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无量觉 发表于 2017-7-13 13:31:17

[法海集]法海集四第四部分:宗义学说断谬论释要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法海集]法海集四 第四部分:宗义学说断谬论释要


  第四宗义学说断谬论释要       文殊笑喜金刚造论


  前言


  本论是文殊笑喜金刚所撰述,以他个人的发愿而言,在这一生已经成就了不可思议的佛法事业。本论是依据龙树菩萨的【释菩提心论】。这次无法全部讲完,将择取要义作解释。


  第一品总义                                                         


  教法教师宗见内外边


  由教法的宗见与教师指导的宗义,区分内道或外道的教法与教师,内外的边见是取决于教法与教师的宗义。所谓内外道并无轻视之意,也非指自己﹝佛教﹞为内道,其他(非佛教)为外道。因为此论典是佛教的宗义师所作,以作者个人的角度言自己为内,不属于自己者言外。如同言解脱时说:到彼岸;因为凡夫在此岸,要到解脱的彼岸,称自己为此岸,把涅槃称为彼岸,指对方的意思。解脱是我们需要的,非常的殊胜,不应称为彼岸,但以目前我们在凡夫地是此岸,与涅槃是观待的关系,才安立为彼岸。


  莲花生大士在【见及乘差别备忘录】中曾经提到:宗义可分为世间宗义和出世间的宗义。主要针对人道众生,讲到世间见和出世间见。分五种不同的层次:一、切洼(藏音,愚痴虚无见)。像原始人类一般,不具抉择能力,也不想分辨或思考等,只见到眼前的因果,因此也不会有长远的目标。二、桨添(凡夫顺世见)。中文直译为顺世,但不是指外道顺世派。此类种性无宗教的哲学思想,虽有抉择和观察能力,不了知有无前后世,但仅限于求现世的利益,尽一切权谋达到目的,不会谋求后世的利益。如同现代很多人也修瑜伽、打坐,但只为今世利益。三、牡吐(堕断边见者)。以宗教的哲学思想,断定诸法无因无果,外道顺世派属于其中一类。此类种性堕于断边,有烦恼思想及邪颠倒执著。四、牡兑(执常异端见)。认为诸法实有,有一个与蕴体毫不相干而能观察的我存在,有个实体我或常一自主的我存在。对于我的解释,此类种性有些认为有因无果,有些认为无因有果。五、出世间乘(佛教),分声闻乘、独觉乘、大乘。大乘又分显乘、密乘。


  西藏法王迎请莲花生大士和寂护论师,从戒律一直到中观的修持,主要由寂护论师负责承当此闻思修的佛学事业。至于不共方面,如修法时有非人的障碍或密的障碍,则由莲花生大士负责驱除。对于少数根器不共的众生,莲花生大士会传无上瑜伽部的教法,因而讲到哲学思想等的内容,因此有九乘(显教三乘,密乘,分事部、行部、瑜伽部,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的学说。在莲花生大士的【略说见及乘差别备忘录】里,作此纲要的整理。


  【楞伽经】曾说到,天人乘、梵天乘、出世间乘。其内容亦同。所谓的乘,即是道。道是方便、方法,例如为了今世或后世的利益,达到这种方法皆列为天人乘。透过禅定的方式作观修,外道可断除欲界烦恼,修至无作意天,安住于非想非非想天,此种修持方法称为梵天乘。而不但断除烦恼,以及烦恼种子也一并断除,三界至非想非非想天的烦恼全断除,称为声闻乘。【现观庄严论】虽提到独觉乘断了色执,并未断识执,但独觉所累积的资粮与智慧确实胜过声闻。而佛乘不仅为个人的利益,且是为一切众生都能得解脱,思想非常宏大,并具有强烈利益有情之心,必须成就无上菩提,因此累积无边的资粮,行广大菩萨行。


  我猜想大约四、五千年前,人类历史形成,思想渐渐发达,在中国、中亚、印度都有不同文化,慢慢留传而且兴盛著,其中以印度所留下的思想最为渊博。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降生在印度,点出印度传统原始文化思想里的错误,对不妥当之处,建立更开朗的革命性新思想。佛陀说出他的思想以及与思想并行的实际行为,这是佛陀对佛教徒开示的见和行。一般对佛陀的看法是为消除当年印度的种族歧视,提倡族姓平等。若以不共而言,佛陀累积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成就一切遍智的果位,随众生根器宣说不同的法,佛教因此流传至今。佛陀是一位思想非常开放的革命家,由于佛陀完全消除了印度的种族歧视,为新的精神努力奋斗。印度教的名称是后来有的,印度传统原始思想与佛家思想如同双胞胎,有许多相同之处。


  由法印别见修贪对治


  由内道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四种不同角度,讲到不同的特征。法印有三法印或四法印,一般指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加上诸漏皆苦。诸行无常是最细微的无常内容,如我们的身驱每一刹那都在转变,从个人经验可以了知。外在的器世间也在不断地转变,如山河、岩石等,经过几千万年后,可以看到它们坏灭;其原因也是由于它们每一刹那都在转变,虽然过程不是很清楚,不是感观直接可以理解,但从几千万年后的转变,可以推测它们每一刹那都在改变。


  何谓“行”?即有为法。藏文译为“迪予伽”,“迪予”是涵摄,“伽”是有作用、有为、有行。亦即透过不同因缘的涵摄,造作刹那转变的行为。众多的因缘聚合,使得每一刹那在转变;而造成转变法的因,本身就有转变的性质。一切有为法皆是随因缘而转变,具有生、住、坏、灭四相。有生必有灭,坏灭的性质不需要其他的因缘,在生的那一刹那就具有坏灭的性质和作用,因为形成生的主要因缘,本身就有改变的性质,由改变性质之因而生,自然会改变。


  何谓诸漏皆苦?我们的进取蕴是由无明﹙因﹚和爱、取﹙缘﹚而生,是有漏的,漏指烦恼,也就是由烦恼因缘而生,随烦恼力而转所以是痛苦的。


  佛陀转四圣谛时说:这是苦谛。在三种痛苦的性质:苦苦、坏苦、行苦中,主要是指行苦,随因缘而转,无能力操控自心的是行苦。一切痛苦的因缘归类于集谛,有此痛苦之因,才有痛苦的产生,可否断除此痛苦与痛苦之因,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所以佛接著说:诸法无我。一切痛苦的因(集谛)根本是来自对实际状况不了解,并且错误的执著而产生,于是佛说出诸法真实的究竟性质。与颠倒执著正相违的对治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海集]法海集四第四部分:宗义学说断谬论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