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只需两步;快速登录论坛

楼主: 南无无量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群书治要》第二册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23:2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到: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卷七 礼记)
【白话】用礼仪引导人心,用音乐调和人情,用政令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防止人们的邪恶。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使民同心(合乎道德),而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

249、夫礼之所兴,众之所以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以乱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礼乐教化兴盛时,民众就会因此而安定;礼乐教化废弃时,民众就会因此而动乱。

250、中国所以常制四夷者,礼义之教行也。失其所以教……则同乎禽兽矣。不唯同乎禽兽,乱将甚焉。何者?禽兽保其性然者也,人以智役力者也。智役力而无教节,是智巧日用,而相残无极也。相残无极,乱孰大焉?(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中国能制服四夷的原因,是推行了礼义之教。丧失了礼义教化……也就和禽兽相同了。不仅是与禽兽相同,甚至比禽兽更混乱无序。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禽兽保持自己的天性不变,人却是用巧智驾驭体力者。以巧智驾驭体力,而没有礼教加以节制,就会巧智日见使用,而彼此伤害无穷无尽。彼此相互伤害无穷无尽,祸乱哪有比这更大的?

251、礼之可以为国①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②慈妇听③,礼也。(卷六 春秋左氏传下)
【注释】①为国:治国。②姑:丈夫的母亲,即婆婆。③听:听从、顺从。
【白话】晏婴回答说:“礼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已经(由来)很久了,可以说是和天地并兴。君王美善,臣下恭敬;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顺;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慈祥,媳妇顺从。这些都是礼的内涵。”

252、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①。法能教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廉下无耻字)耻。(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行法:依法度行事。
【白话】百姓不知道礼义,就不能依法办事。法律能够教训不孝之人,却不能使人有孝心;能够惩治盗贼,却不能使人产生廉耻。

253、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民众如果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好。而不学习礼义,民众的廉耻观念就不会树立。民众不懂礼义,法律也无法使他们行为端正。不推崇善举、废除恶习,民众就不会向往礼义。

254、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言礼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乃贵其安上治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之所贵者,移风易俗也,非但谓钟鼓而已。(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礼啊礼啊,仅是指玉帛等礼品吗?乐啊乐啊,仅是指钟鼓这些乐器吗?”(礼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使上位者安于其位,使下位者受到教化而各得其所。乐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改善社会风俗。)

255、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小者友焉,贱者惠焉。此礼也。”(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曾子说:“所谓行,就是实践礼的意思。礼,就是对尊贵之人恭敬,对老人孝顺,对小孩慈爱,对年轻人友爱,对贫贱之人施予恩惠。这些都是礼的表现。”

256、为男女之礼,妃匹①之合,则不淫矣。为廉耻之教,知足之分,则不盗矣。以贤制爵,令(旧令作有,改之)民德厚矣。(卷五十 袁子正书)
【注释】①妃匹:指婚配之事。
【白话】制定男女间的礼法、夫妻结合的规范,就没有淫乱之事了。施行廉耻的教化,使百姓知足尽分,就不会有盗窃的事了。以贤良为标准授予爵位,就会使百姓道德淳厚。

257、圣王之自为动静周旋①,奉天承亲,临朝享臣,物②有节文③,以章人伦。盖钦翼④祗栗⑤,事天之容也;温恭敬逊,承亲之礼也;正躬严恪⑥,临众之仪也;嘉惠和说⑦,飨下之颜也。举错⑧动作,物遵其仪,故形⑨为仁义,动为法则。(卷二十 汉书八)
【注释】①周旋: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②物:事。③节文:礼节、仪式。④钦翼:恭敬谨慎。钦,尊敬,恭敬。翼,恭敬,谨肃。⑤祗栗:亦作“祗栗”。敬慎恐惧。祗,音zhī/ㄓ。恭敬。粟,畏惧。⑥严恪:庄严恭敬貌。⑦和说:即“和悦”。⑧错:通“措”。⑨形:表现。
【白话】圣王的言行举止,无论奉事上天、侍奉父母、处理政事、任用臣僚,事事都合礼节制度,以彰显人伦大道。恭敬谨慎,敬畏战栗,是奉事上天的礼仪;温和恭顺、敬慎谦逊,是侍奉双亲的礼节;端庄自身,严谨恭敬,是治理百姓的威仪;和颜悦色,慈善仁惠,是对待臣下的礼仪。圣王言行举止,事事都遵循礼仪,所以表现在外的行为都合于仁义,一举一动都可作为众人的榜样。

258、哀有哭踊①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②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卷十四 汉书二)
【注释】①哭踊:古代丧礼仪节。亦称“擗踊”。顿足拍胸而哭,表示极大的悲哀。踊,跳。②副:相称,符合。
【白话】(古礼中)悲痛时会有边哭边顿足的礼节,高兴时会有载歌载舞的仪容。这对正直的人来说,足以与他的真诚相符;对偏邪的人来说,足以提防他的过失。

259、乐至①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至,犹达行。(卷七 礼记)
【注释】①至:指通行无阻。
【白话】乐教通行则人人心情舒畅而无怨恨,礼教通行则人人心存谦让而无冲突。君王只要拱手揖让之间,天下就可以无为而治,说的就是用礼与乐来治理天下。

260、乐以治内而为同,同于和乐也。礼以修外而为异。尊卑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音乐能用来调治人的内心,使人的情志随着音乐一起变得安和调适;礼仪能用来修治外在行为,使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序。内心安和人们就会和睦亲爱,尊卑有别则会使人心存敬畏。和睦亲爱就不会有怨恨,心存敬畏就不会有争斗。

261、人君无礼,无以临①其一(无一字)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诗》曰:“人而无礼,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22:45 | 只看该作者
亿万百姓都来归顺。不会治理百姓的君王,抛弃道德和礼法,专用刑罚惩治,就好比驾驭马匹时,抛弃嚼子和笼头,而专用鞭子鞭打,这样一来,马车失控就是必然的了。

240、景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对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所求于下者,不务①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下从其教也。称事以任民,中听②以禁邪,不穷③之以劳,不害之以罚④,上以爱民为法,下以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违也。此明王之教民也。”(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不务:当作“必务”,此涉上下文诸“不”字而误。②中听:指治狱得当。③穷:尽,完。④不害之以罚:不用刑罚害民。
【白话】景公问晏子:“英明的君主是怎样教化人的?”晏子答道:“阐明教义和政令,且自己率先履行;养育人民不苛刻严厉,而用刑罚预防犯罪。要求臣民做到的,君王必须要先做到;禁止百姓做的事情,自己绝不能去做。因此,下民就会听从其教导。估量事情的轻重来使用民力,恰当地处理诉讼来禁止邪恶;不使百姓因过度劳役而筋疲力尽,不用惩罚来伤害百姓;在上者以爱护百姓为准则,在下者以相亲相爱为道义。这样,天下之人就不会互相背离。这就是英明的君主教育人民的方法。”

241、夫圣人之修其身,所以御群臣也。御群臣也,所以化万民也。其法轻而易守,其礼简而易持。其求诸己也诚,其化诸人也深。(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圣人加强自身的修养,是为了领导群臣。领导群臣的目的,是为了教化百姓。圣人制定的刑法宽松而容易遵守,制定的礼制简约而容易受持。圣人凡事都真诚地要求自己,因此,对百姓的感化就很深刻。

242、故壹野不如壹市,壹市不如壹朝,壹朝不如一用,一用不如上息欲,上息欲而下反①真矣。不息欲于上,而欲于下之安静,此犹纵火焚林,而索原野之不雕瘁(瘁旧作废,改之。),难矣!故明君止欲而宽下,急商而缓农,贵本而贱末,朝无蔽贤之臣,市无专利②之贾,国无擅山泽之民。(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反:同“返”。②专利:垄断某种生产或流通以掠取厚利。
【白话】所以,限定民间不如限定集市,限定集市不如限定朝廷,限定朝廷不如限定用度,限定用度不如在上者去除奢欲。在上者去除奢欲,百姓就能返璞归真。在上者不去除奢欲,却想让百姓安稳清静,这就如同纵火焚烧森林,还想使原野不雕零枯败,实在太难了!所以,英明的君主,遏止欲望,宽待百姓,对商业从严,而对农业宽松,重视农桑,不看重商业,朝廷中没有蒙蔽贤能的佞臣,集市上没有专利霸市的商人,国家没有擅自开发山泽的人民。

243、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①以教诲,赏罚以劝沮②。若此则乱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卷三十四 墨子)
【注释】①发宪布令:发号施令。②沮:阻止,禁止。
【白话】古时候圣贤的君王,推崇孝子,以劝导人们侍奉双亲;尊重贤良,以劝导人们做好事;颁布法令,来教育人民;明确赏罚,来对人民进行勉励和劝阻。照这样做,混乱的社会可使其清明,危险的局面可使其稳定。

244、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卷二十 汉书八)
【白话】教化的普及,并不是要挨家挨户去对每个人进行说教,只要贤德的人处在正位,有才能的人安排到适合的职位,朝廷崇尚礼节,百官互相恭敬谦让,道德教化由内而外,从近处(朝廷内部)开始,然后百姓知道了效法的准则,不知不觉就会日渐改过向善。

245、盖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周之文王亦崇厥化。(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唐尧施行教化,先亲后疏,由近到远,周朝的文王也遵行这样的教化。

246、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①之以礼,则民有格心②。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③。格,来也。遯,逃也。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背;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莅,临也。逊,犹顺也。”(卷七 礼记)
【注释】①齐:整饬;整治使有条理。②格心:归正之心。指向善的心。格,来,指至于善。③遯心:逃避刑罚的心。遯,音dùn/ㄉㄨㄣˋ。同“遁”。逃。
【白话】孔子说:“对待人民,要用道德来教育,用礼仪来约束,人民才会有向善的心理。如果用政令来教导,用刑罚来约束,人民就会产生逃避政令和刑罚的心。所以治理人民的人,如果能够以爱护儿女的心来爱护人民,人民就会亲附他;能够以诚信朴实来团结人民,人民就不会背叛他;能够恭恭敬敬地深入体察民情,人民就会自然生起归顺敬服之心。”


七、礼乐
247、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①去身。致②乐以治心,乐由中出,故治心也。致礼以治躬③。礼自外作,故治身也。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鄙诈入之,谓利欲生也。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④之心入之矣。易,轻易也。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则和,礼极则顺⑤。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卷七 礼记)
【注释】①斯须:须臾、片刻。②致:深远详审。③治躬:治身,调整身体与言行。④慢易:轻忽怠慢。⑤乐极则和,礼极则顺:《礼记》通行本作“乐极和,礼极顺”。
【白话】君子说:“人不可片刻离开礼乐。深入于乐,是为了陶冶心性;深入于礼,是为了调整身体与言行。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片刻不和顺不喜乐,那贪鄙诈伪的念头就会趁机而入。外貌如果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那轻忽怠慢的念头就会趁虚而入。所以乐是调理人的内心,礼是调理人外在的行为。音乐至善能使人和畅,礼仪至善能使人恭顺。内心和畅而外貌恭顺,则人们望见他的外貌神情,就不会与他抗争;看见他的仪容风度,便不会有轻视侮慢的态度。”

248、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22:03 | 只看该作者
且明有仁也。(卷十六 汉书四)
【注释】①国老: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②亲馈:亲自奉进食物。③鸾和:鸾与和,古代车上的两种铃子。④采齐:即采荠,古乐曲名。一说,逸诗名。⑤趍:同“趋”。疾行。⑥中:音zhòng/ㄓㄨㄥˋ。符合。⑦肆夏:古乐章名。⑧庖厨:厨房。
【白话】太子在春、秋入学时,请国老上坐,手里捧着酱,亲自奉上,这是用来教导天下人子当尽孝道。出行时在车上配以鸾铃、和铃,步行(慢行)时符合《采齐》的节奏,疾行时则合于《肆夏》的节奏,这是用来教导天下之人凡事都要合乎礼节法度。对于禽兽,见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杀死它们来吃;听到它们的叫声,就不愿意去吃它们的肉。所以远离厨房,为的是增长内心的恩义,且显明人是有仁爱之心的。

231、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①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导民,以刑禁之。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相参:相互配合。
【白话】孔子回答道:“圣贤治理教化民众,一定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法加以约束。其次是用政令引导民众,并用刑罚加以禁止。如果教育之后还不能改变,引导之后还不听从,以至于违背道义而败坏风俗,在这种情况下才用刑罚来惩处。”

232、故圣王务教化而省禁防①,知其不足恃也。(卷十八 汉书六)
【注释】①禁防:谓禁止防范。
【白话】所以圣明的君主致力于教化而减省禁防举措,知道凭借禁止、防范是靠不住的。

233、威辟①既用,而苟免②之行兴;仁信道孚③,故感被之情著。苟免者,威隟④则奸起;感被者,人亡而思存⑤。(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注释】①威辟:严酷的刑法。②苟免:苟且免罪。③孚:信服,信从。④隟:古同“隙”。空隙;可乘之机。⑤思存:思念,念念不忘。存,铭记在心。
【白话】严酷的刑法一经施用,以不当手段求得免罪的行为便会兴起;落实仁义道德为人信服,所以人心受到感化的效果就很显著。以不当手段希求免罪,刑法有漏洞时,奸邪之事就会发生;人心受到感化,尽管施政者已去世,人们还将他的恩德铭记在心。

234、治国,太上养化①,其次正法②。民交让,争处卑,财利争受少,事力争就劳,日化上③而迁善④,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于上,百姓服于下,治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养化:谓致力于道德教化,转变人心、风俗,使其归于自然。②正法:依法制裁、办理。③化上:受君主感化。④迁善:改过向善。
【白话】治理国家,最上之策是以道德来感化,其次是依据法律治理。使民众互相谦让,争相处于卑下,面对财利争相拿少的部分,面对工作争相做劳累的事情,每天受到君王的教化,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向善,这是治国的根本。百姓把奖赏当作利益而勉力为善,畏惧刑罚而不敢为非作歹,君王的法令公正严明,百姓服从,这是治理国家的次要之事。

235、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①;崇礼义之节,以示之;贱货利之弊②,以变之。则下莫不慕义节(节作礼)之荣,而恶贪乱之耻。其所由致之者,化使然也。(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①防禁:防备禁戒。②弊:通“币”。财物。
【白话】圣王先实行德教,而后才使用刑罚;树立荣辱的标准和观念,并明示应当防止和禁戒的事项;崇尚礼义的节操,并给百姓做示范;轻视货物财利,来改变人们的贪婪。那么,臣民就没有谁不喜欢礼义节操的光荣,而厌恶贪婪淫乱的可耻。之所以能使百姓达到这样的原因,都是教化的结果。

236、圣人之于法也已公矣,然犹身惧其未也。故曰:“与其害善,宁其利淫①。”知刑当之难必②也,从而救之以化,此上古之所务也。(卷四十八 体论)
【注释】①与其害善,宁其利淫:出自《周书?列传第十五》。②难必:难以肯定。
【白话】圣人治法已经很公正了,可是仍然担心尚有不公之处。所以说:“与其伤害贤善之人,宁可利于有罪之人。”他们深知量刑适当与否难以肯定,于是用道德教化来补救,这是上古时期的古圣先王所致力做的事情。

237、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①。”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①虐:残暴,凶残。
【白话】孔子说:“不先对人民进行教化,而人民犯了罪就将其诛杀,这叫做暴虐。”使用暴虐的政治对待下民,却想使道德教化普及天下,所以很难成功。

238、圣王在位,明好憎以示人(人作之),经①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疮流血之患,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②维时,庶绩③咸熙④,礼义修而任贤得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经:度量;划分。②百工:百官。③庶绩:各种事业。④熙:兴盛。
【白话】圣明的君主居于高位,阐明好恶来昭示国人,通过对善恶行为的批评、称誉来引导人民,亲近贤人并提拔他,鄙弃不贤的人并罢免他。没有受伤流血之苦,而能够享有崇高尊显的名声,百姓谁不愿意学习效法呢?古代制定了法律却无人触犯,设置了刑罚却不施用,不是该施刑而不用刑,是因为百官都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各项事业都兴盛成功,礼义得到修治,贤德之人得到了任用。

239、善御民者,一①其德法,正其百官,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化治。是以天地德之,天地以为有德。而兆民怀之。怀,归。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②,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棰策③,其不可制也必矣。(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一:统一。②辟:刑罚。③棰策:赶马的鞭杖。
【白话】善于治理百姓的君王,统一道德和礼法规范,明确百官职责,协调均衡地使用民力,和顺安定民心。如此,政令不必三令五申,百姓便会顺从;不用刑罚,就能教化治理好天下。其恩德可以感通天地,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21:20 | 只看该作者
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注释】①听讼:听理诉讼、审案。②由:通“犹”。如同,好像。两段引文均出自《论语》。由,《论语》通行本作“犹”。③齐:整饬,整治使有条理。
【白话】古代的圣王不致力于管理民众的事务,而致力于治理人民的内心。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希望通过伦理道德的教化使诉讼不再发生”;“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义来整饬百姓”。人民彼此亲爱,就不会有互相伤害的想法;行事想到道义,就不会有奸诈邪恶的念头。像这种状况,不是法律所支配的,也不是严刑所强迫的,这是教化所成就的。

224、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荣辱者,赏罚之精华①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治其情也;桎梏鞭朴②,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若夫中人之伦,则刑礼兼焉。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涂③。是谓彰化④。(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①精华:事物中最精粹、最美好的部分。②鞭朴: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亦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朴,音pū/ㄆㄨ。通“扑”。③涂:通“途”。④彰化:使教化彰明。
【白话】对君子要用情理(来感召),对小人则用刑罚(来威慑)。荣誉和耻辱,是对人的最好奖惩。所以,将礼仪教化和荣誉耻辱,用在君子身上,是以情理来治理;脚镣手铐鞭子棍棒,用在小人身上,是以惩治来管理。君子连受耻辱都不愿意,何况接受刑罚呢?小人连刑罚都不惧怕,何况耻辱呢?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中等人,则要刑罚、礼教并用。如果废弃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就会把中等之人推落到小人的境地;如果施行伦理道德的教化,则可以把中等之人引导上君子的道路。这就叫做“彰化”。

225、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道,莫如教(教之下有以政二字)之。(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获得人心的方法,没有比给人民以利益最好的了;让人民得到利益的方法,没有比施行教化更好的了。

226、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已,非教之道也。必身行之。言恕己乃行之。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教由孝顺生。祭而不敬,何以为也?(卷七 礼记)
【白话】君子的教化,教导人们在外要尊敬君长,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因此君子奉事长上,一定首先身体力行,凡是上级的做法让自己感到不安的,就不以此对待下级;凡是下级做的让自己憎恶的事,也不以此来奉事上级。批评别人不该做,自己却这样做,这不合教化的道理。因此,君子的教化必须从自身的孝行做起,最顺乎情理的,大概就是祭祀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如果对祭祀产生轻慢怀疑,对故去的亲人没有心存孝敬感恩之心,何必还要去祭祀呢?

227、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①以教于国②,设庠序③以化于邑,渐④民以仁,摩⑤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①大学:即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大,音tài/ㄊㄞˋ。“太”的古字。②国:国都。③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颜师古注“庠序,教学之处也,所以养老而行礼焉。”④渐:滋润;润泽。⑤摩:砥砺;勉励。
【白话】古代的君王,没有不把教化当作治国要务的。设立太学在国都推行教化,建立庠序(地方学校)在城邑乡镇开展教化,以仁爱惠及人民,以道义勉励人民,以礼仪节制人民。所以,刑罚虽然很轻,但却没有人违犯禁令,这是因为教化施行而习俗美好的缘故。

228、本行而不本名,责义而不责功。行莫大于孝敬,义莫大于忠信。则天下之人知所以措身矣。此教之大略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根据行为而不根据名声,要求人合乎道义而不追求其功绩。没有比孝敬更大的德行,没有比忠信更大的道义。这样天下臣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是教化百姓的概要。

229、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治者,去瑕秽,养精华也。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和其刚柔。陈义以种之,树以善道。讲学以耨①之,存是去非类也。本仁以聚之,合其所盛。播乐以安之。感动使之坚固。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②而耕也。无以入之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不种也。嘉谷无由生也。为义而不讲以学,犹种而不耨也。苗不殖。草不除。讲之以学而不合以仁,犹耨而不获也。无以知收之丰荒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以乐,犹获而不食也。不知味之甘苦。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也。功不见也。(卷七 礼记)
【注释】①耨:音nòu/ㄋㄡˋ。用耨除草。喻除秽去邪。②耜:音sì/ㄙˋ。耒下铲土的部件,初以木制,后以金属制作,可拆卸置换。一说,耒、耜为独立的两种翻土农具。
【白话】圣王遵循义的根本、礼的秩序,来调治人心。因此人心是圣王耕种的土地。用修养礼仪来耕耘,用倡导道义来播种,用讲习学问(存是去非)来除草,根据仁爱来加以收获,用乐的教化来安定人心。因此治理国家如果不用礼,就如同没有农具而去耕田。制定礼仪规范而不以义为宗旨,就好比只耕田而不播下谷物的种子。推行道义而没有人来讲学以辨明是非,就好比只播种而不锄草。只讲学而不契合仁爱的存心,就好比虽然有人除草但也不会有好的收成。契合仁爱而不以乐的教化来安和人心,就如同虽有收成而没能享用成果。用乐教来使人心安定却不能达到和顺自然的境界,就如同享受了成果而没有得到健康。

230、春秋入学,坐国老①,执酱而亲馈②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③,鸾在衡,和在轼。步中采齐④,趍⑤中⑥肆夏⑦,乐诗也,步则歌之以中节。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⑧,所以长恩,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20:37 | 只看该作者
依照常道来制定律法,敦厚笃实地建立功业,这就是古圣先王为政的要领。

213、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一言与身相终,再言与天地相永,三言为诸侯雄,四言为海内宗①,五言传之天下无穷,可得闻乎?”太公曰:“一言与身相终者,内宽而外仁也;再言与天地相永者,是言行相副,若天地无私也;三言为诸侯雄者,是敬贤用谏,谦下于士也;四言为海内宗者,敬接不肖,无贫富,无贵贱,无善恶,无憎爱也;五言传之天下无穷者,通于否泰②,顺时③容养也。”(卷三十一 阴谋)
【注释】①宗:指宗主。②否泰:《易》的两个卦名。天地交,万物通谓之“泰”;不交闭塞谓之“否”。后常以指世事的盛衰,命运的顺逆。③顺时:顺应时宜;适时。
【白话】武王问太公:“我希望能有一句话使我终身铭记,第二句话能与天地长存,第三句话能使我成为诸侯中的杰出者,第四句话能使我成为天下的宗主,第五句话可以将天下代代相传无有穷尽,我可以听您讲讲吗?”太公说:“第一句可以使您终身铭记的话,就是要内心宽宏,对外仁爱;第二句可以与天地共存的话,就是要言行相符,像天地那样公正无私;第三句可以让您成为诸侯中杰出者的话,就是要尊敬贤者,虚心纳谏,还要谦卑地礼待士人;第四句让您可以成为天下宗主的话,就是要恭敬谨慎地对待不肖之人,不分贫富、贵贱、善恶、爱憎;第五句可以使您将天下代代相传无有穷尽的话,就是要通达吉凶盛衰的规律,顺应时宜,包容天下,涵养万物。”

214、礼节民心,乐和民声①,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②而不悖③,则王道④备矣。(卷七 礼记)
【注释】①民声:民众的声音。指人民的思想感情。②达:通行。③悖:违背,乖谬。④王道:古圣先王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白话】用礼节制人们内心的欲望,用乐调和民众的思想感情,用行政的力量来推行教化,用刑罚的力量防止越轨。礼、乐、刑、政这四者都得到实现而不相违背,那么王道政治就完备了。

215、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①,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②必见③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卷十八 汉书六)
【注释】①涂,通“途”,道路。②情伪:真假。③见:“现”的古字,显现,显露。
【白话】仁,就是爱人;义,就是合宜;礼,是所践行的准则;智,是策略的本原。求利除害,兼爱无私,就叫仁;明辨是非,确定可否,就叫义;进退有法度,尊卑有区别,就叫礼;拥有生杀的大权,疏通壅塞的任贤进言之路,权衡商品流通的法则,探讨事情得失的道理,使远近真伪的情况必能显现于君主,就叫策略。凡此四个方面,是治国的基础。

216、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舍此三者,君将若之何?(卷四 春秋左氏传上)
【白话】礼是用来推行道义的,信是用来维护礼的,刑法是用来纠正邪恶的。抛开这三者,国君将怎么办?

217、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贵,贵德,贵老,敬长,慈幼。”(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曾子说:“上古贤明君王用以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五个:尊重显贵之人,崇敬有德之人,敬爱老人,尊敬长者,慈爱孩童。”

218、盖善治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①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而躁人②可定。(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注释】①威德:声威与德行;刑罚与恩惠。②躁人:《后汉书集解》惠栋曰:“《周易》云躁人之辞多。躁人,谓私议国政之人也。”
【白话】善于处理政务的人,观察风俗而施行教化,考察过失而设置预防制度,刑罚与恩惠交替使用,文德教化和武备防御轮流施用,然后才能做到政治和时势相适应,而不安于本分的人才可以安定。

219、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所以资物生也。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卷一 周易)
【白话】天地最大的德性在生养万物,圣人最宝贵的在于有崇高的地位。何以保全名位?要靠“仁”。何以聚集人民?用资财。理好财物,节约用度,端正辞令,出之以理,教化民众不要为非作歹,不让他们作恶,这就是“义”。

220、文王问师尚父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尚父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文王问老师尚父(即太公):“为人君者,应推崇何人,斥退何人?应选拔何人,摒弃何人?应禁止什么,防止什么?”尚父说:“应推崇有德才的人,斥退不肖之人;应选用诚实守信之人,摒弃巧诈虚伪之人;应禁止暴乱之事,制止奢侈之风。”

221、《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①。”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②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卷二十 汉书八)
【注释】①仇:配偶。《诗经》原文为“逑”,“逑”通“仇”。②宴私:亲昵,昵爱。
【白话】《诗经?周南?关雎》篇说:“温柔娴静、品行端庄的淑女,才是君子的好配偶。”讲的是能够保持贞洁、端庄的品行,没有三心二意的行为,情欲的感触不会在容貌仪表中显露,亲昵的私情不会在举止言谈中表现。只有这样,才配得上拥有至尊地位的君主,才能负责祭祀宗庙。这是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的首要,也是圣王教化的开端。

222、《易》称:“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白话】《周易》上说:“男子主其位于外(承担家庭生计),女子主其位于内(负责相夫教子),男女各自安于自己的本分,这是天地间的大道理。”


六、教化
223、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故曰:“听讼①,吾由②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导之以德,齐③之以礼”。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19:19 | 只看该作者
兼听古今言论而心志不会疲倦,只有使用贤才这一个办法。

197、古之圣王,所以潜处①重闱②之内而知万里之情,垂拱③衽席④之上而明照八极⑤之际者,任贤之功也。(卷二十八 吴志下)
【注释】①潜处:深居。②重闱:重重宫门,指深宫。③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多指帝王的无为而治。④衽席:床褥与莞簟,引申为寝处之所。衽,音rèn/ㄖㄣˋ。卧席,指床褥。⑤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白话】古代的圣王之所以居住在深宫之内,就知道万里之外的事情;垂衣拱手安坐在衽席之上,而能明察八方最远地区的情况,是因为任用贤才的结果。

198、遭良吏,则皆怀忠信而履仁厚;遇恶吏,则皆怀奸邪而行浅薄。忠厚积则致太平,奸薄积则致危亡。(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百姓遇到好的官吏,就都会心怀忠信而品行仁厚;碰到不良官吏,就都会心怀奸邪而行为浅薄。积累忠信仁厚就会实现天下太平,积累奸邪刻薄就会导致天下危亡。

199、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①,而不辞其患。士为知己者死,故尽力竭智,何患之辞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注释】①交争:交相谏诤。
【白话】贤主之所以成为贤主,一定是由于能赏识和任用贤士,这样贤者就能竭尽心力和智慧,直言相谏,也不怕招来祸患。

200、非独臣有不尽忠,亦主有不能使也。百里奚愚于虞,而智于秦;豫让苟容中行,而著节①智伯。斯则古人之明验矣。(卷二十五 魏志上)
【注释】①著节:彰显其节操。
【白话】(治国成效不彰)不仅仅是因为臣子不尽忠,君主不善用人也是原因之一。百里奚在虞国时显得愚钝,在秦国时显得很有智慧;豫让在中行氏手下只是苟且容身,而在智伯手下却显示出他的节操。这都是古人中很明显的例证。

201、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圣明的君主任用贤人来建立功业,不贤的君主只任用习气爱好与他类同的人。

202、明主任人之道专,致人之道博。任人道专,故邪不得间①。致人之道博,故下无所壅。任人之道不专,则谗说起而异心生。致人之道不博,则殊涂塞而良材屈。(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间:音jiàn/ㄐㄧㄢˋ。挑拨离间,使人不和。
【白话】明智的君主,用人之道专一,招揽人才的途径宽广。用人之道专一,所以邪恶之徒不能离间。招揽人才的途径宽广,进才之路才不会被壅塞。用人之道不专一,谗言就会出现,异心就会产生。招揽人才的途径不宽广,则各条管道都会堵塞,而人才也会被埋没。

203、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①。(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啖:音dàn/ㄉㄢˋ。吃。
【白话】选拔人才时不要只知道选取有名气的人,名气如同画在地上的饼,是不能吃的。

204、故构①大厦者,先择匠,然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②,然后定民。(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构:音gòu/ㄍㄡˋ。架屋;营造。②佐:辅佐的大臣。
【白话】所以,建筑大厦的人,必先选择工匠,然后准备材料;治国的君主,须先选择良臣,然后才能治理好百姓。

205、柔远①和迩②,莫大宁民③。宁民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④考黜⑤。(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①柔远:安抚远人或远方邦国。②迩:近。③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④存:立;设置。⑤考黜:按一定标准考核以确定官吏的升降。
【白话】安抚远方和睦近处,再没有比使人民安定更重大的了。使人民安定的关键,没有比任用贤人更重要的了。任用贤者的办法,是一定要设立考核与罢免的制度。

206、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所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卷十五 汉书三)
【白话】安定与动乱、荣誉与耻辱的发端,就在于君主所相信并任用的人。所信任的人已经是贤才了,那就要坚信他而不动摇。

207、昔之狱官,唯贤是任,故民无冤枉。升泰①之祚,实由此兴。(卷二十七 吴志上)
【注释】①升泰:《三国志》通行本作“休泰”。升泰,太平安宁。休泰,安好、安宁。
【白话】从前主持刑狱的官员,只有贤能之人才可担任,所以百姓没有冤屈。安宁太平的福运,其实是由此兴起的。

208、耳不知清浊①之分者,不可令调音;心不知治乱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度(无度字)。(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清浊:音乐的清音与浊音。
【白话】耳朵不能分辨清浊声调的人,不可以让他调整音律;心里不懂治乱根源的人,不可以让他制定法令。

209、是故有大略①者,不可责②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③。(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大略:远大的谋略。略,谋略、智谋。②责:要求,期望。③功:事情,事业。
【白话】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苛求他们敏捷和灵巧;有小小才智者,不可委任他们去做大事业。


四、至公
210、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平,和。(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从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要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处事公正无私,则天下太平安和。

211、见人有善,如己有善;见人有过,如己有过。天无私于物,地无私于物,袭①此行者,谓之天子。(卷三十六 尸子)
【注释】①袭:继承,沿袭。
【白话】见到别人有善行,就像自己有善行一样;见到别人有过错,就如同自己有过错一样。天对万物无私无求,地对万物也无私无求,能秉承天地这种无私行为的人,才称之为天子。


五、纲纪
212、先王之政:一曰承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贤,四曰恤民,五曰明制,六曰立业。承天惟允,正身惟恒,任贤惟固,恤民惟勤①,明制惟典②,立业惟敦,是谓政体。(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①勤:尽心尽力,无所吝惜。②典:常道。
【白话】古圣先王的政治:一是顺应自然规律,二是自己端正自身以身作则,三是任用贤德之人,四是体察民情,五是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六是成就国泰民安的事业。忠诚信实地遵循天道,坚持不懈地修正自己,坚定不移地任用贤明,尽心尽力地体恤民情,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18:37 | 只看该作者
但夏朝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所以治国之法不能独自存在,得到了能施行的人才能存在,失去了能施行的人就亡失了。治国之法,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君子,是治国之法的本源。所以有君子,则法令虽然简略,也足够治理好一切;没有君子,即使法令非常完备,也足以使得社会混乱。所以贤明的君主急于得到能治国的君子,而昏庸的君主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能治国的君子,于是自身安逸而国家大治,功业伟大而且声名美好;急于得到权势,就会身劳心累而国家混乱,功业毁坏而且名声败坏。

188、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位(位作德)不至仁,不可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君主所应谨慎对待的问题有四:一是标榜道德但却做不到仁,这样的人不可授予国家大权;二是见到贤者而不能谦让,这样的人不可赐予高贵的爵位;三是执行刑罚时却避开亲戚、权贵,这样的人不可让他统率军队;四是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随意征收赋税,这样的人不可让他担任地方长官。这四条要务是国家安危的根本。

189、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粮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人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立身的根本。

190、夫君尊严而威,高远而危;民者卑贱而恭,愚弱而神。恶之则国亡,爱之则国存。御民者必明此要。(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为君者,尽管庄重严肃而威慑天下,但是却居高处远而充满危险;为民者,虽然地位卑下而对人恭顺,愚钝软弱却有难以预测的力量。君主不尊重百姓,国家就会灭亡;君主爱护百姓,国家就会生存发展。治理民众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191、案①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为此非小变也。今左右不忧此,乃欲发兵报纤介②之忿于远夷,殆③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者也④”。(卷十九 汉书七)
【注释】①案:通“按”,依据,按照。②纤介:细微。③殆:大概。④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颛臾,鲁附庸国。萧墙,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借指内部。萧,通“肃”。此处引用《论语?季氏》中,冉有、子路向孔子报告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的答话。
【白话】据今年的统计,子弟杀死父兄、妻子杀死丈夫的事情,就有二百二十二人,我认为这不是小变故啊。现在在皇帝身边的臣子不忧虑这样的情况,却打算发兵报复边远地方微小的怨恨,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己内部”的道理吧。

192、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六畜生于时,百物取于野,此富国之本也……故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伪;困辱游业①,勿使擅利;宽假②本农,而宠遂③学士。则民富而国平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注释】①游业:流动的职业。如行商等。②宽假:宽容;宽纵。③宠遂:使之尊荣显达。
【白话】利用自然的时节,分清土地的高下优劣(加以利用),各种牲畜的生长符合时令,万物收获于田野,这就是使国家富强的根本……因此执政者应明确监督工匠与商人,不要让他们弄虚作假;限制贬低商业等流动的行业,不要让他们独占利益;宽待务农之人,使博通圣贤学问之士尊贵荣显。这样,就会使百姓富足、国家太平了。


二、知人
193、咎繇曰:都!亦①行有九德。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也。宽而栗②,性宽宏而能庄栗也。柔而立,和柔而能立事。愿③而恭,悫愿而恭恪也。乱④而敬,乱,治也。有治而能谨敬也。扰⑤而毅,扰,顺也。致果为毅也。直而温,行正直而气温和也。简⑥而廉⑦,性简大而有廉隅也。刚而塞⑧,刚断而实塞也。强而义。无所屈挠,动必合义。彰厥有常⑨,吉哉。彰,明也。吉,善也。明九德之常,以择人而官之,则政之善也。(卷二 尚书)
【注释】①亦:助词,无义。②栗:庄敬,严肃。③愿:质朴;恭谨。④乱:治,治理。⑤扰:安抚,和顺。⑥简:简易,不苛求小节。⑦廉:廉隅,棱角。比喻端方不苟的行为、品性。⑧塞:音sè/ㄙㄜˋ,笃实。⑨常:规律,通例。这里指道德标准。
【白话】咎繇说:“啊!人的德行有九种类型:一是秉性宽宏而不失庄敬有度;二是性格柔和而能建功立业;三是老实忠厚而又谦恭严肃;四是精于治事而又恭谨敬慎;五是为人柔顺而能勇敢有为;六是言行正直而又态度温和;七是性情平易而有操守;八是性格刚断而笃实稳健;九是坚强不屈而所作所为又都能够合乎道义。表彰符合这九种道德标准的人,天下就会吉祥!”

194、故论人之道:贵即观其所举,富即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即观其所不为。视其所患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货财,以观其仁;振①以恐惧,以观其节。如此即人情②得矣。(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振:通“震”。震慑。②情:实情。
【白话】所以评价人的方法是:高贵的人要看他所推举的是什么人,富有的人要看他所施予的是什么人,贫穷的人要看他不接受什么,地位低下的人要看他不做什么。观察他处在困难面前的举动,来了解他勇敢的程度;用欢乐之事触动他,来了解他的操守;把财物交给他,来考察他的仁德;用恐惧震慑他,来了解他的气节。这样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了。


三、任使
195、正臣进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乱之机①也。(卷十五 汉书三)
【注释】①机:先兆,征兆。
【白话】忠正之臣得到任用,这是治世的表现;忠正之臣遭到陷害,那就是混乱的先兆。

196、故夫处①天下之大道而智不穷,兴天下之大业而虑不竭,统齐群言之类而口不劳,兼听古今之辨而志不倦者,其唯用贤乎。(卷五十 袁子正书)
【注释】①处:定夺;决断。
【白话】所以定夺天下的重大决策而智慧不会穷尽,兴办天下的大业而思想不会枯竭,统一百家之言而口舌不会劳累,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17:54 | 只看该作者
又有谁不愿亲近他呢?说话不违背事理人情,可以说是会说话的人了。”

177、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卷九 论语)
【白话】难忍一时之怒,便忘记了自身的安危和父母家人的祸福所系,不是太糊涂了吗?

178、故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不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君子非乐有言,有益于治,不得不言;君子非乐有为,有益于事,不得不为。(卷三十七 尹文子)
【白话】自己的想法虽有道理,但对治理国家没有益处的,君子绝对不说;自己虽有能力,但对成就事业没有好处的,君子也绝不去做。君子并不喜欢多话,因为对治理国家有好处,所以不得不谏言;君子并不喜欢多事,因为对成就事业有好处,所以不得不去做。


肆、为政
一、务本
179、楚庄王①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盖隐者也。詹何对曰:“何(本书何作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王曰:“寡人得奉宗庙②社稷③,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卷三十四 列子)
【注释】①楚庄王:又称荆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②宗庙:祭祀祖宗的屋舍。③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的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后“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
【白话】楚庄王问詹何说:“请问该如何治理国家?”詹何回答说:“我只明白修身的道理,不明白治国的道理。”楚王说:“寡人得以供奉宗庙、掌管国家,希望学到保住它的方法。”詹何回答说:“我不曾听说君主自身修养很好而国家却混乱的,也不曾听说君主自身修养不好而国家却大治的,所以治国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的修养,至于别的细枝末节我就不敢跟您讲了。”楚王说:“你讲得很好。”

180、民心莫不有治道,至于用之则异矣。或用乎人,或用乎己。用乎己者,谓之务本;用乎人者,谓之追(追作近,下同)末。君子之治之也,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治之也,先追其末,故功废而仇多。(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每个人心里都有治理的措施,至于怎样使用,就各不相同了。有人用于修治他人,有人用于修治自己。用于治己,叫做务本;用于治人,叫做逐末。君子处理事情,首先是先致力于根本(治己),所以能够建立德行、功业而很少与人结怨;小人处理事情是先追求末节(治人),所以不能建立功业且又很多怨仇。

181、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使百姓安定。安定百姓的根本,在于使百姓衣食丰足。百姓衣食丰足的根本,在于不使其失去农时。不使百姓失去农时的根本,在于减少徭役。减少徭役的根本,在于君主节制物欲。节制物欲的根本,在于返归其清净无欲的天性。

182、能成霸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①者也。能自得①者,必柔弱者也。(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自得:自得其道。
【白话】老子说:“能成就霸业的人,一定是获得胜利的人。能胜敌的人,一定是强者。能成为强者的人,一定是能运用别人力量的人。能运用别人力量的人,一定是赢得人心的人。能够赢得人心的人,一定是符合道义的人。符合道义的人,一定是心地柔和谦顺的人。”

183、圣王宣德流化①,必自近始。朝廷不备,难以言治;左右不正,难以化远。(卷十九 汉书七)
【注释】①流化:流布教化。
【白话】圣王宣扬仁德推行教化,必然要从身边近处开始。朝廷还不具备德义,难以谈治理好天下;左右的臣子不够端正,难以使教化远播。

184、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天下誉。誉,乐。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疲北。夫执一术而百喜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唯孝乎!(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大凡人君统治天下、治理国家,一定要致力于根本。致力于根本,没有比孝更重要的。君主孝敬父母,名声就显扬荣耀,天下就安乐。臣子孝敬父母,事奉国君就会忠诚尽责,居官就会清正廉洁,临难就能拼死效命。士人和百姓孝敬父母,耕种便会努力,守卫作战则能意志坚定,不会败逃。掌握一种方法而能使百善皆至,百邪皆去,天下顺从,这种方法大概只有孝道了!

185、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辅义。重法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治国的根本是推行仁义,其次才是施行法度。以根本为先、以枝节为后的人,称为君子;以枝节为先、以根本为后的人,称为俗人。法律的产生,是为了辅助道义的推行。如果重视法律而抛弃仁义,这如同重视帽子和鞋子,却忘记了自己的头和脚

186、政以得贤为本,理①以去秽②为务。(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①理:治理,整理。②秽:恶人,丑类。
【白话】为政以得到贤能之人为根本,治国以去除奸邪之人为要务。

187、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①,无治法。羿之法未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②也;君子者,法之源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名美;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治人:指能治理国家的人才。②端:开始。
【白话】有造成国家混乱的昏君,没有本来就混乱的国家。有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才,没有不需人治就可以使国家安定的方法。后羿的射法没有亡失,但后羿不能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禹王的治国之法仍然存在,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17:11 | 只看该作者
不听信流言蜚语,爱憎没有偏私,私下相处谨防指责别人短处,聚会多说别人长处。有负于我的人,我对他更加宽厚;怀疑我的人,我对他更加诚信。别人有祸患灾难一定相帮,暗中施恩于人而不图回报,暗中成就好事而不求人知。勤勉不懈于此,终身不改,哪有与这样的人结交还憎恶他的呢?


十、学问
164、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①也。(卷三十六 尸子)
【注释】①砺砥:磨砺。本为磨刀石。粗者为砺,细者为砥。
【白话】今天人们都知道磨砺自己的剑,却不知磨砺自己的身心。修学,就是对自己身心的磨砺。

165、君子博学,而日三省①乎己,则知②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③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④之遗言⑤,不知学问之大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省:音xǐng/ㄒㄧㄥˇ。反省;检查。②知:同“智”。聪明;智慧。③临:由上看下,居高面低。④先王:指上古贤明君王。⑤遗言:犹古训。
【白话】君子要广泛学习圣贤教诲,而且要(效法曾子那样)每日多次反省自己的身心行为有无过错,照这样下去,就能够成为一个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失的人了。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俯视深谷,就不会知道地有多厚;没有听闻古圣先王的教诲,就不知道圣贤学问之道的博大。

166、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①,玩②经文而已。是故用日约③少而蓄德④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卷十四 汉书二)
【注释】①大体:重要的义理。②玩:反复体会。③约:少,省减,简约。④蓄德:修积德行。
【白话】古代的学者一面耕作劳动,一面修养自己的品德学问,三年通晓一部经,一般是掌握其中的要义,反复体会经文罢了。所以花费的时间少而蓄养的德行却多,到三十岁就能通达五经了。

167、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②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卷三十五 曾子)
【注释】①习:复习。②知:省悟。这里指理解。
【白话】君子学习圣贤教诲后,唯恐自己所学不渊博;所学的教诲渊博了,唯恐自己不能时时温习;已经温习了,唯恐自己不能够理解;已经理解了,唯恐自己不能按照道理去落实;已经按照道理落实了,又唯恐自己做不到谦虚退让。君子求学,若能做到这五个方面就行了。


十一、有恒
168、《彖》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得其所久,故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言各得所恒,故皆能久长也。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万物之情,见于所恒也。(卷一 周易)
【白话】《彖传》说:天地的运行规律是永恒运行,没有停息。日月得到天的承载,而能长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复变化,所以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长久地推行其道义,所以能教化天下以成盛世。观察其所以长久之理,天地万物的情况便可以知道了。

169、圣人贵恒,恒者德之固也①。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②。未有不恒而可以成德,无德而可以持久者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注释】①恒者德之固也:出自《易经?系辞传下》。②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出自《易经?恒卦》。
【白话】圣人贵有恒,有恒方能使德行坚固。圣人长久坚持德教,天下的教化才可成功。没有不长久坚持而可以成就德教的,也没有无德而可以长治久安的。

170、夫节士①不能使人敬之,而志不可夺②也;不能使人不憎之,而道不可屈也;不能令人不辱之,而荣在我也;不能令人不摈③之,而操之不可改也。(卷五十 抱朴子)
【注释】①节士:有节操的人。②夺:用强力使之动摇、改变。亦谓由于强力而动摇、改变。③摈:音bìn/ㄅㄧㄣˋ。排斥;弃绝。
【白话】有节操的人,不能使人尊敬自己,但他的志向不会受强迫而动摇;不能使人不厌恶自己,但他的道德准绳不会被折服;不能令人不侮辱自己,但人格的尊荣永远保存在自身;不能令人不排斥自己,但他的节操始终不变。


十二、处世
171、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①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卷一 周易)
【注释】①嘉:善,美好。
【白话】君子体察并践行仁道,就足以领导众人;妥善成就美好的聚会,就发挥礼的教化;施利于他物,就合乎道义;坚守正道,就可以办好事务。

172、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子产,公孙侨也。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德行,皆是君子之道:他自己做人很谦恭,他事奉君主能敬其事,他用恩惠养民,他使用民众(为公家之事服务)能得其宜。”

173、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这是比喻同样的声音能够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交感,水总是流到湿地上,火总是先烧干燥处,龙吟然后景云就会腾升,虎啸之处就会有谷风相随,圣人兴起,万民都来仰望他、亲近他,接受他的引导和教化。”

174、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各止其所。不侵官也。(卷一 周易)
【白话】艮卦,君子体察此卦的现象,而抑制内心欲望,所思所虑不超越其身份(安守本分,尊重主事者职权)。

175、贵而下贱,则众弗恶也;富能分贫,则穷乏士弗恶也;智而教愚,则童蒙者不恶也。(卷八 韩诗外传)
【白话】地位高的人能够谦虚对待地位低的人,那么众人就不会厌恶他;有钱的人能经常接济贫穷的人,那么贫穷的人就不会厌恶他;有智慧的人能够教导愚昧的人,那么愚昧的人就不会厌恶他。

176、孔子曰:“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与?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发言不逆,可谓知言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身处富贵而能待人谦下,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呢?身处富贵而真心关爱他人,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16:29 | 只看该作者
何况是近处呢?处在自家的庭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不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也会背弃它,何况近处呢?言论从他本身发出来,影响到民众;行动发生在近处,却显现在远处。言论和行动,对君子来说好比是门户的转轴或弓箭上的机关一样,门轴和机关的发动,关系到的是得到称赞还是羞辱。言论和行为,是君子能够影响天地万物的因素,怎能不慎重呢?”

154、无竞①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无竞,竞也。训,教也。觉,直也。竞,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得贤人,则天下教化于其俗。有大德行,则天下顺从其政。言在上所以倡道之。敬慎威仪②,维民之则。则,法也。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话,善言也,谓教令也。白圭③之玷④,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玷,缺也。斯,此也。玉之玷缺,尚可磨鐻而平,人君政教一失,谁能反复之也。(卷三 毛诗)
【注释】①竞:强盛;强劲。②威仪:庄重的仪容举止。③白圭:亦作“白珪”。古代白玉制的礼器。④玷:玉的斑点,瑕疵。
【白话】国家的强盛在于拥有贤德之人,四方之国才都会接受其教化。君王具备了纯正的德行,四方诸侯才能够齐归于麾下。恭敬谨慎、举止庄重,天下百姓都会效法。依循古人的常道把教令来颁布,言行举止务求优美合度。白玉之瑕,尚可琢磨;政令之失,再难弥补!

155、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禁,犹谨也。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弊,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稽,犹考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君子以言语教导人们向善,以身作则防止人们作恶,所以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定先想到它的后果,每做一件事之前,必定先考虑到它可能会造成的弊端,这样人民才会说话谨慎而行事小心。”

156、激电不能追既往之失辞①,班轮(轮作输)②不能磨斯言之既玷。虽不能三思而吐情谈,犹可息谑调以杜祸萌也。(卷五十 抱朴子)
【注释】①失辞:亦作“失词”,言辞失当。②班输:春秋鲁国的巧匠公输班。一说班指鲁班,输指公输般,“班输”为两人的合称。
【白话】快速的闪电,也追不回说过的错话;鲁班这样的能工巧匠,也磨不去不当言辞留下的污点。一个人即使不能时时做到三思而后言、说出得体的话,但是停止说戏谑嘲弄话语,以杜绝灾祸的萌生,则是完全可以的。

157、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说一次而不可再说的话,君主就不说;做一次而不可再做的事,君主就不做。凡是不可重复的话,不可再做的事,都是君主最大的禁忌。

158、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然而养三老于大学①,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故尊养三老,示孝也;立辅弼之臣者,恐骄也;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①养三老于大学:三老,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大学,即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大,音tài/ㄊㄞˋ。“太”的古字。
【白话】以天子的尊贵,在全国之内,按道理来说,没有人不是他的臣子。然而天子还在太学(以尊敬父亲之礼)奉养三老,选拔贤能之人来作为自己的辅佐,访求修身正行之人(让他们)直言规谏。所以尊养三老,是显示孝道;设立辅助之臣,是担心自己骄纵;设置直言劝谏的官员,是担心听不到自己的过失。

159、夫为政者,轻一失而不矜①之,犹乘无辖②之车,安其少进,而不睹其顿踬之患也。夫车之患近,故无不睹焉;国之患远,故无不忽焉。知其体者,夕惕若厉③,慎其愆④矣。(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注释】①矜:谨守,慎重。②辖:音xiá/ㄒㄧㄚˊ。车轴两头的金属键,用以挡住车轮,不使脱落。③夕惕若厉: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若,如;厉,危。④愆:过错,罪过。
【白话】治理政事的人,轻忽一个错误而不慎重对待,就犹如乘坐没有车轴两头金属键的车子,满足于少许的前进,而看不到颠仆的祸患。车子的祸患很近,所以谁都看得到;国家的祸患很远,所以人们就都疏忽了。了解了这种情形,就会终日朝夕戒惧,如临危境,时刻谨慎,不敢犯丝毫错误。


九、交友
160、方①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故吉凶生矣。(卷一 周易)
【注释】①方:品类。
【白话】天下人各行其道而以类聚集,物各有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善同于君子的就吉,同于恶同于小人的就凶,这样,吉祥与凶险也就产生了。

161、孔子曰:“居而得贤友,福之次①也。”(卷四十六 中论)
【注释】①次:泛指所在之处。
【白话】孔子说:“所居之处有贤德之人为友,这是福气之所在。”

162、夫人虽有性质美①而心辨智②,必求贤师而事之,择贤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者,靡③使然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质美:纯朴美善。②辨智:明辨事理,有才智。③靡:引申为潜移默化,沾染。
【白话】人虽然有纯朴美好的禀性和清醒明白的智慧,但一定要选择贤师学习,选择善友而交往。得到贤师而去学习,则所见闻的都是尧舜禹汤的圣王之道;得到善友而交往,则所见闻的都是忠诚信实恭敬礼让之善行。自身日益进步于仁义之道而自己并不觉知,这就是因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如此。

163、人之交士也,仁爱笃恕、谦逊敬让,忠诚发乎内,信效著乎外,流言无所受,爱憎无所偏,幽闲①攻人之短,会友述人之长。有负我者,我又加厚焉;有疑我者,我又加信焉。患难必相及,行潜德而不有,立潜功而不名。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与此人交而憎之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注释】①闲:防止;限制。
【白话】人与人交往,要做到仁爱、宽恕、谦逊、礼让,忠诚发自内心,信用显扬于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道中道算命网

GMT+8, 2024-6-16 15:10 , Processed in 0.068575 second(s), 14 queries .

㊣ 道中道算命网

㊣  在线算命网欢迎您!QQ:515388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