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南无无量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混乱升起的地方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7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09:25:38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到:
有决心地努力修行。这类人能全然地抛却迷信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根据理性为自己去检验这世间的真理。他们是“佛教徒”。
  中间的层次:这群人,他们修行,直到对佛、法、僧的教导有了一种坚定的信仰。他们也洞察到所有事相的真实性。这些人逐渐地减少黏附和执著,他们不会握持事物不放,他们的心深悉佛法。靠着其中的不执著和智慧,他们前行渐进地被称作入流,一来、不还,或简单地说,是“圣者”。
  最高的层次:这些人的修行,使他们导向了佛的身、口、意。他们超越了这世间,从世间得到解脱,从一切执著和黏附中得到自在。他们被称做阿罗汉或是解脱之人——圣者中的最高层次。如何拥有清净的戒
  戒,是对身和语的控制和修养,在正式的层面上分有对在家人和比丘、比丘尼等不同的条规,但一般说来,它们都有一种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的”!当我们“正念”或“自我忆持”时,我们拥有正确的意图。训练自我忆持和正念将能产生好的戒行来。
  那是很自然的事:当我们穿上脏衣服,我们的身体也会变脏,心也将感到不舒服和沮丧。而如果我们保持身体洁净,穿干净、整齐的衣服,那将使我们的心轻快高兴起来。同样地,当戒不能持续时,我们的身行和言语是脏的,而这就是造成心理不快乐、苦恼、沉重的一个原因。如果我们不能有好的修行,会使我们不能进入存于我们心中的真实佛法。健全的身行和言语有赖于正确训练的心,因为心是传令给身和语的。因此,我们必须以“训练我们的心”来继续不断地修行。定力训练的修行
  以“定”来训练,是使心安定和沉着的修行,这,带来心的平静。通常,我们没有经过训练的心是摇动不定且不安的,很难去控制和处理。心随着感官外驰散乱,就像水的窜来窜去,寻找最低处一般。然而农耕者和工程师们,都知道如何操纵水,以使它更有益于人类。人类是聪明的,他们知道怎样去建水坝,制造大的贮水池和水道——这一切都是为了治理水,使水更有用。除此之外,水的积蓄变成一种电力和光的来源,从控制水的泛滥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使它不致到处乱窜,终至静止到一个最低处,而浪费了它的好处。
  同样的,这颗心若是经常地被防治、控制、训练,将会有难以计量的利益。佛陀自己说过:“有一颗被管束的心,将会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为了最大的利益,好好训练你的心!”相同地,我们看环绕在我们周遭的动物——大象、马、牛等等,在它们能被利用来工作之前,必须接受训练,也唯有在经过训练之后,它们的力量才能给我们利益。
  同样的道理,经过训练的心带来的福泽,能数倍于未经训练的人。佛陀和他卓越的弟子们,一开始也都同于我们,有一颗未经训练的心,但,其后却看到他们如何地变成我们尊敬的对象,而且看到我们从他们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有多少的利益从这些透过心的训练而得到解脱的人身上带到了整个世界!在一切的职业中,任何的状况下,经过控制和训练的心会比未经训练的心有较好的“装备”来帮助我们。这颗训练过的心将能保持我们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容易,并发展和培养理性去指挥我们的行动。当我们追随这颗训练得宜的心时,最后,我们的幸福会依此而增多起来。
  “心的训练”可以应用许多方式,以许多不同的方法去做。最有用,而且能被各类型人修习的是称为“观呼吸”的,它是在出、入息上做“正念”的开展。在这寺院里,我们用的方式是,集中注意力在鼻端下的斜处,并以咒语“B023—哆(BUD—DHO)”(注一)开展对“出入息”的“觉醒”。如果这禅思的人希望用其他的字,或只是在空气移动的“进”或“出”上做“正念”的功夫,那也可以。调整修行的方式去适合你自己。禅坐的基本要素是持续地“觉醒”当下的呼吸,以便你能“正念”每一个进、出息的发生。正当“行禅”时,我们试着不断地去留意双脚碰触地面的感觉。
  禅坐的修行必须尽可能的穷追不舍,使它结出果子来。不要一天中只打坐一小段的时间,而在一或两星期,甚至一个月后才又打坐;那样,将不会有结果出现。佛陀教导我们,要经常的修行,努力地修行,那就是说,在“心理训练”的修行上,尽我们所能,不断地去做。修习禅坐,我们也需要找寻一个适当的,不致让我们分心的安静地方;在花园里,或我们后院阴凉的树下,或可供我们独处的适宜环境,那样的地方。如果我们是比丘或比丘尼,我们必须找一间适合的茅蓬,一座宁静的森林或洞窟。山,对“修行”提供了非常适当的场所。
  总之,无论在那儿,我们必须不断地在进、出息的“正念”上下功夫。如果注意力溜到了其他事物,试着拉它回到专注的目标上,试着去放下一切其他的思想和关心的事物。不要想任何事情——就只是观照呼吸。如果我们“正念”于念头上,当念头一升起时,就努力保持让它回到禅思的目标上,心将会变得越来越平静。当心宁静而且专注时,从这专注的目标——呼吸上放松。现在,开始去检视这由五蕴组成的身和心:色、受、想、行、识。检查这五蕴的来和去时,你会很清楚地看到,它们都是无常的。无常的性质使它们不能满足我们,不合我们的心意,而且它们自己来、去——那里,无“我”在行事;在那儿被发现仅仅是根据“因果”自然的运转。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有这些特性——无常变迁(无常)、不能满足(苦)、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或灵魂(无我)。以这种观点来观察整个存在的生命,对诸蕴的执著和黏附将会逐渐的减少,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世界的实相。我们称这为“智慧”的升起。慧的升起
  智慧是去观察身、心的各种呈显——这其间的真理。当我们用我们经过训练和集中的心去检视这五蕴时,我们将清楚地看到身、心两者都是无常的,不圆满的、无主的。以智慧观察一切和合的事物,我们就不会黏着或紧抓不放。无论什么,我们接受,我们以“正念”去接受。我们既不会过分地快乐,而当事物破灭毁损时,我们也不会闷闷不乐,不会感受痛苦,
6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09:24:53 | 只看该作者
却可别让它也像这样了。你应该养牛,也喝牛奶;你必须既学习也实践,以得到最好的成效。
  这儿,我将进一步地解释。就像一个人,他养鸡,却不取鸡蛋,所有他得到的就只是鸡粪而已!我就是这样告诉那些在家养鸡的人。小心你可别也变成那样了!这意思是说,我们学习经典,却不知如何去放下杂染,不知如何去“推”掉心中的贪、、痴。学习而没有实践、没有“放下”,是不会有结果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将它比喻为养鸡却不取蛋而取鸡粪的人,那是同样的事。
  就因为这样,佛陀希望我们学习经典,而后透过身、语、意去断绝一切的恶行,在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中长养良善,而人类真正的价值,透过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将得以完成。但如果我们只说得好听,却不照着行动,那它仍然没有完成。或是如果我们行善,心却仍然不善,那也还没完成。佛陀教导,要在身、语、意当中长养良善,长养善行、善语和善思,这是人类的珍宝!学习和实践必须两者惧佳。
  佛陀的八正道——修行之道,有八个因素。这八个因素别无其他,就是这个“身体”!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一个舌头以及一具身躯,这便是“道”而心是追随“道”的。因此,学习和实践两者都存在我们的身、语、意当中。
  你曾见经典教导过除了身、语、意之外的东西吗?经典就只教导这个,没其他的了。而杂染正就“生”在这儿的。如果你了知它们,它们就会“死”在这儿。因此你应该了解,学习和实践两者都正是存在这儿的。如果我们能学习这个,我们便可以了解一切事物了。这就像我们的言语:说一句真理之言,胜过说一辈子的错误之语!你能理解吗?一个学习而却不实践的人,就像汤锅里头的一根汤杓子,它每天都在锅子里,却不知道汤的滋味。如果你不实践,即使是学习到死的那一天,你都不会知道解脱的味道!
  ·教说片断·   
  无论什么,我们接受我们以“正念”去接受我们既不会过份地快乐而当事物
  破灭毁损时我们也不会闷闷不乐,不会感受痛苦因为我们清楚地看清了所有事物无常的真相教说片断
  你们信仰佛教,从多方面听闻佛法——尤其是来自不同的比丘和教师,至今已有好几年了。有的时候,佛法常被人以极空泛而模糊的字眼叙说,很难让人知道如何将它放进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在另一方面,佛法也被人以高等语言或专门术语教授着,致使多数人难以了解,特别如果这教导又是从经典中一板一眼逐字解释的。事实上,有以一种均衡方式的法教说:既不太含糊,也不过于深奥;既不会太漫无边际,也不致于太隐晦,恰恰好适合听闻者去了解和实践,从教导中亲得法益。今天,我想让你们分享,过去我惯常教导弟子们的一种方法。这些教法,我希望或能给今天在此地听法的你们都得到利益。
  如何得到佛法
  一个人想要得到“佛法”,首先必须要有信仰或信心当基础,他必须如下地了解佛法的意义——
  佛:是清明觉知的一位,在他心中,拥有纯洁、光辉和宁静。
  法:是纯洁、光辉和宁静的象征——它们从戒、定、慧中升起。
  因此,一个要得到佛法的人,他必须在个己当中培养及开展戒、定、慧。
  走在佛法的路上
  理所当然地,任谁想要返回家乡,不能只是坐想旅途,他们必须实际地一步一步历经整个过程,并且也要依着正确的指引,最后才能抵返家门。如果他们走的是错误的路,可能会碰到像沼泽或其他障碍一类的困境,那就难以近家了。而若在错误的指引下,他们也可能会遇着险境,因而也许永远也到不了家了。
  那些回到家的人可以放轻松并舒服的睡觉,家,是能给予身心适合的一个地方。而今他们真正回到了家,然而,假使这旅者只是道经家门,或仅在家周围绕绕,那么,在这一路的返家途中,他将得不到任何的益处。
  同样的道理,在佛法的路上,必须我们每个人亲身去走,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必须沿着戒、定、慧行去,直到发现心中纯洁、光辉、宁静的福泽——这是行旅在这路上的果实。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拥有书本上的知识以及经典教说,那么就像在旅途中只有知识性的地图或计划,纵令过了数百世,这人将永不知晓心的纯洁、光辉和宁静,他将只是浪费时间,永远得不到修行带来的真实利益。老师,只是指出“道路”的方向,听取老师的教晦之后,不论我们是否要修行走这条“路”,以及而后所得的修行成果,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从另一方面来看,是将修行比喻为:一位医生留给他的病人一瓶药,瓶子上写了详细的说明,指示病人如何去服药,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拿来读读,无论读上多少回,他将困在这里而死,他不能从药里得到任何的好处。在他死亡之前,还可能会怀恨地埋怨医生一点儿也不高明,那些药不能治好他。他会想,那医生是个江湖郎中,那些药毫无价值。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药瓶以及阅读说明书,他并没有遵从医生的叮咛去服药。
  事实上,如果这位病人能够遵循医生的劝嘱,照着药方按时去服药,他将能够痊愈。假使他病得很严重,就必须服很多的药,相反的,假使他仅仅是轻微的毛病,那么只要一些些的药就能治好他了。我们需要服用很多的药,那是因为我们病得严重的关系。这是很自然的事,你可以经由自己的深思熟虑而体验到它。
  医生开药方,从生理上去消除疾病,“佛陀教说”是开药方去治疗心理上的毛病,使心回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佛陀可被看作是一位能开药方,治疗心理疾病的医生。而事实上,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位医生。
  毫无例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心理的病,当你看到这些疾病时,难道它不会合理的寻求佛法当依靠,就像拿药去治疗你的病一般吗?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须以“心”去行走,去得到利益。我们可以将这些行者,类分成三种层次——
  最初的层次:在这层次的这些人,他们了解必须自己去实践,而且知道如何去做。他们以佛、法、僧做为皈依处,遵照教导,
5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09:24:06 | 只看该作者
是了解我们自己的一个范例。
  我们的自尊,我们依靠的自我意识,就好似一颗重石。像那颗重石一般,如果我们想到要放下自负,我们会害怕没有了它,将会一无所有。但当我们终于能够放下它时,却会觉悟到不执著的轻松和舒适。
  在训练心的当中,你不得执著“称赞”和“责备”。只希望称赞而不希望责备是世间法。佛陀的方式是,在适当的时机里接受称赞和责备,例如,在养育一个小孩时,最好不要成天的责骂,有些人责骂得太多了;一位聪明的人知道在适当的时机去责骂,在适当的时机去赞美。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利用智能去了解这颗心,利用技巧在照顾心上面,那么你将成为一位对训练心很在行的人。当这颗心纯熟时,它便能解除我们的痛苦。苦,正好就存在我们心中,它经常使事情变复杂,制造心的沉重,它生于此,也灭于此。
  心的方式就是这样,有时有好的念头,有时有坏的念头。这心是虚假不实的,不要信任它!要直接去看这心自身的情况,去接受它们本来的面目。它们就只是它们本来的样子;无论它是善或恶或什么,它就是那样。如果你不去抓握这些状况,那么它们就不会变成什么事情都有所增减,增减于它们原来的样子;如果我们紧握,我们将会受骗且因而受苦。
  若能以“正见”,那就唯有宁静。三摩地(正定)生,而智慧起来。无论你坐或躺在哪儿,哪儿就有宁静。无论你去到哪里,哪里就有宁静。
  因此,今天你们带了你们的弟子来到这儿听法,你们可能懂了一些,也有的你们可能还不懂。为了能让你们更容易地了解,我说了有关“禅坐的修习”。无论你们认为它是对或是错,你们都应该去思惟它。
  我自己身为老师,也像你们一般,处在类似的状况当中。我也一样,渴望能听到法的开示,因为不管我到那儿,总是为他人开示,却从没机会去听,因此,这个时候,你们真的会很感谢能听到老师的开示。当你们坐着安静地聆听时,时间流逝得真快啊!你们渴望佛法,所以非常希望去听。一开始,予他人开示是件愉快的事,但不久愉悦消失了,你感到无聊且倦怠,而后,你会希望去听。因此当你从一位老师那儿听到开示时,你会感受到许多的鼓舞,而且很容易地就了解了。当你逐渐年长而对法有所渴求时,它的滋味会是格外地可口的。
  当其他人的老师,你是他们的一个榜样!你是你的弟子,其他比丘,乃至每一个人的榜样,因此,不要忘了你自己,但也不要想到你自己,如果有这样的念头起来,要去消除,如果你能如此地做,那么你将是一位了解自己的人。
  修习佛法有无数的法门,而有关禅坐的,说也说不尽。有许多的事,能令我们疑惑,只要不断扫除它们,那么就不再有疑惑了。当我们有了如此的正见,不管我们是坐或行,都会有平静和自在。无论我们是在哪里打坐,那就是你要带着你的清明去的地方。不要认为只有在坐着或行的时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修行。一切时中有觉醒,一切时中有正念,我们能在一切时中看身、心的生和死,而不会让它弄乱了我们的心!要继续不断地放下。如果贪爱来临,让它回去它的家里;如果怒气来临,让它回家。跟随它们!它们住在哪里?而后便护送它们到那儿,不要保留什么。如果你能如此地修行,那么你就会像一座空房,或者,换句话说,这是一颗“空心”,一颗空了的心,而且没有了一切的恶。我们称它为一颗“空心”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空无罪恶且充满了智慧。届时,无论你做什么,你将会以智慧去做,智慧去想,以智慧去吃,一切都将只会是智慧!
  这是今天我供养给你们的教导,如果听取佛法使你们的心宁静那便够了,你不需要去记住什么。也有些人可能不会相信这些。如果我们能使我们的心平静下来而就只去聆听。让这法语流过心中且连续不断地思维,那么我们将会像一台录音机。一段时日之后,当我们“开机”,一切都会在那儿。
  我希望供养这些教导给你们每位比丘和每个人。你们有些人或许只懂得一些泰语,但这没关系,期愿你们学习这“法的语言”,那就够了!
  【注释】
  (注一)  阿姜  满:许是本世纪在泰国最受尊敬、最有影响力的禅师,在他的指导下,“苦行林传统”在佛教禅修的复兴当中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近年来,在泰国许多已逝及仍健在的伟大禅师,都是他的私淑弟子,或是实质上受他的教说影响的。阿姜  满已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圆寂。
  (注二)  阿姜  扫:阿姜  满的老师。
  (注三)  苦:意即包含了不能令人满意的、不满足的、不完善的、不安的一切状况现象,因为它们是经常变迁的,经常容易导致痛苦的。“苦”是指令人不快的所有各类形态,从粗的身体的痛及老、病、死的痛苦,到细的各种感觉,例如与我们所喜欢的人分开或与我们厌恶的人有所关联,乃至精细的心理状态,例如枯燥、无聊、不安、激动等等。苦,是最误解的一种概念,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心灵开展。
  ·汤锅里的汤杓子·  

  内在的学习
  你必须学习这双眼睛、这对耳朵
  这个鼻子、这个舌尖、这具身躯
  以及这颗心
  那才是真正的学习汤锅里的汤杓子
  ……你知道那要到什么地步才会结束吗?或者你就继续这样地学习下去?或者它是有结束的?……。那样子是无妨,但那只是外在的学习,而不是内在的学习。因为“内在的学习”你必须学习这双眼睛、这对耳朵、这个鼻子、这个舌头、这具身躯,以及这颗心,那才是真正的学习。书本的学习只是外在的学习,那是真地很难去完成的。
  当眼见色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当耳、鼻、舌经验到声、香、味时,又会如何呢?当身、心,与触、法尘相触时,又会有什么反应呢?那里仍然有贪、、痴吗?我们有迷失在色、声、香、味、触和情绪里吗?这就是“内在的学习”,它有完成的一天!
  假若我们学习,却不去实践,我们将得不到任何的结果。这就像一个养牛的人,早上,他牵牛出去吃草,傍晚,他带牛回牛舍,但他却从没喝过牛奶!读书无访,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09:23:17 | 只看该作者
而且我们接受了事物的真实自然。我们放下,心变得更平静,我们拥有了“正见”!
  如果我们有了错误的知见,那么即使是住在一个深暗的洞穴或是高空之处,我们都会在混乱中,而当拥有“正见”时,心就能完全处于宁静,那么就不再有难题需要解决。也不复有烦恼升起了。
  就是如此这般!你不执著,你放下,无论是任何的“感觉黏着”,我们都从中分离开来,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样感觉仅仅就是感觉。它并不会特别地前来因扰我们;我们可能会认为是它打扰了我们,但事实上,并不是那样子的。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去深思有关这个“感觉”,它就只是那样子。如果我们放下,那么形色就只是形色,音声就只是音声,香也只是香,味也只是味,触也只是触,而心也只是心罢了。这就好像油和水一样,如果你将它们一起放在一个瓶子里,由于自然特性的不同,它们不会相混合。
  油和水是不同的,一样的道理,一位有智慧的人和一位愚痴无明的人是不相同的。佛陀与色、声、香、味、触、法同生活,但因他是一位阿罗汉(已经觉悟的一位),所以他能不被它们所转。因为他了解,心就是心,想就是想,他没有将它们混淆在一起。
  心只是心,想和感觉只是想和感觉;让事物就只是它们自己吧!让色只是色,让声只是声,让想只是想,我们何须费事的去执著它们呢?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去思考和感觉,那么,这就是出离和不黏着了。我们的“想”和“感觉”将会在一边,而我们的“心”会在另一边,就好像油和水一般——它们在同一个瓶子里,然而它们却是分开的。
  佛陀以及他已觉悟的弟子们,和寻常的、没有开悟的人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不单与这些人同住,也教导这些普普通通、未开悟、无知的人如何成圣开悟,成为智者。他们能够这样子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去修行,知道“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正如我说明过的。
  因此,就依你禅坐的修行去做,不要费心去怀疑它。倘若我们离家去剃度,并非是逃了去迷失在无明当中,也不是由于怯懦和恐惧,而是为了训练自我,做自己的主人。如果我们能如此理解,那么我们便能遵循佛法,而佛法将会变得愈来愈清晰。一个了解法的人,能了解他自己;一个了解他自己的人,必能了解法。事实上,法无所不在,我们并不需要逃避到其他某个地方。透过智慧、透过智力、透过技能来代替逃避吧,但不要透过无明去逃避。若你希求宁静,那么让它成为智慧的宁静,那样就够了。
  无论何时,我们见到法,那便有了正道正路。杂染只是杂染,心只是心。无论何时,我们能分开、分离出来,这些事情就会只是这些事情,一如它们的本然,那么,它们就仅是我们的对象客体而已了。当我们在正道上时,我们是完满的,当我们完满时,任何时刻便都是开阔而自由的。
  佛陀曾说:“仔细听我说,比丘们,你们必须不执著任何的法!”这法是什么呢?一切事物都是法,无一事物不是法,爱和恨是法,快乐和痛苦是法,喜欢和不喜欢是法,所有这些事物,无论是重要或卑微,都是法!当我们修习佛法,当我们了解了佛法,我们就能放下,于是,我们便能与佛陀“不执著任何一法”的教法相符合了。
  在我们心中生起的一切状况,所有我们心灵的状况,我们身体的状况,都是在“变化”的状态中;佛陀曾经告诫莫去执取这当中的任何一个。他教导弟子们,修行是为了能从一切的情况中“分离”开来,而不是为了去执著任何状况。
  如果我们能遵循佛陀的教法,那便对了。虽说是对,但仍然棘手。这并非教法很棘手,而是指我们的杂染很棘手。杂染带来的误解阻碍了我们,并且造成我们的麻烦;遵循佛陀的教法并不真的有任何的麻烦事。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执于佛陀之道不会带来痛苦,因为“道”就是单纯地“放下”任何一法!
  佛教禅坐的终极教导是“放下”。不去牵挂任何的事物!分离开来!如果你看到美善的,放下,如果你看到正确的,放下!“放下”这两个字,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去修行,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放下”的法门修行。佛陀教导我们思维“一切法”,透过思维我们自己的身和心来开展正道。佛法不在其他任何地方,就在此处!不在遥远的某个地方,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当下!
  因此,一位禅修者必须很有活力地去修行,让这颗心更高贵更明亮,使它能自由而独立。做了好事不要将它记挂在心,放下!没有做坏事,放下!佛陀教导我们要活在当下,此时此地!不要让自己迷失在过去或未来。
  令人们最不了解,且与他们自己观念冲突最多的教法是“放下”或“以空心行事”的教法。这种开示的方式称作“法语”。当我们以世俗的字语去理解时,我们变得迷糊,而且想,我们可以为所欲为。它是能够那样子被解释的,但真正的意思更接近这样:就好像如果我们带着一颗沉重的石头,不久之后,我们开始感受到它的重量,但是我们却不知如何去放下它,就那样,我们一直都在忍受这沉重的负担。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去丢开它,我们会说:“如果我丢了它,我将一无所有。”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丢了它会得到的所有好处,我们不会去相信他们,反而会不断地想:“如果我丢了它,我将一无所有!”因此,我们继续带着这颗重石,直到我们变得非常虚弱且筋疲力竭,到了再也不能忍耐,我们才放下它。
  放下它之后,一下子经验到放下的好处,我们立即感到好多了,轻快多了,而且我们自己也了解到,带着一颗石头是多么大的一个负担啊!在我们放下这颗石头之前,我们是不可能知道放下的好处的。因此,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去放下,一位无知的人是不能了解其中用意的,他将只是盲目地抓紧石头,拒绝放下,直到它变成重得不能忍受,他这才会放下;而后他能自己感受到轻快和解放,于是他会自己知道放下的好处。不久之后,我们可能又会开始提起担子,但现在我们知道将会有什么后果了,因此,我们能够更轻易的放下。“提着重担到处跑是无用的,而放下会带来轻松与愉快”——这种体会,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09:21:10 | 只看该作者
修行的基础在于“德行训练”——戒(sila)的建立。戒是对身、语的训练,是从冲突与混乱当中所建立起的身、语训练。所谓冲突是,当你不让自己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时,那便是冲突。
  少吃!少睡!少说!即使是吃、睡、说话是世间的习惯,减少它们吧!去抵抗它们的力势。不要只做你喜欢的事,不要放纵你的想法。停止这种盲目的追随,你必须不断地去阻挡这无明之流,而这就叫做“训练”。当你训练心时,心会变得非常不满,面且开始挣扎,它感受到拘束和压迫。当这颗为所欲为的心受到阻挠时,它会开始彳旁徨不定且挣扎,这时,苦(dukkha)(注三)对我们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了。
  这苦,痛苦,是四圣谛中的第一个圣谛。大多数的人都想要逃离它,他们丝毫不想拥有任何的痛苦。事实上,这苦能带给我们智慧,它使我们专注于“苦”。快乐(sukha)反使我们关闭了我们的双眼和双耳,永远不容我们去长养耐心;舒适和快乐使我们无所关心。若与乐这两种杂染中,苦是较容易觉察的,因此,我们必须提出痛苦,以便能去止息我们的痛苦。在我们能知晓如何去修习禅坐之前,首先必须知道“苦”是什么。
  一开始,你必须这样地去训练你的心。你可能不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到底为什么要做,但,当老师告诉你去做什么时,你便必须去做,这样,你会培养出耐心和耐力的美德来。不管什么发生,你都要忍耐,因为这就是一种方式,例如:当你开始修习禅定想要得到祥和及宁静时,你却什么也没得到;你得不到什么,那是因为你不曾修习这个法门。你的心会说:“我要一直坐下去,直到我获得宁静。”然而当宁静到头来没有升起时,你便受苦了;有了痛苦,你就会站起来逃了开去。像这样的修行不能被称作“开展心灵”,它叫做“半途而废”。
  以佛法来训练你自己,代替情绪的放任吧!无论是倦怠或精进,只管持续不断地去修行。你不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吗?另一种方法——追随情绪,将永远也无法得到佛法。当你修习“法”时,无论情绪如何变化你都只管继续地修习,不断地修习;自我放纵的方法并不是佛陀的教法。当我们依着自己的看法去修行,以自己的主张去看“法”时,我们将永看不清事情的对与错,我们不会知道我们自己的心,我们不会了解我们自己!
  因此,随着你自己的“教导”。去修行是最迟缓的,随着“法”去修行才是最直接的方法。怠惰时,修行;精进时,修行,对时、地也都清楚分明,这就叫做“开展心灵”。
  如果你放纵自己,随着自己的见解去照着修行,那么,你便会开始考虑、怀疑很多。你会自己想道:“我福德不够,我运气不好,禅修至今已好几年了,仍然没有开悟,仍然没有见法。”用这种态度去修行是不能称作“开展心灵”的,这叫“开展灾祸”。
  倘若,这个时候,你是这样的:你是一位禅修者,而仍然一无所知、一无所见,你仍然没有更新自己,那是因为你已经错误地修行,你并没有遵循佛陀的教导。佛陀是这样子教诲的:“阿难,好好地精进修行,不断地开展你的修行,那么,一切的疑惑,一切的不确定,都将消失无踪!”这些疑惑的消除,既不是经由思考、猜想,也不是透过推测、讨论而来的。而什么也不做,也一样不能使疑惑消除。一切烦恼杂染的清除只能透过“开展心灵”,透过正确的修行而来。
  依照佛陀所教导的“开展心灵”的方法,是与世间法完全相对的,因为,他的教导来自于一颗纯净的心。一颗纯净的心,不会执取杂染,是佛陀和他弟子们的正“道”。
  假使你修习“法”,你必须以“心”礼敬法,不得使法礼敬你。当你以这种方法修行时,痛苦便会升起,没有一个人能够逃避这痛苦。就这样,当你一开始了你的修行,痛苦早就在那儿了。
  禅修者的责任是正念、镇定和满足,这几件事能够中止我们,中止我们那些“不曾训练的心”的习气。而为什么我们必须烦扰地去做这件事呢?那是因为,如果我们不去费神地训练心,它就会保持野性,随着本性走。去训练本性,使它可以有利的被应用,那是可能的。这可拿树木的例子做比较,如果我们只是任树木保持它们的自然状态,那么我们永远也不能利用它去建造一栋房子,我们将不可能制造厚木板或任何其他可用的东西应用在建造房子上面。总而言之,若有木匠想来建造一栋房子。他会先去寻找树木,取得原木材料后再加以有利的应用,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能拥有一栋建筑了。
  禅坐和开展心灵也类似于此。你必须取这颗未经训练的心——就像你须从森林里取一棵自然状态下的树木,去训练这颗天然的心,那么它就会更精纯,更能了知它自己,而且更为敏锐。每件事物都是在它的自然状态下的,当我们了解了自然,而后我们便能改变它,能不执著它,能放下它,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受苦了。
  我们自然未驯的心是焦虑且混乱的,无时无刻不在执著和黏着当中,它也总是在东西徘徊!当我们观察到这种纷乱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认为,去训练这颗心是不可能办到的,于是我们便感痛苦;我们并没有了解到事实,心,就是这样子的。即令我们努力修行,试着去达到平静,许多的念头和感觉仍然会那样的移动不定,因为,心的特性就是如此。
  当我们几经沉思有关这自然未驯的心之后,我们将会了解,心的本性就是那样子的;不会有其他的方式了。我们会明白,心就是心,那就是它的本然。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看清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从思考和感觉当中分离开来了。当这颗心真正地了解,它会放下一切。念头和感觉将仍会存在那儿,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将发生不了什么作用了。
  这就好像一个喜爱在路上玩耍嬉戏的小孩,让我们烦扰的会依其玩的大小程度给予责骂或赏一巴掌一般。事实,我们应该了解,一个孩子会那样去做是自然的事,我们应该放下心来随他依着他自己的方式去玩,那么,我们的困扰就没有了。为什么这些困扰会消失呢?因为我们接受了孩子们的方式,我们的看法改变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09:20:24 | 只看该作者
就永不得停止,反之,如果我们停止,那么,一切也将停止。这就是法的修习。
  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解佛法的修行,那么,在生命中,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何种职位,老师、医生、“替换词”官员或其他,我们每天每一分钟都将能够活在“法”的修习中。一般人总认为在家人无法修行,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完全丧失了道法。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做某事,他一定办得到。有人说:“我无法修行,我没有时间。”我便告诉他们:“那人怎么有时间呼吸呢?”
  问题就在这里,他们为什么有时间呼吸呢?呼吸维持人们的生命,如果你把佛法的修习看成是维持生命,那么你会觉得呼吸和修习佛法同等重要。佛法的修习并不需要你去到处寻找或花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你只要观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以及其他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一颗清明觉醒的心。
  现在这颗心,认知到这些色、声、香、味、触、法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如果对对象产生喜欢时,我们会经验到愉快,如果不愉快生起时,我们便会经验到不愉快,就只是那样子。因此,生存在这世界上,有谁能够找到幸福快乐呢?难道你希望世界上的第一个人在你这一生中都只对你说好听的话和做合你意的事吗?那样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如果不可能,那么你要去哪里呢?这世间就只是这样,所以佛陀说:“世间解(lokavidu)”——了解这世间的真理。这世间是我们必须清楚地去了解的。
  佛法的价值,并不能从书里告诉我们的种种中去发现,那只是佛法表面的样子,而不是从我们内心深处生起的知识。如果我们有极深的了解,便能觉悟自己的心,进而见到真理就在我们的心里。一旦真理在我们当中变得清晰可见时,它就能斩断无明之流。
  这些时日,人们不寻求真理。今天,我们读书、学习,只是为了获得一些必要的知识去谋生及养家活口,如此罢了。
  他们读书,学习为的是生计。现今学生所得的知识远比以往学生来得多,他们供需不虞,凡事更方便,他们比以前拥有更多的知识,然而这个时代的人也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迷惑,他们较以往有了更多的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宁可寻求谋取生计利益的知识,而不去寻找真理与法同住世间。
  ·心的训练·   
  佛教禅坐的终极教导是“放下”
  不去牵挂任何事物……
  “放下”这个字
  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去修行
  而是意味着我们
  必须遵循“放下”的法门修行
  心的训练
  (这是一九七七年三月,阿姜  查对来自曼谷Bovornives寺的一群西方比丘所作的开示。)
  在阿姜  满(注一)和阿姜  扫(注二)的时代,生活非常单纯,没有现在的复杂。那些日子里,比丘们少有工作和仪式去做,他们住在森林,居无定所;他们可以完全专心于自己的禅修。
  今天极为普遍的事物,在那时,却是罕见的奢侈品,那样的生活,可说是简单得几乎什么都没有。他们必须自己用竹子制作茶杯和痰盂,在家人是很少来访的。他们不期望拥有很多,而能满足于已有的一切。他们能够安住,且做“观呼吸”的禅修。
  比丘们遭受过许多像这样的穷困生活:如果有人感染疟疾而想要求得到药物,老师会说:“你不需药品,继续修行吧!”再说,那时也完全没有像现在这么容易获得的药物,有的只是长在森林里的草药和树根。环境既是如此,比丘们必须要有绝大的耐心和耐力,他们不受困于一些病痛,而在今日,只要是得了一点小毛病,你就会马上往医院跑了。
  有时,他们会走上十到十二公里的路去托,这必须尽早天一亮便出发,而回来时可能已是十或十一点左右了。托的人并没有得到很多的东西,也许只是一些糯米饭、盐巴,或一丁点儿的辣椒而已。但无论有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去配饭,都无妨,它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一个人敢因饥饿或疲倦而抱怨。他们非但不抱怨,反而学着去照顾自己呢!他们以耐心和耐力,在周遭潜伏了诸多危险的森林环境中修行。有许多狂野而凶猛的动物住在丛林里,有许多身心的磨难在这苦行僧或林居僧的苦修当中。的确,在这些日子里,比丘们的耐心和耐力是不凡的,因为环境驱使他们变得如此。
  当前的日子,环境逼使我们往反方向走。在旧时代里,人们行旅必须靠两条腿;而后,有了牛车,有了汽车,热望和欲求逐渐增大;到了今天,如果车子没有冷气,人们是不会去坐的,而若是没有冷气车坐,便就那儿都去不成了。耐心和耐力的美德是变得越来越衰微了,禅坐和修行的标准也越来越松散,直至我们发现到,那些禅修者在今天都喜欢随着他们自己的主张和欲望去行事。当老一辈的人诉说有关旧日里的情事时,就像是听取一则神话或传说般,他们只会漫不经心地听,却一点儿也不了解,那些话并没有深入其心啊!
  根据苦行僧的传统,一位比丘至少应花五年的时间跟随他的老师。有些时日,你必须禁语,不允许自己多言,不阅读书籍,但去读你自己的“心”!以巴蓬寺为例,最近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来这里出家,我试着阻止他们花时间去读佛书,因为这些人经常阅读。他们有很多的机会看书,却少有机会读他们自己的“心”!因此,当他们遵照泰国习俗来出家三个月时,我们会试着请他们合上书本。如此,在他们出家的期间里,他们会有绝好的机会读到他们自己的心。
  聆听你自己的心的确非常有趣!这颗未经训练的心,追随着它未经管束的习气跑绕,它兴奋地、无目的地跳动——因为它是不曾受过训练的。因而,训练你的心吧!佛教徒的禅坐是关于“心”的,那是为了开展“心”——你自己的“心”。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佛教是“心”的宗教,就仅仅是这样!一位修行而开展“心”的人,就是一位实践佛法的人。
  我们的心,住在牢笼里,更甚的是,那是一只关在笼子里愤怒的老虎。假使我们这颗“无饲主”的心不能得到它想要的,它便会惹麻烦。因此,你必须以禅坐、以三摩地(samadhi正定)来训练,这就叫做“训练心”。最起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6-18 15:32 , Processed in 0.055842 second(s), 14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