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道算命网

标题: 像老子那样敢于说“不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机子    时间: 2014-3-11 14:37
标题: 像老子那样敢于说“不
核心提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200多个“不”字,概括地说主要包涵有五个方面的意思。

       在今年3月18日的全国两会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宋代改革家王安石的一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个“不”字,生动注解了古今改革者无所畏惧的勇气和胆识,这亦是对解放思想的生动注解。

       其实,真正敢于说“不”的,是2500年前的老子。他在《道德经》的5000言中,说了227个“不”字,占全文字数的4.4%,比“道”字多近3倍。其中第14章含“不”字9个,第60章含“不”字6个,第81章含“不”字8个。今年6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连任后的就职演说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经》这一章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15个字中就含有“不”字2个。

       老子为何说这么多“不”呢?其实只要了解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就能知道。《道德经》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哲学著作。老子此书主要是写给侯王、君主看的。他通过对历史上成败存亡福祸的古今之变的深刻总结,以此文给为政者留下政治箴言和政治交代。他让为政者明确是非界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说得清楚、说得准确。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200多个“不”字,概括地说主要包涵有五个方面的意思。

       一、不争之德。老子用了大量的“不”,阐述圣人的不争之德。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下德不失德”,“不居其薄,不居其华”,“不武、不怒、不与,是谓不争之德”等等。正如麦小舟先生在《再生的老子》中指出的那样,“老子要求圣人、执政者做到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不争位,不争权。”“以百姓之心为心”,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服务。

       二、不损民之利。老子反复强调,为官者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坏事;只能讲奉献,不能讲索取,更不能损民之利。他在第3章中指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58章中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是说,有道的治国者,应努力做到:秉持公正、公平,而不去伤人害事;自守清廉,而不去侵害人民的利益;守持率真,而不放肆;心中虽充满光芒,而不炫耀于人。第48章中说“取于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则不足以取天下”。它是说,有的治国者,之所以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和爱戴,是因为他们只做有利于百姓而不做损害百姓的事情。如果治国者反其道而行之,则必然会失去天下的敬重和信任,并受到他们的唾弃。

       三、不压制百姓之言。老子十分强调听取人民意见之重要,对百姓的意见不应压制。他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话往往容易使人感到不中听,使人听到舒服的则往往是大话或假话。因此,领导者要听不美之言,要“不自见”,“不自是”,要“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皆孩之”。如果统治者对百姓实施暴政苛政,压制百姓之言,那么社会就会出现“民不畏死”,官逼民反的动乱局面。这是当权者必须懂得的。

       四、成功不骄满。做到不恃功而骄,不恃功而横,能够自省,能够接受批评,能够接受监督,能够“功遂身退”。他在第45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意思是说,有大成就的人仍会存有缺点,如能有此认识并对它保持警惕,必能无往而不胜。德行很深厚的人仍会有不足之处,如能有此认识并继续保持谦虚的情怀,必能受益无穷。“祸莫大于不知足”,因此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五、不称霸。老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战争、反对称霸的伟大思想,他在第30章中指出:“不以兵强于天下”,第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在反侵略战争中应采取的策略是“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首先采取行动,不打第一枪。对敌人的侵犯,实行一定程度的后撤,等待时机反攻,战胜敌人。

       正因为2500年前的老子如此鲜明地说“不”,而且说了那么多的“不”,才使《道德经》的历史作用永不衰退,才使老子思想永放光芒。

       下文重点阐述的是“不自见”、“不自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方面的“不”,即敢于提出批评和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

       回顾一下我们这几十年,人们说“不”,却是存在那么多的困难。前30年,因为说“不”,不少人被打成反革命、打成右派、打成反党分子,有的被开除,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枪杀。彭德怀、张志新就是这样的典型。那时,社会寂静,万马齐喑,统一思想、统一步骤成了最高准则。近30年,社会发展了,但说“不”者仍不时受到伤害。

       当然,社会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无权说“不”,在有些阶层,比如一些不“以百姓之心为心”的领导者,就经常对老百姓的请求说“不”,“不同意”,“不批准”,“不可办”成了他们的口头语。吉林省辽原市环保局局长郭东波对要求公平的群众不但说“不”,还在“不”的前面加个“臭”字,叫“臭不要脸”。可见这是十分不正常的,也是民主社会的耻辱。
       温家宝总理说:“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怎样按照温总理的要求,让人民敢于批评和监督政府呢?我认为:

       一、要创造一个让人民敢于说“不”的宽松环境。不少人常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没有人说出不同意见,才算工作平安;以为掩盖了问题,才算治理有方。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有矛盾暴露,有冲突产生,有人说“不”,正是体现多元化的利益和价值在寻找对话的渠道。对话胜于对峙。从倾听民众的“不”声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质疑中寻求进步,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例如最近长沙市原市委副书记朱尚同公开对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花钱太多说“不”,认为是劳民伤财,如果政府能听取意见,改进工作,效果是会很好的。

       事实上,当今社会还有不少事情老百姓是不满意的,如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物价高涨,贪污腐败,食品害人,强行拆迁,等等。我们应该真正地解放思想,创造一个让人说“不”的良好社会环境,敢于把意见说出来,认真改进工作,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领导者要正确对待批评,不应害怕群众“揭丑”。群众说“不”,肯定有他的原因。愿听群众说“不”,就应不忌“闻过”,鼓起勇气以伤疤示人,以痛处示人。如果只听好话,不听刺耳的话,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正如老子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真听“不美”之言,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领导者听了群众说“不”后,清楚自己之丑、之短,克服己之不足,工作才能取得新的发展。当然,群众说“不”,也会有失偏颇之言,我们应该采取“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三、群众要敢于直言,不怕“犯上”。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治理者毕竟是人民的公仆。不能认为“上级”动不得碰不得。我们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大事,人民切身利益的事都要有主人翁的态度。陈云同志曾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话,对于领导机关的错误决策,敢于提出批评意见,敢于说“不”,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的对社会负责。




欢迎光临 道中道算命网 (http://www.dzdco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