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无量觉 发表于 2017-5-28 15:00:31

净公上人沙弥律要节录讲记

还免不了有过失。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知道自己的过失,不断在改进。另外一种人,凡夫没有过失,凡夫怎么没有过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没有过失。

  自己确实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所以在检讨会中求大家帮忙,自己一定要诚恳的接受,这才是修行人。不愿意接受就不要参加检讨会,就不要住这个道场,你可以去那些没有检讨会的道场住。我们这个道场有检讨会,你就不要在这儿住,这是一个好法子。所以要诚恳的接受大家的批评。生活检讨会是非常严肃的,跟从前自恣法会一样,不能让外面人听,这要注意到。这是我们家里的事情,关起门检讨的,外面人听到,就不好意思了。所以这个过失,家里人要关心,要帮助改进。对外面还要装模作样,做个好样子给人看,这是讲究威仪,教化众生。所以佛的自恣法会是不让别人看的。

  从前李老师教学,因为他教学有打有骂的,所以他的教学不准人参观。外面有人巡逻,如果有人靠近,就劝他远离。不但不能看,听都不能听,因为这里头有打人、有骂人的。那么大的人了,被打被骂,多难为情,是不是?同学大家晓得,没有关系,外面人,「你今天怎么被打了?」这多难为情,所以不可以给外人看的。我们的生活检讨会是内部的,不对外公开,不能让人参观。工作检讨会没有关系。生活检讨会,因为对个人行持上有批评,这不能给外人知道的。

  (注:第三条至第六十三条,音带从缺)

  【六十四、无诤贵贱,须顺时价,不可减与,亏损彼利。不宜过与,浪费信施常住。】

  这是平常采买的时候要注意的。特别是做小买卖的,利润很薄,再讨价还价的话,显得我们的心很刻薄,这都不是好现象。自己要修福积德,怎样修福积德?多让别人占一点便宜,要存这个厚道之心,存一个帮助人之心。但是『不宜过与』,「过与」就是你给他太多,那也不对。换句话说,应当是给他一个合理的利润,不可以给他太多,太多是『浪费信施常住』。当然他这一份东西是对出家人讲的。出家人的钱财是在家信徒供养的,你过分的话,浪费信徒的供养,这也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给人家合理的利润,这是在平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的。

  【六十五、已先许买彼人物,后虽更有贱者,无得舍彼先贵,取后贱者,令先物主瞋恨,复非道人之心。】

  这一段开示常为人疏忽,而招来怨结。买卖,跟卖主谈好了,以后又发现另外一家更便宜,我们就毁前面的先约去买便宜的,佛教我们,这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先谈好的这个人,怀恨在心,结怨结了。我们跟人家议价,我们有能力付,约定了就不要毁改,这很重要。一般买卖也是如此,无论买卖大小,守信不毁约,这也属于持戒,能令众生生欢喜心。

  【六十六、慎无保任致愆负人。若保任彼之愆负,终成怨谤,乃自招殃累也。】

  这一条就是现在所谓给人家担保,做保证人,这要很小心谨慎。如果不是真正知道底细的,往往为担保这个事情会受很多牵连,我们在社会上常常看到,所以这桩事情要特别小心谨慎。

  【六十七、凡出入往来,当先白师。乃至大事,或游方,或听讲,或入众,或守山,或兴缘事,皆当白师,不得自用。】

  我们是团体生活,无论到哪里去,只要离开道场,不论远近,不论你做什么事情,要交代一声。这个道场有一个负责人,大家有事情出入的时候,都要告诉他。如果他不在的时候,出去的时间短,小事情,要向值班的柜台交代一下。一问,才晓得人到哪里去,这很重要。为什么?你出去,大家不知道你到哪里去,每个人都牵挂你,到处找你,这不好。所以都要向柜台交代一声,我什么时候出去,办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回来。到时候还没来,我们就会警觉,就会注意这个事情,当然特别是出门安全的事情。

  【六十九、《因果经》云,朋友有三要法:(1)见有失,辄相晓谏。(2)见好事,深生随喜。(3)在苦厄,不相弃舍。】

  『朋友有三要法』,这是道义,同参道友的道义就更深,这才是真正真实的同参。第一,『见有失,辄相晓谏』,最重要的是规过,看到你有过失要告诉你,看到你有过失不告诉你,这就不是真正的同参。可是我们想想,我们有过失,别人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多半是不肯接受。不肯接受别人的规劝,人家看到你的过失也不敢说你,你这个过失就永远错下去。所以古人要朋友,朋友是五伦之一。为什么朋友那么重要?朋友有规过劝善的义务。第二,『见好事,深生随喜』。看到朋友、别人有好事情,不可以嫉妒。随喜,不仅是见到心里欢喜,还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促成他,这叫随喜。实在没有力量帮助他,帮不上忙,心里生欢喜心。第三,『在苦厄,不相弃舍。』在苦难的时候,一定要帮助,不相弃舍。遭遇困难的时候,失意的时候,这时候需要朋友的协助。

  世间人之所以有私心,图自利,甚至于损人利己,去做这种事情,都是因为迷惑颠倒,不晓得事实的真相。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真实相,「一切法都是自心变现的,尽虚空遍法界原本是一体」。所以帮助别人确实就是帮助自己,自他不二。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他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损人就是自损,助人就是自助。世间人看不到这个事实真相,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生生世世堕落。

  菩萨自度,怎么个度法?度人,度人就是自度,因为自他是一不是二。这个事实要见了性的人才晓得,不见性的人不知道,也就是不知道宇宙怎么来的,不知道这些万物怎么来的;见性的人知道,原来是心性变现出来的。没有见性的人,闻到佛法了,佛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我们对佛的话能信得过。虽然我们自己没见到,佛见到了,我们相信他,信得过,我们也能学习佛的行持,这能帮助我们提前见性。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别人,心量慢慢就大;心量小是妄心,心量大是真心。心量拓开到无限大,真心就现前。所以一定要明白,为别人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是真正害自己。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这一生摆在我们眼前,所以现实我们不能忽略。这一转眼就是来世,来世也在我们眼前,更不能忽略。我们如何在今生来世都过得很幸福、很快乐?这就是佛法追求的。这个幸福快乐,任何一个人都能得到,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只要你懂得这个道理,明了方法,知道怎样过生活,没有一个不快乐,没有一个不幸福。这些理论方法,佛在经典上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

  为什么我们读经,读得很多,读的时间很长,依旧不明白,不明白也就是经上讲的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私心太重,自利太重,所以看也看不清楚,听也听不明白。为什么别人看得懂,我们看不懂?别人没有私心,他一看就懂;别人念念为众生,他一听就明白,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也能像古时候祖师大德那么聪明,没有别的,心量拓开就行了。因为智慧是本有的,智慧不是修来的,我们修是去障碍而已。妄想、执着是障碍,妄想执着里面最大的就是自私自利,能把这个东西去掉,我们的障碍就减轻,智慧就透得更多,就显得更聪明,道理在此地。

  就事相来讲,不出因果定律,纵然是四圣法界也不出因果定律,所以修因就非常重要。修善因,「善」是利益众生,这是真正的善因。利益自己不是善因,是恶因,这是世间很多人都不懂的。中国有一句俗话,那个话是说错了,颠倒的,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像人都应该要为自己,这是迷惑颠倒的话,不是觉悟人的话。觉悟的人不为自己,为什么觉悟的人不为自己?因为六道轮回真正的业因就是我执。念念都为自己,我执增长,出不了轮回。我执断了,轮回就没有了。所以佛教人「无我」,「无我」就无轮回,三界六道的苦就没有了。有我,就有轮回,这要知道。小乘法里,「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怎么可以念念为自己!念念为自己决定造轮回业。我执一定要破,不破我执决定不行。

  我们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破我执,你不破我执,怎能证果!圆教大乘,我执破了,证第七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第六信都没有破我执。我执一破就是第七信位的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是方便有余土。法执破了,就得证法身。所以,对于一切法也不能执着,法执断尽就成佛了。由此可知,等觉菩萨那一品生相无明就是微细的法执,那个断了就圆满成佛。所以佛法讲修行功夫,破二执而已。菩萨修行纲领里的六波罗蜜,第一个布施,布施是舍,两种执着舍得干干净净,就成佛了。

  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这两种执着。所以不可以为自己想,念念为别人想,念念为众生想,念念为佛法想。不要很久,你真这样做的时候,半年以后,你这个人就不一样了,就变了,变得很快乐、很幸福。你的容貌、光彩、身体都会变,这是「相随心转」,你的心变了,相就转了。可惜明白这个事情的人少,真正照做的人更少。我们明白,我们肯做,半年、一年,每个人的相貌、身体都变了,认识你的人看到,「你不一样了,你怎么修的?」都向你请教,你就可以把这个方法告诉他。现在教化众生要拿证据,要拿东西给他看,光口说,不相信。你们看《楞严经》,阿难尊者为什么发心出家学佛?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貌太好了。这个相貌绝对不是父母生的,是他修的。他也想要好相貌,这一个心出家,要修相好,没错。所以相好能度众生,能叫一切众生看到,羡慕你,这就是吸引力,就把他吸过来了。你要想这么快乐、幸福、美满,你跟我学,我教你方法。

  如果自己不真修,这个相貌怎么化妆都没用。不要说有道的人,世间有学问的人一眼就看穿了,假的,假面具,不是真的,一定要真修。现在人讲求变化体质,变化体质在变心,绝对不是用科学方法来整型,用什么补药来进补,那都没用处的。那个不但没好处,还有副作用,有害处,那不正常;改心是正常的,心好,相就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沙弥律要节录  (第十八集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净公上人沙弥律要节录讲记