛在经上讲,他将来堕落的是阿修罗道。在哪里当阿修罗?福报最大的天阿修罗;其次的,人间阿修罗;再其次的,畜生阿修罗、饿鬼阿修罗。如果真的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他是鬼畜里头的阿修罗。鬼畜寿终之后,命终之后必堕地狱,没有办法, ……


191        12-017-1718 大方广佛华严经
   
……的真诚、清净、平等、觉而不迷、大慈大悲,念念不间断才管用!如果把它忘掉了,忘掉,菩提心就失掉,就没有了。

  要知道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什么时候你要明心见性,自然流露出来就是这个心,不是学的,一点都不勉强。什么时候自然流露出来?在华严会上讲,初住菩萨。十信菩萨还要修,就是还要学习,不自然;初住就自然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境界里,自然他就是这个心,我们讲真心性德的流露。现在我们没见性,没见性,学!学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够间断,不能把它忘掉。有了这个心,在事相上你自然就很容易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非常容易,一点都不难。都是属於性德自然的流露,这个跟「种种莲华集为帐」就很相应。下面:

  【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普散』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影响之所及,自己修好了,肯定影响你周边的人。你不必有意去影响,不是的,自然的。别人看到你,你确实跟他不一样,他看到你清净、幸福、有智慧、快乐、欢喜、自在,你说这人生多幸福。他怎么会不跟你学?所以,他来学是自动自发,自然来跟你学习,决定没有丝毫勉强。我们说身心防非止恶,帐就是这个意思,防止一切的过失,防范一切的恶念、恶行,帐就表这个意思。到 ……

       




        192        12-017-1726 大方广佛华严经
   
……,圆圆满满的。「本无动摇」,心是定的。「能生万法」,他那个生万法就是无量法门,能为众生示现八万四千法门,示现无量法门,他安住在这里。《金刚经》上讲的,不但四相破了,四见也破了,那个境界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末后一品所说的,这是真实智慧。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所证得的。能大师这个二十个字就讲清楚了,就讲圆满了。

  世尊一生所行的,我们在这么多年来,把它总结成二十个字,你们想想这二十个字,能不能圆满的包括?「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拿这二十个字细心观察世尊一生的示现,相不相应?能相应,这二十个字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统统相应。就这个心,他修一点点的小福,布施一块钱、布施一毛钱,福有多大?遍法界虚空界。为什么?他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境随心转,所以他的福就大了。那个人布施一百亿、一千亿,他心量很小,自私自利,那个千亿布施的福很有限,决定不能超越他的心量,他心量很小,道理就在此地。所以,福智庄严是接引人道的众生,这是人道。

  下面一句,天道,『或以因缘解脱门』。天人比我们人聪明,福报也大,你讲福智庄严他已经都具足,他对这 ……

       




        193        12-017-17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自己修行;接引大众,大众根性不一样,所以要涉猎经教。你看经,涉猎经教是为什么?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不需要。涉猎经教,你天天要讲经给人听,你不读经不行,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虽然涉猎经教,心里面所牵挂的还是阿弥陀佛。涉猎经教与念佛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不妨碍,心里面永远是阿弥陀佛,永远是一句六字洪名,这就对了。

  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念佛最重要的纲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我们加了两个字,真诚、清净、平等、觉,后面加个慈悲,要发这个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要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念佛功夫才得力;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不自在、不能随缘,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别人念佛就能见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念佛见不到佛,什么原因?没有放下,没看破、没放下、不自在、不能随缘,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前面这八个字很重要,这八个字做到,念佛哪有不得力的道理?念佛功夫得力,你往生就有把握,你就有信心了,你这一生没有白来,你这一生就有大成就。所以这二十个字,我想在末法时期对修净土的人是很好的一个提示。

  《传心法要》里头有几句话,这几句话是解释《般若心经》里面的「照见五蕴皆空」,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0:20:19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请他刻了一颗印光大师传法心印。我也把我自己这五十年学佛的心得,总结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有人问我:净公上人,你学的是什么?我这一生学的就这二十个字,这是我学佛五十多年,总结佛法修学、教化的总纲领。

  所以,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大德都有他自己教、学的一个总原则,这个总的原则能通一切法,能摄一切法印,与一切法印不冲突。大乘实相,与实相不冲突;小乘,与小乘所讲的无常、无我、涅盘不冲突;与经教里头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不冲突。所以诸位想想,你就能够懂得「一切印」这个印的意思。「印」可以说就是总的纲领、原则,它与一切纲领、原则都能够相容,相即相容,而没有冲突。为什么不用 ……

                       


        146        12-017-1154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五四卷)  2003/1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154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鲜少世界苦灭圣谛第九个名号:

  【或名绝行处。】

  什么叫做『绝行处』?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的是心路绝故,「灭名绝行处者,心路绝故」。注解只有四个字,我们就明了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究竟果地上的境界。不但没有言语,念头都不生,这才是真心本性全体的显露。因为念都是妄念。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哪里有念头?有念,就是妄念。佛法里面有称为正念的,什么叫正念?无念之念,那才叫正念。为什么叫它正念?在无念的境界里面,就是《华严》讲的无障碍法界。他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一样不究竟,没有一样不彻底。没有人问他的时候,他清净寂灭,一念不生;你要去问他,他正念就现前,你问什么,他答什么。所以这个寂灭,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

  世尊当年在世,曾经用鼓来比喻这个境界。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弟子当中,这是著名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人家问:舍利弗的智慧为什么那么大?许许多多人提出问题向他请教,他都是随问随答,从来没有一个问题答不 ……

                       


        147        12-017-1157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临命终时后悔、忏悔!这个教训就是教导我们,贴在佛身边的人也未必各个都可靠,还有六群比丘,世尊身边的人,叛逆者不是少数。

  释迦牟尼佛尚且如此,这两千多年来,世世代代祖师大德、这一些善知识们,他们身边的人各个都靠得住吗?如果各个都靠得住,释迦牟尼佛何必表演这一招给我们看?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他是佛的弟子,菩萨的弟子,祖师的弟子,善知识的弟子,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就没错了;看他做的跟他说的是不是一致。总纲领、总原则,你观察他是不是存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他的行是不是真的有智慧,「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标准!

  近代印光大师的标准,那就非常非常好,他老人家十六个字的标准,这是学净宗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六个字。前面两句就是观察他是真的,还是假的。敦伦用现在的话来说,敦是诚诚恳恳,跟一切大众和睦相处,这是敦伦;尽分,是尽心尽力为大众服务;闲邪,闲是防止,决定没有邪知邪见,决定没有邪说邪行,这叫闲邪;存诚,心里面存著真诚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这样细心去观察他是真的还是假的。

  尤其现代这个社会冒充的很多,破坏佛教,欺骗众生。我在讲席里头说了很多很多次 ……

                       


        148        12-017-1165 大方广佛华严经
   
……那个人讲得很浅,我都能听得懂,但是意思错了,讲的不是佛法,跟佛讲的不相应。这都是错误了,不可以依。了义就是契机契理,在末法时期,说老老实实话,对我们来讲真正了义就是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印光大师这十六个字的指导是末法时期真实了义,「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十六个字。我们学经教,弘传经教不离这个宗旨,在末法时代你就不会产生错误,你就没有毛病了。我自己学佛五十多年,我学到的,二十个字,比祖师多了六个字。我总结学习的方向、目标,总的纲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二十个字。这些是既契理又契机,总的纲领总要抓住,这就是标准,千经万论、千言万语不能离开这个标准,离开这个标准,错了。

  最后一句教导我们「依智不依识」,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智是智慧,理智,学佛人要理智。识是什么?感情。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依感情没有不走邪道。明明是正法,失去了理智,依感情,正法也变成魔法。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很多,现在这个社会是更多。为什么?修行人很不容易不受名闻利养的诱惑,不受财色名食睡的诱惑。你只要著了一种诱惑,你的前功就尽弃了,如果这些东西统统都能诱惑你,你的前途可悲, ……

                       


        149        12-017-1175 大方广佛华严经
   
……劝进行者」,自行化他,末后一句是教我们要劝导一切众生修学这个法门,这是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说法,就是包括了一切大乘法。

  今天我们的真实心、真诚心才有几分,所以,要把自己自行化他的面扩大是不太可能。尽量我们把圈子缩小,先成就自己,一定要记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不是讲多年多月多日,那个长你会懈怠懒散,这个长是什么?分秒必争!这是现在商场上的话,我们要拿它用在佛法修学上,一分一秒都不空过。念念相应,古人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都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行行都能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相应,心行都相应,没有不相应的时候。果然这样做法,根利的人、善根深厚的人,三年到五年就成功!这就是长时薰修,三年到五年不间断,不空过。

  我说的话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根据什么?根据《净土圣贤录》,根据《往生传》,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0:19:33 | 只看该作者
不是两个性。那佛性到底是什么?佛性是法性本能里面的一分,哪一分?般若,特别明显,称之为佛性。

  性,本来具足有能、有德,本具之能力,就是见闻觉知,这是自性的本能;它的德,我们从纲领上来说,就是觉正净,就是戒定慧,所以它是自性本具的大德。中国古圣先贤讲伦常八德,伦是五伦,常是五常,伦常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戒德,戒定慧三学里头的戒德。在大乘佛法里头,我们净宗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的纲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些年来我们把学习的纲领归纳为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都是自性本具的德目,不是哪个人发明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能够与性德相应,那就有求必应;自性里面的德能、相好,用现在的话来讲才艺、福报,没有一样不现前。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跟性德相违背,那就有求不得苦了,你的心念、意念跟性德完全相违背,你的营求你也能够得到,那是什么?那是你累世所修的福报,世俗里面常讲你命里头有的。命里面有的,说实在话,你不求它也会现前,所谓是不是不报,它时节因缘没到,时节因缘到了的时候,福报自然现前。

  世间人求财,实在讲,真正是佛门里面那 ……

                       


        142        12-017-1107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0七卷)  2003/10/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107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十方世界的北方,苦集圣谛第三句看起:

  【或名无尽。】

  这名称的意义非常之广,我们首先要看到它是在集谛里面出现的,集谛里面讲的『无尽』,这意思就不是正面的。集谛,换句话说,是造业。造业无量无边,这就是无尽的意思。业习烦恼,确实,我们不要讲无量劫以来,只想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从生下来就带著过去生中业习种子,这些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现行就是造作,这造作确实有意无意刹那不停,微细的意业,我们确确实实不能够觉察。为什么说这些业都是恶业?《般若经》上讲得好,凡是四相没破,就是说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没有破。换句话说,你还有私心,起心动念都有一个我,坚固的执著有个我,有我就是私心,念念总是为我、我的利益,这念头就不善。诸位想想,几个人没有我?特别是在大乘佛法里头说,无我,念就善了,这善就是念与性德相应。无我才与性德相应,有我就不相应。

  你们诸位想想看,有我就有对立、就有分别、就有妄想、就有执著。纵然是善念,这善念在佛法里面讲是「爱缘慈」,顶多发展到「众生缘慈」,那就是「己所 ……

                       


        143        12-017-1109 大方广佛华严经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自行化他都在里头,这第一个科目。第二个科目,六和敬。第三个科目,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菩萨六波罗蜜。第五个科目,普贤十大愿王。我们净宗只取五个科目,要落实,要做到。认真努力克服自己的妄想习气,一定要把它做到。这就是认真努力去做,然后进一步求与清净心相应。实在讲,三福最后的一条头一句「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你的行就是寂灭行。菩提心是什么?「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菩提心。自自然然三业行为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相应,那你修的是寂灭行。菩萨行,因是寂灭行,果是寂灭果,寂灭果就是无上大般涅盘。

  第二句,『或名出离行』。这一句也好懂,不难懂。在我们《华严经》上,清凉大师把全经分成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就是「信、解、行、证」。从经典文字分量来说,最大的一分就是「解」这一分,这单元分量最大。「行」只有一品,这品的题目叫《离世间品》,你看看,出离行。《华严》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那个「出离」的意思是什么?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到后面「证」的那一分,那就是契入一真法界。所以你要出离!

  出 ……

                       


        144        12-017-1125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二五卷)  2003/10/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125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六段,东南方饶益世界,苦圣谛第六句看起:

  【或名流转。】

  『流转』,顾名思义它是不能够止住的,像流水一样,这也是苦,苦圣谛的名称。在经教里面,一般说得最普遍的,称为轮回。这是讲六道十法界的现象是刹那刹那不住,一般凡夫粗心大意,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现前依正庄严都是实在的,都是真实的。虽然知道它变化,知道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在流转;无情的众生有生住异灭,也是在流转;讲到世界,这世界有成住坏空,还是在流转,流转的速度,我们总感觉是很缓慢的。人到什么时候才觉悟这个现象?大概是进入到晚年,一般讲五十岁之后开始有这个感触,六十、七十这个感触就相当深刻,可以说四十之前没有感触。这些说明我们的警觉性不够。对於植物的看法,虽然常常看到花开花落,触景伤情,也是在中年之后;年轻的时候,这个现象也不容易觉察到。古今不相同,古人感觉比我们灵敏,现在好像愈来愈迟钝,真的是迷於科幻,对於世界的成住坏空,你就更不容易观察到。

  我童年的时候、青少年的时候在中国大陆,那个时候抗战时期,第二 ……

                       


        145        12-017-1136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为人,他的行业,这十六个字就是他的说明,这十六个字就是印光算命师傅。他老人家修,修这十六个字;他老人家教,教这十六个字。一生讲得再多,绝对不离开这十六个字,那是印祖的「传心法印」。我是请加拿大温哥华一位金石家,在金石界里头是很有名的人,陈风子,他今年九十多岁,好像应该有九十二岁了!今年九十二岁。早年我有一段时间,每年都会到温哥华去住一个月,在那边讲经弘法,跟陈先生认识。他印章刻的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0:18:47 | 只看该作者
你说那多可惜!

  许许多多菩萨、阿罗汉、辟支佛想遇都遇不到。我们今天没有想居然遭遇到了,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是过去生中无量劫修积的功德。佛经上常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才有因缘遇到;你要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你这一生当中遇不到。遇到而空过了,疏忽了,那是他的善根福德还不够,还差一截。遇到知道珍惜,锲而不舍,什么都能放下,什么都能够 ……

                       


        107        12-017-0733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三卷)  2002/6/10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733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五段「刹庄严」,长行第二句:

  【或以说一切菩萨功德庄严。】

  前面跟诸位说过,种种庄严说之不尽,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用现代的话来说,一种是物质,物质制造的艺术品;第二种是人,真正有德行、有修行的人;第三种是法,有非常殊胜的法门,所以种种庄严总不外乎这三大类。第二句所说的『一切菩萨功德』,这一句里面菩萨是人,功德是法,第一句里面那是讲的物质庄严。世间菩萨多、善人多,这个社会当然是安和乐利,我们现在人讲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国土丰盛。佛在经论里头常常教导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真理,真实的道理,众生疏忽了。特别是近代的众生,由於科学技术的发明,人可以任意改变自然的规律、改变自然的秩序,於是人的骄慢心生起来了,以为人能够胜天;胜天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战胜大自然,人能战胜大自然。是没错,这个战胜是局部的,可是这个胜利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人,实在讲缺少智慧,没有把后果考虑进去,疏忽了,后果是灾难。从这个地方才真正体会到,战胜自然是得不偿失。

  古时候你要说是没有聪明的人,我不 ……

                       


        108        12-017-0746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六卷)  2002/6/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746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方便」,偈颂第七首:

  【净修无等一切法,生起无边出要行,种种方便化群生,如是庄严国土海。】

  这首偈是重颂前面长行第八句「出要」,也就是最精要的方法、重要的方法,帮助我们出离三界六道、出离十法界、出离菩萨行位,而能证得究竟的佛果,所以这一句跟这首偈就非常重要了。这一段经文九首偈颂,第一首是教导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要以大慈悲心为一切众生,这才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真实基础;如果不能够亲近善友、不能够学习善法,慈悲利生的愿行不足,那个菩提心就不是真的。往后偈颂里面所说的种种修行的原理、原则,我们如何能落实?究竟圆满的落实,经上说得很清楚,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可是清凉说得很好,清凉所说的是根据佛所讲的,果然是大道心众生。虽然在初学的时候,也能够学习菩萨圆满的法轮。这个地方讲的是『无等一切法』,不是不能修,这个修学诸位一定要晓得,同一个科目,跟菩萨所学的科目相同,内容、境界不一样。

  菩萨,我们在此地看到,地上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他修什么?修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 ……

                       


        109        12-017-0748 大方广佛华严经
   
……所以这五句任何一句都圆圆满满包括其他的四句,少一句什么都不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这个是一就是五,五就是一。

  我们起心动念,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是善缘还是恶缘,念念要与真诚心相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念念要相应,我们就有把握念佛往生,这个世间我们欢喜住就住,欢喜走就走,来去自在。这个世间虽然今天是乱世,众生受苦,觉悟的人不受苦,迷的人受苦,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学佛没有别的,求觉悟,心是佛心,这个重要!

  行是佛行,我们的行为纲领是什么?也有五句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什么叫看破?看破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说,怕大家不了解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言词来跟诸位介绍甚深的佛法。宇宙人生真相已经讲得很白了,但是还是不好懂。佛经里头说四个字「诸法实相」,我把它讲成宇宙人生的真相;还是不好懂,再白一点,宇宙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物的关系,这样讲大家比较上好懂。这些关系统统搞清楚、搞明白,就叫做看破。看破是大学问。

  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关系弄清楚了,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我们跟佛门 ……

                       


        110        12-017-0759 大方广佛华严经
   
……是什么?它四土的居民住在一起,不可思议!不像他方世界,这四个境界是四个不同的维次空间,彼此不相见。西方极乐世界这四个不同的程度居住在同一个维次空间,不可思议!十方世界所没有的,所以西方世界跟一切诸佛刹土来比是无比的殊胜。

  这个世界在哪里?华藏世界的中心。像我们都市里头最繁华的一个街道,华藏世界最繁华、最殊胜的中心是极乐世界,极乐没有离开华藏。所以华藏世界的菩萨各个都想到极乐世界去,普贤、文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要懂得。

  菩提心要是真正发起来,你的日常生活行为决定是我们对联下联所写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肯定是这样的,这是行。上联是讲的心,菩提心;下联是讲的菩萨行,也就是说菩萨日常生活行持,肯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什么叫看破?看破是一切明了,你不迷了。以佛法来说,宇宙人生的性相、事理、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看破。放下什么?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心里头一尘不染,心里面干干净净,佛法里面讲的清净寂灭。心里头没有烦恼,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只有智慧。

  所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唐朝时候人,他,我不叫他老人家,为什么?他那时候才二十四岁,不老,二十四岁他菩提心现前。诸位 ……


141        12-017-1086 大方广佛华严经
   
……性,它是一个性,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0:18:01 | 只看该作者
慈悲不圆满。这五条,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下联是讲的「行」,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学佛抓到根本就容易了,千经万论,摆在面前,字字句句,自然生无量义,讲不完!长讲短讲、深讲浅讲,无不自在。就是这么个道理,这是事实真相。

  这个六句会学的人,就是现前境界。佛法初学教人观想,常作如是观,《金刚经》上教我们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说明一切有为法皆不可得,那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我常常跟同学们说起,六百卷《大般若》,总归结到最后九个字,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我学般若的心得报告。你们要不相信,你拿我这一句话,你去好好念念《金刚经》,念念《般若心经 ……

                       


        98        12-017-06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帮助这个,这个版本不好,纸张不好,这种经书我拿在手上就没有好感。所以要做就要做到国际水平,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拿出去,都能得到人家的赞叹,不是这样不要做。不要感情用事,不可以拿佛法赚钱,你是做的功德事。所以他的做法我不赞成,我劝他最好不要做。已经做了,你们自己去想办法,数量愈少愈好,因为它不够国际水平,达不到这个水平。

  「常乐慈悲性欢喜」,学佛的人一定要常生欢喜心,心地时时刻刻念念不离「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我们的「存心」。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离「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这是菩萨赞叹你的志向,你的欲望广大,志向续佛慧命,欲望广度众生,对於佛法深信不疑,你信得深,你解得深,你行得圆满。「彼闻此法生欣悦」,这个人听到普贤菩萨说这个经,一定生欢喜心,这个偈从这里面说。

  清凉大师从反面讲,这个几句话很重要。「若不闻此无边无尽无二之境」,你要是没有听过《华严经》,我现在不说「读」,为什么?你读了不懂,这不行。你要听讲,真正把这个经里头的义趣听懂了,听明白了,对你的生活、工作、修持会有大帮助。为什么?心开意解。你的心量拓开了,本来 ……


104        12-017-0719 大方广佛华严经
   
……依佛光住。这里面最明显的道风跟学风是我们修学之所依。再说得贴切一点,我们生活之所依。佛陀的教诲也是无量无边,我们在深广无尽的大教之中取一分。像我们在此地建立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就是依佛光明,禀佛教化。佛给我们讲的戒律,诸位要知道,戒是佛身,教是佛的言语,禅是佛心。什么是禅?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们想想这是不是禅?禅心就是真诚心,禅心就是清净心,禅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正觉心,就是慈悲心。禅是佛心,我们依佛光住,要依这个。

  我们要把心住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要把行安住在「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正依佛。真正依佛,哪有不和敬的道理!六和敬自然在其中。你们想想看,不和,虚假就不和,真诚哪有不和的道理!染污就不和,清净哪有不和的道理!有高下就不和,平等哪有不和的道理!迷惑不和,觉悟的人和合。自私自利不和,大慈大悲哪有不和的!六和敬圆满在其中。道场,这一句就非常重要了。

  『如来处此众会海』。如来是自性是性德,我们在这个道场跟大家共同生活是依性德。这个地方一定要懂得,不要求别人用性德,要求自己用性德。人人都要求自己,人人都自觉,人人都自正,人人都自净,觉正净。佛法之殊胜,佛法不要求别人 ……

                       


        105        12-017-0725 大方广佛华严经
   
……掉。障碍里头最严重的,我讲了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有一个你就入不了佛门。换句话说,佛经里面讲真正的意思,你体会不到,你天天听我说都没有用。如果你能把这十六个字离开,我讲的东西,你听得懂,你听得会津津有味,你慢慢的能入境界。

  凡夫作佛不难,只要把这十六个字放下、丢掉,很容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他放弃了,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名闻利养,他没有五欲六尘,他没有贪瞋痴慢,做出来给我们看。他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的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一个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学了几十年才发现,才把它拈出来跟大家共同来分享。希望我们同学对於这个总纲领、总原则要能体会得到,然后我们学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个总纲领、总原则决定相应,决定没有违背,你是真佛弟子,你是真正在学佛。如果你的思想、见解、行为与这个原则违背了,你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要想脱离六道轮回,难了!

  今天我们读这段经文,看到「一一尘中佛皆入」,我们生欢喜心,欢喜什么?佛在我的周边,佛比众生多,周边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菩萨在照顾我,我们一般人讲在加持我,我怎么会没有进步 ……

                       


        106        12-017-0727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不重视,你才会搞第二第三。你真的要认识它、明了它,你怎么肯放弃!我们应当珍惜这一生这一次希有难逢的因缘,真正去证得,获得世出世法第一殊胜。

  以这个学习,把这个功德回向净土,往生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这是取实报庄严土。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就在现前境界已经转变了,已经把轮回心转变为大菩提心。这个大菩提心就是我们天天在说的,你天天看到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决定与这个相应,决定没有一时一刻跟这个心相违背,你就肯定生实报庄严土。你的行为决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同学们一定要觉悟,这个机缘不是容易得到的。彭际清居士讲我们遇到这个缘分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不是容易得到的。开经偈里面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要不知道珍惜,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0:17:15 | 只看该作者
大定的体用在这里可以做一个总结。「体用」经文上讲: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众影像。】

  这个里面含义很多,我们费了很多的时间,还是略略的介绍。佛性就是一切佛的平等性,清凉大师引用《大涅盘经》里面七个意思来解释,就是真、实、善、常、乐、我、净。把常摆在第一,这个顺序是《涅盘经》的顺序,常、乐、我、净、真、实、善。诸菩萨们他们在修,修什么?就修这七个字,这七个字是性德。我们现在教同学,我们讲的是十句,总共二十个字,两个字一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们说法不一样,跟这七个意思相应。佛证得究竟的果德,所以这七个意思是圆满的。菩萨还没有证得圆满,分证的,他也有,没有如来果地上那么圆满;如果我们不学,换句话说,少分、少少分我们都得不到。所以修行修什么?学佛学什么?总得要清楚、要明白。

  它的殊胜作用,『能於法界示众影像』,这它起用。这个意思,大师为我们说明的,「能现能生身土智影」,他讲得很好,后面引《唯识论》作证,就是《唯识论》解释大圆镜智的论文。后面清凉大师给我们再加以详细解释,「三身、三土、三智之影,皆是镜智之所现故,如第一经说,前钞已 ……

                       


        94        12-017-0647 大方广佛华严经
   
……力,所得到的,那真的叫全方位的加持。在这个世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丝毫的疑虑都没有,怀疑、顾虑都没有。一切随缘而不攀缘,我们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自在的,决定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影响,才能显得出一点点的定慧。起心动念都会想到佛陀的教诲,佛陀教诲太多太多了,我们抓纲领。纲领也不要抓得太多,为什么?大乘经教里头一再教导我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抓到一条、两条就行了,就得度了。搞多了,在法里面起了贪心,又坏了,又变成毛病了。所以我掌握到这个纲领,跟诸位同修说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五个科目。早年在洛杉矶,我住在印海算命师傅那里,印海算命师傅对我很不错,一直到现在他还留了个房间给我。他对於我这个修学方法非常欣赏,五个科目简单明了,你容易记得住。隔不多久,我归纳我一生修学的总纲领,我写了这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决定与这十个字相应,决定没有丝毫违背。我的生活、工作,跟大家相处,决定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相应。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总的纲领抓到就有成就了,不必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太辛苦、太麻烦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95        12-017-0653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不平;会修行的人,心平气和非常感激。为什么?这个境界里面才看到你布施波罗蜜有没有圆满?它来考验你。遇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心里一点都没有起心动念,欢欢喜喜若无其事,真的没有事,布施波罗蜜圆满了!你们看到忍辱仙人忍辱波罗蜜圆满的相,你有没有看到布施圆满的相?有没有看到持戒圆满的相?有没有看到精进、禅定、般若圆满的相?

  不定是什么样的时节因缘,六度圆满才能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六度里头有一条不圆满,你修得再好,是在十法界相似位,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地位,没有办法脱离十法界;六度圆满,脱离十法界了。所以我们一般讲禁不起考验,这不行!谁在考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事物天天在考验你,到什么时候你若无其事,恭喜你!你毕业了。再遇到这一切人事物你还有不平的心,顺境你还有喜欢的心,逆境你还有厌恶的心,你肯定在十法界,甚至於可以说肯定在六道。修行功夫在这里看,修行证果也在这里看。所以会修的人,顺境逆境都欢喜接受,在这里头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在这里面修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无论什么身分,无论什么行业,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会的」得大自在,「不会」那你怎么不生烦恼?「观察一切诸法门故」。今天时间到了。

                       


        96        12-017-0665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五卷)  2002/4/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665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类通这一节经文: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从三昧起,诸菩萨众获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悉亦如是。】

  这一段经文,前面一句并不难懂,后面一句就不容易懂了,我们看经文。『如此世界』是指华藏世界,前面所说的。『普贤菩萨从三昧起』,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出定。出定之后,华藏世界法会中这些菩萨众,这里面的菩萨众有此界、有他方,我们在前面都曾经读到过,『获如是利益』,「如是」就是指前面所说的十句,这个十句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也说过,这十句是略说,菩萨所获的利益说不尽。诸佛菩萨为大众讲经说法,把无量无边的利益归纳为十大类,这是略说,这十大类展开是无量无边。为什么普贤菩萨出定,参与海会菩萨大众各个都能得这样殊胜圆满的利益,道理是什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有说明,这是感应道交,这是普贤菩萨、一切如来威神的加持。

  我们要问,普贤菩萨跟诸佛如来加不加持我们?给诸位说,也加持,这个加持是平等的,这种加持是遍虚空法界,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是称性的。为什么菩萨得利益,我们得不 ……

                       


        97        12-017-0671 大方广佛华严经
   
……杂了。所以真正聪明人,他从根本上下手。

  我总结五十年修学的,我撷出这二十个字,这是从根本下手。这一幅对联上联是「存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要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诚心,真心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正觉心、就是慈悲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虽然讲五个,五个是一,五个方面讲,不管从哪一面讲,它是一体。真诚里头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少一个就不真诚。慈悲里面一定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少一个,慈悲有缺陷,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0:16:29 | 只看该作者
真正修行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自己什么样的恶习气决定要改,我要不改,众生多受一点苦,我们不忍心;我能够痛改前非,众生就少受一分苦。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总得要明了这个道理。

  证果就是这首偈里头最后一句,『悉见真实体』。真实体是什么?禅宗里面讲的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

                       


        88        12-017-0626 大方广佛华严经
   
……欲界天有欲界天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文化;色界天有色界天的文化;无色界天有无色界天的文化;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亦复如是。我们有能力跟他们往来,有能力常常跟这些神圣交游,向他们学习,这才是人生一大快事。我们有没有办法做到?答案是肯定的,有!这不是我说的,佛说的。佛教导我们许许多多修学的理论与方法,如果我们依照这些理论、方法修学,我们能够恢复清净心。

  我学佛这几十年来,总结修学的纲领,这个总结纲领,每个人修学心得不一样,我自己修学的,我总结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我们自性里头本具的性德,不是外来的。现在这二十个字对我们来讲没有了,一条都没有了。为什么会没有了?迷失了,我们被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蒙蔽了。世俗里面的烦恼习气把我们的性德障碍住,性德於是不显。

  所以佛教导我们、劝导我们,要离开世俗的这些影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佛教初学:「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这个话讲得好。为什么可以得为世间事?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为什么不能有世间意?世间意就有障碍,世间事没有障碍。意有障碍,意是你有这个念头。什么是意?自私自利是意,损人利己是意,分别执著 ……

                       


        89        12-017-0631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一卷)  2002/3/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631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这一会特别殊胜,有许许多多国家地区的同修来到图文巴的现场,参与华严这一会。这一会是「如来现相品」,第九段下方菩萨的偈颂: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法界普明慧,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这一段是说偈仪式,我们在这部大经里面读得很多。读的遍数多,显示出这一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特别要留意学习。实在讲像这些地方,往往是我们最容易疏忽的地方,菩萨摩诃萨们跟我们不一样的,这些小地方他们特别留意,从来都不疏忽。经文上实在讲,就是两句八个字,『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这两句话显示了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跟诸位同学在一起学习,将世尊一代时教总结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经中这八个字就是这二十个字的落实,你就想到这一句话的重要性。「承佛威神」,表面上看好像是菩萨谦虚,实际上这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我们凡夫日常生活当中,是烦恼习气的现行,诸佛菩萨他是性德的圆满很自然的流露,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够不学习。圣人跟凡夫不一样地方,总在此处,样样不敢居功。说实在话,没 ……

                       


        90        12-017-0632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二卷)  2002/3/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632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法界普明慧菩萨偈颂第四首:

  【大智诸菩萨,深入於法海,佛力所加持,能知此方便。】

  从第四首往下有七首偈颂,是说「菩萨能入」,入就是讲的入佛境界。第四跟第五这两首偈,是菩萨具备契入佛境界的条件,我们一般讲修行功夫达到这个水平了。『大智诸菩萨』,我们要特别注重「智」。修行求什么?求智慧。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要懂得。凡夫这个性德为什么不显?佛在经上讲得很多,烦恼习气障碍了,就是大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著。这里面最严重的是习气,为什么?习气是你自己不能觉察,已经养成习惯了,绝对不知道那是错误,自己不觉得,所以自己没有办法改进。自己不觉就是愚迷,愚迷到了极处,这个事情麻烦!菩萨跟一般人不一样,菩萨觉,觉而不迷,念念都能保持高度的警觉,所以他能成就智慧,累积智慧就变成大智,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凡夫累积的是烦恼,烦恼是什么?依照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著。凡夫起心动念念念所累积的,我们想想是不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 ……


92        12-017-0643 大方广佛华严经
   
……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心是一切法的根本。宗门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心就是佛性,清凉在此地用最简单的方法教导我们,你的真心、你的本性具足「真实善常乐我净」这七个意思。本有的,不是外来的,不是佛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迷了,现在起心动念跟这七个意思完全相违背了。佛把我们点醒:「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我们觉悟,返妄归真,返虚归实,返恶归善,不就回头了吗?所以说回头是岸,你要晓得从哪里回头。

  其实清凉大师讲的七个字七个意思,我们今天讲的十个意思: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二十个意思是佛心!清凉大师在此地讲了七个意思,我给你介绍十个意思。他这七个意思里头有「我」,我十个意思里头有自在,自在就是我,「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所以从哪个地方回,哪个地方是岸,我说的这十桩十个意思是岸。果然回头了,就是回归自性,与性德相应。回归自性的人就是佛菩萨,迷失自性的人,与自性完全相违背、完全相反,那叫凡夫,这是佛法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回头的起步,起步是在戒定,所以不能疏忽戒定慧三学;你要不循这个道路走,你永远走不通。

  清凉大师在后面这几句话又说,「生佛之性,本末不殊」 ……

                       


        93        12-017-0645 大方广佛华严经
   
…… 诸位同学,我们讲菩萨所入三昧,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0:15:43 | 只看该作者
是为了调伏一切众生。我们在此地,要注意「一切」两个字。调是调顺,伏是降伏。调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对破迷开悟说的;伏,是降伏烦恼而说的。众生,特别是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间的,经论上常常讲「阎浮提众生难调难伏」,《地藏经》上讲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所以教化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最为困难。但是佛菩萨依旧是不舍弃,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难得,显示出佛菩萨恩德之大。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这是伏,破迷开悟这是调。「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这一句就是讲的尽法界虚空界一切微尘数诸佛刹土,一一佛刹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常讲九法界众生。每一个刹土都有九法界众生,佛哪里都去,不是住一个地方。什么地方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诸位一定要多想想这个境界,你仔细去观察、你去 ……

                       


        84        12-017-0589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九卷)  2002/1/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89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现众表教:

  【其一切法胜音菩萨,了深法界,生大欢喜。】

  往下总共有十句,显示菩萨教化的德业。「主教是宗」,主持教化的这个人,就是『一切法胜音菩萨』。在这十句里面,就把「一切法」这个意思圆满的显示出来了。十句,清凉做两种解释。前面一种配十地,一句是一地,说明菩萨「普摄十地功德」。第二段是「横就极位」来解释,就是说以等觉位来看,看菩萨圆满的德行。我们先看这一句,这一句是说的欢喜地,初地。『了深法界』,「法界」是所证之如,「了」是能证之智,这个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现在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我们读经听经,往往把意思错解了。所以必须智慧开了才行,然后你听经读经才能够真正了解如来所说的真实义。要开智慧,心不清净开不了智慧。要想心清净,不持净戒你的心就清净不了,烦恼习气除不掉。

  我现在看到讲堂里面的听众,画面很清楚,没有几个人在听。念佛的时候我也看到,在家众比出家众多。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现在学院是处在筹备状况之下,我们还没有开幕,规矩是同学们订的,自己订的规 ……

                       


        85        12-017-0592 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个心愿护持刹尘诸佛的正法,念念有这个心愿把如来正法介绍给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真有这个心、真有这个愿,所以有缘一定做,决定没有推诿,无缘不勉强。不管有缘还是没有缘,不管你做还是不做,你修的一定是清净心,一定是一心不乱。所以在生活里面修一心不乱,在工作里头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戒定慧三学具足,这个戒是定共戒、道共戒,换句话说,一切境缘当中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但是你要记住,你要了解什么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包含著真诚、平等、正觉、慈悲,少一个你的心不清净,清净心有欠缺。不但包括这四条,还要包括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一个清净心,要包括其余九个,理事完备,真清净!一念之中,一事之中,一尘之中,圆满具足!如果就《华严经》的教学科目来说,这一念清净心中具足十波罗蜜、具足十大愿王;缺少一条,你的心就不清净,不是纯净,不是纯善。一事一物如是,事事物物无不如是!第三首:

  【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於法界。】

  这一首跟上一首可以合起来看,上一首事如其理,这一首事包含著理。两句合起来看,前面六句,一毛孔包含三世间,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这也是三世 ……

                       


        86        12-017-06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就是我们现前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众生,这是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不在这个本子里头。这个本子里面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有没有发现?你要能发现,你距离开悟就不远了,很接近了。可以肯定在这一生当中,不定什么时候、不定什么机缘,豁然大悟。境界虽然没有现前,消息已经有了。你从这一首偈来看,智重要,智从真诚清净心里面透出来的。

  所以做人,尤其做个学佛的人,不真诚、不清净怎么行?不真诚,般若不能现前;不清净,烦恼不能断。换句话说,真诚、清净这里头一定还要具足平等、正觉、慈悲。从事上看,「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十句二十个字,每一个字一定具足其他十九个字,每一句一定具足其他九句,这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我自己这几十年当中,你要问我修什么?我就修这个,我教人也是教这个,我跟大家在讲台上讲的也是这个。千经万论离不开这个中心,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是根本,枝叶再多,都是从根本生起来的,这二十个字是根本。我学佛五十年,讲经四十四年,归结一切经教里面佛陀教我们的是什么?我把它归纳成十句二十个字,这是我修行的依据,变成自己中心的思想行为。思想不离前面十个字,行为不离后面十个字。认真去干,对大乘经教才稍稍有一点 ……

                       


        87        12-017-0619 大方广佛华严经
   
……。我自己得利益,流通到全世界,多少众生得利益。这是我的恶知识做的逆增上缘,他有没有功德?他有功德,他做的不是坏事,是好事。他要不是这样对待我,我不会做这个反省,我不会写出这六条。这六条我自己得利益,流通到全世界,不晓得多少众生得利益,我们知恩报恩。他们就算是,或者是不善的心,但是对我,他做了好事。他对别人可能是结怨仇,对我没有,我不会结怨仇的。

  所以顺境善缘,不起贪爱,没有贪念;逆境恶缘,没有瞋恚,我在这里头去修行。修行最胜道,成就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收获、所得到的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说多快乐!法喜充满,全心全力为正法久住,为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度过劫难。这不是普通的小灾难,是劫难,是大灾大难。用自己真实修行的功夫,回向给苦难众生。我不真修行,他们就多受一分苦难;我真正用功修行,他们灾难就减轻一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6-3 06:04 , Processed in 0.139205 second(s), 14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